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宋词鉴赏辞典-第1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深解人意而不愿回答呢?词收束得极其含蓄。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葛汝桐)
减字木兰花
  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这是一首丧乱词。
  在公元1120年前后,金国北面受到蒙古军队的进攻,被迫南渡黄河,将京城由北京南迁到开封,国力日趋衰微,但与此同时,却连年攻宋,企图以此作为补偿。在金军屡次进犯及狼狈逃窜之际,不知有多少人民遭到杀戮掳掠,不知多少财物遭受破坏掠夺。淮上女就是千千万万不幸的牺牲者中的一个。
  上片,写故乡的山水。淮上女在写故乡永别之际,她依恋地目送着故乡的山山水水。淮山隐隐,淮水悠悠。千里山峰,云烟缭绕;万顷烟波,波涛缥缈,山山水水都充满了仇和恨。
  下片抒发对故乡的恋情。旅途是那样漫长,千山万水,遮住了行人的双眼。她泪眼模糊地不断回顾故乡,面对暮春的晚景,无限的旧恨新仇,一齐涌上了心头。
  据《续夷坚志》卷四《泗州题壁》词:“兴定末,四都尉南征,军士掠淮上良家女北归。有题《木兰花》词逆旅间云……”整个词,语言明白如话,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山水的眷恋,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这是一首用血泪凝成的词篇。(蒲仁)
湘春夜月
  黄孝迈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这是词人黄孝迈的自度曲,词牌即词题,与诗意完全吻合。
  这首长调抒写词人羁旅途中的感怀,相当细腻而充分。上阕写黄昏时分的心情:时近清明,绿柳枝头鸣禽啼啭,令人心绪迷乱,黯然伤神;鸟儿叫得多好听呵,仿佛一片美妙的清歌,可惜它都付与了天色渐渐黑了下来的黄昏。这“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二句,属全词中的警句,词人不单单是写自然景象,而是以“翠禽”自况,慨叹自己的一片“清歌”只能付与这黄昏般的时代和阴影笼罩的社会。黄昏吞噬了鸟儿的清歌,社会湮没了词人的吟唱,自己的心声还能被谁注意、理解呢?想和柳絮低低地倾诉,又怕轻薄的柳絮不能理解自己深沉的伤痛;在这楚地异乡的旅栈孤栖独宿,满腔的柔情,满怀的别绪只有自家承受,有谁能给予一丝的温存慰藉?这里“柳花”又是一个比喻,一个象征,她也许是某一个轻薄的女子,无法理解词人襟怀,她的“温存”怎能抚慰词人的“柔情别绪”,反而使它更加强烈、执著……
  下阕进一步抒写词人夜间独宿旅舍的情景和感怀:酒饮完了,一盏空樽放在面前;帘外青山朦胧阒寂,一钩残月当空,正对着门庭闪着幽幽的光辉。词人将“空樽”、“青山”、“残月”等意象都加以人格化:空樽因无酒而啜泣,青山因入梦而无语,残月因窥人而当门。这种拟人的手法其实都是词人孤寂心绪的外化,即作者主观情愫的对象化。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三句是词人目力与心绪的继续伸延:上句不是写到“残月当门”吗?从当着一钩残月的门口望出去,只见翠玉楼前的一泓清波在晴明的夜色中微微荡漾,波光摇着云影,使这幽静的夜更显得寂寥迷茫。词人连用两个“湘”字是为与上阕的“楚乡”相照应,更加突出自身“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在难堪的孤寂中,心儿自然要飞向故园、飞向亲人,怎奈天长梦短魂飞苦,从霎时的假寐中醒来,周围愈加充满失落的空虚……
  最后词人直抒胸臆,发出了“问甚时,重见桃根”的呼唤。“桃根”一语系从晋人王献之《情人桃叶歌》中的“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而来。世传“桃根”为桃叶之妹,后多用以指情人。辛弃疾《念奴娇·西真姊妹》云:“拾翠洲边携手处,疑是桃根桃叶。”史达祖《瑞鹤仙·馆娃春唾起》中又有句:“谩相思桃叶桃根,旧家姊妹。”词人黄孝迈的思念不是他的情人,这愁情这思绪如密密的丝缕缠绕在他的心上无法摆脱。人间有并刀可以剪断三江水,可这愁绪即使用并刀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呵!古时并州出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杜甫有诗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断吴淞斗江水。”姜夔有词云:“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黄孝迈末句之典即由此脱胎而来。(张厚余)
柳梢春
  杨花   
  周晋   
  似雾中花,似风前雪,似雨余云。本自无情,点萍成绿,却又多情。 西湖南陌东城,甚管定、年年送春。薄倖东风,薄情游子,薄命佳人。
  杨花即柳絮,古往今来咏唱杨花柳絮的诗词可谓夥矣。东晋谢道蕴“未若柳絮迎风起”系咏絮最早的佳句,有宋一代也有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和苏东坡“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等涉及柳絮的美辞。
  周晋的这首杨花词直以柳絮为描写对象,新清可爱,流畅蕴藉。词章一开始就连用三个比喻状写柳絮的形态:“似雾中花”,形容其朦胧缥缈;“似风前雪”,形容其飘逸漫卷;“似雨余云”,形容其轻柔淡远,如果说“似风前雪”还有一点袭用前人语意之嫌的话,那么另外两个比喻则完全是词人独特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描写。以“雾中花”形容化物的当然很多,但以此比譬杨花的都甚为罕见。至于以“雨余云”比喻杨花的确系这位首创,而且十分贴切优美。
  连用三个比喻状写杨花的形态之后,词人又用“无情”与“有情”来描写它的神态:杨花无根无系,随风飘荡,看来它实在是一种无情之物,它不眷恋谁,更不执着于谁;但是它又像是很有情有义的呀,它落在浮萍上,使水面呈现一片片、一丛丛新鲜可爱的绿,在遇到它的钟情者时,它也会迸发生命的力!(按:杨花乃柳树子所带的白色绒毛,因而也叫柳绵。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以为杨花落入水中可以使水面长也浮萍。这自然是一种误解,但不失为一种美好的想象。)
  下阕又从别一角度描写柳絮杨花的命运:西湖,南陌,东城……随处都可看到杨花的踪迹。造物主似乎派给它一项专职任务:年年去管给春天送行,它是送春的使者,送走了春天它也就消失得无踪无迹。它好像被春风所遗弃,又好像它遗弃了春天──它既像薄情游子,又像薄命佳人。
  看来词人这首词是借咏杨花,表现一种对人生的感叹:人,生活,既无情又有情,既薄倖人也被人薄倖,它飘忽迷离,为别人制造悲剧,自己也是悲剧命运。
  当然这不是一首直接有所指的咏物诗。它写的是杨花,但又不仅仅是杨花,它可以使我们联想起人生和生活中的人,其高妙之处就在这似与非似之间,它在对自然物的咏叹中包含着深层的蕴意。这蕴意也是多义的,读者可以见仁见智,各有理解。(张厚余)
浣溪沙
  周弼   
  朴朴精神的的香,荼蘼一朵晓来妆。雏莺叶底学宫商。 著意劝人须尽醉,扶头中酒又何妨!绿窗花影日偏长。
  这是作者的一首借景感怀之词,抒发作者政治抱负不得实现的感慨和愤激。
  上片着力写景,以作下阕咏怀的反衬。“朴朴精神的的香。”开首一句即不同一般,一般的写景诗词都是先写人们的视觉景象。然而这一句是从味觉写起,突出一个“香”字,并从香中见出精神。一个人漫步在百花争妍斗丽的花园中,香气扑鼻而来,沁人肺腑,怎能不被这浓郁的香气所陶醉呢?尽管作者在句中并没有提到“花”,但那令人销魂的香气已能使人联想到百花吐蕊的胜景,真乃“笔未到而意先吞。”再看满园花朵,经过一晚上露水的滋润就像早上起来梳妆打扮过一样。作者用荼蘼花代百花,用“一朵”而不用
  “无数朵”,都是以特景写全景,描绘出所处环境的阗寂。在这里,荼蘼花已开,正值春去夏来之际,词人惜春伤怀,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时,雏莺的叫声响了,这些出世不久的小莺悠闲地站在花枝上学着唱歌。“宫商”在这里代指乐调,即黄莺的鸣叫。百花开得如火如荼,雏莺引吭歌唱,给这幅静寂的风景画注入了生命的活力,把人们引入了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本阕上两句写静景,第三句转为写动景,可谓寓静于动、动静相宜。
  下片前两句抒怀,最后一句转而写景,而景中含情。在那令人神往的美境中,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当时的社会黑暗而腐朽,有才之士得不到赏识,作者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于是,作者发牢骚道:“著意劝人须尽醉,扶头中酒又何妨!”作者以一个过来者的身份奉劝大家,在如此令人陶醉的景致中尽情地放歌纵酒吧,即使喝醉了也没有什么妨碍。什么功名、什么抱负、什么理想、什么事业,可一概置之脑后。作者虽然没有用华丽的词藻,但其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颇见淡语写浓情之妙。最后“绿窗花影日偏长”一句,作者又转而写景,又以景托情。意思是说时间已不早了,太阳照射在花上的影子都变长了。这说明作者确实被这胜景所吸引,时间如此之晚,他却浑然不觉,实质上是忘世之情的表现。
  全词以景──情──景为结构,开端以景起,中间抒重情,最后以景结。作者的用意并不是描绘景色何等绚丽,而是景中含情,情中带景,景与情浑然一体,达到了完美的融合,这也是本词一个最大的艺术特点。此词另外一个特点是层次清楚、脉落分明,作者直抒胸臆,于典丽精工之中见跌宕回旋之势,得兴寄遥深之旨。(陈欣 王东旭)
长相思
  陈东甫   
  花深深,柳阴阴,度柳穿花觅信音,君心负妾心。 怨鸣琴,恨孤衾,钿誓钗盟何处寻?当初谁料今。
  这是一首描写少妇的怨情词。春天是一个万物萌生的美好季节,也是一个使别离者怀人思远的烦闷的季节。因此古典诗词中便产生了数不胜数的游子伤春、思妇怨春的诗篇。这首词写得清新流畅,节奏铿锵,音韵调谐,在汗牛充栋的怨情诗词中令人刮目相看,新鲜可爱。
  词人采用了一种白描手法,单纯而朴素地创造出一个使人人都可晰视、都可体察、都可身临其境的意境:深深的花丛,密密的柳荫,在花间柳下一位窈窕的少妇正在静静地、幽幽地迈着慵懒的步履穿行。她的眉峰是微蹙着的吗?还是如黛山似的深锁着?我们不大看得清,只见她痴痴地徘徊着,怔怔地寻觅着,她是在捕捉一个失落的梦,还是在追寻一个远方缥缈的幻影?
  她什么都不在追寻,她是在期盼早就远行而且久久未通音书的他的音信。山重山、水复水,狠心的他漂流到何方,为什么一个字都不寄往家中?莫不是见异思迁了吗?薄情的他呵辜负了我的一片痴情,一颗真心……
  上阕抒写的是少妇白昼在灿烂的春光里、在花丛柳荫中的苦闷心情。下阕时间有所推移,展示她在夜间的心绪和情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