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生命的觉醒-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跟着妈妈走,小男孩可能有了这一餐,却不知道下一餐在哪里,整日一定是到处寻找食物;在餐厅打工,他可以吃得很饱,还可以得到一点点的钱。

    而我的一个美国朋友认为这是在剥削童工。我同意这说法,不过也半开玩笑地说:“换成是我,如果有食物可以吃,我会先选择当这样被剥削的人,基本的温饱能够得到解决才是最重要的,这是维持生命的来源。”我又说:“如果你现在就出钱让他去读书,而且负担所有的花费,我就认同你的讲法。否则你在这里说的话,也许你自认为很慈悲,但我想,他会认为你的讲法实在不合逻辑,因为对他来说,目前最需要的是食物以及那一点点的钱。”这就是看用什么角度来衡量了。

    有能力养活自己、身上拥有钱财的人,会觉得:这些父母怎么会这样对待子女?

    但假设用我们的角度去批评小男孩或他的母亲,甚至抗议餐厅老板剥削童工而不让小男孩再去餐厅洗碗刷盘子,我们是不是自认为在行善呢?

    事实上,如此一来,小孩又会落入饥饿的痛苦,生活会更糟糕。每个人对快乐的定义不一样。

    有人认为快乐就是工资比以前高一点,放假多一点,可以到处游山玩水;但对三餐不继的人,当他们的下一餐有着落时,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大悲是希望每个众生都能脱离他正在遭遇的痛苦,而我们只靠表面所见到的事情,很难体会他人身临其境的苦楚或所期待的快乐究竟为何,必须试着体会,才能感同身受。

    如果我们最亲爱的人正在受苦,我们说自己能感同身受,是比较真实的;如果受苦者是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人,往往我们只是用虚伪的言词掩饰自己的冷漠。

    其实,当我们能将每个众生视如亲人般平等地看待时,并不需要特别强迫自己,慈悲便能自心中油然而生;而从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慈悲,才会强烈而迫切地希望他们赶快从苦难中得到解脱。

    一开始,我们可以观想一些正遭受苦难、缺乏衣食或受病痛折磨的众生,想象如果是自己最亲的人,甚至是自己,正陷于那样的处境中,该怎么办?

    如此角色替换,设身处地去感受别人痛苦时的不自在,当然会希望受苦的亲人或自己能赶快从痛苦当中得到解脱。

    “为了他们的解脱,我能够付出什么?能做什么事情?”要由衷地这样用心想,不能只是以言语说说就算了。

    真正的慈悲不是只靠嘴巴说说就可以的,这种付出和理解需要自己对轮回中体悟到的苦楚,感同身受地延展到所有众生身上,以自己对于快乐的渴求和对于痛苦的抗拒,用同理心去对待所有众生。

    他们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感知力,以及平等获取的权利。真正的慈悲是需要建立在无伪的平等心上的,这种精神不是空口而谈就能有的。
………………………………

何处才得真安乐

    众生受到苦难的果报是因为前世行恶造业,所以,我们除了希望他们从苦果当中得到解脱,还要祈愿他们能脱离苦因,因为不种苦因才不会继续承受苦果。而现在的我们也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地受苦报,如果我们继续造业,来世的苦只会更多更沉重。我们利用观想众生的痛苦,观察自己的因果,产生希望每个众生都能够从苦果中解脱的强烈之心,并且希望他们能断除苦根。苦根就是不善的业。地狱众生因为嗔恨,饿鬼道众生因为吝啬,旁生道众生因为无明,而堕落到三恶趣,所以我们希望他们不善的业因能断除掉,暂时得到人与天人的福报。

    但是,只要身处轮回中,无论如何想方设法让自己快乐,还是会受苦。好比世间人拼命赚钱,在银行有了存款储蓄,可以游山玩水、安逸享乐。可是从游山玩水的那天开始,银行里的存款便逐渐减少,也就是离下一次付出努力的时间愈来愈近了。如果不会理财,享受的时间更是短暂,很快又必须辛勤地积累财富。轮回中也是如此,福报享用尽了,就必须再受苦。所以,永久脱离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让众生不要再生于轮回之中,能转生到各个佛国净土,最后能在彼处成菩萨成佛,如此才不会再受到轮回痛苦的折磨,这是最深广的大悲心。

    要时常如此观想,让自己融入到众生各种轮回之苦中去感受;如果只是说说而已,那么说的时候感觉比较深刻,说完之后感受也就随着语言结束了。所以要让大慈大悲结合为一体,在自相续中恒常地生起。无论自己在持咒、拜佛、供养,或是行善帮助别人时,都要尽量让自己充满了大慈大悲为众生付出的心。

    《摄正法经》上说:“欲成佛者,无须学多法,学一法即可。谁有慈悲之法,成佛之因有如在其掌心。”修慈悲心,对于想成佛者,特别是对大乘佛教徒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若是没有对众生产生慈悲,便没有资粮的来源,也就无法增长善根、累积福报,当然也难以有所成就了。我们常说“消业障”,如果没有慈悲心,业障就不太容易消除。业是缘于不同的众生而造,如果无法对所有众生一视同仁地以慈悲心相对待,就无法借由所有众生的力量消除缘于众生所造作的业力。

    喜是“希望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乐”的无量心,在藏文的意思是“无量之乐”。成佛是众生能得到的最大快乐,所以得到无上的佛果位称为无上大乐。让快乐永久维持下去的唯一方法是理解般若,所以,究竟之喜的无上大乐必须以理解空性来达到成佛的目的。因此,喜无量不仅希望众生得到短暂的人天福报之乐,也希望他们得到永久安乐的圆满正等觉之无量乐。

    每个众生的福报不一样:有人财物具足,有人幸福快乐,有人长寿无病,有人容貌姣好,有人眷属成群,有人权势强大。有时看到他人福报现前时,我们的心会因嫉妒而想作比较,使得慈悲心被嫉妒蒙蔽而无法生起。本来菩提心是希望众生脱离痛苦,将他们安置于暂时安乐的人天果位以及永久安乐圆满的佛陀果位,可当有人快乐时,我们反而感到不高兴,心中有点酸酸的,这就是因为嫉妒心在作祟。

    我们对于得到短暂福报的人要学会随喜,不要嫉妒。因为嫉妒一生起时,对别人没有任何伤害,对自己却是种痛苦的折磨。一个嫉妒心强烈的人,其实过得非常痛苦,因为别人任何的好处看在他眼里都变成折磨他的利器。例如,很多人就是无法接受赞叹别人的声音,那些赞叹语听在他耳里好似在讽刺他,心中无端地万般难受。

    有些众生不需要我们付出便能拥有这些福报,我们应该快乐才对,而不是去嫉妒。中国有句成语叫“树大招风”,拥有了钱财、势力及权力时,容易引起他人之嫉妒诽谤而招灾惹祸,伤害随之而来;同时,人在拥有了这些地间福报后,智慧往往就开始递减了。因此,看到众生拥有福报时,要祈祷他们不会因为这些福报而遭遇伤害,希望他们的智慧也能增长,具足福慧双运,一切圆满;而对于没有得到福报的其他众生,也希望他们的福慧能往上增长。

    喜,就是要随喜每个生命所拥有的快乐;对没有得到的众生,也希望因为我们对他们产生慈悲后,快乐永远都与他们相伴相随。这种欢喜之心是对治嫉妒和傲慢的最好法门。否则,当别人快乐时,自己却钻牛角尖,自讨苦吃;即使如此郁闷,也无法将财物转运到你身上。别人过得欢喜自在,你却在一旁闷闷不乐,而别人看到你一副臭脸,也不愿意亲近你或协助你。而当你随喜别人、赞叹别人,为了让自他能拥有同等的快乐,进而发愿去努力,别人也会乐意与你同甘共苦。

    很多佛法的道理,听起来好像既广大又深奥,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依法而行虽然很好、但真要付诸行动似乎困难重重。其实四无量心,简单地说就是希望你有一副好心肠,心地善良,说出来的语言、做出来的事情都变成是良善美好的,而别人为你所做的也会是令人悦意的,这是你的善报。要学会任何事情都往好的方面去想,当大家处处都是善念时,口中讲的会是善语,所付出的行动也会是善行时,那么世间也不太可能会不善。

    其实真正自在、安乐之处不是向外去寻找一个幽静的,无嘈杂的地方。心安定了,当下就是净土。当我们内心被嫉妒、傲慢、嗔恨、贪婪等习气充斥着,无论外界的环境有多么的优雅,舒适,我们也会因为内心的波澜起伏而无暇欣赏。如果我们能反观自心,常常用慈悲喜舍的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时,大隐隐于世的自在,就会让我们由衷地感慨:心净,则国土净。
………………………………

露天里的小泥佛

    有人做了个小泥佛,露天而放;有人怕佛像被雨水溶蚀,便用破鞋加以遮盖;后来又有人觉得破鞋遮盖佛像不够尊敬,便把破鞋丢掉。而后佛陀说这三个人都可以得到转轮王的福报。为什么?因为三个人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心存善念。

    善与恶的出发点都是要看我们的动机。如果心中都是不善的念头,就会常常担心别人的想法或动作是不是针对我,或伤害我。如果好朋友之间也是你猜测我、我猜测你,很快地,彼此的关系就会变质,甚至成为仇家。家庭关系也是如此。当你处处防着别人、别人也处处防着你时,隔阂会愈来愈深,彼此的关系也只能往负面发展了。

    如果学会把自己的念头都往善的方面去发展,人会变得非常快乐;那种快乐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也无法以世间的吃喝玩乐来取代,更无法用言语表达。由此,外界给予我们的伤害也会减至最少。因为一般所谓的伤害,对你而言都会变成良善的动机,而当你不将它当成伤害看待,就没有所谓的伤害了。

    好比两个好朋友,用世间骂人的语言彼此嬉笑怒骂,习惯之后,这些不悦耳的话语反而变成有趣的玩笑话。可当对着另一个人讲这些话时,对方会马上板起脸孔来,甚至怒目相向。为什么同样的语言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为朋友知道你没有恶意,他心中也没有恶念,所以你讲的话对他来说是种亲密的表达方式,可是对别人来讲,就会变成刺耳的声音。

    因此,当你心存善念,慢慢地,别人也会被你的善念所感染,如此扩大循环,一切事情会导向善的方面,整个社会的风气或是我们的修行都会因为我们心态的调整而改变了。有了这样的调整,根深蒂固的菩提心才会产生出来。

    四无量心,是真正累积福德的来源,对每个人的今生或来世、一直到成佛为止都非常重要。慈悲可以对治我们的贪和嗔,喜可以对治我们的嫉妒和傲慢,平等舍对治我们的无明。慈悲喜舍主要是对治我们的五毒。

    如果我们想进入菩萨道,需要先从四无量心开始学习,使愿心坚固,然后慢慢进入以行为主的菩萨道,使众生真正脱离苦及苦因,得到乐及乐因,最后能得到永久之乐的佛陀果位。

    善和恶的根本都在于内心的一念。所谓一念佛一念魔。当善念作用时,不仅我们自己会被这种善的力量所感动,由此而引发的言行也会感染很多人。这种践行菩萨道的一举一动都需要我们巩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