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谋明-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货郎去吧。”匪首又专注于眼前煨的稀烂喷香的狗肉,一边大嚼大吃一边饮酒,挥着手对梁世发道:“好生做你的买卖,莫哄骗欺人,不然咱们不得饶你。”
梁世发慌忙答应着,唯唯诺诺,叉手退出,形态极为恭谨。
众多土匪也不以为意,在人们的认知中谍报细作这等事只出于三国演义等话本评书之中,从未见官府派出什么细作,官府真要有什么举措,那些三班衙役养的现成的帮闲,放出去打听消息的同时,消息也就传到了土匪们的耳中。
在这些土匪眼中,梁世发就是一个小心翼翼的货郎,走乡窜村,赚几个辛苦小钱,地方上缺不得这等人,本小利薄,若土匪抢掠货郎,怕是要被别的土匪笑死,因此这些土匪对梁世发不以为意,既无怀疑,也没有迫害抢掠之心。
梁世发出外后已经汗透重衣,不仅有劫后余生的庆幸,心中也有激动和窃喜。
这等事居然轻轻松松就做下来,此事过后回到百户之中,自然是大功一桩。
不过梁世发也有隐忧,只是脸上不敢显露,这一次杨世礼召集诸多土匪海寇,估计最少几百甚至过千人,以第三百户现在的能力,不知道是否可以扛的下来?
……
“多谢朱兄,还叫朱兄亲自跑一趟,实在是有心了。”
听说朱万春亲自押船前来,闵元启不免也是亲自至码头迎接。
这一次朱万春带来的东西也是差实不少,闵元启令闵元忠调了一个百总的旗军过来帮着搬运,这样的差事对受训的旗军等于放假,每个人均是十分兴奋。
几艘沙船停在百户码头处,另外的漕船也并排靠着,有一些旗军正在维护这些漕船,修补破损之处,铲掉一些藻类,给一些地方补上生漆,这些活计是日常均要去做,若船只坏到无可修补的地步便是晚了。
朱万春一边躬身还礼,一边打量四周的情形。
码头处和普通百户的小型码头是一样的,大河卫以其名而立卫,就是在淮河南北两岸次第展开,核心在山阳淮安,还有沭阳灌南一直抵淮河入海品所在的云梯关,是国初时沿淮守御和海防布置而成,二百多年下来,卫所军成为运军,淮安卫和大河卫俱以造船漕运为最要紧的任务,卫所之下的各千户所和各卫均有大量船只,沿河俱有码头,因为每年二月初时各百户和各千户所均要齐聚漕船和运军,逐次抵各水次关,装粮上船,然后分批随行北上。
这里的情形无甚不同,里许外的村落也和普通的卫所百户一样,外围有蜿蜒的沟渠,多半是大河支流引水灌溉,大片的田亩一片青绿色,也夹杂着一些浅黄色,这是有不少田亩里的麦子快要成熟了。
村落外围也没什么不同,在绿荫深处有一排排的茅草屋,这和别处百户相差不多。
可能是相对的地广人稀,也可能是因为需要大量的木柴煎盐,大河卫抵盐城县这方圆千里之地,大半地方都种植着树木,另外有很多沿河围场,大量的芦苇待秋季枯黄时被人们收割储存,以备煎盐之用。
村落和田亩没甚不同,但眼前的旗军却是相当的精壮和出色了。
这么久时间下来,闵元启一直坚持按日下发粮食,最近的这十几天又是每天给受训旗军每天下发六升粮,每个旗军均能吃饱,再加上训练时间很久,打熬精神和体能,哪怕受训十几天的新军,此时的气质体貌也大有不同了。
正文 第八十四章 细作
一百余人川流不息自村中而出,走过来时摆的是四人一列的纵队,正好是百户村落往码头去的道路宽度,队伍由矮至高,每人身上均穿着裁剪合适的红色战袄,头顶戴一致的范阳笠,走动之时,红袍随风飘拂,头顶的范阳笠上的红缨如火一般的跳动着,令人感觉到这支军队的非比寻常。
朱万春是相当有见识的人,在淮安府现在还有过万客兵驻扎,原本的大河卫和淮安卫也有操练守备旗军驻在城中,他在南京城也见过京营禁军和操江诸营,以朱万春的见识来说,仅以军容品貌来说,眼前这支军队已经远远超过了他见过的任何一支大明经制之师。
朱万春瞟了几眼,颇感震惊。但闵元启就在当面,他便又回过神来,对闵元启笑吟吟的道:“这一次也算是幸不辱命,东西太多,只得用这些大沙船运来,找它们时可费了不小力气。”
这当然不是朱万春表功,以两家现在的关系还不至于如此,只是顺口而言罢了。
闵元启当先看到的,便是马匹。
“多谢,多谢,多谢。”
兜头一揖之后,闵元启连声称谢,高兴之状,也是相当明显了。
旗军之中,曾经骑过马的高存诚和郭尚义等人最为高兴,前者父祖辈曾为营伍骑兵,少年时高存诚就随父执辈学过骑马,后者等人则是在脚店赶过大车,也学过骑马,虽然是骑的杂马,但对马匹的喜爱是不必多说。
这年头又没有名车游艇,男人喜好的东西,无非烈酒良马。
便是没有骑过马的,好歹也曾骑过骡子或毛驴,看到船上运来的高头大马,亦是十分的兴奋雀跃。
只是韩森在队头站着,一群镇抚兵拿着拇指粗的棍子站在两侧,队伍一旦不整,则必招致镇抚兵们的痛打。
运马的沙船先靠近岸边,这艘船也是最大的平底沙船,前后六桅,只有在运河和淮河这一类的大河上能够行驶,二十匹高大的骏马就站在船头至船尾的甲板上,战马在河上颇为不满,但并没有胡乱跳跃跑动,只是不安的用蹄子刨着甲板,不停的打着喷鼻。
战马是马群精心挑选出来训练过的马匹,不光是体形,还要和人一样,拥有胆魄和沉稳的性格,那些容易受惊,不易训练的马匹是不够资格当战马的。
在万军从中,雷鸣般的鼓点声中冒着箭雨向前飞驰,杂马是做不到的。
“这些马在九边地方,一匹马也就十两,便宜些的六两到八两。”朱万春和闵元启道:“这些是早前从天津运到南京的战马,我家托了振武营的一位参将割受送过来,并非是从北方买来,所以到的这般早,马价也是涨到二十两一匹。若闵兄还要继续买马,需得耐心等待。”
闵元启含笑看着战马被一一牵下船来,那些马俱有成年男子高,甚至一般的矮个旗军只比马背略高一些,战马的体貌十分神骏,他内心极为满意。
听到朱万春的话,闵元启忙道:“我这里打算建一个骑兵百总,加上副马最少要二百匹,若将来真有流寇威胁,若力不能敌还得迁移南下,战马和杂马都不可缺,还请朱兄陆续从北方替我购买,在南京至扬州,淮安,徐州一带,若有不错的杂马,也请朱兄代为购入。”
朱万春也知道闵元启志向极大,从眼前来看,十几天时间陆续送了三次盐,得银七千余两,大半都用来购买了各种物资,眼前这几艘沙船上便是。这个人,根本不可以用普通的卫所武官而视之,若普通武官,哪怕是指挥使至千户,几天时间便可赚两千多两,定然是将银子全部收储,最多拿一小部份出来分给众人,甚至吝刻一些的连少许银两也不会拿出来分。反正卫所武官视旗军为奴仆,这种风气由来也非一日。
能看到威胁,在大势之下努力求存,还在不停壮大自己的,这些人都有清楚的头脑,若再有能力手腕,最少都会是一时枭雄。
象那刘泽清出身是山东镇兵,在讨伐登州孔有德之变时崭露头角,短短几年间从一偏裨小将成为一镇总兵,拥众数万不听节制的藩镇,人的际遇很是奇怪,甚至只要得到一次契机就可以一飞冲天。
以朱家父子私下的计较商量,闵元启这样的人,将来最少也能得拥兵坐镇一方,便是流寇大兵南下官兵不敌,也最少能护着亲族和商民百姓南下,是那种可以信赖的有力外援。
以眼前这二十匹马,其实是振武营一个参将买来给家丁的,买价便超过十两一匹,朱家托人从这参将手中购买,马价是加到了二十五两一匹,但朱万春只报二十两,百余两银子便只当做了人情。
这些事也不必害怕闵元启不知道,也就不必在此时刻意说出来。
“尚有马鞍,蹄掌一类杂物,算是我赠给闵兄。”朱万春指一指其余各船,笑道:“尚有硝磺和铅子一类,装了整整一船,睢宁那边的递运所买过来的,所费不多,一船不过四百两,算很便宜了。此外还有铁盔二百余顶,绵甲百具,长枪百多支,盾牌十多面,戚刀一百余柄,小梢弓二十,开元弓五具,箭矢是重箭十多捆,轻箭百多捆。因为知道闵元这里射手并不多,所以弓矢买的不多。再有精粮千石,豆糜之类的杂粮三千石,闵兄这里有马了,杂粮储备也不能少了。所费加起来正好抵上两次运盐留存的银两,细帐便不同闵兄报了。”
闵元启知道眼前的兵器和铠甲加起来怕就过千五百两,三千石细粮杂盐也抵千两,加上各种杂物,比如筋,胶,漆之类,还有战马和鞍具,自己上次所留不过三千,这一次最少超支了数百两,朱家却只抵了上次之资,看来自己这边持续的练兵和购入军械,朱家这样的消息灵通的大商家也是知道取舍了。
闵元启当下也不多言,拱手道:“朱兄相帮之恩,定当铭记在心。”
朱万春微微一笑,亦不复多语。
粮食极多,好在上回返船买得了二十多头骡马,旗军只负责军械和战马,其余的粮食杂物,便又调来二百多余丁,以骡驴和小车搬运入村。
近来由于多次由大宗物资至此,所有人都已经习惯和适应,第三百户持续的大量购入粮食物资,附近的很多百户甚至千户所城都知道了,这也使各地跑过来应募为工人或想加入受训旗军的人也越来越多,可挑选的范围也是扩大了很多,最少被训的旗军,现在过于矮小瘦弱的便是不收了。
“盐池已经又陆续挖出了五个,再挖两个,便开挖配套的坎池,再做好引水和堵塞的淮备,便可引水到盐池,最近天气和暖,海边风又大,估计再有二十天左右,新的盐池又能再次出盐了。”闵元启引朱万春往村中走,至村口时,朱万春才看到掩映在一从柳树下的哨楼,持弓矢的哨兵站在岗哨上戒备,哪怕明知闵元启和诸多旗军余丁搬运物资,哨位上的哨兵不为所动,眼神仍然警惕异常。
朱万春默算片刻,便抬头笑道:“就是说大盐池增加到十个,坎池七十?”
“不,坎池过百了。”闵元启解释道:“盐池越是规模化,蓄水和引流的能力就越大,可供应的坎池也就越多。一切顺利的话,二个月不到的时间,此后每天出盐就在二十万斤浮动,受到太阳,风力的影响会有出入,不过上下不会超过五万斤。待一个月后,再挖新池,附近没有合适地方,就往南边继续寻找合适的地段,我们的目标是一天出盐稳定在每天百万斤左右,这样能有淮盐四成左右的市场,不知道朱兄能不能吃的下来?”
朱万春父子早就有过商量计较,当下毫不迟疑的道:“若论淮盐的产地和销量,增加到每个月三千万斤确实有些多了,不光是销量和价格,本地的灶户生计也会大受影响。”
闵元启点头道:“确实如此,当年徐玄扈在两淮推晒盐未能成功,官绅反对固是一因,考虑到灶户生计,没有强行推广,亦是一大原因。老实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