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生命的觉醒-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报,就像诸佛菩萨一样,付出了那么多的慈悲,到最后他们成为佛或菩萨。而众生呢?佛陀在世时,我们没有跟随着佛陀的慈悲、智能来修行,所以现在还是处在轮回当中,继续被烦恼、业障所捆绑。
学佛是学什么呢?就是学佛的精神。佛陀的教育告诉我们,不要去伤害众生,且为了让所有众生都能成佛,而无私奉献,付出慈悲,到最后我们自己也会成就。佛陀的教育精华是菩萨的菩提心,对于菩提心我们要多去想、多去做。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要常常反观自己的身口意,看自己是否如法地照着佛陀的教法在做,是否真的舍弃了利益自己的心态,所作所为都是真正为他人着想。
想想看:你今天只有一百元,如果能够将五十元无私地奉献出去,与别人一起分享而不希求回馈,那种无负担的快乐是无法言语的。但是,如果你认为自己只有这么一点钱,一百元给了别人十元是种付出,因而产生希望别人有所回馈的心态,这样就会倍感压力,只会有辛苦的感觉,而不太容易有快乐可言。
如果能将这一切的努力与付出当成一种快乐的奉献,认为这是众生的福报所应得到的,而自己能够做到这些事也是自己与生俱来的福报成熟在今生时,就会做得非常快乐呀!很多人问我会不会烦恼,会不会有压力。我觉得没有压力,能做多久就做多久,有一天我不能做了,双脚一伸,后面还是有人会接续起这个责任。像我永远没穷过,原因是我本来就没有任何财物,一生所得的财富,都是从左手进来,很快又从右手出去,却觉得一直都很富有满足,因为我有种随时可以拥有很多物资、也可能随时变成一无所有的心理准备。这并非告诉你们我有多伟大,而是期许你们以一种无所求的方式去实践自己的善念,那么你们的福报会愈来愈增长。如果你有这种不执着的心理准备,那就没有任何值得烦恼的事。
总之,我们要学佛菩萨宽广慈悲的心胸。菩萨利益众生,最后得度的是自己。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说“要度尽六道所有众生”,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观世音菩萨也是如此发愿,到最后,他们有的成了佛,有的成了菩萨。我们还在这里受苦受难,那不是他们的错,并非他们不愿意救度我们,而是我们有自己的业力存在。如果我们从诸佛菩萨的愿力和行谊得到启发,知道“利益众生,到最后被利益的是自己”,然后追随他们的脚步,很快我们也可以有所成就。
所以,不要暂时吃一点小亏就认为自己被别人占了便宜。佛陀当时说要利益众生,但到最后利益了他自己且成佛了,而我们现在还需要靠他来慢慢度。同样的道理,只要将自己的心胸开放,吃点小亏也不见得是坏事,因为到最后过得平安、快乐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因为你胸襟开阔,心情舒畅,没有嗔恨、嫉妒和贪念,心能“知足”便能“常乐”,不会造业。今生没有造业很快乐,当然来生会延续今世的福报而更快乐。而且,来生还可能往生到佛国净土。即使没有那么大的福报,来世能生为人,还可能有机缘听闻佛法,有非常好的因缘来延续我们这一世的福报。
佛陀传下的所有法门,粗浅看来,似乎都和世间法对立,但只要用心分析,便会发觉:如果能将佛法用在自己的身口意之上,对我们短暂的今生将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何况是来世?所以,通常称佛法是能在短暂的今生可以得到人天福报,而究竟可以得到佛果位的殊胜妙法。
修学佛法准确的方向应该是提升我们的一种生存态度,和对于世间法重新认知的敏锐度。直白一点就是通过佛法的修学,让我们心的高度被提升、宽度被拓展、纯净度被净化、执着的松紧度被调适等等。因为通过对于佛法的认知,我们懂得了因果,了解了无常,明白了缘聚缘灭……这就会从智慧的层面让我们的人生获取一定的宽度。这种宽度不是世间法铸就的,是用出世间的心来入世生活,心宽了,一切的在意都会被化繁为简。如果,我们在一定的修学时间积累上,反而发现自己的烦恼习气更重、执着反增无减,那么就要警惕自己有可能误入歧途了。
………………………………
警惕佛油子?
身为凡夫俗子,在真实的人生运作中,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在当下做到绝对的善、恶与无记的判断。纯粹地讲道理容易懂,只要有机会听闻或接触,渐渐就明白了,但要将理论化为实际行动,的确不是件容易事。佛陀传讲佛法时是要我们闻思而修,修了之后还要行。不断地闻思修行佛法,才能透彻地剖析、理解并善用我们的人生。
佛法中所讲的闻思修,“闻”是指听闻善、慈悲、智能的佛法;“思”是指不断思考所听闻到的佛法,并且使思维能够坚固;“修”就是观察自己内在的身口意,让它维持在善良以及拥有智慧的当下,并延续下去。当我们照着上面所闻思的佛法,如法地去做,是“行”。我们发了很多愿,也为推广佛法付出很多心力,但到最后做到精疲力竭,就会有退转的心态,这是因为我们观察自己内在的机会变少了。如果这部分可以继续增加,那么你付出的这一切就会成为你成就的来源。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要真正提升我们的心灵,靠修行是最快的。佛陀教法中讲得最多的是反观我们自性的部分。反观自性的机会愈多,就表示我们有真正在实修。实修的机会愈多,我们面对世间的许多烦恼都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剖它,因而了解到世间没有一件事情是绝对的善或绝对的恶,善恶的分别往往来自我们内心,所以要把心导正到不伤害别人的状态。如果你不伤害别人,发心是善的,即使表面看起来不善,也会导向善果。所以功德的大小,不在于所布施的外在物质大小,或奉献的多少,而是我们内在发心与虔诚心的大小。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学佛比较容易忽略的地方,这也是原始佛教教义里最珍贵、却离我们愈来愈远的部分。
现在交通非常发达,往来于不同的地点不是件难事,因此求法不必像古人那么辛苦,所以“佛法难闻”对现代人而言似乎不太有感受,只要自己留意,周边常常有人在宣讲佛法。世间所有的福报,只要它来得容易,我们就比较不会珍惜,这是人常有的毛病。同样的情形,不难求得的佛法,我们得到了不会珍惜,因为得来太容易了。所以,听闻到珍贵难闻的佛法,我们要改正习气,要仔细思考它的含义,并以行动实践。
很多时候,佛教徒将佛法作为选择别人、挑剔别人的工具。今天听了法,自己不依循教理如法实修,却在明天用来观察其他人有没有如实照做。刚开始学佛时比较有虔诚心,对于佛经里所说的都有心力去做,日子久了,许多道理都听过,愈来愈麻木,麻木到后来变成“佛油子”,就会用我们外在的行相来混淆我们的内在。尤其学佛愈久的人,常常会跟别人炫耀“我学佛已经二三十年或四十年了”,并将学到的佛法用来和人讨论好坏、争辩对错。这时候最需要反观自己,因为如果没有好好地修行,就会把很多真理扭曲成观察别人缺点的标准,到最后将佛法当成是个放大镜用来观察别人是否做错。自己缺点一大堆,却还观察人家身上有没有小毛病,自以为是地批评之。
所有的修行都需要思考,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之后还要“行”。你做得到了,别人看到你的举止行动充满善念善行,也会愿意跟随你而努力实践;如果你的脾气不好、修行很差,所作所为都不如法,然后又每天对别人讲道理,别人是听不进去的。现在有很多这种人,不好好修行,将佛法当成一种学问到处宣扬。不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自己先做了别人的表率,再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讲给别人听。别人看到你学了佛之后心灵平静,和善且乐于助人,家庭非常幸福美满,当然也想跟着你学。否则,你和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关系一团糟,还到处对别人说佛教的教育很好,别人就会想:“如果是这样,那我还是不要跟着你学比较好。”要保持良好的心灵品质,需要长时间的修行,先往内在解剖自己,才能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帮助。
听道理比较容易,听的时候大家都可以感受,好像都懂了。但是,就像《楞严经》所言“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虽然道理当下就明白,可是实践于事上时必须“渐修”。事情须慢慢做,慢慢改,不可能因为我今天晚上讲了这些话,你明天就恍然大悟什么都解决了。离开这个道场以后,你还是你,习气还是会存在;但是,如果我所讲的,你有一点点感受,就可以随着这些道理修行而渐渐改变自己思维和处事的方式。俗语云“知之深不如行之切,知一丈不如行一尺”,善思之!
成熟的麦穗都会是低头的姿态。水看似柔软无比,却可以至清,至美。从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时行时止。这些都是自然万物的形态,但却寓意无穷。一个心灵成熟和有智慧的人,他会懂得示弱。这不是妥协或胆怯,而是一种理智的忍让,也是一种心态完善的变现,因为懂得容忍,才会一笑了之。我们的修行,不是为了让已有的习气更加出彩,而是要被渐渐削弱。烦恼之所以会困扰我们,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修行至如水的姿态。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却可以放置任何一种形态的容器当中,这就是“有容乃大”的境界。如果,我们因为一点点的闻思修而助长了自身的贡高我慢,那我们充其量只是半瓶子会响的水而已。
………………………………
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我要利益一切有情众生,为了让他们能够成佛,我愿意去付出”,口头上说说,只是口号;用头脑认真思维,形成一种愿力,仍须实修,才能渐进圆满。发出了这样的愿菩提心,可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实修,即自他平等、自他交换、他比自重。
第一种是“自他平等”法,与平等舍很类似。无始以来直到现在,我们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却一直认为有个实有的“我”存在,而且是日常生活中一切的依赖,因此对“我”特别珍爱,会对“我”执着。从出生一直到长大、老、死的过程,无论我们对他人有多少的付出,有多大的爱心、耐心,仔细探究,不可否认的是,最爱护的还是自己。以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想脱离轮回,想要成佛,也是因为太爱自己。
人最偏袒、最关爱疼惜的,是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无论何时,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身心非常健康,外在没有生理上的病痛,内在没有心灵上的忧恼,任何小伤害对我们来说都是最无法容忍的。想一想,如果连别人小小的语言讽刺、一些稍不客气的恶语言辞,我们都无法忍受,更别说他人的打骂或伤害。同样,每个众生和我们一样都希望离苦得乐,只要是有生命的众生,无论外在有多凶猛、恶劣,或是多温驯、慈祥,心态上都一样不希望痛苦而希求快乐,问题是不知如何分别什么作为可以带来快乐、什么因果会带来痛苦。
我们的愿望与想做的事情在因果关系上不成比例,不符合因果逻辑,甚至是完全颠倒的。因为希望快乐,所以想方设法让自己拥有,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