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生命的觉醒-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真是很多啊!多数人不愿意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而且由于傲慢还认为自己是很完美的,有这样的心态,就失去了认识自己的机会。

    在佛教的修行中,忏悔法门占了一大部分。不论是显教或密教,对于忏悔都有专门的对治方法。在大乘显教里面,关于忏悔有很多的经文。密法中关于忏悔的对治,大家最熟悉的是忏悔法之王“金刚萨埵百字明”的修持,这也是我们常常要做的功课。

    不管我们是用什么方式做忏悔,我们要先知道:修行人为什么要忏悔呢?在世俗中,人犯错了,轻则认错检讨就可以,重则触犯法律被判刑坐牢。现在我们讲的是:有的行为不但触犯世间法律,同时也犯了佛法中的戒律,因此不但要受国家法律的制裁,还会受因果定律的制裁。有的是只犯了佛法修行上的戒律,虽然和世间法律无关,不受社会约束,但如果不做忏悔,会对自己的修行慧命、生死轮回和究竟解脱有绝对的影响。所以说,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要比没有学佛的人更加注意自己身口意的清净,才能走上修持成就的道路。

    学佛修行,一要清净业障,二要累积福德与智慧资粮,才能有所成就。其中要清净业障,就必须靠修行中的忏悔法门。所谓忏悔,是用自己的虔诚心,依靠所信赖依怙的上师、三宝的加持力量,对自己身口意发生的不正确的行为,产生认错和厌离的心态,希望能借此清净自己的业力,约束自己以后不要再犯错了。忏悔就像是家中的大扫除一样,要时时打扫心才会干净。忏悔就是清净我们无始以来所累积的业力的垃圾啊!

    我们无始以来所累积的业力是以外在众生为对境而累积的,要忏悔业力时,当然也是要靠众生来消除。所以,在忏悔时如果能够发出强烈的菩提心,用这种方式来忏悔业力是非常好的,而且这是在忏悔中不能缺少的。没有菩提心的忏悔,会不会消除业力呢?那只会减轻业力,而要从根本中消除业力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在修行忏悔的时候,我们就要以利益所有一切众生为发心,这样来忏悔业力。用菩提心忏悔是一个最大善巧的忏悔方法。

    知道了忏悔的意义和重要性,在忏悔过程中,我们意念的专注和定力就非常必要。如果我们一边念忏悔文,一边心念飘来飘去,或是身体坐在佛堂里,心念却没有真正在想,没有从心中发出忏悔,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地方需要忏悔的,只是跟着别人来参加,那种忏悔当然没用!还有,忏悔是为了自己,不是给别人看的,也不是因为上师或佛菩萨规定我们要忏悔才来忏悔。

    许多佛教徒都熟悉很多忏悔的法门和理论,不管大家在哪里学到哪种忏悔法,如果不放在心上来运用,真正忏悔,又有什么用呢?就好像我们去看医生,医生讲了一大堆病因,我们都听到了,医生也给我们开了药,而我们到了家后就把药放在枕头边,每天偶尔瞄它一下,不去服用,对我们的病情是不会有任何帮助的。所以,学到忏悔法门,一定要放在心上来运用。

    如果,现在我讲归讲,你们听归听,观想归观想,罪业归罪业,回到家后还是把法本放在那里,对讲课的我是没什么关系,但于对治你们自己的业力就产生不了什么真正的效用。这些是要非常谨慎的!所以,如果听过佛法,然后深入理解,下功夫学习,照着实修,百分之百对我们今生的身心有帮助,对来世轮回的解脱更有相当大的益处,这是真实不虚的。

    对于佛法的听闻和思维,最关键的一步是要落实在实修上,这就是闻思修。我们都很想通过今生的福报因缘能从痛苦和轮回的牢笼中挣脱,那么光凭想象是没有用的,一切都要始于足下。所以,行动力和执行力就很关键。在整个闻思修过程中,因为累世的业力和习气的作用,我们积极行善并不断积累因缘福报的动力并不具足,那么忏悔的作用,就是在帮我们腾空或是清洗这些因为业力作用,而在我们心灵上遗留的垢痕。业力被忏悔力不断清洗,那么我们对于善的储存空间就会不断加大,如此行善的动力也会不断具足。
………………………………

反观自省

    一个平常笑容满面的人,像个菩萨,一旦内在产生了嗔恨心,整个面相、语言都会改变,完全转变为另外一个人。这是我们平常很少观察的部分。就密法的观点,佛陀慈悲地显现两种相,一是忿怒相,一是寂静相。两种显相,内在都是完全纯洁、沉静、慈悲的佛。佛是内在完全的净化者,具有遍知一切的智慧与大慈大悲,为了众生可以显现出不同的相,有时外在虽然会显现忿怒相,而内在却无所动摇。凡夫俗子因为内在未净化,所以嗔怒往往是因为不合己意所产生的情绪性反应。起初也许是因着善意而现忿怒相,到最后常常会被情绪所主导,内在波涛汹涌,与外相一样可怕。所以,不管在外相上如何装扮美化,我们都要常常提醒自己:我们内在有愤怒的部分,随时随地都可能跑出来伤害自己和别人。

    很多人因为嗔恨心而找理由,将所有罪过都推卸给别人,仿佛天底下最好的是他自己,别人都有错。这种将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认为自己永远没有错的偏差想法,是现代人不容易了解自己的最大根源。人不可能十全十美,除了佛陀完全清净之外,菩萨、罗汉有时还有不及的地方。所以,凡夫俗子当然会犯错,重要的是犯了错要知道反省,反省后要能改过。若是不自省向善,便会推委过失而伤害别人,到最后连自己都不放过。所以,有人产生强烈的嗔恨心时,自认为一走了之可以解决一切,而不顾亲人好友的感受,以跳楼、割腕、吸毒等自暴自弃的行为来自伤伤人,到最后带给社会和家庭非常多的困扰和痛苦。这样不负责任的行为,自己不痛苦吗?当然痛苦。很多自杀者以为自杀便了结了一切苦难,却不知道在中阴时每隔七天就必须重复一次自杀时的恐怖景象与感受,更是苦不堪言。

    而拥有慈悲心就能减少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伤害,也能过得更快乐一点。一般而言,我们的心胸是狭隘的,所以对我们来说,生活中的伤害特别多,特别是居住在都市的人们,心胸更是狭隘,伤害也就特别多。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在都市里左看右看,不是高楼大厦,就是人群,实在没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开阔心胸。在这种环境下,慢慢地我们会觉得伤害特别多。这种伤害来自哪里呢?很多时候是别人对我们情绪上的挑战,有时候是别人不讲我们喜欢听的言语。这样长久下来,不满的情绪会囤积起来,因而常常会有“这个人讲我的坏话”、“这个人从来不赞美我”、“我做了很多,可是这个人却从来不会感恩”等想法,无形当中,心的空间就愈来愈小,最后只剩下一点点,就是自私的我啊!

    一旦这个自私的我做了你心灵的主导,再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接触外境,所得到的大多数是负面的感受,别人的所作所为大部分都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印度的寂天大师形容得很贴切——“在乎者,多伤害”。如果你对点点滴滴都很在意很计较,老是觉得这个不行、那个不对,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受到的伤害特别多,觉得每个人所讲的话、所做的事好像都是针对你。

    就因为我们很少有能力反省自己,“执着我”的这个概念就变成了恐怖的巨人,总认为自己是最大的,其他人是矮小的,好像随时都可以被自己用脚踩死的那种感觉。当我执使自己膨胀到不能再膨胀时,人就变得非常贪婪、非常极端、非常情绪化……

    其实,来自他人的伤害只有百分之五,所延续的百分之九十五则是自己帮他人来伤害自己。我们讲“借刀杀人”,现在则是借人家的言词或行为来自伤,拼命地刺自己,却又说一切都是别人害的——由此看来,我们岂非成了天底下最无赖的人?假设这类事情可以循法律途径来诉讼,那我们一定是输家——大部分的伤害本是缘于自己,而我们却喜欢诬告别人。

    所以,没有清楚地观察内在,就无法自我反省修正,尾随而至的将是痛苦,当然也就不会得到快乐美好的幸福人生。

    反观自省的作用不仅可以让我们认清产生痛苦的根本是内因,同时也能看清我们在“我执”作用的欺瞒下,所制造的种种他人负我的假象。这种自省会让我们有觉知力来判断造势者只有我们的起心动念,此外无任何需要埋怨和追究的对境。这样也会为我们节省出自己不断回忆和延续那些苦和乐而徒劳浪费的时间。
………………………………

佛与魔:一线之隔

    我们都希望今生不要生病,最好青春永驻、健康长寿、家财万贯、家庭幸福美满快乐。在人世间,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奢望”。不过,我们可以发愿,希望有一天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或是去其他佛国净土,这是有可能实现的“希望”。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将来能拥有很好的事业、很幸福的婚姻和家庭,当拥有后,接下来产生的感觉便是空虚;紧接着又希望拥有儿女,把他们好好抚养长大。我们就是这样生存在希望当中。如果有宗教信仰,眼光会看得较远,比如佛教徒知道有轮回,就不会把希望只放在今世,可能会把希望留到下一世,甚至生生世世。而当你发觉所希望拥有的钱财、学问都落空了,或是你认为会对你付出的人也让你失望了,甚至连儿女也不孝顺,希望就变成了绝望。很多老年人便在绝望中孤苦伶仃地离开这个世界。

    这世界不可能一切都圆满。你今天圆满,明天也不一定会圆满;你今天很富有,明天未必也是如此;你今天很健康,不代表明天也是。每一件事都是如此,因为人世间本来就是无常的。我们往往会跟最好的人来比较,而认为自己怎么会那么不幸;就是因为这样的比较,导致我们无法在这世间好好生存,甚至有人因为这种痛苦而走上绝路。要学会面对人世间的现实。很多人会觉得人生不快乐,原因就是无法面对现实。

    人的一生就像海浪一样,时而起,时而落。年轻时,我们可能意气风发,身体健康少病痛,事业顺利;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状况会退化,或是无常会来临,财运走下坡路,命运变得坎坷;到了年老的时候,可能又是一切顺利的好日子。从“没有”到“拥有”,从“得到”而“失去”,到后来又“拥有”的整个历程中,需要我们长时间地反观自心才知道什么是真正值得珍惜的因缘福报。我们说“知足常乐”,如果没有观察自己内在,怎么可能知足?内在的观察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却很喜欢向外观察别人,评论别人的长相、房屋、车子等等,或是认为别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各种美好事物,这时分别心就产生了。有了分别心还不要紧,如果执着为何他人有而自己没有,不平衡的心态就会衍生为嫉妒心,最后受伤害的是自己。因为,在嫉妒衍生的强烈嗔恨之下,所引导的思想状态会带来非常大的烦恼和痛苦。

    贪念跟愿力很相似,一个不好听,一个好听。为什么贪念不好听呢?因为贪念是自私的心,发愿是比较广大的心,而会成为广大的心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