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生命的觉醒-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知道真正痛苦的人,才能真正消除痛苦。痛苦之因是业力及烦恼,而解脱痛苦的方法是“依止道”,达到寂灭、永恒的境界。
让我们生起出离心、转变心念、趋向修行的方法是观修寿命无常。对无常产生深刻的体认,真的会让我们警觉并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同时放下对轮回事物的执着,产生出离之心。
从空间上来看,我们所住的地球,和大家所熟悉的太阳、月球、行星,以及外层空间许许多多的星球,都是从一粒微尘开始形成的。这些外在的世界,在成住坏空的大循环中运转,可以存在数劫,到最后都会经历无常的地水火风,自然消失、毁灭。在宇宙中,没有一个真实永恒的实体存在,没有任何物质是永恒不变,而让我们可以永久依靠的。
每一个众生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生命都在一点一滴的改变中消失,没有一个众生是恒常的。从小到现在,不管我们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已经往生的不知道有多少!在无常来临的时候,他们一个个被死神带走,我们却没有感觉。这些人就这样悄悄地走了,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
我们肉眼可以看到的,是人道和傍生道的死亡,其实六道的众生都有命终死亡的时刻,从来没有只生不死的。不管是多么勇敢、美丽、多富有、多有权势的众生,一旦没有了呼吸,就没有生命了,这是没有例外的。
不仅凡夫的肉体没有永恒的存在,连圣者的肉体也不是永恒的。你们看最伟大的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龙钦巴大师、吉美林巴大师、密勒日巴尊者、宗喀巴大师等等,还有汉地禅宗、净土宗的大师们,以及印度的许多大修行者们,到最后都涅槃了,没有一个还存活到现在。至于有些高僧留下不坏的肉身,也无法继续讲经说法,只是供后人瞻仰。这些大成就者们的肉体生命,最后都显示了无常的本性。我们是习气深重的凡夫肉身,更无法确定什么时候会毁坏,所以应该把握现在精进修行。
不仅出世间的大修行者如此,世间的皇帝、国王也是一样。从古到今,如唐太宗、成吉思汗等大君主,当无常来临时也会离开人世。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哪位君王是不死的呢?这么有权势、有威望的人,也无法依赖他们的权势来延长生命,最后都在无常中毁灭,何况我们一般人呢?从国家历史来说,每个朝代所建立的庄严宫殿、所征服的领土、所统治的人民,随着改朝换代,辉煌灿烂都成了过去,伟大的帝国只留下古迹和历史文物,让我们研究、欣赏、凭吊。
个人的人生际遇也是一样无常。人都是在悲欢离合、苦乐不定中度过一生。在这一生中,有的人前半生富贵,后半生落魄;有的人前半生贫贱,后半生却很安乐。随着因缘和福德的变化,人的一生就这样起起伏伏。仔细想想,我们现在拥有的财富、房屋、眷属和权势,虽然自以为比较富足,但也无法和古代的君主相比。同时也应当好好观修,这些都是不稳固、不永恒的。
在变化不定的人生中,身边的父母、兄弟姊妹、夫妻、亲戚、朋友都会随着无常变化,与我们聚散匆匆、分分合合。如果我们不珍惜这些因缘,相聚的快乐时间也是很短暂的。
有些人原先是我们的敌人,后来却成了我们的朋友;原本是作恶多端的人,后来一念向善,精进修行,也会成为大成就者,如密勒日巴尊者。
众生有种种不同的死亡因素。有人因为年老而死,有人因为疾病而死,有人因为遭受意外灾难而死,有人则因为犯罪而被处死,有人不爱惜生命自杀而死,种种死因难以预期。
人类对自己生命的长短也难以预知。有的还没出生就死在母胎中,有的则是一出生就死亡了。死亡的场所也无法预知,有的在空中坠机,有的遇到海难,有的在路上发生车祸,有的客死他乡。种种无法预知的死亡因缘,常常在等待着我们啊!
死亡的因缘是这样无常,死亡的时候又要一个人孤单地面对。无论是伟大有名的人物,还是默默无闻的贩夫走卒,在死亡面前是一律平等的!
既然死亡的因缘随时都会降临,不论我们现在享有多少的名声与财富,享受多少的温情与快乐,如果知道死亡的无常是这么迅速又无法控制,那就要常常提醒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只是暂时的,不值得为财富与权势而骄慢,不需要沉溺在世间的幸福与快乐中。
我们这里所讲的无常,包括外在宇宙星球的无常、佛菩萨肉身的无常、圣人的无常,还包括人世间因缘和大地万物的无常等。在这里可以讲很多无常的道理,但这许多的理论比不上一个大地震带给大家的体会来得深刻:许多房屋倒塌,道路桥梁断裂,山丘崩塌,平常美丽的景象顿时成为人间地狱,很多人在刹那间死掉,在我们的身旁消失!无常,不需要用讲解的方式,不需要太多的理论,从日常生活当中就可以深深体会了,不是吗?
释迦牟尼佛说过,如果常常修无常,把无常的观念放在心中,念念无常,就等于已经供养了十方诸佛菩萨,诸佛菩萨会因为你修无常而感到高兴。时刻修持无常的人,更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佛陀说过,在所有佛法的修行中,修无常是最殊胜的。
如果自己已经进入佛门,以修行人自居,就要时时忆念无常,观想行住坐卧的一切行为都是这一世最后的作为,口中所说的也是这一世最后说的话,内心所想的一切也是这一世最后能想的。以前噶当派的修行人,在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以无常作警戒:不知道自己明天还会不会醒来?而早上起来会很高兴自己还活着,还有生命可以修行!
对无常、死亡有彻底认知的人,自然会放下对今生世间一切事物的贪爱执着,会对正法生起不退转的信仰,不间断地精进修持。所有的成就者,也都是因为对无常有清楚的了解与修行,才能得到圆满的成就。
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万法的本质都是因缘生、因缘灭,所以无常就是一个现实。但是因为我们对于自我的执着而障蔽的内心和慧眼,不情愿去承认无常的存在,以为任何事情都可以在自我的掌控范围内。可无常从来都是很平等的,它不会和我们去约定一个大家认为合适的时间或是地点再发生,所以当我们面对无常时往往有很多措手不及的苦。其实,无常对我们已经很客气了,而且也一再提醒我们要时刻树立无常观,只是我们一直都太固执己见,还在忐忑地揣测无常,而不愿意直面现实。
………………………………
生命之劫
生与死,是每个生命都需要面对的,而死是生命过程中最不受重视的。比起死,生比较能够被了解。特别是人类,当有新生婴儿初到这个世上,家人都会庆祝,每年会帮他过生日。至于死亡的部分,我们比较容易轻忽它,原因是不敢面对或害怕看到,恐惧谈死这件事。
实际上,人更需要面对的是死的问题,而不是生的问题。在母胎时,一直有母亲呵护着。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有很多亲朋好友在成长过程中陪伴着我们。人虽然孤独地来到世间,但只要学会与人互动就可以不孤独。而死亡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孤独的,不管我们有多少亲情、友情、权力、金钱等等世间福报,在死亡时带不走,也失去意义,每个人必须独自面对死亡。无论人们如何恐惧死亡,当这时刻来临时,也不得不去面对。所以,我们更需要学会面对死亡。作为佛教徒,我们最大的功课是学会利用得来不易的身体,累积更多的福报和智慧,不让自己无助地死,而能够有智慧地选择面对死亡的方式。
假设没有宗教信仰,对死亡无知,多数人对死亡都会有诸多恐惧。很多人认为死亡后生命就结束了,好像火熄灭或水蒸发了,一无所有。实际上不是这样,生命在死后还是会继续。既然生命会延续,或说假设它会延续下去,那么在我们不知道的另一个生命状态中,比如中阴时,该怎么去面对?
根据我长时间以宗教方式做临终关怀的经验发现,不管活着的时候有没有信仰,很多人在面临死亡时,会看到地狱道或饿鬼道的众生出现在眼前,因而感到非常害怕。这时候,临终者会后悔在这一生中,虽然有足够的时间累积善业来避免这时的恐惧,却没有去做,以致在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感到非常害怕。
对于像我们有信仰的人来说,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因为我们相信轮回的存在,也相信这一世的生命是短暂的,随时随刻都会面临生与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生死就是一个过程的开始与结束,就好像每天早上从沉睡中醒来,前一日的生命已消逝,当天又是一个新生命延续的开始,这也是一种生与死。一件事物延续的过程中,前面阶段的结束,可以称为“死”,后面新阶段的产生,可以称为“生”。生和死的发生,可以是极短的时间。比如思考事情,也许你从一个、二个、三个细节一直完整思考到最后,但也许在思考一个细节的中途时,思虑就中断了。这个过程可能延续了好几秒、好几分钟,乃至延续很久。在这些思想的运作过程中,都有短暂的生和死。
在一天又一天的生命循环过程中,我们每天都在做重复的事情,讲很多重复的话。这些重复的动作、语言或做人处事的方法,随着每天一再地轮回循环,已经愈来愈熟悉。如此延续下来的,就是佛教所讲的习气,或说是业力的延续。而比较让人感到恐惧的是,在思想生生灭灭的过程中会造作很多不同的善恶业力,这些业力将会影响我们未来的生命。
好比一颗种子埋入土里,当它得到土壤、阳光、水分、肥料等滋润,会慢慢成长。从种子入土,长出青苗,到开花结果,实际上是同一株植物随着时间一直在变化。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而变化过程就像蝉脱壳一样,或许小时候的长相和老年时完全不一样,但某些特质会延续下来,包括习惯性的思维和动作。惯性所累积的一切善恶念头和作为,将变成下一世福报和智慧的源头或种子延续下去。所以,在思想“生”起时,如何让它成为更有智慧、可以带来更多福报的种子,也就是如何播种正确的概念,变得很重要。
当一个念头生起的刹那,就开始在意识上播种。即使在母胎时,胎教也一样重要,因为胎儿是靠意识接收所有信息,不管是外在言语或母亲的思维,这些善恶的信息都会对胎儿的意识产生影响。所以,很多母亲怀孕时喜欢多听美好正面的声音,不喜欢恶口伤人等负面的语言。而出生后,这种正面思想也会持续灌输,从父母到学校老师,以及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包括宗教上的教育,都是教导我们如何建立正确的观念。
例如,佛法教导的菩提心,让我们学习对所有众生负责任的心态,这也是在思想上播种的一种方法。要遇到这种机会,还要有足够的福报。假设对老鼠等动物天天讲应该大发慈悲心,要对众生都平等看待,看待众生有如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贵,即使讲一辈子,它们也不可能认同,因为它们的福报还没达到这个层次。
在六道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