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生命的觉醒-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菩萨有所差别。真正的菩萨是众生需要什么他可以施予什么,只要发个愿,施舍出去的东西又会还原。所以,有菩萨愿意捐他的头给众生,这对他没有伤害,因为捐完后再发愿,头又复原了;有人需要他的手,捐了手他不会觉得痛苦,因为他已经有无畏的心,而且发个愿,手又完好如初了。可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若有人要我们的头、手,我们捐出去后就无法复原,我们会很痛苦,会后悔,如果会后悔,那么我们的菩提心就退失了。所以,这类伤害自己的菩萨道,没有在凡夫中教导过。但是,在不严重损害自己生命和适当的情况下,人们要献血或者捐献器官也是可以的。
我们不需要去学古人砍头、砍手这类的菩萨行,对于我们凡夫那是对自己的伤害。身体对于现阶段修行的我们来说,就犹如渡苦海时的一艘船,我们要珍惜它,将它擦得干干净净,把里面修补得坚固耐用,这样才有办法脱离轮回。如果坐在船上,认为下面是苦海,为了赶快到彼岸,而对着船敲敲打打,船很快就会破破烂烂,因此而漏水沉没,那我们也就无法到达解脱的彼岸了。
真正的佛法修行是需要我们在心上下功夫,而不是过多地去在意外在的表象。无论我们通过何种形式进入佛门,很多仪式化的方式,也是善巧引导我们通过外境的庄严来感知“一切唯心造”的道理。倘若我们注重的只是身行的出离,而未真正重视心的出离,那往往也会是“心在红尘,人在尘外”的本末倒置。佛法从来不是教我们逃离现实,而是在正面地指导我们学会如何放下心中的执着去面对世间法。真正的出世间法是需要我们的心出离。
………………………………
卷三 心灯一亮,万古长空
………………………………
学佛动机
伟大的佛陀将殊胜的妙法传留在人间,让轮回中的芸芸众生在佛法中得到身心的安顿、自在与清净,也让许多修行人因此得到生命的究竟解脱与圆满的成就。想要学佛的人,还是要有因缘、有机会才能接触到真正清净的佛法,才能受到佛法的利益;不然,就算佛法还在世间,我们也毫无所觉,而且正法对我们也没有用。这就好像太阳出来了,但对于盲人来说,却仍是处在黑夜之中;又好像走在沙漠中非常口渴的人,即使走到河边,也仍然没有办法马上喝到水。所以,我们自己要有机缘,又愿意接受佛法,才会真正受到法益。
有因缘接触到佛法的人,往往因为学习佛法的动机和心态的不同,受到的法益也会有所不同。
一、苦痛恐惧的驱使。有的时候,我们因为生命中遭遇很大的苦难,或身体受到很严重的病痛,或者是生活中,家庭、工作、感情等等有很大的挫折,才想起接触佛法,希望从信佛、学佛中得到佛菩萨的保佑和帮忙,早日脱离这些痛苦和障碍。也有的人是因为做了坏事,不管有没有被人发现,心里觉得十分害怕,怕以后死了会堕入地狱,所以想求助佛菩萨,请佛菩萨原谅他的恶行。
其实,遭遇苦难和病痛、恐惧,也没什么不好。要不是这些病痛、苦难或恶行的忏悔,让人有缘进入佛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学佛呢!
但是,这种只是为了想脱离病魔苦难、生怕未来进入地狱,而在一种求助和恐惧心理下学佛,将学佛的定义和佛法的范围限定得太小了,这样对我们产生的效果会很有限。当然,这种动机没有什么不好,这是在学佛过程中比较初期阶段的心态,这种心态是可以随着修行慢慢转换,让逃避的心态也能慢慢明理。
二、祈求世间好福报。有些人学习佛法,是为了追求现世衣食住行的快乐或追求来世的福报,或是为了研究佛学得到佛学上的学位等等。
尤其是现在,很多人误解藏传佛教,以为是可以求财得财、求官得官、有求必灵的密法。所以,有人为了追求事业的发展、工作的顺利高升、财富的增加等等来拜师求法,其实,密法和显教一样都是讲因果轮回的,都是讲救世济人的,如果他不是只为了他个人来求福报,也不算不好;但这种为了现世和来世的人天福报而学佛的心态,对佛法法益了解还是很有限,这种心态还是不究竟啊!
三、为自他究竟解脱而修行。什么才是比较究竟的学佛动机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世间没有永恒的事物,世上的一切本来就在生老病死的无常中。无常来得很快,其来之前所有的变化,大多数人是没有感觉的。所有人世间享有的功名利禄和天人快乐的种种福报,都会在无常中来到,又在无常中消失,包括我们最执着的身体也不会永远属于我们!
所以,我们前面所说的学佛动机、所受到的法益,不是没有,而是很短暂。我们理解无常的道理以后,不要单单只为了暂时脱离痛苦或希求暂时的福报来修行佛法。暂时地想脱离痛苦,当然是有必要的,没有痛苦,不会让人成熟,也不必要来学佛,就是因为有苦才来学佛。但是,这种苦不是只发生在今生,一旦自身的业力没有清净,这些痛苦与烦恼是会在生命轮回中永久存在的。所以,我们要将学佛的眼光放远一点:要为了自己脱离这一切痛苦,也要让所有受苦的众生脱离一切痛苦;要为了自己得到脱离轮回而永久的快乐,也要让所有众生得到脱离轮回而永久的快乐。这种为了自己和众生究竟解脱的广大心态,才是真正的究竟,也才能得到真正究竟的法益。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乘佛教徒。
痛苦有时候并不是什么坏事,倘若当我们福报因缘具足时,痛苦往往会是我们与佛法结缘的助力。当年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在当王子时,看见了世间的生老病死,他就从内心中感觉,怎么世间的众生都会面临这么多的痛苦,什么才能了结这些痛苦呢?于是就开始了悟思寻道之路。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对于苦的感知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再遇到佛法的讲解,我们就会有切身的体会,也能对轮回的苦略知一二,从而也有想离苦得乐的愿望。这些也都需要因缘具足的。当然佛法的很多善巧方便是为了让我们了知轮回之苦的缘由之后,能从断恶修善,从因果定律等等角度去反思内心,从而以自己的所感与所悟再去延伸体谅所有如我一般在苦海中挣扎的众生们,并能付出我们的慈悲之力去帮助到更多的众生,把这种佛法的大爱延续下去。
………………………………
谦卑是觉悟的开始
佛陀的眼睛本来就是无所不知的眼,佛陀也没有任何黑暗需要被照亮,但是我们有,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为止,我们自私又无明,然后从那里又衍生出来世间的杂念、妄念,像乌云一样把我们最纯洁的佛性、如来藏给死死地遮住了。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障是不让我们脱离轮回的。所知障是三轮分别的思维,也是阻碍我们成就佛的果位的障碍,这两者都必须要净化。
当我们点一盏灯、用最虔诚的心来供佛的时候,我们所祈求的是什么呢?希望用我们最虔诚的心礼敬十方诸佛菩萨,用一颗虔诚的心破掉我们的傲慢。如果我们没有在佛面前跪下,没有在佛的面前用心忏悔,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缺点和毛病;如果伟大的佛陀没有花那么长的时间来讲经说法,我们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毛病的根源在哪儿。所以,要点化我们内心的毛病,必须通过对佛经的诵读和理解,由此可以对照到我们的缺点和毛病在哪儿。
为什么我们要皈依佛陀,皈依佛法,皈依这些佛陀的弟子、僧众?因为靠凡夫俗子的无明看不清楚我们自己解脱的道路,看不清楚我们的缺点和毛病出在哪里。所以我们要礼敬诸佛,我们是罪孽深重的凡夫俗子,虽然有如来藏,有跟佛一样的佛性,但那是被乌云遮住的太阳。如果我们不谦卑而傲慢,是永远看不清楚自己的。藏人有一句话:“在峭壁上面留不住任何一滴水。”昂头挺胸的傲慢者,是观察不到自己内心世界的。
一个人,只有谦卑下来,才能反省自己。就像礼佛一样,佛陀并不需要我们去跪,菩萨也不需要。那么佛经需要吗?当然不需要。历代的传承上师们需要我们跪吗?不需要。为什么要跪?我们自己需要谦卑。谦卑地来礼敬诸佛菩萨,越是了解佛菩萨的伟大,就越知道自己的缺点有多大、毛病有多深、习气有多重且多么的固执。许多人明知道自己有这些缺点和毛病,却不愿意净化,总给自己找理由。
在佛经里有个故事:沙漠里一个口渴的人在前面跑,一口井在后面追,井求口渴的人:“你喝了我吧!”而口渴的人在前面跑,不愿意喝水。这就是说,我们现在浊世的众生都已经非常需要佛法,就像沙漠里口渴的人一样,但当井出现在我们的前面、佛法出现在我们前面时,我们不懂得珍惜,还是不愿意用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自己找不到良药、良医,医生主动把良药送来,他还不愿意吃,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需要好好地反省自己。
我们都要有普及供养的心境,贪得无厌是人无始以来累积下来形成的、已经习惯的一种习气。什么叫贪恋?就是对一件事或物无止境地需求,不惜任何代价地去追求。不管过程方式方法,一味地去贪求,这就是贪婪,毫无满足的可能。你看周边房子我们会不会贪?会呀,一处两处,甚至十处二十处房子,都不够我们住。名利更是,名声好听不好听,实际上都是非常虚无的,而且是根本看不见的;但就因为别人怎么说,说我们对或说我们错,我们就会很在乎。对于利的态度也是如此。
为了世间所有的,我们所看到的,只要我们没有,我们就想拥有,那么要靠我们凡人的想法,马上放下就能放下吗?不容易。大家明明知道,太多的贪求对自己是一种伤害,但谁都放不下,一边放了,另一边放不下,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用普及供养的方式,破除我们的贪得无厌。那么怎么供养呢?作为凡夫俗子,我们赞叹那么多佛陀的伟大、佛陀的功德,对于我们所敬佩的佛菩萨做功德,我们就心甘情愿了。
上供诸佛菩萨比较容易:我们说要盖庙,大家会踊跃捐款,我们说要造佛像,大家也很乐意,印经也是如此,大家很乐意地去做。这是第一个步骤,因为我们觉得这样是神圣的、伟大的,作为佛教徒应该去做。佛陀也讲说,因财物而得的所有功德里,盖精舍、盖佛寺、供养僧人衣服食物,照顾饥荒者,照顾长久的病人,照顾远来的客人,给他饮食等等,这些功德都是很大的。既然佛陀有说因财而得的七大功德都是如此,我们很乐意做这样的事。寺院让我们在佛堂里面供佛,供灯、供花、供水果,用这样的方式来给我们累积福报,非常好。
除了上供,还要下施。下施有几种方式,我们之前所讲的菩提心是最好的一种布施,毕竟我们的财力有限、能力有限,能够做的我们前面都已经讲到了,剩下的很多都是不能做的。为什么不能做?我们身上有一万块,分给一万个人,每个人可以拿一块钱;但是,如果有第一万零一个人来拿钱,我们就没能力了。这个时候怎么办?用意,就是用心去做布施。所以,最大的布施方法,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