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超级农业强国-第4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潘德尔被挤到外围,酸溜溜地想道:哪怕是为迎合中国市场,你们就不能矜持点吗?
他转念一想,这也是一次见证大豆产业历史的时刻,不矜持大概才是常态。
……
第621章 一“豆”成名(3)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的编辑部。
“凯蒂,这是你采访回来写的报道?”总编皱着眉头看完大纲,抬头问道。
“对,大豆育种学家潘德尔刚从中国考察回来,我就幸运地得到了专访的机会。”女记者凯蒂兴奋得满脸红润,她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声音:“这可是‘东方魔豆’的第一手资料。”
“东方魔豆?”
“嗯,这是我给中国人的大豆新品种起的称呼。要知道,过去几十年里,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都发生了产量翻番的‘绿色革命’。与之相比,大豆产量却始终处在缓慢增长状态。中国人的成果,宣告了大豆‘绿色革命’的到来,当得起任何赞誉。”凯蒂说得兴起,却没有注意到主编的脸色。
凯蒂是一个漂亮而有才华的年轻女记者,但是,在卧虎藏龙的媒体界,仅靠漂亮和才华是不够的,她要有出彩的报道,才有出头的机会。
《芝加哥论坛报》是一家大型媒体机构,是芝加哥地区和美国中西部的主要日报,但凯蒂不幸地被分在不受重视的农业组。
就在这时候,凯蒂发现了“东方魔豆”的机会。
《芝加哥论坛报》的覆盖地区,恰好也是美国大豆的主产区,她相信,来自东方的革命性大豆品种,必将是一个爆点。
然而,总编揉着腮帮子上的肉,语气淡淡地点评道:“你不觉得报道中赞誉太过了吗?要知道,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国内的大豆单产也一直高企,说中国人带来了大豆‘绿色革命’,未免为时过早了吧。”
“这不一样。”凯蒂用力挥手道:“我收集了过去二十年全国的大豆单产增幅数据,结果显示,产量增幅显著增长很少见;整体来看,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大豆增产基因以更快的速度改善。但中国人是纯粹改善了大豆增产基因……”
“凯蒂。”编辑喊了一声,加重音道:“我们要从更长远的角度看问题,中国高产大豆的科技含量问题值得深究。”
“科技含量问题?”说到这份上,凯蒂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有人不希望看到中国大豆扬名?是大豆协会有意见了?还是生物农化公司有意见?上帝,他们这是妨碍言论自由……”
说着说着,凯蒂的语气越来越激烈。
总编盯着她看了一会,直到凯蒂自动变得冷静了一些以后,才道:“首先,你要知道,我们不是上帝的报纸。”
顿了一下,总编用“第二”开头道:“我们是资本主义的报纸,我们也遵循资本的要求,做符合社会风潮的文章。”
纵然只是一名年轻的记者,凯蒂也没少听说过这种论调;但只有当自己亲自体会时,才能感知其中的讽刺。
她强忍着恶心,语气倒是好了一些,问:“这是怎么回事?”
总编面无表情道:“凯蒂,你知道大豆产业关联企业有多强吗?”
凯蒂当然知道。
在美国,大豆产供销链条完全由跨国公司控制;在种子和生产所需的其他原材料投入方面,以孟山都公司为代表;而在种植、贸易和加工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ADM、邦吉、嘉吉等跨国粮商,他们哪一家不是名声赫赫?
“有公司介入了吗?哪一家?”
“不是哪一家,凯蒂。想想看美国大豆产业的基础是什么?和中国大豆政策又有什么区别?”
凯蒂犹豫了一下,道:“你是说,转基因技术?”
“你说的没错。”编辑郑重地道:“让美国大豆走向世界的,是划时代的转基因技术,以及资本。”
“譬如孟山都的转基因种子,是和草甘膦是捆绑的。转基因种子,对水肥条件、对机械投入的要求也很高,这要求必须大面积种植,才有规模经济,才能降低单位成本。而这套系统,要求必然加大农业投入成本,这就迫使大豆生产者与资本联合起来……”
“是成为资本的奴隶吧?”凯蒂讽刺地接了一句。
总编充耳不闻,继续道:“你采访了潘德尔,应该知道,中国大豆生产体系几乎是另起炉灶,这是不符合美国利益的。”
凯蒂这时候已经懒得计较究竟是不符合谁的利益,她的眉头皱了起来:“但是,中国人实实在在改变了大豆产业,这不是我们不爽就不存在的。”
“我知道,但是,怎么在技术上追赶是科学家们的事情。我们的任务,是做出符合舆论期待的报道。”总编叹了一口气道。
“符合舆论期待?”不知怎的,凯蒂听到这个形容,有点想笑。
总编让自己的语气放轻松点,道:“说归说,中国人的新品种,还是挺厉害的。”
“嗯?”
“但不同的品种更适宜不同的区域。你可以重点关注一下支撑中国大豆生产的独特的光温水土资源嘛,比如较大的温差,年日照时数,豆田的有机质含量……总而言之,中国大豆产量能暴增,肯定不仅仅是种子的内因,还有外在条件的因素吧。”总编分析得条条有理。
凯蒂却一脸蛋疼的表情,呃,虽然她没有蛋。
外在条件再好,也只是为大豆生长提供的外因,内因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啊,什么时候还能反过来解释了?
总编熟视无睹且不容置疑道:“至少在风向变化之前,你就按照这个方向报道吧。”
说完,总编将凯蒂的报道递回去让她修改。
凯蒂呆在当场,看着自己精心撰写的报道中特意加粗的“东方魔豆”,半晌才喃喃自语:“这样自欺欺人,有意思吗?”
……
不管怎么样,“舆论自由”是抗不过资本意志的。
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嘉豆13号”陆续在美国见诸报道,但很少有头版头条的待遇,更不要说“革命性”这样的赞誉字眼了。
有意思的是,报道中多是类似的舆论导向——“中国大豆有点意思,但推广价值有多高,尚待验证”巴拉巴拉的。
只是,美国媒体影响力虽强大,却也掩盖不了伟大。
……
第622章 一“豆”成名(4)
“整个世界都将目光投向中国的大豆育种技术。”
“这将有助于提升全球粮油产量。”
“中国魔豆传奇。”
随着世界农民组织代表团回国,“嘉豆13号”掀起一阵火热的“世界波”,南美乃至欧洲媒体纷纷赞叹中国“大豆奇迹”。
比起要对舆论控场的美国人,南美洲民众的兴奋度明显更高。
毕竟,中国和欧盟这两个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地区),对于南美农业政策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果将来某一方变得特别强大,那么南美的农民们很可能就会把另一方抛弃,不会再按照它的要求行事了。比如,巴西的转基因审批程序过去一直是仿照欧盟的标准制定的,比美国还要严格。但是随着欧盟的地位逐年下降,巴西的转基因审批程序也越来越偏离欧盟。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但很显然,中国人对转基因大豆的接受程度不高。“嘉豆13号”一出,有巴西分析师表示,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非转基因大豆将在国际大豆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随着南美进入大豆开播季,不少看到报道的农场主纷纷咨询大豆种子供应商,有没有“中国魔豆”的种子供应。
转基因大豆能“罢黜百草,独尊大豆”,中国魔豆产量高啊;转基因大豆能“抗虫”,中国魔豆产量高啊;转基因大豆商业化程度高,中国魔豆产量高啊……
看着人家种一亩能得自己两亩的产量,谁不流口水?而得知还没有得到中方的授权,谁不沮丧?
巴西的不少大豆种子供应商也是心崩,他们不是不想引进“中国魔豆”;问题是,嘉谷大BOSS溜了呀,要想谈授权,只能到中国去谈。
今年肯定是别想了。
……
相较于国外冒着酸气的赞誉,国内媒体简直是一边倒了。
当各地的国产大豆捷报频传的时候,“嘉豆13号”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央视新闻。
“……由我国嘉谷公司培育的‘嘉豆13号’,推广种植面积达到63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对于大豆杂交育种产业化,我们超前了‘一小步’,但这‘一小步’,让我们开启了大豆种植的新篇章……”
然后,短短几天的功夫,赞誉如火山喷发般,铺天盖地而来。
无论是哪个年代,名字能上央视,都是很不容易的事。
嘉谷不是第一次上央视,但还是第一次凭借着科研上的成果上央视。
这也是最容易被国人承认并支持的时代旗帜。
像杂交水稻一样,“嘉豆13号”也成为了一个时期的宣传重点。
国内媒体很配合的帮忙。
国内学术界也同样配合。
很难说“嘉豆13号”的价值能比拟杂交水稻,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舆论声势,主要有两点。
一是国人对大豆产业的复杂感情。
大豆起源于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豆一直因其广泛的用途和旺盛的生命力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偏偏在进入新世纪后,国产大豆一步步走向沉沦,现在大豆市场几乎都是美国的天下了。
这其中,有无奈,有失误,但最后只余留一声叹息——国产大豆大概就这样了。
冷不丁的,有人站出来,告诉他们,国产大豆恢复昔日荣光的时刻出现了,压制的情绪就自然而然的喷涌而出了。
亩产400公斤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同样的种植面积,产量暴增1000多万吨,自给率提升了近15%,这个数字就很震撼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难以言状的自豪感了。
“比美国人厉害!”
这是很多人看到报道发出的感叹。
尽管“转基因”、“基因修饰”这些与生物本质非常相近的字眼,给予人们一种强烈的“非自然”的感觉,让人天然产生一种害怕。但是转基因大豆让传统大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节节败退,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我们,没有打破大自然的遗传规律,却打破了大豆的生产“界限”,服不服?
这一点不仅在国内,在全世界都是得到认可的。“自然”的杂交品种,总比“非自然”的转基因品种,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即使是学术界,面对令人诟病的转基因技术可能不敢多说;但对于“嘉豆13号”,不仅敢多说,还一个比一个会说话。
“嘉谷实验室的水平非常高,以他们的能力,培育出革命性的新品种我一点都不奇怪。”
“嘉豆13号不仅是国产大豆的福音,我认为也是人类的福音。”
“嘉谷就是这样的企业,在科研上舍得投入,也经常能给人惊喜。从我的角度来看,他们应该是有一个思路,于是就去做,然后就做成的那种伟大的企业吧。”
被采访的专家学者,无一例外的为嘉谷说好话,为“嘉豆13号”说好话。
这就是舆论界的现状,锦上添花者众。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去怼一家成果斐然的企业。
尤其是正在蓬勃上升期的企业,更是所有人都捧的对象。
大的媒体,内容还是很靠谱的,最不济就用央视的报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