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生命的觉醒-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佛经里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凡夫之所以有很多的爱恨情仇,就是因为我们内心中有太多的执着和颠倒梦想。这种执着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会让我们觉得患得患失。当我们内心被颠倒梦想所左右时,又有很多的分别念来造作喜欢与厌恶等等的心绪变化。其实只是我们因为无明障碍住了自己智慧的心灵,因为世间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相聚和离散,我们也不清楚曾经的缘分是友还是敌,一味地仅凭自己的喜好去评判和取舍,这只是愚昧的一种表现。佛法教导我们,来到世间就需要了缘了业。用平常心和感恩的态度去对待一切的相遇,因为都是缘分使然。
………………………………
国王的女儿
以前在西藏,藏王赤松德赞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国王有个女儿叫莲花光,长得非常漂亮,聪明伶俐,但是在十七岁时突然生了一场病就往生了。
国王非常难过,他问莲花生大师:“我女儿身为权势如此强大的国王之女,又能见到你和菩提萨埵大师,以及许多印度的大师,福报似乎很大,可是寿命却如此短暂,福报又似乎很浅薄。我无法理解为何会如此,希望大师给我一个答案。”莲师说:“她并不是因为业力清净才投胎成为你的女儿。”国王听了,很好奇,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因缘。
莲师说:“当我们是兄弟的那一世,在尼泊尔盖波达塔时,有只蚊子突然咬你的脖子,你一掌将它打死了,而你对它的死亡没有什么痛苦的感觉。因为这个因缘,它投胎成为你的女儿,却又在青春年华时就往生,让你感受失去她的痛苦。”可见从无始以来直至今日,我们与众生的亲仇关系并没有真正的定义。
尤其脱离了农业时代,慢慢往文明进步的社会,人的杂念不断增加,这时亲情跟仇人的关系会因为无常而转换得非常快速。
认识无常,不仅能让我们对于世间曾有的执着释然看待,而且还能让我们更深刻地去明白缘缘聚合的道理,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果我们不用慈悲的心灵去对待一切众生,那么我们偏爱或是仇恨的,有可能是我们曾经的敌人或是最亲近的人。
一世又一世的轮回,我们很多缘分的聚首是为了还债或是被还债,只是角色不停地在改变,我们也已被业力和习气障碍住了慧眼,慈悲心的升起是我们最好了缘了业的法宝。
………………………………
惜善缘
我们可以看到,在高科技的工商时代,世间亲情愈来愈淡薄,为了钱财或微不足道的小事便伤害亲人的例子不在少数。又例如,许多父母将小孩当成掌中之宝,万般呵护宠爱,到后来这些因过度受宠而变得贪得无厌的小孩反而成为父母最大的冤亲债主。
我们会发觉,很多会伤害父母的小孩,不是因为家境不好,而是因为从小父母过度溺爱,要什么就有什么,慢慢形成我行我素的性格。长大后,如果父母有一次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便忘记了父母已经对他付出成千上万次,于是他可以用最后一次的没有付出,将父母当成是世间上最大的仇人来伤害。
有种人,你对他好一百次之后,绝对不可以对他不好两三次,因为他会借由后面几次对你的不满意,而将之前你对他无数次的好一笔勾销,这就是亲人和朋友。另一种人你可以对他不好一百次,但只要对他付出一两次,他就会感激不尽,那就是仇人。其实,要满足自己不喜欢的人是最容易的,你平常对他没什么好话可说,有一天你讲了两三句好话他就满足了;可是,好话讲太多,亲人反而会将你的话当成花言巧语来看待。
昨天是最亲密挚爱的亲人,今天可能是伤害的最大来源,而且往往会是最深最难以承受的伤害。因为我们投入了太多的心思,于是希望对方会以同等的付出回报;而当太多的奢望无法如愿实现时,随之而来的伤害就会愈大。当然,不可否认这种付出其实就是一种爱,但这是一种执着、无明的爱;这种缺乏智慧的付出,回报常常会是负面的结果。对于亲人,当然需要去关爱,但关爱的前提是必须将过度的执着放下。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关爱已经变成一种过度的执着,所以当家人受到了伤害或遭遇困难时,我们会觉得比自己不顺遂还要痛苦。其实,这也可说是真正的冤亲债主;你对他因关爱而产生的痛苦,就是一种还债。
有时也会发觉,以前的仇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反而成为帮助自己的大恩人。此外,在修行上,仇人也可能会是个大助缘。很多学佛者、修行人,或是能反观自性者,在心灵上进步提升的动力,大部分来自于这些令自己厌恶的人、事、物或环境。因为在这种处境中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当心遇到逆缘时所生起的波浪到底有多么惊人,并借此作为调伏己心的助缘。
亲人或仇敌,与我们的关系非常明确,比较容易分别;还有一种是和我们关系较小、介于亲仇之间的中间人,在我们和众生的关系里,这种人居多数。
无论是亲人、仇人或者中间者,无始以来在不停的轮回中,一定都当过我们的亲人,所以应该学会平等地视同于今世的父母,或是当最亲的家人来看待。因为你现在最嗔恨的人,也许在前世他对你有着大恩德;与你无关的陌生人,或许是你和他的业力已经清净了;而你应该有所付出的亲人,却可能是来讨债的冤亲债主。就像现在的小孩,跟父母要什么有什么,直到父母死后,甚至还希望棺材或灵骨塔的花费能少一些,多留些钱给自己。
以前,我有个弟子,几乎每天都上班,也没有什么快乐而言,因为成天忙着照顾工厂或家务事,就这样一直忙碌到往生。往生的时候快乐吗?一点都不快乐!因为孩子们为了家产的分配,不愿意他太早离开,于是每天都请医护人员替他打强心针延长生命。甚至到后来他希望往生,却因为有一些遗产分配的问题尚未解决,子女又请医护人员为他打了强心针,勉强维持他的心跳。我看着他在痛苦中挣扎着,又因为病重而无法开口说话,就在这种无法自主的过程中忍受病苦折磨而往生。
从他应该自然往生到真实往生,足足拖了二十几天,都是靠打强心针来维持心跳。病人受苦的情形,连我们外人看了都很不忍心,但是建议他的子孙让他自然地结束生命也没有用,因为他们说:“我们还有很多家产要处理,处理好之前他不能走。”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能摇头感叹世间人怎么会如此贪得无厌,已经有那么多财产遗留下来了,却还希望拥有更多。
一生中,如果对父母如此无度地索求,虽然可以享受父母所给予的一切,但来世就会变成负债者而必须不断地付出。如果你对亲人会有“到底我欠了他什么,所以要被这样对待,要这样付出”的想法时,就要想想可能是你前世欠对方的债务,因此今生要来了结此因缘,而现在他对待你的方式就是前世你对待他的方式。
珍惜和感恩一切的缘分,这样会把缘分推向一个积极向善面。因为在无始的轮回中,我们和众生之间一直都是角色互换的关系,因为缘分相聚,又因为缘灭而分离,这样不停地回转,我们早已忘却谁曾经是亲人,谁又是敌人。每一次的轮回说白了就是为了还债或是讨债而来,如果我们一味地再用我执激发起恶念,那么有可能善缘没了又结下了新的冤债,这样下去想要出离轮回那只能遥遥无期。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一切的缘分,用感恩和包容的心去对待一切的有缘众生,这样无论是善缘还是孽缘,一切都会成为积极的助缘。
………………………………
( 重要提示:如果书友们打不开q i s u w a n g 。 c o m 老域名,可以通过访问q i s u w a n g 。 c c 备用域名访问本站。 )
众生如父母
对于众生应有的态度,古人比喻为“犹如婆罗门施舍一样”。婆罗门布施的时候,只要坐在他家门口,无论是富人或穷人,他都会一视同仁地平等布施。如果未能做到平等舍,不太可能做到真正的慈悲。所以,要先放下对亲人的贪恋,再放下对仇人的嗔恨,而后能够平等看待,才能对他们产生真正的慈悲。这就是为什么四无量心要先观修“舍”。
但是,如果认为平等看待众生就是对亲仇没有感觉,变成对亲人或仇人完全麻木,那就是贪嗔痴的痴,也就是无明。平等舍的真义是要对每个众生都平等看待,希望他们都能脱离烦恼和痛苦,得到且永远拥有同等的快乐和福报。平等舍可以消除我们的愚昧。
那么如何培养平等舍呢?一开始要将不喜欢的人慈悲地当成自己的父母亲,偶尔想一想或嘴巴说说比较容易,真要实践时会发觉很难做到。我们可以采取渐进的方式,将不喜欢的人先平等舍地看待,看成是不相关的陌生人,不要对他们执着“不喜欢”的想法,让自己减轻厌恶的情绪。慢慢地,当你心态平衡了厌恶的情绪后,再继续观修、实践,渐渐就可以从内心真正认同他就是自己的亲人,也因此不管对方怎么坏都应该对他慈悲,如同很多父母对表现不好的儿女还是一样慈悲,和其余的儿女一样平等看待。能够这样慢慢改变,我们的嗔恨心就可以渐渐地导向善的方面。
有了一视同仁对待众生的平等舍心之后,接着要观修的是慈悲喜舍的“慈”。“慈”是“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希望所有众生不但能得到快乐的“果”,还能创造产生快乐的“因”。
如同一个母亲有很多小孩,有的特别乖,无论教导什么都学得好,有时候甚至不用交代也可以做得令人满意,只要对他付出慈悲、爱心就足够了,不必打骂,也不用操心;可是有些小孩就不是这样,一点都不领情,对他愈好,他做错的事情可能就愈多,要他往东,他偏往西,事事让人操心。对这些不易调教的子女,母亲骂归骂,有时甚至会动粗,但对他们的慈悲和对待其他子女是一样的。连最凶猛的食肉动物,不管它多饥饿,也不会吃自己的小孩,因为母亲无论身体、语言或心灵,永远都是以平等的方式在对子女付出,而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慈母精神。
每个众生都希望自己具足快乐和福报,但很多时候却以伤害其他众生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实际上是在造恶业。所以,愿望和所得常常背道而驰。因此,只是希望得到今生和来世的快乐是不够的,还要学会为了让别人得到快乐,或者让自己因为这样而得到快乐,进而付出,创造快乐的“因”。
就像我们常会说:“要让别人吃饱,并不只是给他们食物,而是要教他们如何耕种,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因此,我们要所有的众生成佛,不只是短暂性地满足他们的福报,如布施财物等,更重要的是应该告诉他们怎么行善,累积成佛大乐的乐因。
我们的身体、语言和心灵,要常常引导到“为了别人的快乐而去付出”上。寂天大师说:“眼视众生须以真诚慈爱,不能藐视众生。”即使是看众生,也不能用嗔恨的表情怒目相向,应该以慈爱的眼神关注。这不能只当成口号喊喊,而是必须为了他人的真正安乐,不断地用心去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