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9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删定《礼经》凡例皆已留中。奉亲之暇杜门纂述渐有次序洊将八载宾天之讣忽闻痛切之诚欲绝。向非先帝之明缙亦无有今日是以母丧在殡未遑安厝家君以九十之年倚门望思皆不暇恋冀一瞻山陵陨泪九土。何图诖误蒙恩远行。扬、粤之人不堪寒苦复多疾病俯仰奔趋与吏卒为伍低徊服事诚不堪忍。昼夜涕泣恒惧有不测之忧进不能尽忠于国退不得尽孝子亲。不忠不孝负平生学问之心抱万古不穷之痛为天下笑为先生长者之羞。是以数鸣哀感冀皇天后土之鉴临得还京师复见天颜少陈情悃或遂南归父子相见即走也更生之日。临书不胜恺切愿望之至。1这一函书信写得很有点水平先谈到削藩这完全是为应合建文时的政治形势然后是表功示才既有辩解申诉又有哀求待怜。而且解缙选择2解缙:《解文毅公集》卷四《西行示侄祯期还家》。
3《解文毅公集》卷四《长安别邹生》。
1《解文毅公集》卷四《河州正月十五夜有感》。
1《解文毅公集》卷十五《寄具川董伦书》。
董伦作为相求对象也是颇具心计的。建文中当权的官吏主要是齐泰、黄子澄受知的官吏称方孝孺其次才是董伦。四人当中他与方孝孺不甚相识洪武二十五年(1392)方孝孺被荐入朝时解缙已经还乡归读了。齐泰、黄子澄均为洪武十八年(1385)进士比解缙早一科。解缙在京时齐泰任兵部主事是沈溍属官对解、沈二人的矛盾他肯定是有所知的解缙因此而不便相求。黄子澄与解缙曾同官翰林院二人应当熟识但可能关系并不融洽因此解缙转而求于年高望重的董伦。
董伦被这函书信打动向建文帝朱允炆推荐了解缙不久解缙便被召回授官翰林待诏。这是个从九品的小官不常设。改定官制后待诏隶于翰林院文翰馆下成为一员供掌应对的小官。
比起在河州为吏是强多了但这远非解缙所愿。他十九岁登第名噪一时到三十余岁却仅仅做到一个最低品级的备员可算是时运不济了。当年爆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北平谋夺皇位历时三年的夺位战争开始了。解缙并无出色表现不知是出于上次贬官的教训还是对当政者的不满他只是随同诸臣们上些平庸的奏疏说些众口一辞的话。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三年以后。
建文四年(14o1)六月燕师攻抵京城(南京)许多官吏趁夜缒城而逃解缙却未走他有自己的主张。建文朝廷除去将他谪贬河州吃了些苦头外也仅仅给了他一个从九品的翰林待诏他对建文帝无须报忠。当燕王朱棣率师入京时解缙同极少数的几名翰林之臣迎附了。关于这件事《明史》中有一段记述:燕兵薄京城(王)艮与妻子诀曰:“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解缙、吴溥与艮、(胡)靖比舍居。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缙陈说大义靖亦奋激慷慨艮独流涕不言。三人去溥子与弼尚幼叹曰:“胡叔能死是大佳事。”溥曰:“不然独王叔死耳。”语未毕隔墙闻靖呼:“外喧甚谨视豚。”溥顾与弼曰:“一豚尚不能舍肯舍生乎?”须臾艮舍哭饮鸩死矣。缙弛谒成祖甚喜。明日荐靖召至叩头谢。(李)贯亦迎附。1明朝人便已指出此事不可信因为王艮早在前一年即已病故但修《明史》时却又保留了这段记述。这中间记述解缙城陷前陈说大义城陷后又迎附似有贬斥之意却很符合解缙本人的情况。这也无须指责他希望受知于一个新朝廷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内阁名臣解缙受知于夺位登极的朱棣还不仅仅因为他先迎附而是因为他草《登极诏》称旨。1《登极诏》本是让另一位明初著名才子方孝孺草拟的。但方孝孺忠于建文帝宁可招致杀身灭族之祸不肯草诏。据说朱棣还曾命侍读楼琏草诏楼琏不敢辞归而自经。也有传说此诏出于括苍王景或无锡王达之手。2但是诏书出自解缙的可能性更大这正是他表现才华的机会他从此开1《明史》卷一四三《王艮传》。
1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二《史乘考误》三引许浩:《复斋日记》。2《明史》卷一四一《方孝孺传附楼琏、王景、王达传》。
始了一生中最光辉的五年。
其实这篇《登极诏》写得并无什么特色只是甚符合朱棣的心意。诏书中指责建文帝“崇信奸回改更成宪戕害诸王”。又讲到援“祖训”起兵“靖难”屡战屡胜及欲仿周公辅佐成王之故事只因建文帝已死迫于众议拒之再三勉强即位。随后便开列大赦蠲免安民给赏等一系列条款。这便是所谓“称旨”的诏书。
第二个月解缙便从翰林待诏升任本院侍读由从九品一下变成正六品。同时升迁的还有胡靖由从六品修撰升为六品侍讲吴溥、杨子荣由正七品编修升为从六品修撰郑好义由从七品检讨升为正七品编修都仅仅升迁一品而已。
八月间解缙、黄淮受命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朱棣常命他们在身边备顾问有时到深夜朱棣上床就寝犹赐坐榻前语以机密重务。
杨士奇、杨荣、胡广、胡俨、金幼孜等人大约也在此时被检入直内阁。
九月朱棣赐给他们七人金织罗衣各一袭。这七个人成为最重要的内阁之臣。几天后便是中秋朱棣找来解缙等人让他们查阅一遍建文中群臣所上“封事”将这千余件上书中有关军马钱粮数目的留下其余有涉及“靖难”削藩之事的一概焚毁以免群臣危疑。
“尔等皆宜有之。”朱棣当时大约是随便说了这么一句。诚然如此众人都俯不语了。
“臣实无。”修撰李贯理直气壮地答道。他显然误解了朱棣的意思。
“尔以独无为贤耶?”朱棣不满地说道“食其禄则思任事。当国家危急之际在近侍独无一言可乎?朕非恶夫尽心于建文者但恶导诱建文坏祖法乱政经耳。尔等前日事彼则忠于彼今日事朕当忠于朕不必曲自遮蔽也。”1朱棣表现出政治家的大度。但是到了这一年冬天朱棣下诏重修《太祖实录》时他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原南昌知府叶惠仲因在原建文时所修《太祖实录》中直书“靖难”事被逮杀族诛。
重修的《太祖实录》由曹国公李景隆为监修官茹瑺为副解缙任总裁实际主持工作。这次解缙表现得颇为慎重书成“尽焚旧草”以免引起麻烦。2这同当时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在追治杀戮建文遗臣的恐怖气氛中史官不得不审慎行事。像解缙这样个性突出的文人也必须慢慢改造自己。担任《太祖实录》总裁官对解缙来说是一种擢的荣誉他的同官甚至高于他的官员们都只是担任了纂修官解缙因此名声大噪。《明史》中称解缙“寻进侍读学士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及《列女传》。”实际上解缙进官侍读学士是在建文四年(时称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丁亥这时他年仅三十五岁1。《明史》的记述很可能是弄颠倒了。
这次改修实录主要是去掉其中涉及朱棣夺位的忌讳之处并非真正重修因此“以百人之多历期年之久”2到第二年六月便书成上呈。
改修《太祖实录》成书前不久朱棣追上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尊谥。皇后徐氏因此想到当年孝慈皇后曾命儒臣考订《列女传》而未能修成于1《明太宗实录》卷十一洪武三十五年八月丙寅。
2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国初实录》。
1《明太宗实录》卷十四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丁亥。
2复原吉:《进实录表》影印本《明太祖实录》卷。
是要下令修纂此书。恰在此时《太祖实录》完成朱棣便命解缙等人动手编辑只用了半年时间到十二月便完成了。时间虽不长却颇下功夫朱棣并亲撰序文刊印颁行。
次年七月初一解缙随祭太庙后又被朱棣召了去。“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繁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3依然是为修书之事。
这颇符合解缙所想他早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上万言封事时就曾建议朱元璋这样做。不过在修书的宗旨上他又有与朱棣不甚相合之处。朱棣主张大而全不厌浩繁解缙却反对收录过杂他按照自己的好恶取舍基本上是以儒家经典和史籍为主。
在朱棣的心目中解缙是可以倚重的才子。八月中秋宫中设宴朱棣与近臣一起赏月哪知天公不作美浓云掩月令君臣们有些扫兴了。据说解缙当即口占《落梅风》一:嫦娥面今夜圆下云帘不着臣见。拚今宵倚阑不去眠看谁过广寒宫殿。1词虽无奇那股不罢不休的劲头很中朱棣的意朱棣高兴起来又让他作长歌。夜半浓云渐散明月当空朱棣不胜欣喜说道:“才子!可谓夺天手段也。”这时候他们君臣之间已融洽到顶点了。2永乐二年(14o4)十一月解缙等人将纂就的巨帙上呈朱棣赐名《文献大成》。起初他很满意但不久便觉了其中的不足并决定重修此书这便是后来成书的《永乐大典》。这次除解缙外又命七十高龄的太子少师姚广孝及刑部侍郎刘季梗沧苄奘橹隆3录玫燃嫱ò偌业牟家轮恳脖磺肜吹H巫懿谩P奘楣讨兄扉η鬃怨柿私骨榭觥S览炙哪辏14o6)他在文渊阁召见了解缙等人。
“文渊阁经史子集皆备否?”“经史粗备子集尚多缺。”解缙如实回答于是命人四出购求书籍。3这一次解缙未能参与修竣全书第二年春天他便遭到外任之罚。其主要原因还不在于他修书时的偏执而是因为立储之争。
在永乐五年(14o7)春天解缙出任以前他除去奉敕修书外还始终作为内阁近臣参预机务。当时都察院有陈瑛吏部有蹇义户部有郁新、夏原吉兵部有金忠都是各负其责的重要大臣。解缙等近臣的职责主要是备顾问而在当时诸需顾问的事情中最重大的莫过于立储。
朱棣的三个儿子中二儿子朱高煦“靖难”中随军征战有功与一批武臣往来甚密一心要夺嫡。小儿子朱高燧也以英武闻名最得朱棣钟爱。因此长子朱高炽的地位是岌岌可危的不过朱棣真要废长立幼一时还难下决心。
据说当时朱棣曾命群臣题《虎彪图》图中画的是一只大虎领着几只小虎相互亲昵。解缙提笔写道:“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1朱棣为之所动于是将朱高炽由北京召回。
3《明太宗实录》卷二一永乐元年七月丙子。
1《解文毅公集》卷四《中秋不见月》。
2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中秋无月诗》。
1《解文毅公集》卷五《奉敕题虎顾彪图》。
朱高炽回到京师(南京)后立储之争更显突出。据《明史》记述劝朱棣立长的是兵部尚书金忠。金忠是“靖难”功臣曾辅太子居守。他不仅列举历代立嫡故事相劝而且将此事告知解缙、黄淮、尹昌隆等人。解缙当然是支持此议的以他那清傲的性格遇有机会必定直陈不顾于是当朱棣私下征求他意见时他便明确表态了。
“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解缙不仅极力维护嫡长制度而且明确拥护朱高炽这类文德的储君反对朱高煦之类的凶悍武夫。他见朱棣不吭声知道他尚在犹豫顿道:“好圣孙!”圣孙即朱高炽长子朱瞻基。解缙知道朱棣最喜爱这个长孙特以此相劝。朱棣终于点了点头太子遂定。这件事后来传到朱高煦耳中他于是对解缙怀恨在心。
永乐二年(14o4)二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