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生命的觉醒-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足、快乐的来源,而心灵却是空虚的。像这样的父母亲,自认为爱孩子,却伤害到孩子和更多的人。

    我们常会看到很多父母亲自己都在做负面的事,却教导小朋友不可以这样做——自己没以身作则,如何教育孩子?

    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成长的年轻人,如果不知道善恶取舍,就不会知道伤害别人有什么样的恶果,还把伤害别人当作乐趣。这是谁的错误呢?很多人都把这个过错怪罪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失败,而不认为自己有错。所谓的社会,是每一个像你我这样的人结合起来的,再扩大为国家和世界;所以教育必须先从自己开始做起,在教育别人之前先要教育好自己。

    父母对儿女所付出的爱是要建立在智慧上面,能教导儿女如何分辨、舍取善恶。这样的一个家庭如果能影响到别的家庭,使别的家庭层次也提高,这才是真正家庭教育的成就。若能有成功的家庭教育,那么老师教导学生待人处世的道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否则,老师用心地给予学生人格教育,学生一回到家里,父母却只教他好好做功课、只给他钱财,那么老师付出再多心力,成果也有限。如果父母面对家里一两个小孩都无法教育好,那你凭什么指望面对几十个学生的老师一定要把你的儿女教好?而社会规范或法律又能够有多大的约束力?

    一个家庭中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从一个侧面也是在反映父母们的涵养和情商。倘若为人父母在人格上都是自私自利的,那么一个小孩在从小的生活环境中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将来也会是一个只为自己考虑而缺少爱心和责任感的人。作为父母,对于孩子从小的培养侧重点应该在心智上面,因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即便他(她)的学习成绩不见得都是第一,但是因为这种健全的人格形成,将来肯定会是个有包容心、有责任感、爱心富足、有作为的人。适者生存需要的是高情商。
………………………………

一次深奥的演讲

    有些学佛者很喜欢听比较深奥而自己又听不懂的教理。有一群大学生请我去演讲。

    第一次讲慈悲心,讲完后我发觉大家没什么反应,于是晚上就问一个老弟子怎么回事,他回答:“这些都听过了,不深奥,所以没什么感觉!”于是第二次讲了般若(空性),就是

    “非有,非无,非有无皆是,也非有无皆不是”,像绕口令般地讲给他们听,大家都在鼓掌,认为今天讲得很深奥。

    为什么很深奥?因为他们都听不懂!我觉得很奇怪:天底下怎么会有这种事——自己听不懂的内容就是深奥?

    但,这就是我们的人性。我们要知道,听闻对自己有用的法是比较重要的,而对你听不懂的内容,你无法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对你来说也就没任何意义。

    这不代表它不好,因为一般人认为的深和浅,是用词有所差别。所以,要慢慢学会用自己听得懂的、比较浅的言词来解释深奥的佛法。

    佛教里最精华的部分是菩提心,我们是大乘佛教徒,菩提心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无始以来,直到现在,每一个人都习惯了自私,如果把这个自私的心解开,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其他的众生——正因为要依靠其他的众生帮助自己,所以要拓宽心胸想到别人。

    我们常发愿要度尽天下一切众生,而要利益众生应该先从周边的亲人开始。

    上一代的人大多比较孝顺,会想到父母亲有什么烦恼、会不会生病、现在过得好不好、需不需要帮什么忙,常常为父母着想。

    现在的情形颠倒了,有很多

    “往下”孝顺的

    “孝子”、

    “孝女”,他们常常会担心

    “我的儿子缺不缺钱花”、

    “我需不需要帮孩子买房子、买车子”等等。像有些老居士讲:不要把我们送到老人院,就很满意了。

    其实,去老人院的可能很大,因为目前这一代年轻人工作繁忙,并不一定有时间照料老人,所以会送父母去老人院过孤独的生活。

    对于年轻的一代,我们就必须要求自己先做表率。我们孝顺长辈,把父母照顾好,就是儿女的榜样,儿女也会跟着你学,也会做得好,而这样的传统就是佛教慈悲的来源了。

    在《父母恩重难报经》中佛陀说,他的父亲往生时,他去抬棺;又为了度他的母亲到三十三天界,去修七七四十九天的法。

    佛陀虽然成佛了,还是非常孝顺。这是我们应该先努力的部分,然后再慢慢延伸出去。

    如此,这种中华民族最好的传统美德,才可以延续下去。很多人会以为修行佛法就要六亲不认,与世隔绝。

    其实这样的理解是有偏差的。真正的大乘修行讲的是要我们慈悲一切如母有情众生,愿他们能先成就并早日离苦得乐。

    因为如果没有众生,我们就没有行善积德的对象,所以我们必须要感念众生的恩情。

    那么世间法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人有本事不靠别人的帮助和外界的力量就能生存的。

    我们自以为是的时候,那是一种缺少智慧的表现,一个人再有能力,也是在别人的承托下才能显示出来的。

    父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恩人,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父母恩都能忘,那就真的没有资格再去高谈阔论了。

    所以,一切看似简单的东西,都是能给我们教育和积累经验的对境,急于好高骛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

慈悲无二

    曾有一个修行不是很好的喇嘛,他脾气特别暴躁。有一次他到寺庙专门放佛像的地方,打地铺睡觉。刚好有客人来,年轻的堪布便请喇嘛把空间腾出来给客人,讲了好几次,他都不肯。堪布很生气,就把他抱起来,送到大殿外面,等于是把他赶出大殿。后来喇嘛很生气地跟别人说:“这个堪布每到冬天就下山来跟我们讲佛法,说对六道一切众生都要视如自己的亲生父母,现在我想来想去,只有我不是他的父母,其他的众生都是他的父母!”

    虽然这个喇嘛做的事情不对,但他讲的话也有些道理。一般来说,佛教徒都有慈悲心,而一旦有些人跟我们过不去或令我们讨厌,我们就会把他们排除在六道一切众生之外,好像只是个东西而已,甚至连东西都不如。所以,慈悲并不是说到就做得到,这是要慢慢学的。

    不要说你们,即使我们修行这么多年,还是会有不喜欢的人。怎么办呢?只有远离了,不要常常见面。他不在旁边的时候,我们发慈悲心还比较容易,而且回向时,把他放在众生里面一起来回向,也没那么困难。而如果看到对方,就又会让自己不高兴,会多思考几次才把功德回向给他。

    我的意思是,如果连我们这些修行很久、自认为是修行人的人都有这样的心态,何况是初学的修行人?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当有这些心态时,可以先敬而远之,或者也可以心理调适,把对方看成是众生的一分子。我们要告诉自己:虽然他有这样的业力,让我们产生烦恼,但我们是修行人,就不能跟他一般见识,然后靠时间慢慢改变。以前看到他就想臭骂一顿,慢慢地,看能不能一两个月骂一次,然后再一年骂一次,渐渐地就懒得骂他了,久了也就忘记了,嗔恨心也发不起来了。

    在西藏,有些家族是世代仇家,家族之间常常因为上一代的恩怨,到了下一代相互报仇,再下一代的子孙也变成仇人。这是一种负面的义气,依照这种义气,和祖辈关系好的人,子孙就跟着好,和祖辈关系不好的人,子孙就会视他为仇人。像这种代代相传的家族仇恨,非常不好。而且其中有些还是佛教徒,即使你对他们说这样不好,对他只是暂时有效,过了之后又和以前一样。我从小就调解这种仇家,把他们叫到寺庙里面臭骂一顿,然后讲佛法给他们听。当下每个人听了都会忏悔,要点灯、要供佛、要塑佛像、要印大藏经,什么都好,什么都愿意做;离开了佛寺后,仇恨又开始了。那是什么原因?就是无明的习气!

    当然,佛教徒知道忏悔是一种好处,一旦知道所做的事是不对的,忏悔以后,约束自己的能力就会强一点。如果嗔恨心特别强,知道自己无法克制,那么就要学会在心中将嗔恨缩小一点点,毕竟有时那种无始以来累积的习气是很难一下子克服的。

    大多数小孩可以用慈悲来教,但对某些小孩来说真的没有用,所以还需要有一点忿怒相。当然,最好不要用打的,要尽量让他知道做错事会有怎样的果报,告诉他这样做不是最好的。西方人一直强调不分长辈晚辈、完全平等的那种爱的教育,有时是行不通的。毕竟心智较高的小孩是极少数,大部分需用心善巧地去教导。父母教小孩,心中要充满绝对的智慧,那么你的行为,有时表面比较过分一点,但最后对他一定很有帮助。不过,不能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加在行动上,变成表面爱他们、事实上却发出恶情绪、用自己的嗔恨打小孩,这就不可以了。

    无论我们的言语行为是祥和的,或是看起来比较粗鲁,一定要保持非常慈悲的心。你在工作上对待事业同伴、员工、老板,或者在学校、在家庭,如果能有纯正善良的心,那么相互彼此忍让是绝对做得到的。当然,有时候心中的想法还是要用嘴巴说出来,有些话不讲是不容易让人明白的。有时候有话不讲出来,却在心里想“他到底在做什么”、“他讲这话是什么意思”、“他这行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像这样猜疑,反而不好。

    大慈是希望众生都能够得到快乐、平安等人天福报乃至成佛,大悲则是“愿一切众生脱离苦及苦因”。如果有众生正遭受病痛之苦,或正与死亡搏斗,我们可以将他视为悲心生起的对境,然后由此延伸至每个众生,因为六道众生都需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有很多生命临终时因为恐惧而产生的痛苦,是现在的我们无法感受的。要学会真正的感同身受,不能只用嘴巴说“你现在的痛苦,我也感同身受”,而是要用心去理解他们真正的痛苦,这是学习以其他生命的立场来思考问题最好的方法,也是现代人最缺乏的。我们与他人接触时,思维方式常常倾向于怀疑别人有不良的动机:他想做这种事情是不是有什么企图?大家有没有想过:当一切都集中在不好的思维上时,自己的脑中已经充满了不好的念头了!

    对于慈悲的理解需要智慧,真正能在心行上去实践慈悲,也是需要智慧的。因为作为轮回中的一员,我们不免都有因为“我执”的习气而牵动的很多贪、嗔、痴、慢、疑。当我们学着去拓宽心量付出我们的所有时,也会牵动起“我执”的作用而引发烦恼,那么反思和不畏困难地继续努力是对治烦恼习气的良方,不断去与“我执”斗争的最好办法就是再接再厉地去为众生付出,用博爱来战胜自私。
………………………………

乞丐的孩子

    我在印度遇到过一件事:有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在一家餐厅打工,母亲是个乞丐。

    如果跟着妈妈走,小男孩可能有了这一餐,却不知道下一餐在哪里,整日一定是到处寻找食物;在餐厅打工,他可以吃得很饱,还可以得到一点点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