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生命的觉醒-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充实时,就进入“加行道”。之后,当能够理解这些都没有实体性,也就是对空性有所证悟了解时,称为“见道”。“见”是指见一切诸法的本质、一切诸法皆空的道理,这才是“胜义”。一直到空性智慧,赤裸裸地显现在心性上时,称为胜义菩提心。
寂天菩萨云:“世俗与胜义,许之为二谛;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真正的胜义菩提心,是靠世俗中的“愿”与“行”菩提心而证得。吉美林巴大师说:“要累积无边资粮,清净自己业力,并依赖成就的上师们,才能理解真正的胜义,依靠其他方法是愚昧的。”当我们的业力尚未清净、资粮不具足时,任何成就都达不到。在佛说《总集经》中提到:“在福慧二资粮未圆满前,无法证悟神圣胜义空性。”就像大乘的六波罗蜜,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等等法门,也是要累积无边的善根,而这些善根就是因累积广大资粮而得以增长的。因此,要真实理解胜义,当然需要足够的资粮和福报。
自己受菩提心戒时,可以观想皈依境,将传承上师、贤劫千佛和所有的菩萨、罗汉、佛经和护法,观想在自己前面的虚空中,成为我们的证人。接着,思维天下一切的众生,无始以来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众生不曾当过自己的父母亲;而每个众生当自己的父母亲时,无论以何种方式疼爱小孩,那种无私的奉献、慈悲的精神与我们现世的慈父、慈母毫无分别。他们将一切最美好的受用都给予我们,为了钟爱的儿女,甚至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而现在他们正在轮回中受苦。苦的来源是无明,如同乌云将阳光遮住,无明将他们本具最纯洁的心从头至尾地完全遮掩。当心已失去最纯洁的一面时,对善恶的舍取毫无主导能力,完全被自己的妄念和杂念牵着走。
我们有长期引导自己走向成佛之路的善知识在周边陪伴着,但他们却没有这样的福报;我们有烦恼、恐惧时,可以向佛菩萨祈祷,向传承上师们祈祷,但很多众生正陷于无依无助的处境,没有这样的因缘。不是佛菩萨没有慈悲心,而是因为他们的祈祷心及虔诚心都不存在。他们犹如行走在茫茫沙漠中的盲人,备受煎熬,却又不知何去何从。如果我们是他们的亲人,怎舍得将他们抛弃在这样的苦海中沉浮,在茫茫沙漠中受炎日的燃炙而受苦呢?
目前能带领他们解脱的就只有学佛的人,因此要想:“我一个人解脱有何意义?为了所有的众生,往昔诸佛菩萨如何面对众生而发大乘菩萨心,我现在就要学他们如此发心,希望在轮回中没有任何众生遭受苦难,而为了让他们脱离忧愁、烦恼、悲伤、病痛,我要度他们。”要不断地真心如此去思维。
我们自己发了利益众生的大愿,在行为上是否能做到呢?做个以下的对照就会明了。冈波巴大师曾说过:“当慈心涌现的时候,就会自然流泪,浑身汗毛也会直竖,这就是大悲心生起的现象。……修习慈心得到成就的象征是:完全没有为自己求安乐的心意,时时只为众生着想,那就是慈心成熟的象征了。悲心成熟的象征是:那珍爱自己,以自己为本位的欲执之绳已被切断。而且非唯口说,心中确确实实生起要使一切众生脱离诸苦的悲心。
………………………………
修行的万灵丹
佛陀传了八万四千种法门,重点可归结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法可说是非常广大深奥,光是《大藏经》,只是翻一翻也要花我们很长的时间。然而,佛法也可说是非常简单,因为其重点只有一条,就是不可以伤害众生——这也是所有佛法的精华。
能医治我们千百万种心病的万灵丹,就是菩提心,它是非常殊胜的宝物。九百多年前,印度佛教大学者阿底峡尊者将它称为至妙宝。有这样一种精华之法就可得解脱,若是缺乏这种菩萨之心,绝对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得到解脱。因为我们要累积福报,必须依赖慈悲心与菩提心。慈悲心与菩提心的差别,是对众生心态大小的差别,即使是罗汉也要有对众生的慈悲心,如果不依靠众生,福报绝对无法增长。
想要透彻地忏悔业力,必须依赖对众生的慈悲,因为业力是缘众生而造作。为了要消业障、累积资粮,于是我们观想忆念佛菩萨或持咒,如此不断地精进,最后能慈悲、智慧双运而成佛。在此过程中一切的善巧,是为了让纯正的菩提心能够如实生起,而且坚固地于心中不断增长。
没有任何法门可以不依赖菩提心便可成佛,绝对没有。如果拥有菩提心,持咒持错了,观想观错了,念经念错了,甚至不会念经都没有关系,到最后你还是会成佛,因为你的心本来就是具备佛性。念经、持咒、观想这些善巧,是为了让我们通过对众生的慈悲以净化自己的内在,进而能让胜义菩提心产生出来。胜义菩提心产生时,也就是当菩提心达到遍满一切,对每一个众生遍知的智慧及慈悲都是一体双运的。
当你拥有菩提心时,无论修任何一种法,不管表面是以小乘、大乘或金刚乘的方式来修,或是只会持咒、只会观想,最后都会成就佛的果位;倘若没有菩提心,无论表面修的是大圆满、大手印等深奥的法门,或是净土等法门,都无法成就圆满菩提。甚至,最终这些修持可能会变成心魔的来源,因为心中没有佛的心、菩萨的心时,所修持的一切只是为了达到自己世俗的权力、欲望,或是某种幻想的境界而修。当一个人具备菩提心时,修行自然而然会走上正道。
所以,我们可以用是否具备菩提心来观察自己有没有误入偏差的修行道路。一生中我们努力地修行,就是让菩提心从心中生起并增长。能产生永恒不退转的菩提心,当然最好;如果目前尚有困难做不到,就尽量每一天好好地思维菩提心的真义。
要如实生起广大殊胜的菩提心,一方面须借由修菩提心,一方面要通过学习佛法的空性智慧,消除因无明而产生的一切执着,以此来训练自己的心。修习菩提心首先须从四种无量之心,也就是慈、悲、喜、舍开始观修。
通过修习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不仅是奠定菩提心的基础,同时也能很好地对治我们自己贪、嗔、痴、慢、疑的习气。当“我执”的作用慢慢在我们的起心动念及言行举止中被淡化时,那就说明我们慈悲心和菩提心在渐渐增长。当一个人因为自我而产生的痛苦减少时,说明心量在不断扩展,同时也说明这种根深蒂固的自私,在我们付出慈悲喜舍之心后不断被转换。修行好不好的检验标准不是看我们理论知识增长了多少,加行完成了多少,而是要看我们能否把佛法用在自己的心行上,当再次处理问题、面对问题时,烦恼和痛苦减少了多少。
………………………………
亲仇本无间
虽然一般提到四无量心的顺序是“慈、悲、喜、舍”,但观修时必须先从平等舍开始修起。因为慈悲在整个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而平等舍的无量心,是让我们进入真正无分别慈悲最善巧的方法。
对亲人仇敌的分别偏执之心,是修习“要救度一切众生”的大乘佛教徒修行上的最大障碍。当我们碰到不喜欢的人时,往往会忘记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忘了必须对一切众生都负起责任使命,因而很难生起希望对方成佛的想法,导致理想与现实冲突。不论是执着亲情或仇敌关系,都将使我们因情绪上的喜好产生选择性的慈悲。这是有分别的慈悲,而非真正平等无二的慈悲。
每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接触到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时,主意识感到悦意的对境,我们会“喜欢”,不悦意的对境,我们就会“不喜欢”。因为主意识通过五根对外境产生了分别,而使得色声香味触有了“喜欢”与“不喜欢”的分别。如果先将“慈”和“悲”运用在自己的心灵上,我们很容易因为习惯分别的习气,落入“悦意”和“不悦意”的偏执之中。
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平衡对好恶的执着,而达到真正无偏执的慈悲?就是“平等舍”,即“愿一切众生远离爱憎住平等舍”。“舍”是放下,放下对好与不好的执着,平等地看待任何人、事、物。然而,对众生平等看待,并不是要离弃自己的亲戚朋友,而是要我们从心上学会不去执着,学会放下。
对于平等舍的建立,我们也必须先从认清亲仇关系在无常中的转换开始,否则很难真正发出不偏执的菩提心。因为独自在佛菩萨面前,发愿为了利益天下一切众生而成佛,这并不难;但当遭遇挫折或是必须面对现实时,就不是件容易事了。平等舍的无量心,就是要让我们先了解并增强“世俗本来就是无常”的观念。因为无常,所有一切都在变化,包括亲人和仇敌也不会是恒常的关系。你无法确定一个人是否永远都是你的敌人、亲人或朋友。
我们最不喜欢的是敌人,但有些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敌人,我们也感到厌恶,原因何在?因为身为凡夫俗子的我们,思考方式总倾向寻找别人的缺点,而不是检视自己的毛病,所以总有一些人或事或物令我们觉得不顺心、不顺眼。每个人平常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心态: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若有人给予快乐,我们会连带地不喜欢给予快乐的人;如果他正遭受痛苦,而有人前去帮助,我们也会对伸出援手的人感到不高兴;当他产生了病痛,或者遭受别人的伤害时,我们会对那个给予伤害、但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产生欢喜之心。换句话说,只要对象是我们不喜欢的人,若有人伤害他的身体,或以语言讽刺他,我们都会随喜这些不善之举;反之,当有人去护持、协助或赞叹时,我们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相对地,我们会对某些悦意的对境产生特别执着的心,比如亲戚、家人、朋友,乃至于自己周边比较如自己意的人、事、物,也因而会产生种种情绪——这些情绪和我们面对不喜欢之人的情绪完全相反。
亲情跟仇人的关系,常常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迦旃延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有一天他托钵时看到,有个妇人怀抱着一个小孩在喂奶,自己口中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在溪边钓来并已烤熟的鱼。吃完后,她将骨头丢出去,这时有只母狗想吃鱼骨头,妇人向它扔掷石头。迦旃延大师看到这一幕,忍不住笑了出来。
弟子疑惑大师为何而笑,迦旃延大师说:“世间怎么那么可笑?妇人怀中的小孩是前世她所杀害的大仇人,因为有这种业力,所以现在投胎成为她的小孩来讨债;而她的父亲前世是渔夫,往生后投胎为鱼,被女儿钓来烤着吃;她的母亲往生后,投胎成为一只母狗,去咬她先生的骨头。”这妇人当然不知道其中的因缘,所以抱着仇人投胎的小孩,烤食父亲投胎的鱼,扔石头砸母亲投胎的狗。本来应该孝敬的是后两者,但一个被她烤来吃,一个被她用石头打,而应该仇恨的,现在却成为她最需要付出关爱的宝贝。
佛经里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凡夫之所以有很多的爱恨情仇,就是因为我们内心中有太多的执着和颠倒梦想。这种执着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会让我们觉得患得患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