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生命的觉醒-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悲愿力以及智慧的加持力。
修行佛法的前提,是需要具足虔诚心的。因为虔诚心对于佛法的认知和闻思来说,就像我们正常的生活中需要空气和阳光,是不可或缺的。
………………………………
正信还是迷信?
有正确信仰的人,就好像心里有了依靠,找到了心中的家一样。如果不幸找错了信仰的对象,或是找到了正确的信仰,却不懂信仰的道理,一味地崇拜,自己迷进去了,这些就叫“迷信”。如果我们有善因缘,接上好的信仰、修行的妙法和上师,要在修行的过程中随时检验自己的信仰心、虔诚心,是不是如法,是不是恰当。这也是我们学佛者的课题之一。
信仰有所谓的正信和迷信。在正信当中,人的信仰心确实是有深浅不同的差别,这和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没有关系,和身份高低、财富多少也没有关系,虔诚的信仰是来自内心,是人人都可以修行的。
我们第一个要产生出来的信仰,就是清净的信仰,这是一般人最容易体会的。清净的信仰,类似感恩的心,心中常常想着佛菩萨的加持力,加被着我们以及一切众生,这样来感觉他们的慈悲心。就像大家在庙里或家里,一想到观世音菩萨,马上就会被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所感动,一想到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就会为他的大愿力感动,这就是一种清净的信仰。
清净的信仰非常自然而单纯,就像一个小孩很久没有见到妈妈、当他一见到时自然发出无可言喻的欢喜心那样,我们对佛菩萨虔诚的欢喜心也是从心中真正地自然发出来的。
在学习佛法中,我们除了发出出离心、菩提心,对于上师、本尊、空行三根本,佛、法、僧三宝,法身、报身、化身三身的功德,常用一个清净的信仰,去想他们的恩德,这种怀着感激发出的清净信仰就是“净信”。
当我们有了清净的信仰,还算是在第一阶段,如果再进一步修行,慢慢体会到一点法味,在听闻佛法时开始产生智慧,会知道善恶种种的取舍,对正知与正见有较深入的了解,清楚应该怎么做好事、怎样不去作恶,对因果非常深信之后很快乐地来听闻佛法,常常法喜充满,这时候产生的信仰就是进入第二阶段的“乐信”了。
清净的信仰和乐信,是很好的信仰心态,但这两者会随着时间和因缘而改变或消失。如果你离开佛堂或离开上师,时间久了,或是因为你的生活、工作起了变化,你的贪嗔痴的习气又发了,都会让这些信仰慢慢在你心中消失或退化。
如果我们能将前面所讲的“净信”与“乐信”虔诚的信仰心常常在自己心中酝酿,慢慢累积,让它们不在短暂时间内消失,同时在精进地理解佛法的义理下配合实际修行,让它们很深地进入我们心中,就能永久地留住。所谓“永久地留住”,就是不会因为任何因缘而改变它的存在,这就是最殊胜的“胜解信”。
人在追求信仰的时候,偶尔都会出现净信和乐信。而我们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信仰不能持久呢?这是对佛法义理没有深入理解通达,心中有所障碍的缘故。心中要释放出障碍,才会有任运的成就。所谓心中的障碍是什么呢?就是对三宝怀疑的心态。很多时候,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是迷迷糊糊地信仰的,有的会怀疑,有的不会怀疑。如果认为信总比不信好一点的话,这种将就的心态当然称不上胜解信了。
胜解信是最殊胜的。净信和乐信是胜解信的前奏曲,不是不好,而是要慢慢地让它们变成一种不退转的信仰,就要把这种虔诚心长时间地保留在自己的心上,多想一想佛菩萨的功德,多想一想诸佛菩萨利益众生的方法,这样才可以维持自己的欢喜心,来追随佛菩萨的行谊。
如果不是因缘福报具足的殊胜,我们可能会和佛法失之交臂,这样我们只能在轮回中一次次地迷失。有幸听闻佛法对于轮回中苦的详述,我们也能从中找到自己迷惘的因由,从而才能寻得离开迷宫的出路。但是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在佛法的修行之路上就是虔诚信。因为整个过程是需要经历闻、思、修的,如果我们的虔诚信表现的不是正信和正念的理解,那么仅靠迷信的方式,我们是无法走出轮回这个迷宫的。因为迷信,只会让我们用一时的冲动来给自己再箍上继续轮回的紧箍咒。
………………………………
佛法不是面子法
大成就者说过:“你有多大的虔诚心,就会得到多大的加持力。”强大的加持力是来自于强大的虔诚心。这不是佛菩萨的加持力有大小之差别,而是因为我们的虔诚心有大小之别。没有虔诚心的人,就算佛祖走到他面前,也没有用。
我们常常找上师们加持,上师们也很慈悲,常常为我们摸头、念经,这种加持有用吗?当然有用。为什么有用呢?因为在为你祈福的当下,你是清净的、虔诚的、信赖他的,所以他们的慈悲会让你接收到。我们常常比喻说:佛菩萨好比是一个钓鱼的人,佛法是一根挂上鱼饵的鱼竿,众生好比是鱼儿,如果鱼儿不去吃鱼饵,不上钩,就算佛菩萨想钓上鱼,想度我们,也没有用。虽然这个“愿者上钩”的比喻不是很好听,但事实上就是这样啊!
有的人以为到处去灌顶、跑道场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加持,可以得到更多的加持。其实,加持的获得,不是都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或是用脚去跑出来的。要得到真正的加持,要用心感受佛陀的教法才会得到!人生是短暂的,因缘是无常的,当大家拥有暇满人身,遇到善因缘时就要好好把握,在把握的当下,加持力不假外求,自然就会让你感受到的啊!
真正佛教的修行,是往内观察自己的心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佛教徒应该是内教徒;佛教徒不是注重形式和外表的行为,也不是掺和着世俗法来活动的。在商业时代很多宗教活动,太注重外在了,以至于在实修的安排和众生参加的活动上都像是在演舞台戏,使得佛法变成“面子法”。
做一个佛教徒,不能靠表面上的口号来利益众生,而内心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要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佛教徒,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师父名气有多大、智慧有多高,来批评别人。学佛最重要的是内在,要脚踏实地,将佛法当作闻思修用,不能只当学问探讨,拿没有学会的经典照着文字表面去批评。听过佛法以后,要学会思考,思考后要实修,必须言行合一,佛法的言教和证教才能继续传下去。
外面的热闹不关自己的事,“如法的心”是最重要的。只有将闻思修做得圆满,佛法才能继续传递下去。心若能如法地造作,则能得到如法的快乐与解脱;若心随着五毒造作,则会得到无尽的痛苦与轮回。常常培养对佛法的虔诚心,累积善报与感恩,就能容忍外界与自己想法的差异。
大家不要拿佛法的论点来观察别人、批评别人,而是要了解自己。修法要老实修行,行善不一定要别人知道,重点是要利益到众生。自己有能力做就尽量做,做不到就用心随喜别人做的善事,做了也不要期盼得到别人的称赞。而且要长久持续去做,不要像泡沫一样。
如果把佛法当做装裱自己面子的工具,用来粉饰自己内心的虚荣。那么我们本来颠倒妄想的心念就又多了一层枷锁。这种以修行来作秀的心理,只会让自己的虚荣心变得更加泡沫。因为,对于佛法的认知本来就是需要我们有正知正见地去闻思修,目的在于断恶修善地生起慈悲众生的无伪菩提心,这样才有可能断轮回的苦。但是,我们如果不从内心去重视佛法真正的效用,反而欲盖弥彰自己的虚荣心,结果往往会让自己滑稽地苦上加苦。
………………………………
佛教这个江湖
不要把自己的世间思想当佛法来看,毕竟
“法赖僧传”是佛陀讲的。密勒日巴大师说过:“深山里的修行人,与红尘当中的功德主,两者都有一并成佛的因缘。”没有居士的护持,就不可能有出家法师的修行,没有出家法师的弘法,就不可能有在家居士听闻佛法的机会,这二者是相互依赖而并存。
所以,我们一定要去努力维持,不要把自己的世间情绪与利害关系带到佛堂里来。
佛堂是一个很纯洁的地方,是破除是非的地方,是把心中的烦恼解析消除的处所。
每个人来到佛堂,应该是皆大欢喜,产生欢乐的心。如果来到佛堂,每个人都充满竞争、嫉妒的心,那么就会带着一大堆的烦恼回家,这样还不如在你自己的家,会更清静一点,没有人惹你生气。
在佛堂里如果真的要竞争,就竞争看哪一位的修行好,或是谁是精进的榜样,可以看你拜佛嘛!
能够拜得比别人多,别人拜了十万拜,你拜了五十万拜,大家都要向你学习了。
别人念咒十万遍,你念了五十万遍,你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念了五十万遍,你们大家努力,跟我竞争啊!”也可以竞争谁的脾气好,谁刚进来的时候脾气很暴躁,现在好很多了;以前很多贪念,进了佛堂以后,贪念少了很多;以前爱讲是是非非的人,学佛以后,他的是非减少了很多。
要比就比这些!比其他的也没什么好比,因为你在工作上就有得比了,哪还需要到佛堂比?
本来在公司里面比,没有那么大的罪过,跑到佛的前面来比,那不是罪上加罪吗?
跑到佛陀前面来聊是非,批评这不是、那不是,这个时候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这样实在不好。大家从事各行各业,带着各个地方的习气来到佛堂,会有不同的烦恼,谁会认同你?
当然,你也不认同他人。当你讲的,对方不同意、不喜欢听,就容易引起烦恼。
但是,回想一下,如果你在家里,儿子、太太或先生都不听你的话,你怎么会认为到了佛堂,大家都要听你的?
这种可能性不太大。而只有改变你自己的行为,别人才会对你改观。如果我们学佛之后变得更容易和别人相处,习气也愈变愈好,旁人就会想:佛法真的那么特殊吗?
可能会跟着来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渐渐地,因为这种良性的影响,进入佛门的也就多了。
有了祥和的心境,左邻右舍发觉你学佛后由以前一个不容易亲近的人变成一个开朗的人,也愿意帮助他人了,他们就会觉得佛教徒不错,也会想跟着学。
渐渐地,就会带动整个社区祥和,社会也就太平了。佛教这个
“江湖”拼的是自我觉知反省力、慈悲喜舍爱心力、放下执着的执行力等等一切善的作用力。
想要混好这个圈子就要从心里断舍离因为世间八法而助长的习气,换一副姿态,养心、静心、安心、好好培养菩提心和慈悲心,才能在此圈中占有一席之地。
………………………………
学佛到底学什么?
佛跟众生的差别在哪里呢?佛永远都是为众生而服务,到最后成就了自己;众生则是只为自己服务,最后却使自己堕落、痛苦终生。所以,不用担心付出后得不到回报,就像诸佛菩萨一样,付出了那么多的慈悲,到最后他们成为佛或菩萨。而众生呢?佛陀在世时,我们没有跟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