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生命的觉醒-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卧都有可能处在无记的状态。起床、洗脸、刷牙、吃早餐、准备上班等等例行事务,我们日复一日重复地做,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从来没有思考过是好或是坏,只是该做便去做;又或是在没有特别的目的下,随意闲聊或做事情的心念,都可以称之为“无记”。当然,有时心也可能是三种思维两两混合或同时存在而造作。

    平常我们总认为自己很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人对心的认识,本身就是矛盾、模糊不清的。当我们实际去寻找“心”时,找不到一个确切的它;可是一旦执着起来,它便主导着我们整个身体、语言。而我们纯洁的善念大部分时间都被“自我的执着”所遮掩了,需要长时间用强迫的方式使它从内在散发出来。所以,对于被自我所主导的身口意,如果不时时加以明察,往往会被我执所欺骗。例如,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某种理念是为了他人或其他众生着想,也符合佛陀的教义,可是因为付诸行动的过程中没有好好观照自己的内在,往往变成为了达到自己世俗的私欲而做,造作了不如法的行为而尚不自觉。人心愈往自己的利益发展时,就愈不易行善;心里愈为他人着想时,超越自我以后,人心的本善就较容易产生出来。但,往往我们的心会产生伤害别人的念头和行为,这些念头和行为就是所谓的恶,这也是我们所要提升的地方。对于无记的状态,我们当然希望让它成为善的念头,但重点还是在控制住恶的部分。

    你有没有反省自己:是否已经做到身为一个人该尽的职责?就佛教徒而言,在做一个好的佛教徒之前,要先做一个好人;不能做一个好人,讲太多宗教上的大道理也没用。现代这种佛教徒实在太多了,道理说得很多,反观自己的时间却愈来愈少。我们很少有机会反过来观察自己的生活,到底在做些什么,自己的心态是否有所改变。身为一个宗教传播者、社会教育者,或是社会关心者,不管是法师还是老师、教授,也应该重视确确实实地观察自己。

    常常观察自己的心,就有办法改变不好的习性,使心灵中沉沦的部分往上提升。仔细观察后,对我们比较实用的只能是:我们不喜欢别人怎么对待我们,就不要这样去对待别人;我们喜欢别人怎么对待我们,就这样去对待别人。有了足够的爱心,更要有足够的智慧来付诸行动。很多成功的父母教育孩子,除了物质跟学问以外,他们还落实善的教育,绝不只是爱的教育。要提升人的心灵,必须知道用爱的教育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用善的教育来导正他们,如此,他们才会拥有分辨善恶的能力。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迷茫,在种种人生转折的选择点时常会感到无助。对于这些看不清方向的迷途,我们常用逆境来比喻它们。其实要谈到迷,原因不在于眼前的抉择或方向,而是心迷失了本真。我们总是想要得到更多,于是不停地去抓、去寻、去争。可是心灵的本真就是淳朴无染的。我们一切的努力都是在心灵被垢染的前提下,于是不停地忙呀忙,但是内心本来渴求的平静也在提醒我们,该放慢脚步了。这种内心矛盾的独白,是会让我们有所迷失,也常会问自己,什么才是我真正需要的?所以,佛法的智慧就在告诉我们问题的根本在哪里,生活的一切困境都不是问题,关键我们需要让迷失的内心还原它本来的面目,让那层垢染能被清净,这样一切外在的忙与不忙,都不会让我们迷失。
………………………………

烦恼即菩提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不想要的偏偏会碰上,想要的会因为无常而离我们远去。快乐多是短暂的,而痛苦是长久的,但痛苦以后又不代表它永远维持下去,痛苦以后又会快乐,快乐以后又会痛苦,有时候是在不快乐也不痛苦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个无记的状态。所以,这些反反复复变化无常,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活着不容易。

    活着不容易,那么就要让它变成有意义。要不然,活着本来就很不容易,这样无奈地活下去,最后在临终时对自己未来没有把握,就好像是入宝山空手而归,等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后悔已经都来不及了。

    我们来到这个人世间,不是我们突然幸运而来,也不是无缘无故去投胎做人,是多少万年、上亿年累积下来的福报,一点一点地累积,终于有机会投胎做人。中土难生,我们都生了;佛法难闻,我们也听闻到了;善知识难遇,我们也有幸遇到了;人身难得,我们也得到了。佛教讲的四大难对我们来讲都已经不是难题了,这表示我们有足够的福报跟这样的善缘。现在要不要把这样的善缘累积更上一层楼?如果明白这种来之不易的难得,那我们活着的时候便需要刻苦地精进了。

    每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就需要针对引起烦恼的问题好好思考一下:烦恼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当然不能,如果能解决,为何要沮丧?努力解决才是当务之急,而且还要很高兴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是无法扭转或解决的问题,就更不需要沮丧,事情已成定局,沮丧也无济于事,最好将它放下,当下不需要再追随着它烦恼。

    喜欢用回忆来伤害自己,是人类最大的缺点,往往也是沮丧和烦恼的来源。比如别人讲了一句让自己听了不高兴的话语,对方离开后,我们就边走边回忆刚刚对方说话时的用语、神态、气氛等等,再次将自己置于当时不愉快的情景中,这时火气又开始上升了。回到家中,仍然借由回忆,让伤害性的思维一再重演,例如“他刚刚是这样讲那样讲……”如此火上浇油地再自导自演一遍,不断地伤害自己,持续的嗔恨情绪将自己折磨得非常疲累,心有不甘。

    可是,静下来想想,自己生气,真的是因为对方有那么大的杀伤力吗?不是,多数时候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自己,因为我们在拼命地回忆。这好比别人拿一把刀,告诉我们“你应该在身上砍一砍”,然后在我们身上稍微划一下,又说“你只要这样砍,就会有血流出来”,便把刀交给了我们;随后,我们就边走边用刀划自己的身体,还告诉自己:“这是那个人拿刀在伤害我,不是我自作自受。”过了一段时间逐渐忘记了这件事。可直到有一天,突然又看到这个人,就又拿他当时所讲的话重新伤害自己。就这样,不断回忆,重复伤害,我们又会告诉别人,抱怨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这也是一种无始以来伤害别人所累积的业力在今日成熟的果报。

    这个就是产生烦恼和沮丧的模式。我们的后一念随着前一念的情绪起舞,念念相随,紧抓不放,穷追不舍。其实,一件事情无论好坏,既然已经结束了,就不值得再去追随,因为已经是一个梦。因此,要学会忘记过去的那一刹那,知道那一刹那如梦如幻,然后为未来而努力。

    事情发生了,就要放下。如果放不下,就要学会不自欺欺人,要告诉自己“这是我拿着一把刀,持续在伤自己,而不是别人在害我”。对治的方法就是如此:解剖它,理解它,然后放下它,向前看,面对崭新的未来。

    烦恼即菩提。如果你没有把你这些负面的念头转成正面的,烦恼永远是烦恼。这种转换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的。闻到香味,看到花朵,看到这些食物、饮料,所有人皆大欢喜,我们把自己看到的一切,丑恶的也好,正面的也好,都像看到花朵一样去欢喜,欢喜看到别人的缺点,欢喜看到别人的优点——看到别人的缺点,是因为我们也有缺点;看到别人的优点,是因为人家有优点。

    这样慢慢我们才有办法把自己心灵的黑暗面给净化掉。在藏语里面,佛陀又叫桑杰,它有睁开了紧闭的双眼、盛开美丽的花朵这样一个含义在里面。

    用佛法的角度看世间,其实没有任何的圆满与不圆满,顺境和逆境,乃至好与坏的区别。我们心生出的很多烦恼,都来自我们二元分别的起心动念。再配合“我执”的作用,那就会是顺我者就是圆满和愉悦的,不顺我者就是不圆满的逆境和挫折。我们都是这么去定义的。所以,如果用佛法的观念去解决这些问题,一定是要我们从心念上下手,转烦恼为菩提的最好方式就是把为己的私心扩展为利益他人的博爱之心。
………………………………

驯象师

    在世间,我们的身体有病痛、心灵起烦恼,是难免的。但是,发生不顺遂的事情时要记得,只要你的起心动念是为大众着想,是以利益他人为出发点,那么你的心永远会处于一种平静、快乐的状态。一个人只要心灵上能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快乐,外在自然而然也会快乐;如果内在不快乐,即使住在豪华富丽的大别墅,外在的环境再好,也无法带来快乐。佛法说“心净则国土净”,如果心不净,怎么可能感受得到外在环境是那么漂亮、那么壮观?所以,这要从自己的内在去改变。

    其次,很多世间的事情你很想改变,或不想让它发生,但世事无常,常常无法满你所愿。所以我们可以用这样思维来面对自己的烦恼: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有能力可以改变它时,不用烦恼,因为你可以改变它;当你没有能力去改变它时,你也不需要烦恼,因为烦恼也没用,也没有办法去改变它。这样的思维,在我们面对很多世间的现实时会非常受用。

    如果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美好、快乐、幸福,重点还是要感恩。若是能学会感恩,很多世俗方面的嫉妒、烦恼、嗔恨都会消失。其实佛教是非常生活化的。我们每天的所作所为都跟虔诚的信仰有关,所以我们把一切(包括每日三餐)都感恩佛菩萨的加持,而每天的所作所为都尽量以佛陀所教导的角度行事。处于现代社会的人无法做到这样,但要学会随时随刻地感恩,尤其要感恩佛陀;因为佛陀的大慈大悲,我们今生才有这样的福报。其次,也要学会感恩周边所有的人。因为没有别人的付出,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者:没有员工,老板永远不可能成功;没有家人,做家长的也不可能成功;儿女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成功拥有人身。

    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知道反观自己的内在:现在我所讲的话、身体所做的行为、心中所想的事情,是否跟佛陀所说的言语互相配合,是否照着善念去发展。看自己是为了自利而不惜一切代价伤害别人,还是懂得超越自我而利益他人。如果是后者,应该继续努力让它增长,这样将会为你带来很多的快乐与平安。

    佛陀时代,有一次国王请驯兽师调伏一只大象。大象被调伏之后,象夫将大象送给国王。国王以黄金珍宝装饰大象,骑着它去游街。走到半路,大象突然发狂,到处冲撞乱跑,众人无法制伏,后来国王抓住了一根树枝才没有被大象摔死。国王回宫后非常生气,责怪象夫没有尽责,要把象夫杀掉。象夫申辩:“我真的已经调伏它了。”国王说:“我不相信你的话!”象夫说:“国王,您先不要杀我,先看看我有没有调伏它的身啊!”于是,他拿了一把烧得炽热通红的铁条,丢到大象前面,要大象用鼻子卷起来。果真,大象依指示将铁条卷了起来。国王看到这个情形,觉得不可思议,又疑惑为什么当时在没有任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