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生命的觉醒-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临终存在。
在探讨临终关怀的主题之前,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准备好面对自己的死亡,以及准备好临终时要如何面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其次,当有人临终需要自己去照顾时,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死亡的过程中,临终时刻的关怀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临终前的关怀。这种关怀必须建立在无始以来“人心本善”的善念之上,将内心深处所有善的潜力散发出来,以便对自己或需要关怀的人产生真实的帮助。
临终关怀可简要分成三种:首先是对自己的临终关怀,其次是对周边亲朋好友的关怀,第三种是对与我们毫不相关的其他众生之关怀。
对自己的临终关怀较容易理解,因为爱护自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习惯。我们总希望自己一生都过得幸福快乐、临终时也能平顺圆满地离开人世。然而,这种平顺必须在平时先从心理层面着手准备。一个人还活着时就要对自己的临终产生关怀之心,若是平时没有良好的训练和心理准备,当面临死亡逼近时,也许只能和惊慌失措或绝望的心情为伴,使得平顺地临终变成奢望,这样我们对自己的关怀也无法真正圆满。特别是当重大的天灾或意外发生时,平日所学习的道理或所受的训练可能就会被震惊与恐惧所遮掩了。如同大地震发生后,很多浩劫余生的人说:“天崩地裂的那一刹那,我几乎忘记了我的信仰,忘记了以前所学的一切。”为何会如此呢?因为我们的信仰和过去对生命的认知与训练并没有根深蒂固地融入心灵。
要让外在的四大、身体和一切物质,能够从不清净的尘世变为清净的国土,就要先将心灵层面调整好,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有面对人生真相的心理准备。好比一个腰缠万贯的大富翁,突然事业倒闭,财产化为乌有,颓唐失意;此时只有人提供一个稍可歇息的住处或可果腹的食物给他,倘若他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便不会满足。为什么?因为他会认为:本来舒适的豪宅、精致可口的美食现在变成这种简陋的住处和淡而寡味的食物,要他如何满意?这是没有先将心态调整好,无法应对突然的改变。
同样,一个穷人突然住进漂亮非凡的华屋,也会有适应上的困难,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难以从外在的改变中认定别人眼中的快乐以及幸福,当然也就无法找到自己熟悉并认定的幸福与快乐。
很多人活着时没有坚固的信仰,无法对今生的结束以及未知的来世有个正确的认知,所以当他面临生命结束的那一刹那,会因为对今生将结束所产生的绝望,以及对来世不确定所引起的恐惧感,会比有信仰者来得更加痛苦。不管你有什么样的信仰,重点是一定要对人的生与死有个清楚的概念。
一般人谈到宗教觉得非常神秘,其实很多宗教上的道理与世俗的道理有相似的地方,并不是很难理解。佛陀的教育,教导我们理解生死轮回,让我们反观自性,这是和其他宗教最不相同的地方。身为佛教徒,如果我们确实明白死亡只是灵魂从一个躯体进入另一个躯体,今生的开始是过去世的延续,而今生的终了是下一世生命的起点,因而对未来的死亡不必也不会恐惧。
要往生西方净土,得到圆满的人天福报,必须自己的心完全清净,或是一心不乱,这就必须通过修行;没有修行,无法获得清净的心。活着的时候若没有这方面的训练,缺乏善良的心,对轮回也没有很深的理解,当真实的境界来临时,我们现在虽说不怕,但到时候一定会恐惧的,而其他时刻的恐惧都无法与那时候的恐惧相提并论。要避免这种恐惧,从容面对死亡,必须在活着的时候有真实的慈悲、善良的心灵,对死亡也有充分的准备,而且必须从关心别人开始才能做得到。
我们最容易也最愿意付出关怀的对象,当然是周边的亲戚朋友。当他们活着的时候,就要真心对待他们;当他们临终时,才会信任并接受你的关怀。否则,就像许多婆媳关系不好、儿子不孝顺父母等等情形,平时没有接触,在亲人临终时,自己的关怀就得不到信任,也就产生不了实质的作用,徒具形式。
我认识一个人,他和母亲的住家只相隔两条街,听说已有十几年没见过面;但当他母亲快要往生时,他却是第一个在母亲眼前出现的人,目的是希望在母亲临终前交代后事时能够分到一点家产。旁人如果不知道他以前的作为,在当下会以为他是个孝子,因为他那种付出的方式——细心地擦拭母亲的手,在旁边不停地流泪,还有后悔不及的表现——会让人以为他真的非常孝顺。
这种关怀应该在亲友还活着的时候提早去付出,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死;也许他们会活得比你久,但也许他们明天生病就往生了,而今天就是临终的前夕。不要等到已经接近临终了才去关怀,那就为时已晚,就算你有心关怀,他们也不会认为你是诚意的付出。这必须是长时间的延续,才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心。
一个正确且充满慈悲的信仰,是会直白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的。它不会肆意渲染生的多彩,也不会遮掩死亡的自然。就如佛法告诫我们的一样,轮回中处处都是无常之苦。它同时也劝导我们“生固欣然,死亦无惧”。
………………………………
放下万缘,上路
关怀的方式很多,重点是在心灵层面上。一个人,特别是在年纪大时,在家居士、大修行者都一样,随着整个“四大”的衰弱,心灵上会比较倾向小朋友。就像对待小朋友需要哄一样,老年人也很需要别人哄。前提是关怀者必须有颗善良的心,常常用心地以语言的方式,让他明白你对他的关心,而不只是物质上的给予。和父母常常有心灵上的沟通,讲几句好听顺耳的话语对我们不会有什么大损失,或是用心选购一些贴心的小礼物也很能表达关怀之意。可是,很多人就是做不到。以老年人的状况来说,物质上的温饱不需要太多的花费,而心灵上的照顾非常重要。如果只是时常塞一些钱给父母,却让他们孤苦伶仃地生活,到最后面临病痛时也都没人照顾,这不是真正的关心。他对你的所作所为虽没有明说,却会对你怀有怨恨地离开这个世间。
所以,临终关怀应该延长到一个人的一生中,因为自己现在对长辈的所作所为将会变成子孙们的榜样。如果自己现在做得不好,未来孩子们也会学着自己的作为来对待自己,到时候就不能埋怨孩子不孝顺,因为他看到你就是如此对待长辈——没有一个好的表率让他学习,怎么能怪他们呢?亲友活着的时候,就要对他们多多付出关怀,特别是当他们在病中即将进入此生最后的过程时,不要有刺激他们的心态或行为出现。很多人认为,在病人罹患不治之症时,早一点告诉他事实可能对病情会有帮助。很多医生也有这种观念。可是,从我与病人接触的经验发觉:很多人对自己能活下去抱有很强烈的希望,如果我们提早告诉他病痛将会带走他的生命,虽然没有什么不好,但会打击他强烈想活下去的愿望。所以这需要很多的善巧。
最重要的是,让别人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怀与爱护,能让他们从内在认同我们的慈悲,并不是侃侃而谈的道理。当他们产生信仰之后,为了让他们明白如何取舍,才是讲道理的时候。
特别是一个已接近死亡的人,真的很无助,因为他知道今生一切的财产他无法带走,也知道这一切对他没有意义,可是又放不下这种执着。当他对亲戚朋友,包括在前面的你,都会有执着时,就一定要安抚他,告诉他家人的关心:一方面希望他能够恢复健康,另一方面让他放心家里的一切。当眼睛看物比较模糊、耳朵开始有幻听或者听不清楚你的声音的情形发生时,他就会相信他真的要往生了;那时候你就可以告诉他事实,要他放下家里的一切,因为对家人、亲戚朋友、现实世界的执着,现在对他而言都没有任何意义,唯一有意义的是他精神上的信仰。如果信仰佛教,那就要他忆念佛陀。如果有其他助念者,希望能够以他的善念跟助念者的加持力结合在一起。这时候,要不断地开导他,可以让他放下执着。
很多时候,临终者虽然知道自己要往生,可放不下家里的一切财物,放不下孩子。我见过一个全身瘫痪的母亲,躺在床上,还执着地挂念儿子还没结婚。这种执着对他们并没有意义,可就是放不下,我们要尽力让他们放下。在其过程中,他在精神上会有强烈的失望、甚至绝望的失落感存在;他的眼睛已无法看到你真实的面目,前面站一排排的人也没有用;耳朵的听觉消失了,你用语言在旁边安慰,他也无法听得清楚……这时候,家人或亲戚朋友在他的旁边,要用手去触摸他的身体,摸摸他的手,或者摸摸他的额头,让他感觉你就在他的旁边,来帮助他度过这最孤独的过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程序。
我们不要以很烦躁的心态面对亡者。很多人看到亲人要往生了,就号啕大哭,或是大喊大叫、抓住往生者等等。这都是要避免的举动。
为什么?因为往生者对自己未来的一切有种不确定的恐惧感。不要说亡者要往生到另外一个境界,我们从生长的国家要到另一个国家,对那边的语言、环境不熟悉时,上飞机之前心情就会忐忑不安,存有恐惧心态。如果在世间换个居住的地方都存在这样的恐惧,那么在面临今生结束以及来生的开始时,恐惧会更强烈。处于那种恐惧时,如果你又引发他今生的执着,让他回忆,他当然会更舍不得放下,免不了地苦上加苦了。很多时候,因为我们的孝顺或对他的爱护,很难放弃他,但这时就要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希望他往生的整个过程能够很顺利。唯一能帮助他的,是在精神上的给予。大喊大叫对他没有任何意义,只会对他产生更多的伤害;因为杂念会形成执着,这对往生过程会有很不好的影响。很多人面临即将往生的时候,放不下今生,用手抓住自己的身体,或想抓住别人。我们绝对不能这样做。
为临终者修往生法时,一段关于安抚意识的转换有这样的描述:“现在临终中阴已降临在我身上,我将放弃一切攀缘、欲望和执着,毫不散乱地进入教法的清晰觉察中,并把我的意识投射入本觉的虚空中;当我离开血肉和合的躯体时,我将知道它是短暂的幻影”。
给予临终者临终时的关怀并注重他(她)心境的变化很重要,因为凡夫心是受习气作用的,心的意识随时都会受到习气的任何影响而活跃起来。在死亡的时候,长久以来所熟悉的习性都会自然地表达出来,并引导再生的方向。死亡前的最后念头和情绪,对于往生者的未来,会产生极端有力的决定性影响。所以我们说,在我们现在的修行时断恶修善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当我们面对临终的那一刻,想要控制自己的心念和意识,那都是靠平时的修行功底所累积的。
………………………………
倾尽全力回向
我们是凡人,一旦离开了佛堂,很快就会忘记自己是修行人,所以面对很多世俗的事情时难免会产生烦恼;一旦有了烦恼,贪、嗔、痴、嫉妒、傲慢就会自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