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生命的觉醒-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这些无关乎别人,都是我们自己因果的兑现。在一个大的生存环境中,如果我们想要得到更好的生活,抱怨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靠着共同的愿力,学会把这个残缺的心灵提升起来,让自己拥有一颗快乐的心,那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和观念都会发生变化。
一切的好与不好都是出自我们的一念而已。通过佛法的学习,授予我们的就是这种转变心念的方式和方法。
一般人好像觉得学了佛就要严肃得像木乃伊,对很多事都很消极地看待,其实不需要这样!
学佛要学得快快乐乐的,不要学得愁眉苦脸。佛陀告诉我们轮回是苦,就是希望我们脱离痛苦,脱离烦恼!
而脱离烦恼,首先就要高高兴兴地打开心胸,学会把狭隘的心放下!心胸不宽广,那么快乐只能从字面上去表述,从个人的感知上是无法真正获得体验的。
就像阳光无法照进窗门紧闭的屋子一样。我们的心灵就是自身与外界交流和互通的桥梁,真正的快乐永远都不在心外,而是在心内,关键是要看我们的心是狭隘还是宽广。
………………………………
设身处地去爱
在人生历程中,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这四种情景:从母胎降临到世间的“生”时;从“生”趋向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四大”逐渐衰退的“老”时;遭遇病痛的“病”时;面临死亡的“死”时。生老病死是常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阶段,而历经每个阶段我们都需要关怀。就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来说,从我们作为母体中的胎儿开始,母亲便小心翼翼地呵护;一出生,医护人员即耐心照料;之后更须仰赖父母及他人无数的付出与关爱,才能长大成人。
在此过程中,若别人给予我们的是真挚的爱,则我们的成长可能比较健康;若是我们所得到的关爱并非他人真心的付出,只是虚伪的敷衍,抑或在富裕的环境中享有极大的自主权主导自己的生命,而无人在旁提供正确的指引协助时,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心灵层面可能就会不太健全。
谈及轮回中的众生,每个生命因为不同的业力来到世间,都需要关怀,然而面对随时在改变的事物时,却都会习惯性地执着自我,这种作用会导致我们将一切的爱护、关怀的焦点都先集中在自己身上,之后才会行有余力地扩及他人。这种对于自我的执着与宠爱,就是佛法里讲的“我执”。因为我们不明白一切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因缘聚合的道理,因此在无明的意识中,错认为一切都真实属于“我”所有。这种定式的思维也是制造轮回中痛苦的根本原因。
起初作为婴儿降生时,父母为我们取名字之后,我们便将这个名字当做是“我”,从而对一切与“我”有关的对境都产生执着,包括自己的肉体、亲人或外在的事物。当别人与我们有所接触时,如果我们认为对方的作为可以带给“我”快乐,就会心生欢喜而贪恋,且会因为不满足而想拥有更多;当我们认为对方的作为将有损于“我”的快乐时,就会产生强烈不满的情绪,这就是嗔恨之心。以此类推,所有的习气和贪嗔痴慢疑的心念都是由“我执”而发,痛苦和烦恼也是因此而产生的。
其实,对自己的爱护与关怀,无所谓对错,因为内心的分别作用,常使得我们对外境产生二元对立的分别,又因为“我执”的作用,自然喜欢能为自己带来利益的人和事物,因而厌恶扰动自己利益的人和事物等等。就个人而言,关爱自己是正常现象,但是,若将我们自认为的快乐或幸福强加在别人身上(也许这不是有意识的期待,但潜意识里却希望借此达到自己认定的理想境界),因而引起别人痛苦的感受,那么我们的作为就是错误的。因为每个人出于各自的缘由和需求,对于快乐和幸福的定义也不尽相同。那么我们对自己的关怀,应该是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形之下,将快乐、幸福、平安等愿望实现在己身,又能在他人接受的情况下共同分享。
爱与嗔恨,这两者的分别也很难拿捏。为了表示爱,有时我们会产生强烈的嗔恨,有时我们自认为处处替别人着想,实际上却以肢体动作或语言责骂的方式伤害了对方。尤其是以言语伤人却无所警觉与节制,往往不承认自己有所缺失。西藏有句俗语:“语言虽然不带刀,但可将他人之心碎万段。”伤害他人的事,身体动作能做的有限,用言语却可无限延伸——只要不满意,我们就会用恶毒的言语攻击、挑拨,或说绮语,让别人从快乐落入无明,渐渐远离幸福。这种爱的方式就是自私。
因为我们很少正确地反观自己,让爱或关怀掩饰了自己的私欲,无法优先考虑他人的利益,而让自己所付出的爱或关怀扭曲变形。常有父母认为打骂孩子是为了孩子着想,希望他的学业能更上一层楼,最好是每次考试都能考第一名,能被录取到最优秀的学校。事实是,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的第一名只能有一个,大家都希望得第一,不可能都实现。适度关心子女是必须的,而过于执着时,其实真正爱的并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因为我们希望孩子达到自己所预设的目标,来满足个人的欲望和傲慢心。
同样,对待家人或朋友,我们也常常自认为“我是为你好”,而实则往往是对方的表现必须如自己的意,才会对他好;如果对方的作为不如己意,我们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反感或怨气。这种关怀方式,似乎不是在关怀别人,而是关怀自己。因此,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我们的关怀不但达不到预期,反而会带来伤害。
如果你愿意对别人付出,那必须先清楚自己是真的为对方着想,还是为了自己着想而去关怀别人。当能够正确而清楚地分别这两种心态时,我们可以发觉:往往我们所谓的关怀别人都是以关怀自己为第一目的,别人只是次要的考虑对象,而当我们首要目的达成后才会对别人付出。对于这种关怀心态,我们必须以正知正念好好检视一番,以便能有深入的理解以及正确的作为。
不只是在家人要有这种自我检视的习惯与分辨的能力,出家法师也须如此。法师们常说“我要面对众生,我要利益众生”,这是种很好的利他心态,但若没有清楚检视自己的动机,原本内在利益众生的本初发心,有可能随着外在利他事业的不断向前运作,而被“自我”善巧地蒙蔽转化,变成是为了自己的名利而付出。如此一来,便与世俗法没有任何差别。所以,对别人付出关怀时,不断地检视自己的发心动机非常重要。
当我们想要设身处地的去奉献自己的爱时,前提真的需要审视一下我们爱的动机。因为轮回中一切苦的缘由都在于“我执”这个角色,它是相当狡猾的。只要我们稍不留神,忘记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时,“我执”会经常冠冕堂皇地假以善或爱的名义去引导我们的言行,但是往往结果很容易因爱而嗔恨,这其中的缘由主要在于,我们是以自私而非无私的心念去奉献、去慈爱的。
………………………………
修身养性秘诀
有些人外表长得斯斯文文,穿着干干净净,相貌又端庄,却常有强烈的嫉妒心。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你的脸蛋身材再好,别人也不会赞美你,反而会批评你,说你的性格不好、脾气恶劣等等;只有第一次见面时可能会给人一点表面的好印象,过后大家都忘了你长得什么样子,只记得你让人厌恶的言行。相对地,一个人不管他长得多难看,只要有善良的慈悲心,虽然在感官上给人的第一感觉不是很亮眼,但是慢慢地由于良善的内心和得体的言行也会感染他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我们说只要有善心,那么在生命的道路上和在成佛的道路上,都会很顺遂,前途平坦;但如果我们带着恶念,这样做什么事也都不会很顺的。宗喀巴大师曾说过:“如果你有颗善心,那么见和道都是平坦的;要是你有恶劣的嗔恨心,那么见和道都是凶恶的。”所以,善和恶的主要来源在于心,而不是言语和行为,因为心是主导,言行则是配合心的意念来行事的。
当然,如果一个人心地很善良,但常常嘴巴不饶人,也会让人很讨厌。若有人对你说“我对你的心意是好的”,但每次都对你恶口相向,久而久之你也会讨厌这个人。所以,我们不但要有美丽的心,同时也要改善我们的语言。佛陀教导我们要说“善巧语言”,也就是美好的语言。借由自己心念的转变,而改变自己的言行,尽量让自己的言语和身体随着善良的心走,这样就避免伤害别人。你不伤害别人,别人也不会无缘无故地伤害你。如果别人伤害你一次,你对他不起嗔恨心,第二次、第三次之后,他会很愧疚的;而如果别人伤害了你一次,你反过来伤害他一次,对方又来伤害你,像这样冤冤相报,就像古人讲的“何时了”啊!
当一个人要欺负你时,就像一个手掌在天空中摇来摇去,你不要伸手接他的掌,他的手独自在那里摇来摇去,最后疲倦了,自然会放下来。如果他对你不满意,你不要理他、不在乎他,视而不见,等到他疲倦之后,就没有那个能力了。
碰到有些人对我们不满意,或有诽谤的情形,我们能慈悲就慈悲,不能慈悲的就不要管他,久而久之对我们的不满意或诽谤就没有了。有时邻居关系不好、夫妻相处不好、小孩跟父母相处不好、老板跟员工相处不好的时候,如果觉得是对方无理取闹,就应该告诉对方事实是怎么一回事,把事情说清楚。如果负面的情况一直继续、重复,成了伤害,你就暂时不要见他——这是最好的方法。
当然,如果你有能力调伏对方,把他不好的习性改掉,或者也可以让他跟着你好好修行,改变他的思维,这样是最好的。如果他改变不了,而你还想方设法要改变他,那就要衡量自己的能力,依能力而行。如果做不到,你就不要去接他的掌,这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中国人讲忍让,佛陀也是如此说。因为最难修行的是忍,能忍则忍,忍不了就尽量暂时让一让。要熟知对方的习性就是这样,过了就会没事的,这样才不会对你造成更大的伤害。这是我们作为佛教徒需要具备的心态,也是改善自己情绪的一个简单方法。
修身养性的秘诀就是要从养心开始。一个希望自己健康长寿的人,如果不从心灵层面去净化自己,那么负面的情绪也会使得自己常常身心不得安宁或是病苦不断,如此吃再多的补品也是无用的。所以,世间真正最有价值的补品,就是心灵向善并且豁达地去看待世间的一切无常。
………………………………
不行善,我们的心就会慢慢堕落
佛陀说“诸恶莫作”。为何佛陀告诫我们不要作恶?因为我们时常在伤害众生。当我们从贪、嗔、痴、嫉妒、傲慢或其他会令众生受伤害的角度去分析时,就会了解佛陀所说的“诸恶莫作”是非常伟大的,只有佛陀的大慈大悲才能做得到。如果想要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快乐,却常伤害别人,当别人反过来伤害自己时,我们的人生怎会快乐、幸福呢?我们能感受到的痛苦,一切众生都有这种感知能力。所以“诸恶莫作”也是希望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