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谋明-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闵元启点头道:“确实如此,当年徐玄扈在两淮推晒盐未能成功,官绅反对固是一因,考虑到灶户生计,没有强行推广,亦是一大原因。老实说,我若是将坎池扩到过千,用工不过一万多人,影响的便是几十万灶户的生计了,我并非不能这么做,但也不愿这么做。”
    这样的话,闵元启说出来并不违心。
    大量的灶户失业确实在闵元启的考虑之中,除了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口碑,引万人唾骂这样的顾虑之外,地方经济遭遇破坏,出现大量的流民甚至匪盗也不可避免,短期内整个地方经济会被摧毁,大量的人流离失所,如果闵元启有意在本地发展,这种毁灭地方经济和旧有秩序的事便不能去做。
    当然这只是考虑的一方面,经济是动态而不是固态的,比如清末时很多官绅反对修火车,除了荒诞不经的风水之说外,就是考虑沿运河百万漕夫的生计会被火车侵夺。事实上这种顾虑在短期内有道理,但中国火车从无到有,运河逐渐被取代后,虽然临清淮安的经济发展和地位不如修火车之前,但大量的沿运河百姓一样找到了新的生计,也不至于因此被饿死。
    但在短期内,大量的晒盐进入市场,对灶户的打击是毁灭性的,特别是在明末这样兵荒马乱天下板荡之时,这种打击在短期内会是毁灭性的,和清末的情形不同。
    闵元启的另外考虑便是,如果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盐货冲击市场,一方面会带来灶户的损失,另一方面则是盐价的暴跌。
    如果盐价暴跌,大量晒盐带来的收益也会严重缩水,再考虑到对地方经济的破坏,口碑形象的损失,那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正文 第八十五章 销路
    就此眼下来说,闵元启在大河卫这里晒盐,未遭到什么抵制和反对,主要原因是开挖盐池用工超过千人,盐池日常用的工人也已经有好几百人,加上裁制军袍用了大量妇人,还有日常所需,窝棚区一带修筑房舍,盖造窑厂,不光是用男子,妇人也是用了不少,所以不仅是附近的两个百户,四周千所户下几乎愿意出门的旗军和余丁,包括健壮的妇人都过来了不少。前后用工加上训练的旗军已经超过两千,妇人也有好几百人,这已经是千户所过半的丁口数了,这样一来,有意见的便是那些不曾与闵元启合作的百户,当然也包括李可诚这样驭使旗军余丁为自己田间农奴的中高层的武官们了。
    闵元启最大的顾虑便大量货物不易出脱,出脱了也会带来盐价的动荡和下跌,再算上自己的口碑和地方经济秩序的破坏,那便是得不偿失了。
    “所以我父子商量过。”朱万春微笑着道:“两湖那边,可交托给入川和南下的大商家,委托他们代售,可以缓解不少。我们也有商路可抵河南,河南数次大灾,不光是旱灾水灾,还有兵灾,现在还有大半地方在闯逆之手。但地方上百姓数量,仍然为我大明第一省份,估计百姓数量丁口还在两三千万人左右。河南本地产盐极少,除了咱们淮盐外,甘肃,山东,天津,这些地方的盐也往河南销。现在北方混乱,但再乱百姓也要吃盐,北方的商家和灶户都减产了,咱们过去了,于百姓有利,于灶户,商家无害。至于销路,我们也是在寻一些可以跨州过县的商行合作,只要闵兄这里出盐,其实不必太过担心……就算是两淮旧有的销路,其实向来是供不应求的,闵兄不必过虑。”
    “原来如此,真的是我想左了。”
    经朱万春这样一说,闵元启也隐约明白过来了。明末的人口没有详细的调查和数据,诸多学者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有一个最基本的定论便是肯定是过亿丁口,是一亿两千万人,还是一亿五千万人,又或是两亿人,这个便只能是推断和猜测,没有办法确定下来了。
    这么大的人口基数,除了产盐地各有不同,淮盐就没有办法卖到云贵地方之外,以现在淮盐旧有的市场来说出货量是远远跟不上需求,近些年来盐价持续上涨,战乱带来的物流混乱和盐业出产不足以满足需求,这些都是相当重要的原因。
    按朱家的打算,加一部份到湖北,继续往湖南和四川外围,打通北上河南的销路,也能往徐州和山东沂州兖州一带出售。
    不管怎么样的战乱和灾害,活下来的百姓总得要吃饭,吃饭便是离不得盐,所以哪怕是乱兵,流寇,土匪,总得给过往商队一条狭窄的缝隙出入,南北的商道总会有一些地方走的能,只要商道走的通,路费上去了,盐价也适当上调,有出有入,总是会有的赚。
    “虽说如此。”闵元启还是道:“一天百万斤的出产,用工要七八千人甚至近万人,咱们云梯关这里地广人稀,整个所怕是差不多也就不到两万人,民户村落和集镇极少,这一大片地方才两三个镇子,得沿着淮河西向,北边的灌南,海州,南边的盐城,有州县的地方集镇村落要多一些,咱们这里地方偏僻,丁口没多少,还得留下人种粮,光靠买粮总有买不到的一天,粮食也是根本……一天百万斤,差不多也用尽民力了。”
    这自然是一种托词,如果朱家打包票有多少出多少,盐价不变,闵元启大可以从附近州县招募人手,问题是一天到三百万斤,五百万斤,那需要的地方最少得超过百里,人手要好几万乃至十几万人。
    古法晒盐比煎盐在产量和人力上是要省很多,基本上是一丁一天出二百斤盐的效率,如果盐池规划合理,一丁一天出四五百斤盐亦非难事。
    但这样的动静太大,产量太高,不是所有海边的地方都适合晒盐,可能盐场要绵延几百里乃至千里,这么多人,这么大产量,还有需要这么大的地方,以闵元启现在的实力和地位根本吃不下来,真的这么做了,就是标准的以蛇吞象,只怕多半是吞不下去,会把自己给撑死。
    朱万春原本也是怕闵元启胃口太大,虽然朱家已经做了一些打算和提前的准备,但如果闵元启这里把动静弄太大了,朱家也是没有把握能吃下这么多货,另外对闵家在大河卫的实力朱任重也做了一些打听,朱家父子现在也知道闵家最少在云梯关颇有根基。但这样的一个普通的卫所世家,在现在这局面下根本不算什么。
    相对于闵家的传承和过往,朱家父子反而更看重闵元启现在手中掌握的武力。
    不夸张的说,一个勇将加上擅长练兵,再有充足的财力,这才是闵元启将来能一飞冲天的资本,别的一切俱是泡沫幻影罢了。
    众人一路谈笑而入,四周跟随的旗军和余丁们也是拿好奇的眼神看向这位朱家少东,不出人们意料之外的风度翩翩和衣饰华美,这种世代的盐商和官府士绅都常打交代,底蕴不是那种暴发户的寻常商人可比。盐商在清季的社会地位更高,特别是捐官大开之后,捐个三四品官职也非难事,在大明,盐商子弟也多半有功名在身,多半是贡生和捐生,大明没有大开捐纳之门,纳粟为官最多授散官,在大明中期之后则是多半纳监。
    朱万春就是纳监,朱任重也是纳监之后还曾谋了个佐杂的官职,后来辞官不做,也是曾有官职在身。
    只有这样的身份,监生官员加上亿万身家,家中亲族也有在朝为官的身份,还得攀附太监和勋贵,盐商在大明的生态圈里才勉强算一号人物,这才是朱家父子能和诸多权贵打交道的本钱所在,若是大明中期之前,商人地位极低,哪怕身家数万十数万白银,知县一句话便足以破产破家,到中期之后,陕商和晋商先后奋起,商人家族全力培养子弟读书,终于先后出了王崇古和张四维等本朝的名臣,张四维更以商人子弟的身份位至首辅,从这一点来看也是能瞧的出来大明商人地位变化的此消彼长了。
    以第三百户军户们的见识和经历,还有身份地位,原本见着朱万春这样的巨商加监生,理应毕恭毕敬退在道路两旁,若是朱万春提前打个招呼,使李可诚这种千户过来作陪亦非难事,那道路两边的军户们也就得下跪相迎了。
    此时此刻,闵元启相陪,四周的旗军和余丁家属们却是各安其份。
    朱万春已经看到好几个哨楼,哨楼上的旗军俱是戒备森严,并不因为闵元启和自己的身份便放松警备。
    村中偶见一队巡逻的旗军,手持长枪,刀牌,镗把,标准的鸳鸯小队的装备,行军之时,也是以队官,刀牌在前,火兵在最后,哪怕是在村中巡逻,也是队列森严,这些旗军在村中巡看,也到校场西侧的窝棚区巡逻,将一些闲散经过的人拦下来盘查,态度极为严肃认真。
    这样的场景,朱万春也是前所未见,在村中内里前行时发觉道路和空地都打扫的十分干净整洁,虽然还是破败村落,但隐隐有一役生机和昂扬向上的气息,这些细节令得朱万春在内心啧啧赞叹起来。
    在校场区,旗军们的训练也是令朱万春大开眼界。
    “四个百总,一个百总放在两翼,以鸳鸯小队展开为小队,护卫主阵两翼,中间三阵,每一总为一阵,每一旗队为一排,每排两翼为刀牌,也有少量刀牌游兵,防敌乱我阵脚,中间则为长枪,每阵皆为如此。这是正面对抗的三叠阵法,遇敌时方阵正面接敌,两翼小队游走防防备,若有骑兵亦放两翼,若再建有一个司的军队,骑兵就放在两司中间或两司侧翼,视战场情形而定。若弓手充足,刀牌就放在弓手之前,枪兵还是在正中,可惜我们现在弓手不足,好在朱兄这一次送来了足够的硝磺,我试着练练鸟铳手,以为远程攻击手段的补充。”
    校场中正在合练阵列,高存诚站在木制的高台之上,摆动旗帜,长枪手迅速在南北方向集结成列,两侧则迅速站立刀牌,位置比枪兵稍稍突前,有几个披甲持刀牌的士兵则站在枪阵之前十步左右地方,和其余各队的刀牌手一样,在阵前游走防备。
    每个旗队都有一旗手位置稍稍向前,高台上旗帜舞动时,他们就用旗枪回应,然后随之调整阵列。
    朱万春看的目瞪口呆,他也是见过营兵操练,而营兵只会摆一些九宫八卦阵之类华而不实的东西,看起来士兵随旗号到处乱跑,但就算朱万春这种外行也知道,战场上跑的乱七八糟不成阵列,根本就是在找死,那些花哨的阵法乱不了敌人,只会乱了自己,但明军对操练那些阵法却是乐此不疲。

正文 第八十六章 变阵
    接着高台上一阵鼓声,旗军们又变阵了。
    这一次是各局的百总先走在队列最前,百总之后是两个长枪手,两个长枪手后又是三人,三人后变成五人,五人后变七人,七人后又变九人,九人再变十一人,除百总在最前外,几个旗队长也是在队伍的前端,在变阵之时,有一些旗军不适应带来了混乱,几个镇抚兵拿着细长的军棍跑到队伍中一顿猛抽,打的那些犯错的旗军鬼哭狼嚎起来。
    “除了镇抚官是固定的,镇抚兵每天由各队轮换。”闵元启对看的目瞪口呆的朱万春道:“各人均挨过打,所以轮到自己当镇抚兵时下手便同样狠,后来的记着此前的打,于是打的更狠了。”
    朱万春摇头一笑,说道:“这法子太刁恶了一些。”
    “是不太好,影响袍泽间的感情。”闵元启笑道:“所以我打算挑一些军事素质不是很好的旗军,专门当镇抚兵,这样不影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