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帝国的崛起-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昭将列出来的物资清单递给王承叶。
    王承叶就着油灯的光芒,看着上面写的物资:鹿皮,火药,签弹,铁,木材,秋衣,冬衣,米面、煤炭,二锅头。眼皮子就跳了跳,道:“张指挥,这单子太大,我作不了主。”
    这份清单种类多,数量大,价值上万两白银。他实在无法做主。
    张昭神情不变,道:“那我去西安府和你们家主谈。烦请你做个引荐。”
    三原王家是什么身份?不仅仅王恕是名臣,还是学阀啊。王恕和其子王承裕(在京中当官),创立了三原学派。众所周知,明朝的读书人权力大的离谱!一张以读书人来编织的人际网络在秦地有多大的力量?
    这点物资王家要是凑不齐就是个笑话。他相信王掌柜不是推辞。
    王承叶笑道:“这当然可以。张指挥将这样大的采购放在我们瑞昌号,老朽也跟着沾光。我们明日就启程。”

第两百零四章 拜访王恕(上)
    张昭一行人于七月十四日继续启程,沿萧关古道,由凤翔府进入关中平原,抵达西安府。行程六百余里,耗时六天。
    王家虽然出身自三原县,但瑞昌号的总店自然是放在经济繁荣的西安城中。
    西安城是数朝古都,明代关于城池的建设多在数百年前的洪武年间。其城池之壮丽、巍峨。人口生息,商旅往来,一派繁华气象不必赘述。
    因为套虏的缘故,西北的政治、军事中心都移固原城。但若单纯的论人口、物产、地理,关中平原理所当然的应当是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
    张昭、林文宁、李逍遥、张泰平、刘二狗等人在王承叶的带领下到城北的瑞昌号。
    此时,负责瑞昌号的是王恕的第四子王承襟。
    王恕今年有八十五岁,他直到正德三年才会去世。相当的高寿。有五个儿子,十三个孙子。大都走的科举道路。在府县中为官。其中成就最高的便是幼子王承裕,弘治六年的进士,先任兵科给事中,正到处清查屯田。
    眼见日头是午后,王承襟将风尘仆仆到来的新军卫众人安排在王家的别院中休息。
    他则是在瑞昌号的后院中和王承叶说话,“叶二哥,这究竟怎么回事?你连封信都没捎回来。”
    王承襟四十多岁,和王承叶相比要年轻的多,他这种分号的大掌柜在东家面前还是很有份量的。王承襟言语前很尊重他。但又带着轻微的质疑。
    开玩笑,别说什么朝廷邸报,新军卫的大名,现在整个西北地区谁不知道?在小盐池东大战鞑靼鄂尔多斯部,斩首两千余,传闻其部火器极其的犀利。
    任谁听到、说起不伸出大拇指赞一句:好汉子!
    但是,作为地头蛇他可是知道一点内幕。传闻新军卫的卫指挥使张昭年轻气盛,不肯将人头匀给同僚,将保国公朱晖、监军苗逵都得罪。所以,新军卫如此精锐虎贲,竟然没有参加搜套。
    那么,新军卫陡然来找王家采购,这会不会令王家卷入到某些风波中?
    他弟弟可是在京中当官。且是继承了父亲的学术衣钵。
    王承叶喝着茶,苦笑着略作解释道:“士英,新军卫于我有救命之恩。他们在固原镇找到我,我总不能不见吧?再说,这清单上的物资采购一回,价值约一万两银子。多采购几回,咱们瑞昌号今年因鞑靼入侵的损失就全部补回来。他们赶路急,信使怕是还没我们这一路快。”
    王承襟轻轻的点头,认可王承叶的解释,道:“关于采购的事情,我再考虑考虑吧。你这些天陪着新军卫的来客。不能怠慢他们。”
    王承叶一听就知道这位少东的打算,压低声音道:“新军卫指挥使张昭就在队伍中。”
    “什么?”
    王承襟养气功夫再好也坐不住了。张昭这个名字在底层百姓而言很陌生,谁知道他是哪位?但在某些层面上,这个名字可谓如雷贯耳!真当谢阁老是白弹劾的吗?
    邸报上写的清楚明白。
    而像王家这样有京官的家族,更是非常清楚,阁臣李东阳回护张昭。张昭不仅仅和东宫太子关系很好,而且颇受弘治皇帝看重。主要是此人胆子大,又有能力!
    文武大臣们都知道天子心忧边患,而只有张昭敢于在御前立军令状编练新军!并且,还在四个月的时间内练成了!而六月底的大战,更是会将他的“圣眷”推向顶点。
    张昭这就不是什么官场新星,而是朝堂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如此军功都够封爵的。
    这样的人物“潜行”六七百里亲自来到王家求购物资,王家不接待?
    张昭的份量,和不久前出面的新军卫镇抚林文宁,那完全是两个量级。
    王承襟道:“你先陪着他们,此事我要会三原禀报我父亲。请他老人家定夺。”
    王承叶心里松口气,总算是不负所托,道:“行。”
    …
    …
    三天后,张昭得到一代名臣王恕的邀请,前往三原县王家拜见他。当然,鉴于张昭的身份——他是韦州守将,不能擅离职守。这次拜会以新军卫的名义。张昭将会在私下里去见王恕。
    三原县隶属于平原地带。层林浸染,秋色如酒。张昭一行二十余人于七月二十三日中午前骑马抵达三原县王家。
    王家是当地大族。居住在县城外五里的乡中。因为王恕的存在,从县城中到乡间的道路自然是修建得非常通畅,标准的明朝官道。王家的府邸庭院幽深,很是气派。
    张昭进王家后,就被王承襟带着径直去见王恕。
    清幽、简朴的小轩中,成化、弘治两朝的名臣王恕已是耋耄老人,须发皆白的坐在塌椅中。一个极美的长衫少女站在他椅子边。窗外清爽的秋风吹动着木制窗户。历史的时光在轻轻的“咯吱”声中交汇。
    “学生见过王前辈!”
    张昭躬身行礼。他今天特意换上青衫直裰,头戴四方平定巾,一副生员装束。
    他现在见过的历史名人多了去。弘治皇帝、张皇后、朱厚照他见过。青史留名的三贤相他见过。一代圣人王阳明,被他拉着参加故意他的婚礼。
    因而,此时见王恕并没有太多来自前世的见历史名人的情绪。正要说“咖位”,王恕还真比不上李东阳。
    王恕同样在打量张昭:俊朗、沉静的青年。听到张昭这个称呼,他微微一愣,下意识的问道:“你之前在何处求学?治何经典?”随即,哑然失笑。
    王恕身边的绝色少女惊讶的看着张昭。新军卫大胜鞑靼人,斩首两千余,谁会想到其指挥使竟然会是个读书人呢?不是赳赳武夫更合适吗?
    王恕年龄虽然大,但思维依旧清醒,说道:“不提读书的事。你受朝廷的总兵官、总督委托,驻防韦州城,为何擅离职守到西安府来?”语气略带着质问。
    这才是一代名臣的风范!但凡名臣,绝对是很讲原则的。张昭的做法有点犯王恕的忌讳。

第两百零五章 拜访王恕(下)
    王恕开口质问,小轩中的气氛顿时略显有点严肃。
    一个八十五岁的老头子,为何会给人这样的压迫感?仅仅是“名臣”这两个字是无法说清楚的。
    王恕,这是明成化朝、弘治朝始终都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当年成化朝的名相们纷纷离去。宰执天下的李贤死在任上,科举大神商辂商相公主动求去。
    朝堂上变成“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整个天下的风气变得浑浊、晦暗。当时有歌谣: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此公清正、忠贞,身负天下之望。
    而等到弘治天子继位,王恕果然没有辜负天下士民的期望,没有辜负弘治皇帝的信任,任吏部尚书,改革除弊,横扫成化朝的鬼魅魍魉,使得朝廷、天下风气一清。
    正所谓:王端毅之在铨(吏部)也,其犹麟凤乎?麟凤,天下望而知其瑞!
    其人正统十三年登第,授翰林庶吉士,历英宗、代宗、宪宗、孝宗四朝,为官十九任。最终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少傅、太子太傅。官居一品。
    弘治中兴,名臣是必定要提王恕。
    时人评价:恭惟明公学本六经,志在三代。德足以镇山岳,量足以涵河海,忠足以贯金石,气足以凌雪霜,威足以镇华夷。可谓天下第一人矣!
    排除掉时人跪舔的成分,这样的元勋人物当面质问张昭,理所当然会带来压力。
    这种压力并不来自于其权位。王恕和弘治天子有点龌蹉。所以,弘治天子让他致仕回乡。王恕在弘治朝的影响力已经趋于零。以他的官位当然可以上书,但弘治皇帝、庙堂诸公会听?
    这压力是来自于一个人对这个国家、百姓、时代的贡献、以及其自身的品德、节义。这是一个应当受到尊重的人。
    张昭如果想在明朝做点事,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不准备当反派,还存有良知,王恕就是这条路上的一座丰碑!他不能不尊重。当然,他没打算学王恕。
    做点事,实现人生的价值,改变历史。这是可以有的。但该享受生活还是要享受啊!
    张昭躬身行礼,解释道:“王前辈有所不知。学生和保国公多有龌蹉。新军卫驻韦州城,直面鞑靼兵锋。若给养不足,恐怕数千将士将暴尸荒野。
    学生信不过保国公。因而,不得不亲身前来西安府,采购补给物资。
    学生不知道搜套结果如何。但如今才是七月初秋。鞑靼骑兵很有可能会在数月后再次南下抢掠。新军卫全体将士,不惧捐躯报国。但学生作为卫指挥使,要让兄弟们能吃口饱饭。
    还请王前辈明察。”
    王恕在中枢日久,而且当过兵部尚书,对军中的勾当有一定的了解。略一思索,就点点头。然后不满的道:“马负图如今做事没有锐气。弘治十一年后,西北局势糜烂,他这个兵部尚书要负首要责任。”
    孔夫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王恕今年八十五岁便是如此。以他的地位、年龄,数落朝中重臣马文升无须避讳。马文升,表字负图。
    这话张昭自然不能接。马文升对新军卫还是很支持的。
    这时,王恕身旁的绝美少女看着张昭,美眸亮晶晶的,问道:“张指挥使的意思是说:鞑靼人今年还要来?”
    张昭肯定的道:“是的。”西北四镇年年都要“防秋”。这是季节性入侵。秋天时草原上马匹膘肥体壮,而随后凛冬将至。鞑靼人在秋季都会南下抢掠。
    他正在“游说”王恕同意王家的瑞昌号提供物资。当然要一口咬定鞑靼还会再来。这样,给前线杀敌的将士提供物资,就占着道义的高点。
    绝美的少女追问道:“那张指挥觉得如何解决河套的鞑靼人这个问题呢?西北军民苦套虏多时。”
    小轩中,飒爽的秋风徐来。张昭看向正喝茶的王恕,见他并没有制止这少女。而引他进来的王承襟在旁边侍立,竖着耳朵等着听他的答案。拱手道:“
    学生斗胆在王前辈面前陈述方略。套虏和北虏是一个问题。总体方针就是发展军事科技,以力压鞑靼人。以此时西北的战局而言,有两件事可以做。
    第一,铸造大量的燧发枪,在民间售卖。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百姓十万军。
    第二,烧制水泥,修建堡垒。像榆林镇的防线就建造的非常完备。固原镇完全可以在在花马池、小盐池、韦州一线,用水泥修筑大量的堡垒。”
    二八年华的少女忍不住道:“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