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2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千万两的战争债券,内帑预定两百万,汇通票号预定一百万,仅剩下七百万的债券份额,对于这座窖藏诸多银子的京城而言,其实根本就不够吃的。

    在小农经济下的大明,之所以会窖藏着诸多银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缺少坚挺的金融产品。

    如果说有朝廷来做背书,且能打消掉民间的种种顾忌,对待能获得效益的项目,那还是会有很多人,愿意掏出银子购买的。

    这几日,对崇祯皇帝所看重的管绍宁来讲,那注定是极为不平的时期,因为他先前的诸多旧观念,都将会被逐一的打破!



    第一百九十八章 召对

    

紫禁城就像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去,作为大明法统上的权力中枢所在,这里藏着太多的秘密。

    崇祯皇帝走在这御道上,看着眼前的殿宇楼阁,那心情有些复杂,国税处所售卖的战争债券,短短时日就兜售一空,这在朝堂上引起轰动。

    多数的大臣不能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就凭借一张张特制的纸,便能在民间聚拢千万巨资?

    不过崇祯皇帝心里却很清楚,藏在这背后的隐晦之意,究竟是代表着什么。

    “管卿,涉及所筹银钱的政务,你们国税处这边,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崇祯皇帝停下脚步,转身对管绍宁说道:“登记造册的台账要保存好,各个年限的战争债券,必须到期兑付本金利息,等这些事情做好后,就领着国税处的人,先去天津那边,梳理漕运钞关事。除此之外,和天津知州陈延生,根据天津的实情出发,商榷以天津州府之名,对外发售一批建设债券,用于天津直隶州建设所需。份额,暂定八百万两银子。明确告诉陈延生,这笔银子专司天津建设,任何人都不能挪用,就冶炼、造船、港口等项加快建设。”

    “臣领旨!”管绍宁虽有些惊疑,然却没有多讲其他。此次在京售卖战争债券,所经历的种种,看似短短几日,却叫管绍宁的旧观念,被彻底打破了。

    回想起先前天子对自己所讲种种,管绍宁敏锐的觉察到,其实大明根本就不缺银子,尤其是民间,持有大批银子的人,很多。

    可是究竟是什么造成他们,纵使是将银子死死攥着,都不愿为朝廷分忧,这内在的一些联系,管绍宁还是想不明白。

    “皇爷,孙提督来了。”在管绍宁离去之际,王承恩匆匆赶来,作揖道。

    “宣。”崇祯皇帝言简意赅道。不知不觉间,先前从山陕两地逃难的灾民,跑到北直隶这边的情况,渐渐就消失不见了。

    尤其是山西那边,刘鸿训就任山西巡抚后,纵使陕西那边有逃难的灾民,但也多留在山西境内。

    地方性质的赈灾行署,在整个大明境内,现阶段仅北直隶、山东、山西三地,顺势筹建起来了。

    一来是当地确有灾情发生。二来是这些地方的巡抚,皆是崇祯皇帝信任的大臣。

    这个以赈灾公署为首的赈灾体系,看似在大明官场的地位不高,也不怎么被文官群体所承认,可是肩负着的使命和职责,却很重。

    不是谁都能兼领地方赈灾行署的主官。卢象升,袁可立,刘鸿训三人,皆是务实肯干的贤臣良才,是能够以实际行动,来为崇祯皇帝分忧的。

    有他们在地方支撑起来,不管是实际性赈灾,行以工代赈,减轻大灾害降临,所造成的伤害,还是磨砺各地吏员队伍,皆能起到极佳的作用。

    崇祯皇帝心里很是期待。以阎应元为首的这批读书人,真正磨砺起来后,将他们派到被打烂的陕西治下,辽东治下,能发挥出怎样的奇效。

    “孙卿啊,时下有件要务,九门提督府要抓进谋划了。”见到消瘦不少的孙祖寿,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要不了多久,五军营和神枢营,要悉数撤离出京城。围绕拱卫京城,增强京畿驻防,展开相应的调度,等到了那个时候,这京城内外城的守城事,九门提督府要全部撑起来。如何确保内外城的安稳,应增补多少员额,丰台大营驻守规模等等,孙卿要遵循若有来犯之敌,能确保京城安危为前提,尽快拟一份奏疏呈递御前。除此之外,五城兵马司这边,以后就隶属于九门提督府名下,将其中滋生的蛀虫,全给朕清除干净!”

    “!!”孙祖寿听闻天子所讲,那心中生出惊意,若真是这般的话,那九门提督府的地位和权势,在朝增加很多啊。

    纵使是朝中的那帮大臣,都不敢小觑他这个九门提督啊。京城上下的警备事,从这一刻开始,将彻底形成一个闭环。

    能出任九门提督的人,毫无疑问,必将是天子最信任的人。

    “陛下,若是这般的话,那九门提督府治下,必须增补几名副职。”孙祖寿收敛心神,忙作揖道。

    “涉及五城兵马司的职权,涉及内城防的职权,涉及外城防的职权,都必须由这些副职主掌。包括丰台大营那边,臣虽然兼领忠勇军职权,可是臣……”听着孙祖寿所进谏的这些话,崇祯皇帝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果真没有看错人,若是换作旁人,骤然得到此等重权,肯定会想尽办法抓在自己手里。

    但是孙祖寿却没有这般做。毕竟九门提督府这边,真要按照天子所言的那般,这掌握的职权太大,叫孙祖寿都觉得烫手。

    被朝中的那帮大臣,心生忌惮是一方面。但是相对应的,也会被他们死死盯着,敢有任何出格举动,恐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将这些进谏之言,一并写进奏疏中,朕到时会考虑的。”崇祯皇帝走上前,搀扶起孙祖寿,说道:“孙卿,以后京城的安定,朕就全托付卿家之手了。”

    “臣定不负陛下厚望!”孙祖寿再度作揖道。天子言行举止间,那份毫无保留的信任,叫孙祖寿心里生出一股暖流,这亦叫他坚定了信念。

    自此以后的京城,不管经历什么,都绝不能有任何乱子!‘不容易啊,等待了这般久,才算彻底理清楚,从宫禁,到京城警备,到京畿守备等多线体系。

    ’看着眼前的孙祖寿,崇祯皇帝的心里,却满是感慨:‘只要这多层的军事力量,之后能逐一落实下来,纵使是建虏八旗这边,敢再绕道辽东,进犯大明关内,那也不至于说这般被动了。

    不过就辽东时下那种情况,建虏这边就算想进犯大明,恐也是有心无力了,建虏的扩张势头,在被朕一点点抽底!

    ’



    第一百九十九章 不法

    

事实上,没有财政危机的大明朝廷,或许在朝堂上依旧存有风波和谋算,然这个僵化的体制,依旧是能运转起来的。

    或许这个效率慢了些。

    不过跟原有时间线相比,崇祯皇帝心里还是较为满意的。

    真要进行比较的话,此间,在崇祯二年就进犯大明关内的建虏,依旧在京东一带肆虐,为确保京畿安定,确保江山不倾覆,大明君臣想方设法的抽调援军,以此抗击建虏,想驱逐走建虏。

    而那样所形成的连锁反应,就是持续削弱大明国力,透支战争潜力,叫山陕叛乱变得愈发糜烂。

    好在这一切在崇祯皇帝的谋划下,历史进程下的那种不利格局,诡异的互换了角色,时下建虏这边,反被大明一点点削弱着战争潜力。

    哪怕成效慢了点。

    可这一正一负之间,却也在给大明争取喘息时间。

    大明,终究是传承了两百余载,累世积攒下的弊政和毒瘤,多是盘根错节的存在,即便拥有先知先觉的优势,也不可能在一年半载间,就能实现逆风翻盘。

    这不现实。

    崇祯皇帝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稳住先前的乱局,叫大明在相对平稳下,一点点的做出改变。

    朝堂上的官群体,一些人不是想党争吗?

    好啊。

    想斗就继续斗吧,一切有内阁顶在前面,要是做过分了,那就架着内阁在前撑着,崇祯皇帝先起底北直隶等地再说。

    就大明现有的这个烂摊子,真叫崇祯皇帝全盘去管,时间和精力都被牵制住了,想慢慢谋改布局,根本就实现不了。

    “韩卿啊,从都察院尊奉朕的旨意,明确派驻监察制度,修订完善京察大计制度,朕就一直在等卿家的奏疏。”

    崇祯皇帝面露微笑,看着神态憔悴的韩继思,赞许道:“朕果真没有看错卿家,这些差事做的都不错。

    尤其是派驻监察制度的明确,这朝中的有司衙署,效率明显提高不少,朕心甚慰啊。

    包括李卿奉旨整肃山西官场,能揪出这般多贪官污吏,这其中亦有都察院一份功劳,这些朕都在心里记着呢。”

    “为陛下分忧,乃臣之本分。”

    韩继思闻言,忙作揖道:“不过陛下,在这些时日,都察院内部起了一些争执,认为派驻监察”

    “起争执是正常的,朕相信韩卿,能平稳好都察院的局面。”

    见韩继思向自己倒苦水,崇祯皇帝笑着打断道:“凡事总要有个适应过程,毕竟从结果上来看,吏治新规是好的。

    若是都察院这边,内部人手不够的话,可适当从六科那边,借调一些官员嘛。

    都言科道不分家。

    朕看六科那边,不少言官是很闲的,时下国朝这般艰巨,身为大明的臣子,就该多多为社稷分忧才是。”

    韩继思:“”

    崇祯皇帝所讲的这些话,在韩继思眼里看来,明显就是在耍无赖,虽说科道不分家,可实际上是两个体系。

    真要是借调的话,那岂不是全乱套了?

    六科那边的都给事中,一个个岂不指着鼻子骂自己?

    不过在崇祯皇帝看来,六科这个体系必须撤编,全都编进都察院内,不然言官御史闹腾起来,虽不能影响大局,但却能恶心死人。

    大明坏掉的是吏治,倘若这件事情做不好,就算再怎样积极谋改,所做的那些,都不过是在续命罢了。

    “这件事情,朕会颁一道中旨。”

    见韩继思面色纠结起来,崇祯皇帝继续道:“不能说,一些大臣为社稷分忧,一些大臣却很清闲。

    若是这样的话,那叫做事的大臣,心里怎样想?

    六科这边,若是有什么不满,叫他们直接来找朕,朕来训斥,韩卿这边,要尽快拟一份章程来。”

    韩继思眉头微蹙起来,听天子这般讲述,他知道这件事情,恐是要动真格的了。

    回想起明确派驻监察制度,修订京察大计制度,自己在朝引起的一些公愤,韩继思心里就有些发苦。

    虽说都察院的职权,在他的手里增强不少,可这背后得罪多少人,唯有他韩继思心里最清楚。

    “韩卿啊,先前山西那边,出现那般严峻的贪腐问题,算是给朕敲响了警钟。”

    没有理会韩继思心里怎样想,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语重心长道:“地方上的吏治,若是不能清平,那于国于民来讲,都不是好事。

    山西出现的问题,在其他地方,就不会出现?

    朕不是这样想的。

    这件事情必须要重视,不然就算朝堂改变再多,可颁布到地方的政令,被阳奉阴违的对待,那大明还是不会变好。”

    天子这是要巡察地方?

    韩继思脸色微变,心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