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国之谋伐-第9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关羽和张飞在围攻了贵山城十多天,因为粮草即将耗尽而退兵之后,先屯兵于疏勒国,以待粮草。
    从章武十一年初,到如今章武十三年,关羽和张飞已经兵出西域两年的时间。
    其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赶路上,真打的战役却很少。
    战报抵达朝廷。
    刘备知道关羽张飞已经大胜,现在正屯兵继续进攻,便与内阁商议让他们回来。
    他认为既然二人取得了重大胜利,贵霜帝国已经无力再东进,那么继续西进也没有意义,徒劳消耗国力,还不如先回师,只派少量汉军驻扎西域,统筹西域诸国的兵力,继续对贵霜帝国进行打击。
    这个提议得到了内阁大部分人的赞同,包括沮授、荀彧、贾诩、钟繇、荀攸以及从并州回来的田丰都觉得没有问题,唯独陈暮认为应该继续进攻,消灭大月氏来犯之敌。
    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贵霜帝国对西域虎视眈眈,现在仅仅只是把他们击退,而不是把他们歼灭。等汉军退后,他们很有可能席卷重来,再骚扰西域。
    到时候如果再出兵,就更加耗费国力。还不如趁此机会,直捣黄龙,把来犯之敌尽数歼灭。
    最好是能够威胁到贵霜帝国本土,让他们感觉到害怕。
    只有这样,西域才能换来百年太平。
    就好像汉武帝时期,明明已经把漠南的匈奴人驱逐走,可他还是要耗费国力远征漠北一样,只有把敌人全部消灭掉,让周边处于短暂真空期,才能维持帝国的稳定。
    陈暮的提议说出来之后,内阁众人就都不反对了。刘备虽然心中挂念着老二和老三,最终也认为陈暮说得不无道理,因而应下。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陈暮剖析问题研究本质,他告诉众人,汉朝强盛离不开丝绸之路。
    虽说如今丝绸之路已经可有可无,因为靠着劫掠日本,大汉国内的金银铜暂时不缺。然而经济繁荣自然不应该只靠掠夺,对外贸易产生顺差才是大国崛起的资本。
    打西域就是为了维护丝绸之路的稳定,至少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亚洲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就不可能靠航运,绕过好望角也太远了些。
    而在大汉这个时代,人类社会从西到东只有罗马——安息——贵霜——大汉这四个帝国正处于封建时代。
    其余世界完全就是原始社会。
    恰好丝绸之路就连接了这四个帝国之间的贸易路线。
    也就是说,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丝绸之路是唯一能够展开贸易的道路。
    控制了西域,就掌控了整个亚洲的贸易体系。
    如果能够继续西征,把贵霜帝国打服,把西域完全控制在手里。
    那么大汉在西方靠丝绸之路攫取从罗马帝国,安息帝国以及贵霜帝国来的金银铜币。
    在东方靠海上远洋挖掘从日本、三韩来的铁矿、金矿、银矿、铜矿,再南下去澳大利亚挖矿,再去美洲挖矿。
    左手拿茶叶、丝绸、瓷器。右手拿矿铲、矿车、矿帽。一边做买卖,一边开新矿。从东西方两个世界赚钱,滋养大汉本土。
    然后国内发展科技和教育,开挖运河加强南北经贸流通。这两板斧下去,帝国想不强大都难。


第一百二十二章 将星陨落
    章武十三年的大汉依旧保持着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社会发展进步迅速,人民百姓丰衣足食。
    期间虽也有小患,但无伤大雅。
    随着南方的京杭大运河开通,最先发展起来的就是煤矿产业。
    大汉成立国家能源部,并且新设立巾车煤矿集团。
    原来的巾车乡升为巾车县,吸引了周边大量百姓前往巾车矿厂开挖煤矿。
    南方的京杭大运河路线因此而更加兴盛,从巾车县的汝水河码头开赴的运煤船不计其数。
    等到章武十三年年中的时候;  河南的铁矿和煤矿基本都已经完成了一定程度的统筹,开始兴造钢铁厂。
    与之同步出现的还有蒸汽机制造厂、橡胶工厂、水泥工厂等配套设备,开始发展河南地区的工业。
    相比之下,幽州地区由于永济渠迟迟没有开通,虽然纺织业已经在大力发展,但因交通问题;  经济并没有飞速上升。
    北方的纺织业目前只能靠马力拉动到青州或者洛阳,然后再通过运河流通到关中、荆州以及河南扬州等地。
    效力较差的同时,也只能让幽州的纺织产业处于一个缓慢上涨趋势;  而没有达到飞速上扬的情况。
    不过朝廷也不急,因为等到永济渠全面开通之后,这种现象将会消失。伴随而来的,还有河北重工业的发展以及幽州纺织业的爆发式增长。
    章武十三年,西历213年,大汉公元353年,年末的时候,西域终于有了结果。粮草运输抵达了疏勒,关羽发动了全面进攻。
    在包围了大宛都城贵山城两个月之后,城内的大宛国旧部,发动了叛乱,偷偷打开城门,放汉军进入了城内。
    其实对于投汉还是投贵霜;  大宛国内部意见是不统一的。
    正如明末朝鲜;  清朝派和明朝派矛盾一样。因为大宛国离贵霜帝国比较近,因此国内的贵霜派占据上风。
    问题是班超扬威西域,贵霜帝国也被班超揍过;  大宛国也只能匍匐于班超的脚下。
    虽然后来随着大汉国力衰弱,大宛国短暂被西南面的大月氏控制。
    但国内仰慕强汉的贵族依旧存在。
    因此此番大汉卷土重来,再次远征西域,大宛国的投汉派立即崛起,趁机来了一次夺门之变。
    西域远征军攻破了贵山城,将贵霜帝国的军队尽数歼灭,西域诸国为之颤栗。
    到章武十四年,朝廷在西域重新建立西域都督府,任命新任镇西将军韩浩为西域都督,此战颇有功勋的邓芝为西域长史,于西域驻军两万,镇守边疆。
    正月,大汉太后病逝,享年七十二岁。刘备为此罢朝一月,亲自前往青州扶太后灵柩回洛阳,于邙山南麓选的一处帝陵安葬。
    董卓之乱后,邙山帝王公卿陵墓遭到盗掘。陈暮因此设帝陵与公卿陵墓,统一对皇室以及公卿进行墓葬管理。
    刘备迎太后灵柩到洛阳后;  摆设灵堂,布置葬礼,哭诉七日有余,最终才把太后送入帝陵。
    汉朝以孝治天下,因太后病逝,刘备便于邙山南麓,洛阳城北的帝陵外修建了一处行宫,乃自行守孝一年,以做天下表率。
    这还是因为陈暮改革了礼制,他认为守孝三年对于社会发展不利,因此改革礼制,推行一年守孝,甚至在特殊情况之下,还可以向官府申请减期,只需要最少三個月守孝即可。
    不然按照以往礼制,三年不干事,对一个人来说或许不算什么。可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三年不干事,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必然会导致一定程度衰落。
    三月初,关羽和张飞大军凯旋归来。
    因刘备正在洛阳守孝,他便派陈暮以及满朝公卿前往西都长安迎接,迎接队伍长达十余里,百官矗立在两侧道路,以壮大军声威。
    关羽和张飞回到洛阳之后,让大军重新各回营部,该休假的休假,该退伍的退伍,自己则上交大将军印信。
    由于军制改革,如今包括三名大将军以及九虎上将都没有直接军权,只有少部分军权。
    比如驻扎于辽州的东北军区,现在换岗的是上将军太史慈,他并没有调动辽州大军区数万兵马的权力,只能调动身边几千直属部队,要想调动整个军区,必须朝廷军令。
    而且这个朝廷军令还不是天子命令,而是天子军令加三大将军的军令,可以理解为皇帝以及几名大将军之间组成了一个军事会议小组。
    只有这个小组的所有成员都通过了可以调动军队的命令,六大军区的军事首脑才能调动军队去做什么。
    不然的话,就像唐朝藩镇那样,一个个军头非常不利于国家统治。
    关羽和张飞上交印信之后,便也去了邙山。
    结义之后,彼父母为我父母,太后病逝,关羽张飞陈暮三人,都理当一同守孝,为天下做表率。
    到了年中的时候,朝廷确定了第二批授勋以及封爵名单。
    第二批名录显然就比第一批多得多,包括杨彪、士孙瑞、司马防、刘艾、孙坚等一批刘虞朝甚至康帝刘宏朝就在的汉朝老臣。
    还有死去的朱儁、卢植、皇甫嵩、赵温、种拂、王允、淳于嘉、赵谦、马日磾、张喜等人也赫然在列。
    虽说陈暮与皇甫嵩有过间隙,但人家毕竟为汉朝做过贡献,因此自然名列其中。
    其余包括荀攸、田丰、太史慈、臧霸、高顺、黄忠、赵云、牵招、徐荣等人也在第二批名录里,去世的和在世的,总计达三十余人,皆是朝廷二品以上的文武高级官员。
    这些人统统得到了封赏,死去的人则由后人袭爵,名录颁布天下,由朝廷官方为他们制造雕塑、绘制画像,悬挂于西园,以此表彰他们的功勋。
    当然。
    悬挂于西园并不是说像云台二十八将一样来表彰他们是开国之臣,而是表彰所有为大汉做过贡献的臣子。
    像朱儁卢植皇甫嵩杨彪赵温这些人,根本不是跟随刘备的老臣,而是东汉的老旧派。
    但因为刘备是继承了东汉,自然也必须要继承这些老旧派遗产。
    他们为之前东汉做过的贡献,也必须延续到刘备创建的新汉朝来,因此这才被纳入功臣当中。
    至于开国功臣的名录,那自然就是另外一个名单。
    刘备早就想好了,西园会设置功臣殿,桃园殿两大宫殿。其中功臣殿是表彰所有对汉朝有贡献的臣子,如上述这些人就在其列。
    而桃园殿则是表彰跟随刘备开国的那些功臣,比如三个结义兄弟,以及麾下诸多谋士,九虎上将等,以此分开纪念。
    简单来说,就是开国功臣也分为三六九等,核心的那部分单独列入最高荣誉的殿堂,配享太庙,不因为他们个人地位的高低而排序,而是以开国功绩为排序。
    像臧霸原本在历史上只是曹魏第二批次的武将,比之曹操的家族勋臣以及五子良将差了一两个级别。
    但如今因为跟随刘备较早,立功较多,已经达到了第一梯队。
    其余二十将军和中高级将领也各有排序。
    这些人属于第三批封爵和授勋的名录,正在排列当中。
    但可惜的是,第三批名单还没有制作出来,早期跟随刘备的一些功勋臣子就已经陆陆续续开始有人去世。
    章武十四年三月,二十将军之首,征东将军管亥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管亥的资历其实比张辽高顺他们还早,在黄巾之乱后逃回青州,关羽于中平二年,也就是西历公元185年清剿青州黄巾时收复,与臧霸前后脚加入。
    他常年跟随关羽东征西讨,年纪也比关羽大几岁,论起资历和战功来说,足以位列九虎上将之中。
    只是管亥自愿跟随关羽,不愿升任更高级将领,因此才落得个中将的军衔。
    但以他的个人能力来说,在中将当中亦是鹤立鸡群,比之徐晃、武安国、韩浩、孙观等人地位更高。
    管亥的去世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关羽为之伤心悲泣。
    刘备感念管亥跟随关羽多年,一路鞍前马后忠心耿耿,将他的军衔升为上将,画像和雕塑入桃园殿,列入第二批封爵和授勋名录当中。
    没过多久,二十将军当中的安北将军张燕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