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生命的觉醒-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引发的言行也会感染很多人。这种践行菩萨道的一举一动都需要我们巩固自己的善念,让它能稳定、持久地发挥。当内心被自己的恶念笼罩时,其实最痛苦、最挣扎的只有我们自己,因为恶念的果报会双倍地奉还给我们自己。那么同样是念力的作用,何不选择让自己快乐也让更多人快乐的善思维呢?
………………………………

人身暇满,修学无边

    在佛经及龙树菩萨《劝戒亲友书》、寂天大师《入菩萨行论》中,都以大海中牛轭与盲龟的相遇来比喻人身难得。牛轭是古代在犁田时牛脖子上的木架子,上面有个小孔。在一片广阔的大海中,有根牛轭因风向不定,随着海浪四处漂荡。海底有只盲龟,一百年才会浮出海面一次。当盲龟恰巧浮出海面时,头又能从这个牛轭的孔中恰巧伸出来,这种机会是异常难得的。我们想想看:海那么广大,牛轭又随风东漂西荡,这只乌龟要是有眼睛还好,偏偏又是只盲龟,而且一百年才浮上海面一次,所以这两者要相遇是很困难的。而值遇暇满人身,比这更为难得。

    以数量来观察六道众生,也会发觉人身真的是很难得。佛经中比喻说:“如果地狱众生像夜晚的星星那么多,那么饿鬼道众生就像白天的星星。如果饿鬼道众生是夜晚的星星,那么傍生道就是白天的星星。如果傍生道是夜晚的星星,那么三善趣的众生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样。”又比喻说:“地狱的众生就像大地上的微尘那么多,饿鬼如同恒河中的沙子一样多,傍生道就像酿酒后的酒糟那么多,阿修罗就像飘雪时的雪花那么多,人跟天人就像手指甲上的微尘那么多。”因此,三恶趣和三善趣的众生数目实在是无法比较。

    或许有人会质疑:这个世界的人口明明很多,而这种比喻好像说人是非常少的。其实,我们只要稍微用心观察一下身边生物的数量,例如蚂蚁、细菌之类的,就会明白这个比喻是非常恰当的。例如,一个家庭中的细菌数目就比一个城市的人口多,只是我们眼睛看不到。又或是在西藏等地的一个大蚂蚁窝内的蚂蚁数目,也多过了全世界的人口。

    这样一想,我们会发觉人身真的很难得,更何况是得到如摩尼宝般的人身后又能依循佛法而闻思修者,更是难得。

    在世俗中,必须有非常多的因缘来连接才能办成一件事。三十四种暇满,哪怕只缺乏其中一种,也可能只有修法的形象,不会有真正修持正法的缘分,无法如实如法地修行。

    仔细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会发觉,即使是十八暇满也很难完全具足。因此,我们理解之后,要常常观察自己是否已经具足这三十四种条件。如果已经具足,要感到欢喜,并发自内心再三地思维:现在我已经得到了这样一个暇满的人身至宝,应该尽力好好修行,不要入宝山空手而回。如果不具足三十四种暇满,就要想办法让自己具足。

    另外,我们也要知道,就算是已经得到暇满人身,不代表这样的暇满是永恒不变的,它随时都有可能变成无暇满。因为在世俗中有很多的因缘常造成我们修行的困扰及障碍,例如个人的生老病死,或人与人之间的障碍。生老病死,有时是一种助力,有时确实也是一种障碍。除此以外,还有五蕴魔、烦恼魔、天子魔等等障碍。所以,一个生命的延续,充满着不确定性,我们不知道下一刻或未来是不是还有机会继续获得暇满人身来修学佛法。

    不要懈怠,不要让难得的人身白白浪费。我们最亲爱的眷属、所沉迷的财物,以及所有执着的见解,所连接的一切,都会消失,连我们的身体也会像梦一样转眼成空啊!要知道,今生有机会得到暇满人身,是来自过去千万年行善所累积的福报。得到人身后,如果不好好珍惜用来行善,却浪费生命常常做无意义的事,行恶比行善多,那么福报很快就会用尽。所以,得到了福报,必须要善加珍惜,好好用来行善,使福报更加增长。要不然,等到死亡后,我们是很难确定投胎去哪里。

    如果行善多,往生后会到天道或人道,更好更殊胜的是往生西方净土。如果是作恶多端,或是在修行中不如法,便有可能转生地狱、饿鬼道或傍生道在那种环境,想再听闻一次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那时不但不容易听闻到佛法,也不容易遇到善知识、跟随善知识学习佛法。因此,得到难得的人身却不好好把握,是非常大的过失。本来是要依靠此身得到解脱,现在却变成让我们累积罪恶,成为进入地狱的因素,那就得不偿失了。

    当我们得到这样短暂难得的暇满以后,该做些什么呢?就是将心念转向佛法,把握住好不容易获得的暇满人身,好好学习。但是,走在学佛的道路上,如果只有自己修学佛法而把众生丢弃在一旁,就违背了我们发菩提心的大愿!应该让众生也能有机缘跟随我们修学佛法,得到成就。

    佛法的理论很多,我们在深入这些理论之前,先要使自己的虔诚心能稳固坚定。对于佛法僧的虔诚,不只是表面的、短暂的,而是要让这种佛法大慈大悲的精神和智慧能真正地融入到自己的心灵层面以及精神层面,从而再建立起一个强烈的无伪菩提心。这样的菩提心也不是盲目的或是说说而已,应该从对身边的人做起,慢慢地扩大到周边的有缘众生,最后让这种广博的大爱能扩大到所有众生。

    轮回不停旋转,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深陷轮回之中,其实有太多的痛苦和无助。但在如此的苦海之中我们幸运的一点就是,具足了难得暇满人身又能有缘听闻佛法,了解轮回的苦因,从而也寻觅到了离苦之道,这是需要多大的善因缘成熟才可以圆满的。所以,当我们了知这一切时,唯有心怀感恩地去珍惜一切的因缘,不枉费此生机缘的成熟。另一方面,使命也赐予我们,在感知如此的福报不易时,更应该让我们的善念发挥更大的作用,去慈悲更多如我们般的轮回众生,因为,它们还没有我们这份机缘,具足暇满人身,还能走上解脱之道。
………………………………

卷二 化解烦恼,走向菩提


………………………………

用佛法的镜子照自己

    现代西方国家工商业和高科技非常发达,而人们的心灵普遍很空虚,于是把佛教当成滋补的

    “心灵资粮”或

    “心灵妙方”。在东南亚很多国家,则是把密教修法当成可以快速解决现实世俗问题或达到自己私欲的秘方。

    这两种看待佛教的心态都是不正确的。如果密法能这样满足世间私欲的话,就不符合佛法中因果轮回的定律了。

    不论显教或密教,都是要我们学习善恶取舍的道理,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改变我执的观念,慢慢地累积善业,这样才会时时感到心灵的平静与快乐。

    快乐的人,都是心灵层面向善、超越自我、能为他人着想的人。自私自利的人,心会慢慢地堕落,到最后,为了达到私利,常常伤害别人,结果众叛亲离。

    一个人应该要有自信,但过度执着自我就是一种伤害。因此,要将心灵往上提升,转变贪心、嗔恨、嫉妒所造成的烦恼,就必须通过对心的理解及为他人的付出来改善。

    在心灵层面上应该将佛法当成一面镜子,不断地反观自己的身口意,而不是让自己的身口意向外投射,将佛法当成用来检视、批评别人的工具。

    佛陀讲得最多的是

    “反观内心”。长时间不断地观察自己的身口意很重要,反观自己的时间越多,代表有越多时间的实修,同时就越能够剖析世间烦恼,了知烦恼如何导向善的方法。

    有些人学佛愈久,愈倾向观察别人而不观察自己,每每与别人讨论、争辩佛法,都以显示自己的学佛资历与学问为目的,却无法将佛法实践在自己身上,生起我慢心,成为所谓的

    “佛油子”,这种人实际上比初学者更无法调伏自心。有时候反倒是初学佛时的信心、虔诚心较为强烈。

    入佛门久了,反而容易受外在现象影响,混淆内在心灵的澄明。即使是受人尊重、高坐于法座上的出家人,如果不能反观自心,了解到众人所赞叹的是佛陀、佛法,而不是出家众自身的凡夫肉体,也会生起贡高我慢之心,而成为堕入恶趣之因。

    佛与众生的差别是:佛是为众生服务而靠众生成就自己,众生是为自己服务而堕入轮回受苦。

    “学佛”就是

    “学习佛陀的精神”,不要伤害众生,自己才能快乐;要多去想想佛菩萨的心态,要能有愿力去利益众生。

    光有愿力也还不够,还要能

    “行”,在

    “行”的过程中,需长时间不断地观察,看看自己是以伤害他人而得到自我利益的方式生存,还是在超越自我而利益他人。

    有些人发愿发得很多,行得也很多,却仍然会有退转,这是因为内在观察自我的时间少了点。

    所以,要保持心的良好品质,就要长时间的修行。

    “修”就是观察自己的内心,使其维持在善良的、智慧的当下,然后延续它,为利益六道众生而付出。

    而这些只算是慈悲心,还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让众生得到短暂的人天快乐以及究竟的佛陀果位。

    佛法是教人行善的,一个团体中多一些能够不分亲疏为他人奉献与付出的善良之人,整个团体的修养就会提高。

    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的内心,除去内心的黑暗,从心中生起智慧的光明,为我们生存的世界、国家、社会、乃至每个需要心灵光明的众生而祈祷。

    佛法这面明镜的作用永远都是让我们自己来反照自己的,它不是我们去审视他人的反光镜。

    通过佛法这面镜子,我们不仅可以看清自己痛苦的本因,还能发出被业力习气所蒙蔽的善念。

    生活中我们都需要经常通过镜子来观察自己的仪容仪表,那么智慧的生存方式就同样需要我们勤用佛法这面镜子来照亮自己的内心。
………………………………

为自己忏悔

    忏悔,就是反省自己。反省自己是为了破除无知、贪、嗔、痴、愚昧这些坏的习气。人之所以会愚昧无知,是因为不能反省自己。一个人不能反省自己,就看不到自身的缺点。无始以来,我们对此都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所以至今还在轮回中。

    无论是世间法的学习还是出世间法的学习,如果仔细观察自己,就会发现大部分的优点都是后天学习的,而大部分缺点都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很多缺点,有个成语叫“人无完人”,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似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直都是在学习怎么改变负面思考方式及缺点。有的人改得多一点,有的人改得少一点,还有的人根本不想改。有信仰的人改得就会多一些。

    忏悔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从无知中反省。通过佛法的教育,我们学会观察自己的内心,一些以往不认为是错误的行为和思想,通过观察因果和善恶以及审慎地思维,让我们有觉知,并开始反省。当我们真的愿意从内心观察自己、忏悔自身业力时,会发现我们身上的缺点真是很多啊!多数人不愿意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而且由于傲慢还认为自己是很完美的,有这样的心态,就失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