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生命的觉醒-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贪念跟愿力很相似,一个不好听,一个好听。为什么贪念不好听呢?因为贪念是自私的心,发愿是比较广大的心,而会成为广大的心是因为前面有了回向。所以,虽然还是一个自私的祈求,但因为是回向完之后才帮自己祈求,就称为愿力。没有做回向之前,帮自己祈求,就叫贪念了。一念之差,“烦恼即菩提”,如果没有成佛,这些贪念就变成烦恼了。

    一念之差有这么大的差别,所以魔鬼与佛只有一线之隔,关键就是心。只要心态能稍稍作一点改变,就是大功德;心态没有改变,就是大贪念一件。功德回向之后再帮自己发愿,发多大的愿都没有问题。而且,哪有一个比成佛更大的愿?我们想要赚多一点钱、寿命长一点、快乐一点、家庭美满一点,这些都只是小贪而已;而所有的智能我都能得到、天底下的众生都由我来度、别人所不懂的我都可以教导,哪有比这个更大的“贪”?这就是佛的愿力啊!这时候就不叫贪念了。所以,要多发愿,但不要贪;区别这两者就是在中间加一个回向。这样一来,替自己所求的想法就会变成了愿力。

    心胸是宽广或是狭隘,往往也在于一念之间。我们说反省是要有自知力,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制造烦恼的很多原因都是我们费时费力地拿着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所作所为,自己的内心如何起伏就无暇顾及,等痛苦来临的时候就开始自怨自艾了。反省就是要对治我们向外寻、向外看的习惯,只有看护好自己的内心,我们才可能控制得了自己的情绪。那么对于善和恶的一念也就是在一瞬间,如果我们不训练自己反省的觉知力,那么对于善和恶念的控制也不容易拿捏,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念头,就会注定我们的心胸是豁达或是狭小。善念需要我们自己的心力不断向往去奉献,依此来指导自己向善的言行。反省是要我们不断向内去观照和看护自己一切为己利的动机。这样一外一内配合娴熟,那么我们基本想让快乐主导生活的愿望也就不会是遥不可及的了。
………………………………

人生多棱镜

    我们要学会从多重角度来看待一个人。人们的思维倾向二分法,非好即坏,非白即黑。比如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彼此总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因而觉得对方是天底下最完美的人。而当结婚后住在一起,对方显露不完美的一面时,会有大梦初醒的感觉,好像千挑万选的配偶并不是以前认识的那个人,因为以前他讲话是那么动听、做事也很勤快,现在都变了。有这种否定对方的想法时,要记得:以前他就是这样,也一直都是这样。只不过和你刚认识的时候特意将好的一面表现给你看,以博得你的欢心,现在他只是自然地显露不完美的一面。

    这也是多数人会遇到的情形。刚认识的朋友,当然会把他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孔雀开屏,从前面看觉得非常美丽,从后面看时却觉得很丑,这是自然现象。所以,与人相处,要记得人的性格中不可能只有优点,一定还会有缺点,一个人的心灵在不同时空多多少少都有些情绪的改变。如果我们能理解这点的话,就不会只有二分法,而会水晶式多角度地观察,对他人有较为宽容客观的看法。当他不好的情绪显现时,你可以思考他好的一面,想想当他对你讲好话时是多么好的一个人,现在他只是暂时性的情绪发泄,情绪过后又会展现美善的一面。因此,所需要的就只是短时间的坚持忍耐而已。如果他表现出性格中负面的部分,而你也以自己的负面与之对峙,只会使双方的关系雪上加霜,因为已经没有好的部分可以互相给予了。

    世间的事情都要学会多角度地思考,工作上、事业上,或者团体、宗教都是如此。如果少用或不用二分法,那么你的人生就会过得比较快乐一点。当感情或友谊产生问题时,我们都不要在一个已经形成的伤害上面打转以任其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多往正面的方向思考,烦恼和不愉快才会断除止息。

    造业的过程,是从“因”形成“烦恼”,再历经“执着烦恼”,最后产生“痛苦”。就是这种缘起的连接使得我们不断承受烦恼和痛苦。当因种下去便会有果,而我们是人,总不可能没有情绪,一定会种下业因。包括我们这些讲佛法的法师也有缺点,更何况你们这些居士?在缺点显露的当下,我们已经让种子种下去了,所以要忏悔,不让已种的不善之因继续增长成熟。所以,佛法讲忏悔,就是要忏悔自己所做的这些不好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常常为了世间的名利、地位、权势、富贵而相互比较。但身为人,最悲哀的是:我们都不会去找比自己落魄、痛苦、贫穷的人来作比较,总喜欢找比我们好的人来比较。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在反省的当下,以善良的动机与他人来比较,而对自己有个合理的期许,就称它为精进,这是进步和成功的动力,是可取的。如果是以世俗、贪婪、不满足的心态与人相比较,则不可能快乐,因为比较的常态总是当事人拿自己的短缺和他人的拥有相比,这样只能有痛苦。今天自己肚子痛、缺钱,或是学问不足时,就会跟一个今天肚子不痛、有钱人,或有学问的人作比较,认为别人的福报比我好,只有我运气最差。可你怎么会知道,在你面前乐观开朗、幸福快乐的人最近才动过大手术呢?当我们已经有一栋房子了,还是会跟有两栋房子的人作比较;看到别人的家庭幸福或者儿女成绩优秀时,我们会拿自己和他们比较。刚开始是羡慕,接着如果能力比得上别人,会觉得很快乐。但是,这种追求和比较无止境地延续下去,到最后比不上别人,就会变成嗔恨。如果不停地与他人相比,我们就会一直贪婪,不停地追逐世间的名利。

    现在是高科技的工商时代,大家聚集的地方只有竞争,使得早期人与人之间熟悉热络的相处模式不复存在。现代人为了许多世间事都需要掩饰自己,呈现的都是经过伪装美化的假象,内在真正善良的部分已经被紧紧地遮掩住,无从显露。

    过度的自我保护而导致情感疏离,也会不快乐。尤其在大城市,同一栋公寓的住家,即使对面而居,也可能从来不交谈,见面时只是点个头打招呼,表示互相认识而已。我们回家时,隔壁的门可能是关着的;我们出门时,邻居却早回来了。大家没有见面的机会,不愿意尝试进一步认识对方,变成一种习惯性的自我防卫。习惯自我保护之后,每个人在外表上都武装得非常坚强,掩盖住脆弱而不为人知的一面。这样的遮掩,使得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沟通渠道渐渐消失,让我们不能真情流露,而因为心灵相隔遥远,感情也变得愈来愈淡薄。

    子女觉得,父母生下自己就有义务养育,而长大成人后要怎样行事是个人的事,跟父母无关。这种思维将血浓于水的亲密情感慢慢忽略,最后彼此关系愈来愈疏远。如果连父母和儿女、先生与太太之间都没有共同话题可以沟通,这种疏离感不断扩展,到最后,人人没有知心朋友,无法将内在的想法讲出来分享或分担——想想看,表面上虽然处于热闹的人群之中,但内心会多么孤单痛苦,又怎会快乐呢?

    在经典里,佛陀常常教导我们:决定福报功德的大小,不在于外相上所做之事的体积,而在内在心量能力的强弱。所以,一旦你学会赞美别人,并可以与别人分享生命中美好的部分,包括一切快乐、平安、幸福等等,你的心就会慢慢解开了。例如,父母学会跟儿女分享时,亲子之间就有缘可以沟通,彼此都会变得很快乐。这种正向的互动模式渐渐扩大,一个老板可以将心灵的感受、收获与员工分享,员工也可以开放心灵和同事、老板同乐,这个公司就会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之中茁壮成长。

    这样培养心态,便可以将我们的慈悲心延伸到六道众生。六道中的每个众生都和我们一样,希望得到的是平安,心灵上、肉体上没有受到伤害,能够幸福快乐。如果这些福报是大家共同想要的,那我们就将自己的快乐、福报以及一切的功德回向给众生,与众生分享。

    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无论是在性格上还是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完美或是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为我们与生俱来的习气是多生多世所累积的业力显现,在轮回中我们之所以痛苦,都是“我执”的作用。所以,每个人或多或少在这样的作用下,都会以自我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和为人处事。倘若我们都以自己的意志去看待他人的不足,那我们就是在“我执”的作用下去评定他人。这样人与人的相处,除了不和谐就是矛盾,因为没有人愿意为自己的那个“我”妥协,这样就会是个僵局。但是,现实中,我们如果处处都让自己和他人陷入僵局中,生活是没有办法继续的。所以,为了一份自己也能安乐的和谐,多角度地去看待问题,多换位思考与人相处。那么很多问题在“我”的作用被淡化时,就会迎刃而解。
………………………………

找回迷失的心

    要有足够反观自心的能力。我们总以为了解别人比了解自己来得辛苦,其实一个人最不容易了解的是自己。

    我们想想看:用手触摸得到的脸、鼻子、眼睛,要靠模糊的镜子所反射出来的影像告诉自己——“你长得就是这个样子”。如果连自己的外在形貌都需要靠镜子的反射帮助才能看见,那么内在无形却主导我们行为思想的自我意识,或一般人所说的“心”,当然更须反观照见,才能对变化快速的人性有所理解,进而导向正面的发展,让我们的人生过得更快乐、更美好。

    对于“心”这个名词可以有多种解释。就佛教来说,所谓的心,并非只是人类拥有,还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所有众生,亦即整个浩瀚宇宙中的有情众生都有心灵。佛陀在许多佛经中都曾说:“众生本即佛,然因客尘染,垢净即真佛。”只要是六道众生,都拥有最可贵的佛性,也都有成佛的一天。目前我们无法提升所有众生的心灵,只能先从提升人类的心灵境界开始做起。

    人心原本应该是良善的,却被像客尘一样的障碍(也就是贪、嗔、痴、嫉妒、傲慢等等烦恼)所障蔽。这些烦恼是如何产生的呢?因为我们的主观意识(也就是心灵)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外境相接触,而产生种种好与不好的分别。这样的分别一直循环,再加上自己的执着,使得原本纯洁的心开始产生两种情绪出来:一种是好,一种是坏。好坏的分别,并不是有真实的好坏,而是来自主观的认定。

    就佛教而言,心的状态不只一种,简单地可分为善念、恶念以及无记三种。我们的语言、身体动作,最关键的还是心灵,与外在相接触时,主意识下的判断,如果是遵照佛陀所教导的十善(或简单地说,与佛陀所讲的“诸恶莫作”,也就是不要伤害到其他任何生命体的想法相互关联)时,便是“善”念;反之,若是与“恶”相关联,就称为“不善”的念,即“恶”念。一般无好坏分别的思维,称为“无记”。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都有可能处在无记的状态。起床、洗脸、刷牙、吃早餐、准备上班等等例行事务,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