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生命的觉醒-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子卷起来。果真,大象依指示将铁条卷了起来。国王看到这个情形,觉得不可思议,又疑惑为什么当时在没有任何压迫之下它会发狂,而现在整个鼻子都快被烫坏了还是不敢将铁条放下。他问象夫:“为什么大象会有这样的情绪?”象夫答:“大王,我只能调伏大象的身体,而无法调伏它的心呀!所以当它的心生起贪念,为了寻找母象,就发狂了。现在,它的欲望满足了,所以被我调伏的肉体就可以做到这样的事。”
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理解,要真正调伏一个人的心,转换一个人的习气,必须用慈爱的方式,以真正的慈悲才有办法调伏。如果只有打骂或其他施予肉体上的惩罚,只能调伏他的身体,调伏不了他的心。
在心灵上,无论善或恶的种子,一定有它成熟的时候,所以要想获得快乐就需要先将自己心灵上不好的杂念去除。例如,当我们贪念太炽旺时,会为了自身的满足而竭尽心力想拥有一切,不知停歇;贪念无止境地扩展,会带给我们很大的伤害,因为不可能一切都圆满如愿,包括外在物质的拥有与内在心灵的需求;而外在物质的拥有,永远不如精神上的满足来得有意义。本来这两者并没有好坏的区别,但精神上的意念比较容易满足,如果精神上无法知足时,对外在的物质需求则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就像我们已经拥有房子时,会想拥有更大的房子;拥有更大房子之后,就想当个官,将整个村视为己有;拥有一个村后,便想当个县长拥有一个县,最后还想做一国的领导,甚至还可能幻想:如果全世界属于自己一个人,并受自己支配,那该多好。有这种心态的人,他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无止境追求的心态,可以区分为“精进”和“贪念”两种。如果为了让自己得到满足而去努力,这是应该的,但如果没有用心观察,当这种努力导致得不到满足而痛苦时,你就要谨慎了,因为它已经转变成“贪念”了。因此,并不是不该努力,而是不应该滋长贪念。
如果我们在精神上不易满足,在这种不满足的强烈欲望主导下,使得人生的一切都不顺利;连带在往生的过程也不会顺利,因为人会执着今生的一切。我常发觉,很多孩子对父母亲不孝顺,而父母在面临往生时,因为强烈的慈悲心,还在想着家人,惦记着孩子怎么没来,挂心小孩还没有买房子、尚未成家立业等等。
此外,当你因为贪念而拥有或是得不到时,其他的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会一并升起。欲望达成时,短时间内当然会很快乐,而且会对得不到这一切的人产生强烈的傲慢心;而当希望落空时,就会对拥有这一切的人产生嫉妒心,这种嫉妒心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常说贪、嗔、痴、嫉妒、傲慢都会带来痛苦,应该舍弃,要将自己的心拉回原点,让我们的心灵充满本真的善良纯洁。
内心得不到调服,那么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前行,都会面临很多的麻烦和问题等待我们去处理,但是在处理的过程中由于内心的不平稳,情绪困扰左右,我们也很难理智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人无论怎么打扮和注重外在,如果不注意观照内心和调养心灵,那么乱麻般的内心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处于混乱之中。
………………………………
欲求正等觉菩提
菩提心的藏音是“蒋秋森”。“蒋”是扫除,“秋”是拥有,“森”是心。“蒋秋森”的意思是:为了天下所有的众生,远离所有的痛苦,获得正等觉佛果位。《现观庄严论》中提到:“发心乃为利他故,欲求正等觉菩提故。”
如果没有菩提心,不管虔诚心、出离心有多强,个人的修为还是会和自私的念头混在一起,所以不会变成成佛的因。有了菩提心,即使只做了一点点的功德,例如只是一句短短的六字大明咒,或是一个简单的佛号,都将转为成就无上菩提的来源。当修行功课圆满后,将一切所做的善事回向给众生,将会变成无量的功德。
西藏有句话:“生起菩提心比发菩提心更重要。”发菩提心是指刻意地在心中发愿。这种偶尔想想的菩提心,可能随着种种因缘的聚合而忘失,不能在心中扎根。但是,先发菩提心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就不会有生起菩提心。而生起菩提心是指能够自然生起菩提心,能长时间存在心中,不会因为因缘的改变而忘失或退转,且能不断增长,并付诸行动。这也是祈愿文中“菩提心为至妙宝,未生起者愿即生,已生慎勿令退失,并愿增上善无尽”的意思。倘若菩提心不够稳固,那么面对众生、面对现实的挫折时,就会退缩。
如果自己尚未生起菩提心,希望能让它在自心中产生;如果你已拥有菩提心,应该让它永恒稳固地存在心中,且让它愈来愈往上增长。
菩提心因个人心量的大小,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发心:一般胆量者的发心,中胆量者的发心,大胆量者的发心。
一般胆量者的发心,称为国王式的发心。一个人想当国王,会想方设法先凝聚大众的力量,让很多人在他的领导之下为他服务,并靠着这群人的强大力量去消灭不利于自己建立政权的因素,成为国王;因为拥有了国王的地位,他才能以自己的权势给予百姓大环境,实现国泰民安。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以增强自己的能力为主,当拥有强大的权力后再来利益大众,这种心态称为国王式的发心。换句话说,在自己未成佛之前,我们会想:“我要度尽所有的众生,但是,如果我自己没有成佛,连自己都无法调伏、都救不了,那么要调伏众生、利益众生就会有困难。”所以,有这样想法的人,会希望自己先成菩萨、先成佛,等到成佛之后,有足够的能力调伏利益众生时,才去度众生。这是第一种心态,又称为下士道的发心。
中等胆量者的发心,称为船长式或船夫式的发心。一个船夫要将许多人渡到海的另一边,必须先将所有的客人安置在他的船上,而他手上掌握的舵轮,也就是方向盘,是船客生命的保障。驾驶船只时,船长必须想方设法不去碰到暗礁,安全地将船开到彼岸,让船客和自己安全地到达目的地。此种发心是:“我先成佛,好像愧对于众生,可是我晚成佛,胆量上又不太足够,所以希望我和天下所有的苍生一起修行,直到有一天到达彼岸,一起成佛。”这样的心态,又称为中士道的发心。
最大胆量者的发心,称为牧人式的发心。一个牧人,不管是牧羊或是牧牛,他必须先选择不会有野兽来伤害牛羊的肥沃草地。找好草地之后,他会走在牛群羊群后面,将它们赶到安全地方去放牧。也就是说,自己找到成佛这条道路之后,会用心保护这条成佛之道,不让它受到贪、嗔、痴、嫉妒、傲慢,以及世俗中的杂念、妄念等等这些“野兽”的侵害,并将成佛的所有方法和诀窍,以及能为自己带来所有福报的肥沃草地,给予众生。让众生走在自己前面,希望他们都能提早成佛,直到一切地狱空、轮回空;自己走在后面,再跟着众生一起成佛。这种心态是最上上的大胆量者,又称为上士道的发心。
在这三者中,国王式的发心也称为大许诺式的发心,就是向众生承诺在自己成佛之后一定会救度他们,以如此的菩提心,靠众生的力量先让自己成佛。这就像伟大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许多已经成佛的佛都是如此——在他成佛之后,再来广度无边的众生,让他们成佛。
船夫式的发心又可称为殊胜智慧的发心,例如弥勒菩萨。
最广大的牧人式发心,就像文殊菩萨,或是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或是观世音菩萨发誓“要度尽所有一切苦难众生,众生成佛之前,自己不成佛”这一类的发心。释迦牟尼佛还是凡夫俗子时,他们就已是十地的菩萨;现在,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已经成佛,但他们还是菩萨。目前,我们还是凡夫俗子,在这里听闻佛法;有一天当我们成佛时,他们还会是菩萨,因为所有的众生未成佛之前,他们的愿力会一直跟随着众生,所以不会成佛。当然,在“意”上,这些菩萨早已是佛了,只是外面所显现的相,会随着他们的愿力来陪伴众生。
前面所述的三种不同心量的发心,我们平常发菩提心时就要选择其中一种。如果你的胆量足够,就要想“所有的众生先成佛,我再成佛”;如果你的胆量没有那么大,就可以发愿和众生一起成佛;倘若还是无法这样发愿,那就想“我先成佛,而后再来度众生”。每天都要以此当作修行的愿力来努力实践。
华严经里说:“于自心建立一切菩萨行故……应守护心城,谓不贪一切生死境界……应净治心城,谓毕竟断除悭嫉谄诳……应宽广心城,谓大悲哀愍一切众生;应开心城门,谓悉舍所有,随应给施……应严肃心城,谓逐诸恶法,不令其住……若能如是净修心城,则能积集一切善法。”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修心的方法正确而且踏实地落实在自身的修行中,那我们的菩提心一定会随着善法的增长而广增。
………………………………
愿行合一
若以菩提心的本质来分,可分为“世俗”和“胜义”两种。世俗菩提心又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寂天大师说过,“愿”和“行”的差别,有如“想”走与“正在”走的不同。
如果要从这里到印度菩提迦耶(佛成道的地方)去朝圣,必须先有“我应该计划去印度朝圣,为了达成愿望,我要下定决心,绝对要到达目的地”的想法,这种想法就是“愿力”。为了利益众生,我们会想“我一定要去利益众生”,发这样的愿,就是“愿菩提心”。
“愿”只是想,有动作才是“行”。那我们要有什么动作呢?要去菩提迦耶朝圣,一定要先有钱、买机票、准备行李,搭上飞机往目的地的方向飞去。当这些动作已经确切地实行了,称为“行”。同理,“行菩提心”不只是“想”利益众生,还要实际付出行动。当念经、持咒、守戒、上供诸佛菩萨、下施六道众生或闻思修佛法等已经在生活上如实地修学,便称为“行菩萨道”。
“为了利益众生,我应该去付出”的菩提心,要长时间地在心中产生;而且为了让发心不会只是单纯的思维,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付诸行动,久而久之,我们对“愿”、“行”菩提心就会很熟悉,会习惯于利他的思想和行为。通过实修,渐渐地,就会对于我们所要度的众生、能度众生的自己、诸佛菩萨的净土(所要到达的地方)或娑婆世界(所要离开的地方),以及让众生成佛的妙法等等,从执着这些为“实有”,慢慢开始淡化、放下,到后来可以如梦如幻地看待。
目前,我们大部分都走在“资粮道”上,只能以如梦如幻的方式行菩萨道。这样的“愿”和“行”,在世俗谛上,无论我们努力付出了多少,所成熟的福报都是“有漏”的;但是,在真正理解空性正见(胜义谛)之前,这就是世俗的空性。这个过程所累积的福报就是资粮,当这些资粮愈来愈充实时,就进入“加行道”。之后,当能够理解这些都没有实体性,也就是对空性有所证悟了解时,称为“见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