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2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朕不是这样想的。

    这件事情必须要重视,不然就算朝堂改变再多,可颁布到地方的政令,被阳奉阴违的对待,那大明还是不会变好。”

    天子这是要巡察地方?

    韩继思脸色微变,心里有些慌神,想六科借调官员之事,他还没想好怎样妥善解决此事。

    现在又多出这等事情。

    这是要叫他架在火上烤啊。

    此前查一个山西官场,就查出那般多贪官污吏,现在一些地方,所赴任的地方官,还顶着暂代的头衔,若是做的不好,就打回原处。

    毕竟李邦华他们,查处不少的地方官,就算吏部这边,掌着大明官员的官帽子,想升迁调任那些官缺,也是很被动的。

    “这样吧,就辛苦韩卿一趟。”

    崇祯皇帝想了想,开口道:“从都察院遴选一批御史,由韩卿亲自带队离京,在北直隶治下各府县,就民政,刑惩,盐政等多方面,展开相应的巡察。

    凡有问题的官员,要及时呈递弹劾奏疏。

    至于别的事宜,可着都察院其他大臣暂行。

    朕希望韩卿,能将此次巡察做好,为都察院以后常派地方巡察,奠定相应的基础。”

    韩继思一愣,虽说他要离开京城,到北直隶治下各府县展开巡察,可棘手的六科借调官员一事,却能甩出手。

    若是这般的话,反而是后者对自己更有利。

    “臣遵旨!”

    想到这里的韩继思,果断作揖道。

    死道友不死贫道,纵使是有几分本事的韩继思,也是秉持这样的想法,不过他哪里会知道,崇祯皇帝这般做是带着怎样的深意。



    第二百章 归京陛见

    

整顿大明吏治,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吏治,不是急,就能有效解决的问题。

    官官相护。

    以权谋私。

    徇私舞弊。

    所以不要想着,一股劲儿给连根拔起,这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事情。

    “科道归一,巡察制度,这些都要逐步起势的。”

    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回想起和韩继思所讲,双眼微眯,囔囔自语道:“不要想着贪多,就时下的大明,终究是贪多嚼不烂。

    三年不成,就五年。

    五年不成,就十年。

    只要瞄准这个目标,将实控的基本盘不断扩大,朕坚信等到了合适的机会,大明吏治必然能彻改!”

    当初外有建虏进犯关内,内是朝堂混乱,迫于无奈之下,崇祯皇帝才频频亲自下场,跟文官群体一次次对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并非什么明智选择。

    怎奈崇祯皇帝别无选择。

    倘若一切沿着老路去走,那所面临的格局,就会更加混乱,就算他拥有先知先觉的优势,也无法力挽狂澜。

    现在想想,在原有时间线上,崇祯三年,肆虐陕西的流寇势力,突破重重壁垒,跑到山西那边,就是受崇祯二年建虏进犯关内所致。

    大批勤王救驾的边军,尤其是宣府镇、大同镇等地兵马,被拉到北直隶这边,可连粮饷都解决不了,那怎能不扎刺,不溃散呢?

    而恰恰是这等态势下,肆虐山陕的各部流寇势力,不断吸纳这批边军将士,才逐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以至于最终突破山陕两地,开始在大明的治下流窜,最终形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格局。

    “皇爷,方正化呈递密奏。”

    王德化匆匆走进东暖阁,捧着一份奏疏,作揖道。

    “呈上来。”

    崇祯皇帝皱眉道。

    说起来,方正化和骆养性带队,赶赴山东押解赈灾粮饷,这都过去多久了,却迟迟没有带队回归。

    现在方正化呈递密奏,看来是出事了。

    带着这种情绪,崇祯皇帝翻阅了密奏,可看着看着,脸色变得难看起来,一旁的王承恩见状,心里咯噔起来。

    这是出事了啊。

    “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

    崇祯皇帝难掩怒意,怒拍御桉,厉声道:“这帮宗藩可恶至极,竟敢趁着地方生灾,做这等事情!

    真是皇明的好族裔啊!

    一个个生怕大明,乱的还不厉害啊。

    好啊,真是太好了。

    这次朕要是不惩治尔等,那这大明皇帝,就不当了!

    ”

    王承恩、王德化闻言,纷纷跪倒在地上。

    他们不清楚究竟是什么事情,竟叫自家皇爷这般生怒,然直觉告诉他们,事情肯定不简单。

    事情的确不简单。

    以鲁王一脉为首的宗藩,趁着山东生灾,肆意哄抬粮价,逼良为娼,兼并土地,丝毫不顾及时局。

    错非方正化、骆养性他们,及时押解着赈灾粮饷,赶到了山东那边,恐那些受灾区要爆发民乱。

    甚至卢象晋所领的部分天雄军,去追查白莲余孽时,都被袁可立借调走了,不然山东情况更严重。

    “王伴伴,传朕口谕,命司礼监、御马监的太监,给朕即刻过来!”崇祯皇帝强压心中怒意,沉声道。

    “奴婢领旨!”

    王承恩作揖应道。

    大明宗藩这个问题,必须要设法解决了,纵使相隔较远的江南、西南等地,这帮宗藩分支不能有效遏制,但是北方诸省的宗藩分支,必须要狠狠敲打他们一番。

    虽说在宗藩分支里,甚至底层宗室中,有一部分的皇明族裔,相对来说是好的,但是多数的族裔,却都成了啃食大明的蛀虫。

    他们在各自的就藩地,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压榨百姓,特别是河南布政司,那治下的福藩、崇藩等宗藩分支,都是私下这般做的。

    而毗邻的湖广治下,襄藩、楚藩、惠藩等宗藩分支,一个个就更不用提了!

    这些累世积攒的家财,一个个比国库都富裕,可偏偏嘴上哭穷,哪怕朝廷遇到大难处,都不愿康慨解囊。

    对待这些蛀虫般的宗藩分支,崇祯皇帝的态度是坚决的,必然要全部打倒。

    不过如何打,怎样打,却是一门学问。

    气氛压抑起来的乾清宫外,响起一阵杂乱的脚步声,这司礼监和御马监的太监群体,都匆匆赶了过来。

    “奴婢等,拜见皇爷。”

    看着跪倒在地上,那十数众的太监,崇祯皇帝神情冷然,现在是时候,放这批内廷太监,离京办些事情了。

    “时下皇明社稷困顿,朝廷所遇弊政诸多,朕欲召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四地宗藩进京陛见。”

    崇祯皇帝语气澹漠道:“朕要和北地四省皇明族裔,共商国事,凡治下亲王、郡王爵宗藩,必须奉诏进京。

    除了王伴伴之外,其余人等悉数离京,传达朕的口谕,朕会从忠勇军、神枢营、五军营等部,抽调一批将士,随同尔等离京。

    朕只给你们两个月时间,必须将上述所有皇明族裔,请到京城来,耽搁朕与诸藩共商国事,立斩不赦!”

    “奴婢等领旨!”

    王德化、高起潜这帮太监闻言,当即作揖道。

    “王伴伴,你来具体负责此事。”

    没理会这帮太监,崇祯皇帝看向王承恩,说道:“两个月期限,是最终期限,然各地相距京城不一。

    怎样明确这个期限,你来决断。

    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诸藩带回京城,此事做好后,拟一份奏疏呈递过来。”

    “奴婢领旨。”

    王承恩作揖道。

    除了王承恩、方正化等少数太监,崇祯皇帝是绝对信任外,想留在京城的这些太监,崇祯皇帝并不相信。

    因为他们一旦离开自己的视线,那就是一匹匹恶狼,不过时下的他们,还都有些用处,所以都各司其职。

    像没有用的庞天寿等人,已经悄无声息的死掉了。

    尤其是庞天寿,敢信奉西洋教派,这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就是变数,像这等不确定因素,崇祯皇帝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死。



    第二百零一章 辽兵西调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纵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亦不能免俗,现在崇祯皇帝所面临的糟糕境遇,就是前身御极登基之初,没有选择按耐住性子,暂选蛰伏,以摸清楚大明实际情况,而产生的苦果。

    大明的朝堂是复杂的。

    大明的官场是复杂的。

    大明的人心是复杂的。

    大明的一切是复杂的。

    觉得拥有皇帝光环加持,就能叫所有人臣服效忠,那这世道未免太简单,可惜这个世道从不简单。

    对怎样收拾大明宗藩群体,包括怎样引导底层宗室,崇祯皇帝心里是有谋划的,此事尚需徐徐图之。

    急不得。

    王德化、高起潜这些被圈着的太监群体,离京了,随他们一同离去的,是一个个混编的队伍。

    这些奉旨离京的太监,一个个内心紧迫,没有优哉游哉的招摇过市之念,毕竟时间上不允许啊。

    他们没有胆量,去忤逆自家皇爷,因为谁敢违抗旨意,那真的会死人的。

    王德化他们甚至都不清楚,他们奉旨离京之下,对朝堂形成怎样的涟漪,这已然不是他们所能多想的。

    “李卿啊,时下陕西那边,平叛之势怎样了?”

    崇祯皇帝放下御笔,看向被传召进宫的李邦华,神情正色道:“军机处这边,担子是愈发重了,不过总揽平叛事的职权,亦不能相忘啊。”

    自探索去卫所化之事,被崇祯皇帝按在军机处身上,叫王洽、李邦华这些军机大臣,一个个都倍感压力。

    尽快先期所做之事,是明确裁撤一些京卫,以减轻财政负担,不过纵使是这般,背后所牵扯到的利益,亦是不少啊。

    “启禀陛下。”

    李邦华神情有些憔悴,作揖道:“就当前所掌握的情况,陕西那边的事态虽说危急,然却并未到失控的地步。

    据三边总督洪承畴,延绥巡抚陈奇瑜,流贼平叛前指等处,先前所呈递的奏疏,困守陕西境内的一众流贼,行事是愈发激进”

    听着李邦华所禀明的情况,崇祯皇帝的心里基本明了了。

    先前十余股流寇势力,蜂拥到西安府治下,在洪承畴、周遇吉等一众武,相应的调度安排下,算是堪堪稳定住了局势。

    期间所经历的一些战事,多是朝廷方面取胜。

    有周遇吉麾下所统勇卫营,奉行扎硬寨打呆仗,所起到的作用,看似不大,然实则却意义非凡。

    更别提在此等紧张局势下,周遇吉所领勇卫营,还伪装成流寇势力的身份,抢掠一些为非作歹,仗势凌人之辈。

    所形成的这种情况,叫陕西不少的士绅、读书人等群体,心里可谓恨极了肆虐的流寇势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削弱了那些流寇势力,想跟陕西地方上的某些特权派,暗地里串通一气的可能。

    而曹诏所领神机营,紧急赶赴汉中府治下,叫可能出现的防线漏洞堵上。

    使得流寇势力想跳出包围圈,流窜到其他地域的苗头,被硬生生摁住了。

    延绥一带有陈奇瑜,西安一带有洪承畴、周遇吉等,汉中一带有曹诏,这涉及平叛的武班底,可比杨鹤所领要豪华多了。

    更别提周遇吉、曹诏他们,可不听陕西方面的调遣,名义上直归流贼平叛前指,实则却拥有较大自主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