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宋词鉴赏辞典-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首句“秋色到东篱”,化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秋色“点明节令,“东篱”则让人一望而知吟咏对象,且又有暗示词人隐居田园之意。紧接着突兀而起,“一种”句不禁使人疑窦顿起。句中之“露红”所指显然是菊之色彩,显示出此花的非同一般,然为什么说“先占”呢?要得到圆满的回答,尚需读完后面的句子。“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金英,此处作“精英”解,作者将鲜花喻为大自然的精华英秀;冷淡,冷落、萧条之意;全句的意思是说:秋风肃杀,花木零落,空旷的山野间失去了春夏季节里的万物葱笼生意盎然的局面,而在此时此刻,却有这红色的菊花于群菊中率先开放,占尽秋色,用它那胭脂般绚丽色彩给这冷寂萧条的季节带来些许光彩,并统率群菊尽其薄力与将临的严冬作最后的抗争。至此,“先占”之疑已作冰释。词人流露出赞誉之情是明显的,“念”字赋予红菊以思维色彩,“摘“字则完全是拟人手法,从而把作者对于红菊傲霜、卓然不群品格的推重与钦佩之情表露得淋漓尽致。
  下阕首句,继续展示红菊的特异风采:它从九月绽开花蕾,直至农历十月之际仍以飘然之姿红花不败,词人在初冬之际还能够欣赏到它的绰约芳姿;红菊艳如三月桃花,却又不像桃花那样红花满树冠若云霞,故词中有“小桃花”之说。“霜蕊破霞脸”,霜,借喻白色,白色的花蕊;霞脸,红色的花瓣好似仕女红红的俏脸。两个巧妙的比喻作为对其细部的描写,直将其形、神、色描绘得惟妙惟肖,犹如工笔细描一般。“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渊明,即陶渊明:风致、风范、韵致;妖艳,“妖”,艳丽、美好,而“妖艳”一词则有“艳丽而于庄重”的意思。此句的理解为全词之关键所在。词人追慕陶渊明归隐山村、远离尘嚣的傲岸品德与高洁志趣,他也企望能够像陶一样田园归隐、固守本性、赋诗作文、美名千古。他赞美红菊,把红菊的风致与陶相提并论便是最好的说明,但“何事”二字却与此义又有所矛盾。何事,“为什么从事”之意,即是说红菊你为什么像陶渊明那样的风范呢?再加上后面却十分妖艳”句,就透露出了其真正含义:他之所以田园归隐乃是开势所迫实出无奈,故仍向往着某一天能够出仕朝廷为国效力。红色,本身代表着热烈、奔放,与田园归隐显然是极不协调的。本词上阕中的“金英冷淡”亦有寓意朝廷人才寥落,慨叹自己怀才不遇的伏笔。可以说,作者正是这种“出世”与“入“世”的复杂矛盾心境下托物言志,抒发情怀而写下此作的。
  自陶渊明之后,凡咏菊者无不奉其为咏菊之鼻祖,本词中“东篱”、“小桃花”(陶有《桃花源记》)、“渊明风致”等一系列词汇、意象,也说明了这一点。随着这些意象的展开,红菊的诸多不凡特征与作者的复杂矛盾思想渐次表露而至清晰,却又分寸适度,露而不直,给人以思索想象的回旋余地。在创作手法上,本词故设悬念,欲扬先抑;词汇色彩鲜艳,运用典故娴熟自如,全词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的印象,是一首格调高雅,耐人咀嚼寻味的咏菊精品。(周荃)
西河
  天下事   
  王埜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余白骨黄苇。 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张骞归来未?
  这首词从词中“千古恨,吾老矣”看,当是词人的晚年之作。表现一个爱国老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起句醒目突出,词人对苍天发问:怎忍心把天下事弄到“如此”地步!这里所说的“天下事”,即当时的国事。当时的国事到了什么地步呢?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朝廷昏聩,志士抱负难展,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词人看到这种惨痛的现实,不由得不提出这样的诘问,这是词人长期郁积于胸的忧愤的倾诉,也是词人炽热爱国的情感的流露。“陵图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关于献陵图事,据《续资治通鉴》第一六八卷载:理宗端平元年(1234),“诏遣太常寺主簿朱扬祖,门祗候林拓诣洛阳省谒八陵”,“甲戌,朱扬祖,林拓以八陵图上进。帝问诸陵相去几何及陵前涧水新复,扬祖悉以对。帝忍涕太息久之。”献陵图意在提醒人们不忘故国,早日恢复中原。可是现在又有谁能像朱扬祖、林拓那样,提醒君王不忘故土,抗敌复国呢?这样的人物不见了。想到这里,词人郁积于胸的忧愁,杳无尽头”。“结愁不己”。“少豪气概总成尘,空余白骨黄苇。”由于南宋统治者置国家安危、民族生存于不顾,志士一腔报国的豪情壮志只好化作了尘土,最终老死荒丘。
  换头处以“千古恨,吾老矣。”承上启下。“千古恨”是紧承上文而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它概括了词人理想破灭的旧恨新愁。由于豪气化为尘,白骨委黄苇,这就给志士留下了永难弥平的终身之恨了。这里有身世之感,有家国之痛。加以现今年老力衰,便更是感慨万千了。以下是一系列对往事的追忆。词人曾东游淮水,凭吊英雄;也曾登临江宁府(今南京)城内的绣春台,但每登每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词人登台独酌,借酒浇愁,面对凛冽的西风,倾听着如吼的惊涛的拍击声,频频抚着身边携带的宝剑。这一细节描写,再一次告诉人们,我虽年老,还愿发愤图强,为国效力!
  然而尽管词人雄心未已,豪情满怀,眼前的现实却是“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词人不仅年老了,而且失势丢权了。据史载:“理宗宝祐三年(1255)签书枢密院事王埜罢。”(《续资治通览》174卷)他成了一个无法抗敌,只能袖手旁观的在野之人。这样一个被迫身居局外的人,纵有雄心壮志,又能托付给谁呢?真是报国无路,壮志难伸。“近新来、又报胡尘起。”指宋理宗端平元年蒙古灭金后,背弃前盟,大举攻宋。“绝域张骞 归来未?”张骞,西汉人。武帝建元三年(前139)以郎应出募使月支,相约共同夹攻匈奴。途经匈奴时,被拘留十多年,后逃回,又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因骞知沙漠中水草所在,使军队不致困乏,有功封博望侯。在这国难深重的时刻,词人多么希望能有像当年通西域的张骞那样的人,联合一切力量,击败敌人,扭转危局啊!然而这种愿望能实现吗?最后留下了一个沉重的问号!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而人品味。
  这首词抒发了一位爱国老人壮志未酬的情怀。全词以“恨”为轴心。词中充满了建功立业之情,苍凉沉郁之气,起句如奇峰突起,令人惊觉;结句动荡迷离,耐人寻味。可以看布局谋篇的匠心。(葛汝桐)
水调歌头
  贺人新娶,集曲名   
  哀长吉   
  紫陌风光好,绣阁绮罗香。相将人月圆夜,早庆贺新郎。先自少年心意,为惜殢人娇态,久俟愿成双。此夕于飞乐,共学燕归梁。 索酒子,迎仙客,醉红妆。诉衷情处,些儿好语意难忘,但原千秋岁里,结取万年欢会,恩爱应天长。行喜长春宅,兰玉满庭芳。
  这首词,将一些词牌子,按照字面的意思串联起来,再加上一些补充词语或连接词语,表现出一个中心内容,“贺人新娶”。能做到毫不勉强,语言流畅,内容贴切,趣味盎然,确实是工力之作,难能可贵。
  “紫陌风光好,绣阁绮罗香”。一路上美好风光,绣楼上香气浓郁。“相将人月圆夜,早庆贺新郎。”在人月共圆的良宵,新郎新娘,相搀相扶,举行庆贺新婚的礼仪。“先自少年心意,为惜殢人娇态,久俟愿成双。新婚自然是年轻人的心愿,表现出缠绵悱恻的娇态,早已是渴望今天的成双。“此夕于飞乐,共学燕归梁。”在这里既是用了两个词牌子,又是用了两个典故。《诗红·邶风》里“燕燕于飞”。古诗中有“梁上有双燕。”这两句将典故、词牌、现场三者结合得这样巧妙,真是作者才赋天成,学力深厚的充分表现。上片词将风光、良宵,新人的喜庆气氛,写得很充分。
  下片词,“索酒子,迎仙客,醉红妆。”联用三个词牌子,将美酒、佳宾、新人,一齐都表现出来。“诉衷情处,些儿好语意难忘”,只用两个词牌,再加上些补充词语,把新婚的绵绵情意,又都表现出来了。“但愿千秋岁里,结取万年欢会。恩爱应天长。”这三个词牌,写出来对新婚者的祝愿。“行喜长春宅,兰玉满庭芳。”“长春宅”、“满庭芳”,把新婚的环境写出来,简直是运用纯熟,堪称绝妙。读者不能不叹服词人的运用词曲的学力深厚。现代电影流行,有的相声演员,将电影片名联成相声段子,也能逗得听众发笑,但是这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文学游戏。(刘世潭)
喜迁莺
  冯去非   
  凉生遥渚。正绿芰擎霜,黄花招雨。雁外渔村,蛩边蟹舍,绛叶满秋来路。世事不离双鬓,远梦偏欺孤旅。送望眼,但凭舷微笑,书空无语。慵觑。清镜里,十载征尘,长把朱颜污。借箸青油,挥毫紫塞,旧事不堪重举。间阔故山猿鹤,冷落同盟鸥鹭。倦游也,便樯云柁月,浩歌归去。
  《全宋词》称“宝祐四年(1256),召为宗学谕。理宗下诏立石,禁三学诸生上书,去非不肯书名,遂罢归,年八十余卒”。了解作者的这段经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首《喜迁莺》的主题思想。
  “凉生遥渚”。冷风是从水面上的小洲吹起。“正绿芰擎霜,黄花招雨。”水中菱角,岸上的菊花,正在经受着冷风、严霜、苦雨的煎熬。“雁外渔村,蛩边蟹舍,绛叶满秋来路。”群雁南飞下的渔村,蟋蟀穴旁,紧靠着蟹窟。秋枫红叶,铺满来时的路面。写到这里,勾画出一幅萧索的秋天景象。这是上片的第一层,写出环境背景。
  “世事不离双鬓,远梦偏欺孤旅。“杜甫《登高》诗:“艰难苦恨繁霜鬓”。世事艰难,促使杜甫过早地白了双鬓。冯去非也深有体会,艰难世事,能使人们双鬓早斑白。远出在外的人,更会魂牵梦绕思念着家乡。“送望眼,但凭舷微笑,书空无语。”凭靠在船舷上,极目远眺,用手指点着河山,这一切都是一个人在微笑中遐想。上片第二层意思是,词人在外宦游多年,现在是在回家的船上,孤独回归。
  下片,“慵觑”。懒得去看,看什么!照镜子看自己。“清镜里,十载征尘,长把朱颜污。”在外十多年的征途辗转,昔日少年的朱颜,如今已老气横秋,哪里还有什么心情去对镜自照呢?“借箸青油,挥毫紫塞,旧事不堪重举。”当年在油灯下筹划,在塞上挥毫,多少英雄的往事,如今则不堪回首。“间阔故山猿鹤,冷落同盟鸥鹭”。阔别了故乡的仙鹤猿猴,冷落了少时作伴的沙鸥白鹭。“倦游也,便樯云柁月,浩歌归去,”在外南征北转,东游西走,年老时感到人生疲倦,不如趁着这帆上的微云,柁后的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