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生命的觉醒-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贵,即使讲一辈子,它们也不可能认同,因为它们的福报还没达到这个层次。

    在六道众生里,只有人类能真正思考“我来自哪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也有能力让生命变得更好。这件事情很重要,因为人如果一辈子都没有正确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到底我为何而来,那就跟其他动物一样了。但实际上,真正懂得生命的又有几个人?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依靠学佛了解出生在这个世间的目的。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的是,暇满人身难得。人身之所以难得,是因为明白了人类跟其他动物的差别。如果对猫狗等众生讲道理或讲经说法,它们不一定听得懂,而听不懂不代表它们不比人类聪明。很多动物的某些能力比人类强很多,比如能展翅飞翔在天空的能力、在海中游好几万公里的能力,都是人类所欠缺的。但是,人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是拥有能多层次思考的智能,可以思考未来,也可以思考过去,也就是具有反省的能力。

    我们的生命不仅无法永恒,而且还很短暂。古人言“人生七十古来稀”,而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又有多少?而且在一生中还要面临很多困难,寿终正寝的又能有多少呢?任何小生命一出生,表达健康的方式是哇哇大哭,而不是带着笑容,这就表示在母胎时就感受到这世界是个受苦的地方,来到这个世界就准备要面对痛苦。所以,佛陀讲“苦集灭道”四圣谛时,第一个讲的就是苦。佛陀在第一次讲经说法时就连续讲了三次“苦”,才开始讲佛法。我们的生命中有很多苦,而要了解为什么会有痛苦,就要寻找它的来源。

    生与死的转换交替,说大了是生命起始和终结的交错,说小点,其实每分每秒的流逝都是一场生死演变。有始有终本身就是一个规律,我们往往偏激地分别和取舍,只执着生而忽略死。轮回中有很多的麻烦和痛苦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因为断章取义的执着所造成的。不去理智尊重事物的常态,这就是一种颠倒。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倘若我们能真正理解三心不可得的意思,那么生与死对于我们就不会有任何区别。
………………………………

善巧生存之道

    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在这里?我所遇过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有百分之八十都告诉我,他们有这样的疑问。对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很难寻找答案,只能猜测。既然不知道自己是谁,更不会知道别人是谁,那么别人的痛苦、生死、快乐也与自己无关。也因此,自己要给别人快乐或伤害,都是根据自己喜不喜欢的感受来决定。

    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过得好,而且认为只要能达成目的,过程中是采用何种形式手段都无所谓时,就会没有是非观念,这种人的心行就会变得愈来愈恐怖。例如,从来不会思考其他动物是不是快乐,只想到要怎么烹调才会好吃,而从没想过一刀砍下去它会不会痛。这个问题又出在,我们如果砍人,人会叫痛,而动物叫痛,我们却听不懂,所以根本不会站在动物的立场去思考。也因此,人会产生一种想法,认为动物生下来就是人类的食物。至今,仍存在杀动物祭天的情形。

    我们不去了解每个生命对痛苦的感受,就是因为不尊重生命。而不尊重生命的原因,在于不了解轮回,或不认为轮回存在,或对轮回的存在半信半疑。如果我们确信有轮回,就不会这样去对待其他生命。当我们能用智慧作反省,就是有福报的众生。六道轮回里,唯一有解脱机会的是人类,因为人类有反省的能力。反省在佛教里称为忏悔。忏悔是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改过向善。通过忏悔,生命才能愈来愈珍贵,才能认清我们的生命为什么比别的生命珍贵。其珍贵之处,在于我们有能力了解其他生命的喜怒哀乐。

    因此,我们要懂得珍惜自己得之不易的生命。当我们得到暇满人身,需要面对的是什么?从一生下来就要面对“老”,“老”就是变化。不同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有前后顺序,但离开这个世界却不是照年龄长幼排序的,棺材里躺的不一定是老人。每个人都希望长命百岁,但那需要相当大的福报。想要累积延长寿命的福报,关键就在于尊重生命。

    在佛教观念里,寿命能不能延长,和是否尊重生命有关系,也就是要尊重他人及其他生物活在世界上的权利。

    人的本质,具备佛性善良的一面,也有因烦恼污染而像魔鬼的一面。人们都喜欢善,喜欢爱与被爱,喜欢关怀与被关怀。虽然喜欢,却不代表都做得到,原因在于本具的光明智慧和慈悲被恶性习气所污染。因为贪、嗔、痴、慢、疑等无明的污染,所以我们的心一直在做两种选择,一种是吸收正面的部分,一种是吸收负面的部分。无始以来的轮回中,我们已经很习惯负面习气,而正面习气却是我们不习惯、需要不断培养的;也因此,我们吸收不好的妄念、杂念,比起吸收正面的习气,速度会快很多。

    今生有些业力是前世所造成的,佛教称为定业。在今世生命发展的过程中,自己内在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不同的信息也会让心的习气不断累积增长。在生命持续老化的过程中有很多起起落落,当负面伤害愈来愈多时,我们往外付出的也会是负面的。如同有香味的花朵会吸引漂亮的蝴蝶、蜜蜂,发臭的腐肉吸引的是臭虫。人心也是如此,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一个人学会往正面发展,例如有宗教信仰,就能学会宽容,学会了解别人的心,尊重别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如果来到这个世界时,父母是自私、没有包容心、行为举止非常恶劣的人,那么这个小孩长大后也很可能是这样的人。

    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会有两种力量影响他的发展,一个是前世的业力,一个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说,与生俱来的业习和今世教养的共同力量,决定他的业力会往什么方向发展。而当我们的经济、能力、文化水平到了一定层次,成长的环境也不错,在种种福报具足时,会渐渐不去珍惜,直到失去时才知道这些有多可贵。就像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彼此的见解不同,导致无法包容自己的亲朋好友,纷争不断。像这样,又怎能家和万事兴?把一个不是很重要的理念看得比人的生命、亲情还重要,这是疯子玩的游戏。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要懂得珍惜每一天,要让生命愈来愈有价值,而方法就是靠修行。修行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一定要靠佛菩萨的加持力。毕竟我们是凡夫俗子,对任何事情的起心动念,例如别人的恶语、绮语、两舌、挑拨都会动摇自己的信心,所以一开始就要建立对佛菩萨深信不疑的虔诚心,这个非常重要,也是让业力可以很快净化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要靠众生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而当所有生命的正面力量结合起来就会变成强大的共业,而且这个共业也会是正面的,如国泰民安、丰衣足食。要把这种愿力延伸到众生,就需要所有众生的力量。

    让自己学会发愿,并付诸行动。大部分佛教徒的愿力很美,但行动力多半不足;我们对因果大都能认知,但深信度不够,多是半信半疑,这和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是有关系的。如果对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应该会懂得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并付出代价。要知道,我们现在的起心动念或作为都将成为下一世好坏的来源,而且也牵涉到死亡时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如果未来的苦乐都和自己现在的作为息息相关,那么行动力就要更加强,多多学习别人的优点且付出行动。

    有些佛教团体在佛法教育方面做得非常多,但该付出的时候不愿意付出;有的团体则是一直慷慨付出,但佛法教育却做得非常少,连应该为自己做什么才有帮助也搞不清楚。如果能将这二者结合,是非常完美的。尤其寺庙出家人的教育要做好,出家人都不清楚为何而修行,就不可能去利益众生。现在世界各地有很多出家人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我们昌列寺捐资助学、修建老人院的经费是由喇嘛和居士们将河边砂石做成砖头等去卖而得来,另外还经营一些小型杂货店,出售大家喜欢的一些物品。因为收入增加,就能做更多慈善事业,慢慢地,也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样什么事情都要向信徒劝募。以前有很多人认为生意失败、婚姻有问题、心灵痛苦的人才会去寺庙出家,直到现在很多年轻人学佛,这种观念才慢慢纠正过来。

    寂天大师说,当我们奄奄一息时,唯一可以救护我们的、真正让我们免于恐惧的,是一生中行善累积的福报。如果面对死亡会是恐惧的,而且一定要面对,那么有没有什么事物可以让死亡变成快乐的事,让我们能坦然面对?这个关键事物,绝对是一生中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善业,也就是信仰和这辈子累积的福报。

    藏区有很多目不识丁的老人,往生时是带着笑容走的,甚至告诉家人:这辈子念了好几亿的心咒及经文,可以当作财富带着往生,不必替自己担心。这就是懂得生存的意义并且珍惜它,所以面临死亡无有恐惧。就像密勒日巴大师讲的:“死亡非死亡,死亡是小成佛。”所以,人的一生中修行非常重要。

    对于生存的品质如何能保质保量,关键在于要认识生存的意义。我们大多数人在生存的道路上对于生和死态度是有偏颇的,从而造成我们生活态度的扭曲。倘若每天都在只争朝夕地为了生而拼搏、努力,这样的生命就没有任何价值,只是机械地重复轮回而已。但这个道理鲜少有人能懂。我们总是会故意逃避死这个因素,因为太过于执着生,对于生命的本质又没有深刻的理解,就会造成恐慌死,而徒劳生,这样就谈不上什么生存之道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认识何来的生,而何来的死。从而能提升我们的意识层面,减弱自我的作用,转化成利他的善念善行,如此持续下去,此生才会有意义。
………………………………

温情地夕阳西下

    由于对“生”的喜悦与赞叹,人们往往会欢迎新生命的到来,却忽略了死亡其实也是时刻都在周边示现,因而平时很少人探讨“临终关怀”这个主题。多数人不太理解临终关怀的意义,也不知道如何做适当的关怀。

    临终,意思是“到边”或“到终点”。生命的临终,就是一般所谓的死亡,也是佛经中所说人生无常的一部分。而无常是指“无恒常性”,人生无常是指人生无恒常性,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短暂性的不同,例如暂时离别自己所熟悉的人事物或环境;一种是长时间地改变或消失,例如一个生命的死亡。

    佛教认为,就总体而言,整个广大的轮回没有临终,因为生命一直在延续,众生也一直在造业,只要在轮回中,便是无始无终;没有边,也就没有临终存在。可是分别而言,个体生命之轮回便有临终,一个人的生命从出生到死亡为止是个小轮回,因此有临终存在。

    在探讨临终关怀的主题之前,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准备好面对自己的死亡,以及准备好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