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超级农业强国-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人抹黑,有人反驳……接着,两伙人开始在网上吵架。
针对嘉谷体系旗下产品的价格偏高,有人就反驳了嘉谷乳业就是最好的例子了,人家的牛奶品质就是更胜一筹,凭什么不能卖更高价?难不成大家都大打价格战,最终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市场上假货差货横行就符合你们的意愿了?
至于说齐政只是一个傀儡,更多的人只当这是一个笑话如果是在资本市场或者矿产领域,说是幕后有人还有人信;但做农业和做食品,都是要靠产品说话的,靠关系顶个屁用。
至于说嘉谷压榨农民,更是无稽之谈。
网友们直接将媒体们深入齐政起家之地普诚县的报道贴出来在嘉谷的扶持下,普诚县水稻飘香,梅花鹿闲庭信步,生态旅游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嘉谷走向全国的过程中,普诚县也从昔日的贫困县,变成了今天的富裕县,生态发展标杆县……
有网友羡慕妒忌恨地大喊如果这叫“压榨”,那快来“压榨”我吧!
吵着吵着,不知何方神圣把嘉谷在秦省大洪灾中捐款捐物的事找了出来。
有热心的网友指出,嘉谷至今仍没有在秦省有任何直接业务,当年更是远没有如今的发展规模,但从报道中可以看出,嘉谷捐献了价值至少上千万的救灾物资。
还有江右省网友锦上添花,将嘉谷当年无偿协助省农业厅灭杀水稻虫灾的报道都翻了出来。
于是,挺齐政的一派网友指着报道截图说“前有为洪灾捐款捐物,后有为三聚氰胺患儿捐款捐奶粉,这叫为富不仁?”
喷齐政一派的人一脸鄙视地回复了四个字沽名钓誉!
挺齐派说了“你不沽名钓誉,也没见你捐献一针一线啊!”
喷齐派跳着脚说“捐得再多还不是为了打广告?有什么好炫耀的?”
挺齐派说“为了黑而黑,有意思么?”
“……”
吵架也有吵架的好处,理不辨不明,事不鉴不清。
白就是白,黑就是黑,世间万事自有公断。
其中最让挺齐派满意的是,齐政的致富之路非常“清晰”,让人挑不出什么漏洞。
第一桶金据说是大学时鼓捣一个小庄园赚的,虽然不知道具体金额,但这笔钱显然非常干净。
后来,回乡经营特种养殖,因为品质好,收入高,一步步发展起来,涉足种植、畜牧养殖、食品生产等等,全都可考可查。
至于嘉谷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那笔巨资,因为是从美国扒拉回来的,现在也知道是坑了美国石油巨头一把,知情人无不守口如瓶,对外的说法是以贷款为主——事实上嘉谷体系一路走来也确实背负了不少贷款,而且都是正常贷款。
有些人不信邪,想办法摸了嘉谷的底。
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才发现,这个姓齐的,经商行得正,赚的都是干净钱。同时跟官场保持距离,抓不到任何不利于他的把柄,反而处处让人觉得他有大局观,有社会责任感。
无懈可击。
嘉谷集团扎根土地、在灾难中捐钱捐物、扶持农民共同发展的事统统被翻出来后,齐政的公众形象瞬间提高了一格,民间好感度嗖嗖往上升。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心向善。
因为齐政身上体现出了一个成功商人的社会责任感。
人怕出名,很多是因为立身不正;但齐政在国内是“真金不怕火炼”,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励志人物。
齐政火了之后,各路媒体才发现这家伙简直不像个年轻人,沉稳低调得不像话,连正面照都没有几张,于是,采访请求雪花般地飞向了嘉谷集团。
……
第297章 首秀:做有情怀的农业
面对蜂拥而来的采访请求,齐政自然不可能全部接受。
当然,形势发展到了这一步,完全不接受采访也是不理智的——又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再藏着掖着就不像话了。
齐政已经想清楚了,采访这种事情是避免不了的,既然如此,不妨采取积极的态度,选择一两家适当的媒体,得到一个自己满意的采访结果是最重要的。这样既不会浪费难得的曝光机会,也不容易被人捧杀。
现在的舆论氛围下,齐政之于嘉谷体系,就像乔布斯之于苹果公司,马云之于阿里,完全代表了嘉谷体系的形象。
在几经筛选下,齐政接受了央视记者和《中国青年报》记者的联合采访。
在齐政的要求下,采访地点不是在现代设计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嘉谷总部园区,而是在荒凉的西北达拉特旗,嘉谷草原牧场中。
摄像机被安放在三脚架上,背景是长至脚踝的青青牧草和远方隐隐约约的黄沙大漠。
身着紧致套裙的高挑美女央视记者唐瑾,看着眼前闲适的齐政,用优柔的声音笑道“齐董事长,找到您可真不容易呢,我是真的想不到会在西北大漠边上采访一位富豪。”
齐政淡笑道“恰当的时间,可能不那么恰当的地点,但不影响采访效果,不是吗?”
唐瑾巧笑嫣然“不会呀,一切都恰如其分!”
事实上,央视和《中国青年报》刚开始听到齐政在达拉特旗,也打算在这边接受采访时,很是惊诧,但随即意识到这样采访效果也许更好,第一时间就同意了嘉谷集团的安排。
央视和《中国青年报》的联合采访,双方显然已经沟通过了,虽然青年报的记者也在场,但主要是以央视记者唐瑾作为主持人,对齐政进行采访。
在摄影师做好准备后,嘉谷公关部人员也审核好了采访大纲,唐瑾才对齐政笑笑“齐董,那我们开始正式采访了?”
齐政正了正身姿,点头说道“好。”
靳燕柔面对摄像机,脸上的柔美渐渐被端庄所代替,只听她用熟悉的强调道“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业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产业沃土,是一个值得投身一辈子的事业。但一直以来,落后的思想观念、落后的产业制度、落后的商业模式和落后的品牌建设,使得我国的农业的生产格局跟不上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今天,一批先行者主动投身农业,积极改变这种现象,其中的一位先行者,就是坐在我身边的嘉谷集团的齐政董事长。”
摄像头转向齐政。
唐瑾笑着递出话筒,道“齐董事长,听说你是南大生物系毕业的学生,怎么会进入农业这一传统行业的呢?”
“我读书的时候,遇到的一个问题困扰了我。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为何不是农业强国?作为茶业宗祖国,几万家中国茶企不抵一家不种植茶业的英国立顿;作为人参原产国和世界上最大的种植国,我国的人参价格不抵南韩人参的十分之一;我国特产中华猕猴桃被新西兰引种改良,以奇异果的洋名以高出十倍价格返销我国……这些都深深刺痛我的心。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关注农业了。”齐政的笑容温润,露出整齐的牙齿,给人一种可信的感觉。
这种故事,是非常经典的心灵鸡汤似的创业故事,俗套是俗套,但公众对此一向乐此不疲。
唐瑾笑着接话道“创立嘉谷集团,就是你在农业强国方面的尝试了?”
“没错,任何产业的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龙头企业的推动与引领。推动产业进步、引领消费升级、成就卓越企业,应该成为每一个农业企业家的信仰和追求。”
唐瑾眼眸含笑道“说得真好。其实,一直以来,农业都是一个不起眼的行业,但我们也能经常看到各大媒体上‘农业的机会来了’、‘农业迎来黄金时期’等文章,这些文章有理有据,可谓秋毫明察,政策洞见。但看多了,不免顿生疑惑农业的机会到底是来了没有呢?对此齐董你怎么看?”
齐政稍微严肃道“大凡一个产业或某一个项目,总有一个进入的最佳时间,汽车制造业如此、it业如此、文化产业亦然如此。但对农业而言,‘机会来了’的口号已经吆喝了十多年,甚至还将继续吆喝下去。”
“对于农业圈内的人来说,其实不存在讨论机会问题。毕竟,不管有没有机会,该做的还得做。但不同背景的人谈及农业,目光都会齐刷刷地盯向了政策,似乎只有出台了政策才有做农业的机会。”
“我也曾一度抱怨政策对农业的不作为,但突然在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这样想真的对吗?我的父辈祖辈们,没有政策的支持不也一直在做农业吗?为什么我没有了政策的支持会抱怨?我做农业的理由难道仅仅是为了获得政策支持吗?”
“然后我终于想明白了农业无所谓机会不机会,它只是适不适合,农业只属于有情怀的人。”
唐瑾眨眨眼“农业情怀?”
齐政点头“农业不同于计算机,不同于汽车,它除了作为商品的属性外,更担当着对生命的根本维系。人可以不用计算机,甚至可以不穿衣服,但不可以不吃饭!正是由于农业伴随着对生命的担当和承载,所以选择从事农业就必须默认这种责任,无可推脱。”
“然而,当下人们讨论农业的发展机会时,却仅仅讨论它的经济属性和商品属性,而剥离农业所承载的特殊使命。”
唐瑾笑道“也就是说,回归农业本真,既然人每天都要吃饭,农业的机会其实一直都存在,关键在于能否保持农业情怀,承担责任,对吗?”
齐政笑了“对,因为有人从事农业产业,而有人只是在投机赚钱;有人生产的是食品,而有人只把食品当商品。所谓的机会来了,实际上说得再通俗一点儿,就是赚钱的机会来了。”
“而一旦以赚钱为根本目的的农业,就是导致混乱的根本所在。没有情怀,抓住了赚钱的机会,对农业来说,不是建设,而是破坏甚至灾难一是它掏空了政策,掠夺了本属于农民的福利,导致产生了纯粹的投机主义;二是破坏了农业自有的生态平衡,让农业自身陷入急近功利的恶性循环;三是导致了粮食和食品安全,人人自危。”
唐瑾轻声说道“齐董的这个观点,很特别呀,跟现在普遍推崇的农业产业化貌似有些相悖吧?”
齐政摇头道“我并非指责农业的产业化,但我反对一切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前提对土地掠夺式的产业化之路。我也无意否认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但我反对一切在农业生产方式上的崇洋媚外。”
“我很推崇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农业正是这一理念的最彻底和最全面的体现,它顺天时而作,视土地为生命,尊重生物本性,注重作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正因为这样,中国的土地垦种千百年仍然肥力常新,而不是如今在只种不养的掠夺式利用下,土地肥力下降并不需要千百年,也不是几十年,只是几年而已!”
“我的父亲也是一位农民,他能根据当年的天气情况,清楚地预见来年不同作物的收成,也能够根据气候特点选择把不同的作物种植到不同的地块来预防病虫。他可以睡在床上根据半夜的风声,准确判断第二天的是刮风下雨,并提前预备是收稻还是种豆……如果用现代的学科来划分,父亲至少相当于现在的土壤专家、育种专家、病虫防治专家、肥料专家、气象专家、养殖专家等等的总和。但父亲这样用他全部生命传承人类最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民,在当今中国种地是没有发言权也不受尊重的。”
“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