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超级农业强国-第4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齐政摇头而笑:“看来,我是真的不擅长高尔夫这项运动。”
施罗德哈哈大笑:“不,这正是这项运动的魅力。变化多端让球不容易受控制,球的不同落点需要不同的打法,正如一位著名职业高球手所说,高尔夫球是一项引人入胜的运动,它花了我四十年的功夫才发现:我打不好它!”
齐政呵呵:“我不用花四十年,现在就发现,我是打不好它了。”
施罗德摇摇头:“高尔夫球越是不好琢磨,才越激发了内心的征服欲,不是吗?就像我们变化多端的市场。”
齐政了然,来了!
拿下美国粮商高鸿公司后,嘉谷在美国的消息渠道更广了。结合嘉谷金融部的消息,齐政已经知道,在这一波中国大豆对国际市场的冲击中,邦吉误判了形势——邦吉受干旱天气和超级杂草影响,在大豆期货市场做多,岂料碰上中国市场的“萎缩”,亏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虽然恶劣的天气令人担忧,但对未来的不确定,才是最令我们担忧的。齐董,作为邦吉的合作伙伴,我想了解一下,中国真的能降低对大豆进口的依赖吗?”施罗德貌似真诚地问道。
很显然,邦吉不可能不知道嘉谷在中国大豆市场异变中扮演的角色。
齐政也不否认,耸耸肩道:“我们充分发挥了国产大豆的一些潜力,所以,稍微提高自给率是可以预想的。”
得到了齐政的确认,施罗德却是苦笑不已。
好吧,新增1000万吨大豆,对中国市场来说,确实是“稍微”提升自给率。
但对于国际市场来说,影响还真的不是“稍微”大。
正如市场缺粮10%,粮价不可能只上涨10%,而是会上涨100%一样,新增1000万吨大豆,可不仅仅代表着市场增加了3。5%的大豆产量。
别看美国在炒作大豆减产,但全世界范围内,只要是商品化程度高的粮食生产,大都遭遇过剩问题;大豆在国际市场上也是过剩的。
不过,这并不妨碍掌握定价权的资本“制造”相对短缺,将过剩的大豆推高价格,反正,离不开美国大豆的中国人总会买单不是?
但正如齐政所说,他们都低估了中国大豆的生产潜力。中国人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他们有能力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这不仅重创了市场对大豆价格走高的信心,还将彻底重新绘制全球大豆贸易流向图。
换言之,天,要变了!
施罗德看着漫不经心地挥杆,然后……再次把球打偏了的齐政,简直是又爱又恨。
爱是因为这厮带来了灭杀“超级杂草”的希望,恨则是,这厮简直无时无刻不在抢他们的市场。
但,再怎么恨,如果有利可图,该合作的还得合作。
施罗德深吸了一口气,拿高尔夫球杆敲打着地面,笑眯眯对齐政说道:“齐董,有兴趣谈一下嘉谷的特种根瘤菌吗?”
……
第618章 体系之战
“我们谈谈嘉谷的特种根瘤菌剂吧。”
当施罗德笑眯眯地说出这句话时,却是满心的无奈。
对于中国的大豆振兴计划,邦吉不是没有关注。
甚至于,中国人推广的大豆新品种亩产高达400公斤/亩的“传言”,在国际大豆种植者联盟游说中国回来后,也不是什么秘密。
但是,像很多西方人对中国骨子里就有那么一种高高在上的味道一样,邦吉内部对于类似的“传言”,也充斥着浓浓的傲慢与偏见。
在经过一番调查之后,邦吉首先确认了一点,中国人推广的大豆品种依然是传统品种,而非转基因品种,担心就消弭了大半;如果非要说还有什么要关注的,大概也就是配套的根瘤菌制剂了。
但是,通过接种根瘤菌制剂,使大豆平均增产10%,已经是国际上公认的常规技术,在发达国家还真的不算什么“秘密武器”。
在美国,大豆根瘤菌生物固氮技术的普及能达到60%,这也是美国大豆高产的原因之一。也就普及率还不到1%的中国,才会将根瘤菌剂当做宝。
自然而然的,邦吉也没有太重视中国大豆产业发生的嬗变。
只是,当嘉谷的特种根瘤菌制剂能使大豆平均增产30%~50%,这就不算什么“常规”技术了——这个数据,是从中国第一波中早熟大豆收获后得出的。中国人在南方与甘蔗套种的大豆,据说并没有换种最高产的“嘉豆13号”,只是普及了嘉谷的特种根瘤菌制剂,就迎来了产量的暴增。
这种实实在在的成果,不比任何嘴炮或者实验室的数据,再坚持认为中国人是虚张声势就是脑残了。
齐政也不意外邦吉会第一眼就看上嘉谷的特种根瘤菌制剂。
作为一种配套技术,不用经历复杂的圈地,不用经过辛苦的开荒,不用增加劳资双方的矛盾冲突,只需要在现有的大豆种植园内推广,就能有明显的产量增长,实在是再有价值不过了。
这样的技术,对于在美洲控制了大豆种植主要份额的四大粮商,有着非凡的意义。
所以,尽管对于邦吉误判形势极为无奈,施罗德也只能飞快地转动着脑筋,准备应对齐政的狮子大开口。
齐政却表现得像个纯粹的好基友:“基于我们与邦吉的良好合作关系,如果邦吉需要,我们非常乐意分享特种根瘤菌剂……”
瓦特?就这样?严阵以待的施罗德像是一棒子打在棉花上,差点闪了腰。
施罗德不相信这厮会这么好说话,他的眼神,他的表情,都告诉齐政,别想骗我,什么条件,说吧。
齐政笑笑,接着说道:“只不过,我们的特种根瘤菌制剂,邦吉估计掌握不了,也用不上。”
施罗德心里咯噔一下,嘴上却不服输道:“你可别小看我们。如果说育种不是我们邦吉的强项,肥料这块业务上,我们还是有很强积累的。”
以根瘤菌为生产菌种制成的微生物制剂产品,归根到底不过是一种菌性肥料。
齐政当然不会小看邦吉在肥料领域的积累,任谁也不敢小看南美的肥料霸主啊。
但是……
齐政耸耸肩:“我的朋友,你要知道,根瘤菌结瘤具有专一性和选择性,所以一种根瘤菌通常仅在一种或很少数豆科植物上结瘤固氮。嘉谷的特种根瘤菌剂,也只与特定的大豆品种相匹配。”
“嗯?”施罗德心底微沉。
邦吉其实也明白有这样的可能,却绝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可能变为现实。这么好使的增产“利器”,只能看不能用的话,太糟糕了。
“当然,具体的效果还要由试验来证明,我们可以提供制剂样品,让邦吉亲自试验。”齐政神秘地微笑。
施罗德神色难明地观察着齐政轻松的表情,半晌,才感谢道:“谢谢,不管价值如何,我们记下了嘉谷的诚意。”
施罗德满怀希望而来,却被齐政三言两语打发了,后面再也没有多少打高尔夫球的兴致,又说了一会话,就告了一声罪离开。
齐政看着他绝对没有表情那般平静的脚步,内心倒是有些振奋。
邦吉,或者说四大粮商,都还没有意识到,振兴中的中国大豆产业,是另一套体系间的竞争。
跨国粮商主导的转基因大豆,与水肥、农药、机械、信贷等等,都是相配套的,是一整套的体系。
四大粮商,和孟山都等种子巨无霸,组成利益同盟,在这套转基因大豆产业体系中实现了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如果嘉谷单单弄出一样或几样领先的东西,相对整套转基因大豆产业体系来说,基本是于事无补。国产大豆产业若想活得舒坦,不受这些利益同盟的鸟气,只能搞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竞争体系。
齐政没有对施罗德说假话,嘉谷的特种根瘤菌制剂,是与国产大豆捆绑在一起的,或者说,是与嘉谷系大豆品种捆绑在一起的。
这种基于“灵气”同化的捆绑,是转基因大豆利益集团难以解除的。除非是像俄远东那样,引入整套嘉谷系大豆生产体系,才能发挥出其真实价值;否则,还不如一般的根瘤菌制剂有效。
但跨国粮商会放弃自己的体系而靠向嘉谷吗?
用屁股想想都知道答案——打压还差不多。
之所以他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齐政也看出来了,是因为他们一贯的骄傲。
中国正在崛起,我们既是他们的客户,又是他们的对手,他们需要我们,又必须防着我们,他们既骄傲又害怕。
在先发而雄厚的技术和经济实力下,他们仍然可以骄傲自信,在他们眼里,西方体系代表了先进主导,而东方始终是落后、附属和服从的——这样他们才可以放心的一周只上四天半班,晚上喝酒到天亮,工作只用打些电话就够了……
让他们害怕的是,他们根本阻止不了我们的脚步,一如国产大豆的如期振兴。
以前,嘉谷只是“建桥墩”——“嘉豆13号”高产品种,特种根瘤菌制剂,农民合作社……解决的只是产业链上某个环节的问题。
现在,当嘉谷开始将分散的桥墩联结起来,铺上桥面,就慢慢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大豆生产体系。
齐政振奋的是,国产大豆体系初成即显威,而更多的农业生产体系正若隐若现。
……
第619章 一“豆”成名(1)
“各位,这里就是‘嘉豆13号’的主产区了……”嘉谷实验室大佬陈建章,带着浩浩荡荡的一行外国代表团,做起了参观访问之事。
这一次的大豆参观代表团的规模,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显得庞大。
自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正式公布中国大豆产量预测报告后,申请前来嘉谷考察的团队络绎不绝。烦不胜烦的嘉谷实验室干脆组织了一次集体参观活动。
于是,世界农民组织一行三十余人,主要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业专家,出现在了东北黑省的大豆主产区。
站在田间,微风拂面,他们望着如海洋一般金灿灿的大豆田,目光烁烁。
秋收的季节将至,大豆也渐渐成熟。广袤的农田中,地上布置着传感器,天上盘旋着无人飞机,它们把土壤中的水分、农作物的长势、病虫害等数据传输到嘉谷的数据中心,随时进入联合收割状态。
“上帝,中国人的大豆生产水平,已经这么高了吗?”
“肯定是向我们展示最好的一面啊。”
“这有什么奇怪的,我们国内也能达到这个水平,我关心的是中国人的产量是不是真的。”
“对,产量才是重点。每公顷6吨啊,中国人放了一个响炮。”
“难以置信。”
开始是几个人的低声议论,渐渐地变成了一群人的讨论。
实在是此事太过于惊人,以至于大家的问题迭出。
说实话,要不是中国官方说的,而且中国人大大方方地开放参观,他们是不信的。
身为各国顶尖的农业专家,他们最基础的能力,就是判断一个作物研究方向,多久能够看到曙光,多久能看到结果。
当然,这样的判断肯定是不准确的,但也是有一定的区间的。
譬如小麦从亩产300公斤提升到400公斤,应该在五年以上;大豆从亩产200公斤提升到300公斤,至少也应该在十年以上……
这只是举个例子,但这样的判断不是开玩笑的。
一间实验室要不要花费几千万美元,加入到这样的竞争当中去,往往就是依照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