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宋词鉴赏辞典-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外南征北转,东游西走,年老时感到人生疲倦,不如趁着这帆上的微云,柁后的明月,浩歌而归吧!总结下片,要用张翰的那句话:“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这首词的主题和写法,颇似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文和《归园田居》诗,但作者表现出的感情似有差距。冯去非虽然“浩歌归去”,胸中多少有些哀怨之情。陶渊明离开尘网,有一种说不尽的解脱之感。冯不如陶的洒脱,这是在情理之中。(刘世潭)
满江红
  齐山绣春台   
  吴潜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之作。作者登上池州城(今安微贵池)东南的齐山绣春台,遥望祖国山川,风光依旧,可是河山已有异样之感,从而引起“故国之思”。
  齐山,位于安徽贵池县(宋属池州)东南,据《齐山岩洞志》称:此山高虽不逾三十仞,周围不过十里,然有盖九华之秀,可与武夷、雁荡比类,故有“江南名山之胜”的称誉。绣春台,在齐山顶上。历代名人,至此多有题咏。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出师之前,屯兵池州,曾乘月夜登齐山翠微亭,并留下充满爱国豪情的诗章:“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啼催趁月明归。”吴潜昔日曾游此山。这次寻着自己昔日的游踪,再登此山,抚今追昔,浮想联翩。
  词的上片写登临齐山的今昔之感。词起笔“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从昔日登此山写起,说明这次是旧地重游。昔日登山的情景怎样呢?“双脚健、不烦筇(qióng)杖,透岩穿岭。”“筇杖”即竹杖。“透岩穿岭”,即翻山越岭。即十二年前诗人凭着一股少年锐气,迈开轻健的双脚,不需借助竹杖,翻山越岭,直奔台顶,是何等的潇洒、豪放。这是诗人对昔日登临的深情回忆。看得出诗人当时是英雄年少,踌躇满志,颇为得意的。而今呢?“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十二年后,旧地重游,风景依旧美好,而自己当年的狂放之气却逐渐消失了。当然“渐消”,还没有完全消失。但不难看出,诗人这时的心境是较为悲凉的。这样,又由眼前景而联想到曾登临此山赋诗抒怀的前辈:“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唐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士后,曾作过几任刺史,官终中书舍人。他早年曾以经邦济世自负,在政治上有比较进步的主张。但仕途不很得意,始终未能抒展抱负。到晚年便纵情声色,为封建士大夫中轻狂放荡的典型。杜牧在池州刺史(今安徽贵池县)任上(844-846),曾有《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在这首诗中,由自己登山,联想到了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伤心落泪、感叹年华不能永驻之事。但杜牧要超脱得多,他认为“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即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我们何必要像齐景公那样独自感伤落泪呢?但诗人吴潜看到眼前破碎的山河,严峻的现实,心境是悲凉的,再没有年轻时的“狂气”了;而且也没有杜牧那么超脱,所以当他想到如果杜牧在千载之下,还来神游故地,将只见寂寞空山。“空山冷”,是对国事日非的曲折反映,是诗人主观心境的感受,表现了一种深沉的失落感。
  换头处紧承上片“空山冷”而来,写其居山而望。山下江水长流,山北淮山暝暝,中原一带仍然被敌人盘踞。“淮山”,指淮水两岸的山,宋、金以淮水为界。以江北淮山笼罩在暮色之中,暗喻中原沦陷区暗无天日,看出诗人对中原父老的深切同情。“望中原何处”,即何处望中原?作一提顿,引人注目。诗人站在绣春台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河山已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弦外之音,中原土地,已非我有。“虎狼犹梗”,即中原一带敌人还盘踞着,以“虎狼”喻敌人,可见诗人对异族统治者为害中原的切齿痛恨。一个“犹”字,表明对长期丧失国土的无比痛惜。面对眼前“虎狼犹梗”的现实情景,诗人借古喻今,提出自己的主张:“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勾蠡”,指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勾践曾大败于吴,屈服请和。此后他卧薪尝胆,并用范蠡、文种等整顿朝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攻灭吴国。勾践复国灭吴,皆因有长期计划,故曰“非浅近”。“石苻”,指五胡十六国时的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故曰“真俄顷”。这里暗以石苻喻金国,认为金的统治不会长久。诗人在这里一方面指出恢复中原须作长期努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只要发愤图强,收复失地是完全能做到的。这反映出诗人对国事的关心和他卓越的政治见解。但可惜的是诗人晚年受谗被贬,只能发出济时忧国的慨叹:“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古往今来,天地万物兴亡盛衰的道理,又有谁能理解呢?全词以“无人省”作结,颇耐人寻味。
  吴潜这位南宋爱国词人,和辛弃疾、文天祥等一样,一向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但其命运都是遭谗受逐,空老一生。这样,当他登高望远,眼前景物所引起的感触也就必然和他平时的胸中垒块有关了。这首词就表现了他对国事的关心,对收复中原的识见。全词平平道来,无“粉泽之工”,给人以豪壮苍凉的艺术美感。(葛汝桐)
满江红
  送李御带珙   
  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拚一醉,留春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这是一首送行词,是作者给友人李珙送行而写的。李珙,字开伯,吴郡人,历官御带国子司业,撰有借春秋以寓时事的《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一书。
  本词是借送客以抒发感慨。词的上片作者对友人李珙因欲济时报国而不可得,只能浪迹江湖,表示深切的同情。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红玉阶”,红色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代表宫殿朝堂。“翩然”,即飘然。这两句是问李珙为何离开朝廷,飘然引退。词起句故作设问,引人遐想:好端端的京官不做,却偏偏要飘然引去,所为者何?紧接着写他归隐后又将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境遇呢?“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即今后将过着与江上烟雨、鸥鹭作伴的隐居生活。这就告诉友人,辞官归野,虽有摆脱羁绊的欣喜,但亦有风雨如磐的隐忧。这就不难看出友人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自有其难言之隐衷。“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这里作者代友人慷慨陈词,代抒愤懑,即李珙空有报国之心而不能实现;虽有济时良策而无处吐露。于是只有归去!这样写,既是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理解,亦是作者自我心声的吐露。作者吴潜曾任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主张积极抗金,清除奸佞。但却因此受谗被贬。可见他们二人的遭遇是相同的,因而有共同的心声。“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想到友人今后将泛舟湖海之上,寄情山水之间,作者自然地对友人加以关切和叮咛:在你泛海弄扁舟、途经垂虹亭时,不要忘了在桥亭之下系住小舟,去尝尝那著名的鲈鱼。“垂虹亭”,在今江苏吴江县。据《吴郡图经续记》云:“吴江利往桥,庆历八年(1048),县尉王廷坚所建也。……桥有亭曰垂虹。苏子美尝有诗云:‘长桥跨空古未有,大亭压浪势亦豪。’非虚语也。”李珙,吴郡人,归隐乡里,这里用其家乡景物、故事,显得亲切、自然。“鲈堪煮”,是用西晋人张翰的故事,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的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就弃官回到松江(见《世说新语·识鉴》)。
  词的上片表达了两层意思,首先询问友人为何要“翩然引去?”表示对友人依依惜别而不愿其遽去的深情;其次则指出友人虽“济时有策”,却“报国无门”,这便表达了对友人离开“红玉阶”(辞官),泛舟江湖(归隐)的深切理解与同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就友人归隐事而表达自己的劝慰之情,同时亦抒发自己的感慨。
  “拚一醉”六句,写出了自己对友人欲送还留的矛盾心情。“拚一醉,留君住。”想到友人即将离京返乡,不知何日才能相逢,因而总想多相聚一会。而多饮一杯酒,便可以让友人多停留一点时间,所以作者甘愿一醉相留。而且临行劝老友多喝一杯,殷殷惜别,亦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慨。“歌一曲,送君路。”千里搭帐篷,没有不散的筵席。一醉相留之后,临行愿以一歌相送。这一歌,蕴含着难以言传的无限深情,真是“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唐·韦庄《江上别李秀才》)“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这是作者对友人归隐的忧思,是令人深思的反问。即放眼大江南北,中原沦陷,山河破碎,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左,不思收复失地。对于一个有志于“济时”、“报国”的人来说,何处才是你的归宿呢?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欲归无处”!这是促人猛醒的劝诫。意在唤起友人对残破现实的关注,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位卑不忘忧国。“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这是作者进一步陈述自己的感触和想法。意即世事都未了结,而岁月如流,人亦垂老,若再蹉跎岁月,岂不更难“济时”、“报国”了吗?作者殷殷致语,词意愈转愈深。“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举头问天,“何处是归处”?天亦无语。说明自己的感慨无人理解。结语显得委婉、含蓄、深沉。
  这首词以问句结构全篇,做到层层深入。词以问句始,以问句终,中间亦以问句道出全词的主旨。起句是问友人因何事要翩然引去?作者代为回答是空有济时良策,但却报国无门。中间是问友人“欲归何处”?这一令人深思的反问,正是此词的主旨所在。结语是问青天,得到的回答是“天无语”。司马迁曾说:“人穷则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当人们对现实中的一些人事无法理解而苦闷、悲愤时,便不禁仰天而问了。但天却“无语”。这“无语”是不解人意而无法回答呢?抑是深解人意而不愿回答呢?词收束得极其含蓄。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葛汝桐)
减字木兰花
  淮上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