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超级农业强国-第4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间实验室要不要花费几千万美元,加入到这样的竞争当中去,往往就是依照这样的判断来做决定的:大豆的增产突破快不过十年去,依据本实验室的能力,我们有可能在未来五到十年间完成该项目,加入相关竞争有一定的胜率,可以考虑加入竞争。
  但嘉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大豆增产的研究突破,那就意味着全世界其他参与类似项目的实验室,全部大亏特亏了。
  中国人突破了,而且还是超出他们目标的突破,敢情他们此前都在白费工夫了?还有,后面的研究还要不要继续,怎么继续下去?
  想想都觉得残忍。
  然而,科研世界就是这么残忍的,觉得残忍的都死在茫茫竞争中了,活下来的,也就只能咬牙坚持。
  美国大豆育种学家潘德尔就正在承受这种残忍。
  大豆高产研究本就是一个坑。
  亩产400公斤的小麦很常见,亩产400公斤的玉米甚至只能算一般,但亩产400公斤的大豆,他还没想过。
  从生理原因的角度来说,大豆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相对较多,碳水化合物相对较少,而玉米、水稻和小麦则相反。而植物在合成蛋白质和脂肪需要消耗的能量明显会多一些,因此,在整体能量相同的情况下,大豆的产量偏低就不以为奇了。
  潘德尔的研究方向,是挖掘关键高产基因,譬如控制光合作用的基因,通过提高大豆对能量的利用率以提高产量。
  但大豆基因研究太难了。
  大豆是由古四倍体演变而来的二倍体自交作物,基因组庞大,约有56000个基因,且75%的基因以同源基因的形式出现,种内遗传变异程度低、丰富的重复序列使大豆基因组变得十分复杂,遗传转化困难,这羁绊着大豆基因功能研究的进展。
  潘德尔的研究项目已经开展了三年,但有哪些基因在调控大豆光周期和开花、调控机制又是什么,都还没有彻底摸清。
  具有革命性颠覆的“嘉豆13号”一出,潘德尔直接懵了——这还不是转基因品种?中国人是怎么做到的?
  “中国人运气太好了,他们肯定是发现了特殊的野生大豆品种。”这是潘德尔第一个能想到的。
  有趣的是,同行代表团中赞同的人不在少数。
  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株野草也许能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而地大物博的中国,在生物资源丰富上可谓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国家。
  譬如世界水稻生产曾有两次大的飞跃,都与中国发现的野生水稻品种有关。
  第一次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利用本土的矮杆野生水稻与栽培水稻进行杂交,培育出矮秆水稻,连同矮秆小麦的育成,带动了全球粮食大面积增产,在世界农业领域引发了著名的“绿色革命”。
  第二次突破是杂交水稻的育成,再次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其关键在于中国人在琼省发现了一种极其难得的没有花粉的野生水稻。
  回到大豆上也不乏例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大豆发生大豆孢囊线虫病,使得大豆生产濒于毁灭,“救星”又是来自中国的“小黑豆”。美国农业部将其抗病基因转育到当地栽培大豆中,育成新的高产抗病品种,使大豆生产迅速复苏。
  现今转基因大豆的蓝本,也是美国所谓“植物专家团”访问中国时,趁机采集回国的一株野生大豆。巧的是,当事人——美国大豆遗传学家布尔纳德,正好与潘德尔系出同门。
  国际代表团中的欧美大豆育种学家也知道这一点,但都有意无意地忽视其中的“不道德”,只将其作为中国人“运气好”的佐证。
  不得不说,运气好,是技不如人的一个好借口。
  这样面对投资者,也有话可说了——狗屎运战胜辛辛苦苦的奋斗,在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但听到这话的陈建章,内心一晒,运气吗?
  就算是运气好了。
  我们欧皇附体又咋样,只能说——有本事,你们也祈求运气爆棚啊!
  ……


第620章 一“豆”成名(2)
  “根茎粗壮,植株健壮,荚密,顶荚丰富,株型收敛,帅!”
  “是中粒型的品种,单株结荚数多,单株粒数也多,粒重应该在20克以上,酷!”
  “完美的表现啊。”
  “就是不知道抗病性如何。”
  未等收割开始,世界农民组织代表团中的农业专家们就凑到豆田边,两眼放光地观察着可能是跨时代的嘉谷大豆品种。
  不管对“嘉豆13号”由中国人培育出来乐见与否,对于一辈子投身于大豆育种的专家们来说,能看到一个较完美的品种总是赏心悦目的。
  一种作物合不合适推广,很多时候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譬如大豆。
  他们第一眼观察的就是结荚的高度。
  有些大豆品种,起根3~5cm就开始结荚,分枝又多,产量确实不低,但并不适合大规模推广。
  俗话说得好:“麦倒一把草、谷倒一把糠”,大豆也一样。大豆植株底荚高度不够的话,容易倒伏不说,就机械收割难度增加,收割成本都相应增加不少,甚至于根本不适宜机械化收割。
  这样的品种,在像中国这种精耕细作的国家,可能还有推广的价值;在美洲,基本不会有农场主考虑种植。
  而像“嘉豆13号”这个品种,底荚高度在15cm以上,植株高度在50cm以上,绝对是个挺拔的“帅小伙”,机械化收割毫不成问题。
  “嘉豆13号”的单株粒重更是让一众国际大豆育种学家露出了荡漾的笑脸。
  许多农户购买大豆品种时喜欢选择大粒品种,以为粒型越大的产量就越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粒型越大的品种,往往单株结荚数、单株粒数少,所以单株粒重反而不高。
  密度一定的情况下,单株粒重才是高产量的根本所在。同样种植密度15000株/亩的情况下:单株粒重15克的和20克的,每亩产量悬殊150斤左右。
  所以小、中粒型的品种,单株结荚数多、单株粒数多、单株粒重的品种,才是“富”的品种。
  这些硬性条件都过关的“嘉豆13号”,落在众人眼里,无疑是大豆中的“高富帅”了。
  矮壮的美国大豆育种学家潘德尔本人显然跟高富帅扯不上任何关系,他培育的大豆品种也许“高”,也许“帅”,但跟“富”也不搭边;像屌丝总是对高富帅抱着莫名的敌意,潘德尔这一刻也柠檬精附体了:“其他性状表现如何?比如说抗病性什么的……”
  高油高产还“貌美”,这没得挑,他就不信还能样样表现完美了。
  作物的改良,从来就不是为了追求完美的,也无法追求完美。
  你要高产,可能就要牺牲口感;你要健壮,可能就要牺牲一定的产量;你既要产量又要口感还要健壮,可能就要……向上帝祈祷了。
  在潘德尔看来,“嘉豆13号”肯定有弱点……吧,比如说,高贵的品种总有些病娇吧?
  陈建章风轻云淡地一笑:“我们充分挖掘了野生大豆的杂种优势,把野生大豆驯化中丢失的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重新‘捡’回来,运用到现代分子设计育种中,在光周期、大豆百粒重、单株荚数、叶柄夹角等产量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上取得了较完美的平衡。嗯,抗病性确实不太突出,也才对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具有明显的抵抗性……”
  “还有没有天理!”潘德尔强忍住吐槽之魂,其他大豆专家也都是类似的表情。
  陈建章无疑是承认了“嘉豆13号”的培育是建立在野生大豆资源基础上的,但后面就是对“运气好”这一说法的打脸了。
  野生大豆是有不少优良性状没错,但在驯化过程中,50%以上的遗传多样性会在栽培大豆中丢失。嘉谷能将控制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在栽培品种中固定下来,可不是一句“运气好”就能解释的。
  还有,抗病性不太突出?大豆病虫害已发现的有30多种,其中真菌性病害最多,能抗常见的真菌性病害,还要啥自行车?
  明白大豆进化机制这个“小妖精”的难缠程度的人,莫名地对嘉谷的育种能力有了一些敬畏。
  潘德尔也闭口不言,变得沉默起来。
  这是一名育种学家,见到革命性变革时的自然情绪。
  他曾经所熟悉的,他曾经所学习过的,他曾经所擅长的东西,不期然间,就发生了改变。
  这是被“灵阵”降维打击的常态。
  灵阵运用在育种上,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人工”筛选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并迅速地固定下来。
  在嘉谷实验室的研究员眼中,往往是这样的——咦,我们“捡到”了控制产量、品质等性状的多基因;咦,我们完成了不同复杂性状间的耦合;咦,我们创制了革命性品种……
  这其实并不仅仅是狗屎运。
  在被“万念归一阵”笼罩的嘉谷实验室与试验基地中,研究人员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专注度高了,渐进的异变也好,强烈的突变也好,研究人员都相对容易明确关键调控单元,缩短了关键基因的挖掘周期。
  天才的灵光乍现,埋头苦干的学者的呕心沥血,在金手指的光环之下,都如烟尘一般缥缈。嘉谷实验室就这么一步接一步的,正确步骤多于试错步骤的做了出来,首先实现了大豆的“绿色革命”。
  当然,在潘德尔等外国育种学家看来,这就是嘉谷的研究水平高超。
  “看产量吧。”
  “对,看产量最直接了。”
  “产量最让我兴奋了。”
  被金手指光环碾压的国际大豆专家们,打哈哈的看向前方收割的豆田。
  “……实收面积一百亩,按标准含水量13。0%折算,亩产443。5公斤……”很快,急不可耐的国际代表团,迎来了实测数据。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代表团还是一连说了好几个“不可思议”。
  中方人员自然是欢欣鼓舞,其他人……五味陈杂。
  当然,“嘉豆13号”在黑省推广种植的面积够大,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代表团辗转多地,进行实收实测。
  “实收面积二十亩,亩产415公斤……”
  “亩产398。9公斤……”
  后者,是在生产条件最差的一个农场测得。
  但这比第一个测出的最高产量还要令人震惊。
  因为,最高产纪录是说明不了太大问题,也不具备普遍性意义的。
  参照国际其他国家的大豆试验,在上个世纪,岛国有亩产300多公斤的记录;意大利有亩产400公斤的记录;美国密苏里州更是创造了至今世界无法打破的大豆高产神话记录——每亩千斤!
  但这些记录,都是建立在不计成本的田间管理,特殊光热条件和专水专肥基础上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等各方面因素都做到了绝佳的水平。
  而中国人的“嘉豆13号”,从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块,到生产水平较差的地块,基本可以确定了实现了亩产400公斤属常态的大面积产量目标。
  如果说,美国的大豆育种学家还是心情纠结,巴西和阿根廷的代表团专家,已经果断跪舔了。
  一瞬间,陈建章身边已经围满了人,都希望能将此品种授权给他们,让他们在巴西和阿根廷试种。
  潘德尔被挤到外围,酸溜溜地想道:哪怕是为迎合中国市场,你们就不能矜持点吗?
  他转念一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