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9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良好教育。他聪敏过人十来岁时便诗文俱佳为当地出名的少年才子。
洪武二十年(1387)解缙参加江西乡试得中第一名解元次年赴京师(南京)参加会试又被取为第七名经殿试后取录为三甲进士与其兄解纶同榜登第。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科是明初重要的一科这次殿试取录的第一名状元任亨泰被授修撰第二、三名唐震、卢原质被授编修。此后这种授职便成为了定制。又廷议以新进士行御史事新进士任巡按的制度也从此而始。解纶被任礼部主事解缙却被留选为中书庶吉士。
洪武二十一年(1388)四月的一天解缙侍从朱元璋来到光禄寺大庖西室。朱元璋谈到时政并对解缙说道:“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1少年得志的解缙很有些恃才无羁的文人习气况且他对朝政也早已有所看法当天便写了“封事”万言书交给了明太祖。
这是一篇被当时人和后人备加推崇的大胆直陈时弊的上书。解缙这次上书的做法与内容都是十分巧妙与明智的。
对政事的大胆直陈正应合了朱元璋“知无不言”的要求而对于朱元璋的这一要求若是不能直言则反而会招致他的怀疑和不满。洪武时的酷法几乎闭塞了言路解缙的直言使朱元璋感到耳目一新。但是解缙也并非毫无顾忌为了使朱元璋在公布或不公布其内容上留有余地他特地采用了“封事”的方式。这一回朱元璋毫无忌讳地将“封事”公之于众解缙因此而名声大噪。
这篇题为《大庖西封事》的开头用批评的口气说到朱元璋不宜“下比(唐)太宗”而“当同符尧舜师表百王”。“既皆远过于汉宋又何谦逊于唐虞?”这实际上难免变相吹捧之嫌这样也才为后面的批评奠定了一个恭敬忠诚的基础。歌颂的是朱元璋其人批评的是当时的弊政。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解缙所批评的都是朱元璋已经考虑到但却没有听到臣下讲过的这正是封事的巧妙之处。
先批评“用刑太繁”留下了“无几时无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
的名句。朱元璋用重典治国。据《明史》记载:“太祖惩元纵弛之后刑用重典然特取决一时非以为则。”而明初的律令“草创于吴元年更定于洪武六年整齐于二十二年至三十年始颁示天下”1。解缙批评“用刑太繁”的时候也正是朱元璋整齐律令的时候言辞虽激却正是朱元璋已经着手解决的问题。
1《明史》卷一四七《解缙传》。下引本传者不另作注。
1《明史》卷九三《刑法一》。
然后谈到读书解缙劝朱元璋不要去读《说苑》、《韵府》之类“杂书”并由此提出纂辑修书的主张核心还是尊儒礼贤不辱士大夫的身份从而对士不为君用之法提出批评。当时朱元璋对臣下不能谏诤极为不满解缙指出这还是由于严法峻刑所致从而提出了政治上放宽些的要求。
解缙在《大庖西封事》中还谈到了赋役不均官吏失道等等问题:既税于所产之地又税于所过之津何其夺民之利至于如此之密也。且多贫下之家不免抛荒之咎。今日之土地无前日之生植而今日之征聚有前日之税粮。或卖产以供税产去而税存;或赔办以当役役重而民困。土田之高下不均起科之轻重无别膏腴而税反轻瘠卤而税反重而今内外百司捶楚属官甚于奴隶。是使柔懦之徒荡无廉耻进退奔趋肌肤不保甚非所以长孝行、励节义也。
积弊都在内外有司而且势将影响到社会风气。这恰恰又是朱元璋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这篇万言书于当日写完上呈。急于陈献所陈略无次序亦不暇组织成文故是一篇较为杂乱的奏书但也同时充分反映出了解缙的才气。这次上书是颇为成功的“书奏帝称其才”。朱元璋表示满意了。
此后不久解缙又写了《太平十策》。这一次他在文字上颇费斟酌内容有条理而清楚:一曰参井田均田之法;二曰兼封建郡县之制;三曰正官民;四曰兴礼乐;五曰审辅导之官;六曰新学校之正;七曰省繁冗;八曰薄税敛;九曰务农;十曰讲武。可惜这篇经过刻意雕琢的上书效果远远不及那篇“封事”因为其中除去大讲“广封藩”外内容基本同于“封事”。而他在“十策”中所谈“广封藩”的内容同洪武九年(1376)时叶伯巨所上“万言书”中指责天下可患者的“封藩太侈”相比又是那么平庸而低劣。
很明显解缙的才华并不表现在政务上。在解缙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的是明初士大夫放荡不羁的个性。在他作为中书庶吉士的肄业期间人们便已几乎一致地将他看成一个狂妄的书生他的浪漫则已招致包括朱元璋在内的统治集团的不满。
史书中列举了这样几件事:洪武二十三年(139o)“解缙尝入兵部索皂隶语嫚。尚书沈溍以闻。帝曰:‘缙以冗散自恣耶?’命改为御史。”尽管有人对此有所怀疑但这却是完全可能生的事1。从事后的处理看来朱元璋对他还抱有希望想用御史这样一个耳目风纪之臣的职任去约束他。朱元璋希望将这位才子塑造成一个符合统治者需要的官僚化、工具化、模式化的官吏。
这一事件中的沈溍是乙丑科(洪武十八年)登第仅比解缙早一科二十二年便任兵部尚书二十三年改任工部尚书同年复兵部年内又被免职。解缙对这个资历相近的官员显然是不够尊重的。
尽管庶吉士的生活结束了改任御史后的解缙却并未能改变疏狂的文人之习。次年又生了他代虞部郎中王国用起草奏疏为韩国公李善长辩冤之事。这是一篇极为精彩的辩词疏中指出像李善长这样位列勋臣第一的人是毫无理由再去依傍胡惟庸的因为他冒杀身之祸得到的也不会过今日。又指出“若谓天象告变大臣当灾杀之以应天象则尤不可”。天下闻之1黄云眉:《明史考证》四第1244页。
四方解体人心危疑。并且说李善长虽已被杀仍须上此疏以儆戒将来。1这的确是一份大胆而又有理有据的奏疏。在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时居然有人敢于提出这样直率的批评而且使朱元璋无法怪罪大概只有解缙这个年轻疏狂的才子能够做到。
不久朱元璋便得知这奏疏是解缙代为起草的。左都御史兼吏部尚书詹徽是个勤政而刻薄的官吏。李善长之死他起了一定作用。当他知道此事后十分恼火请求朱元璋置解缙于法。朱元璋虽然对解缙感到不满但他还不想加之于罪。也许是他不愿在这时候去承担不惜人才的名声事情竟然不了了之。解缙也丝毫没有接受教训随后又生了他代同官夏长文草疏弹劾都御史袁泰之事。袁泰山西万全人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进士他刚刚以左都御史同理都察院事便遭到了属官的弹劾。因此恨透了解缙解缙的御史也难以干下去了。
到处代人草疏惹事生非一个嫉恶如仇的青年官员带着浓厚的书生气在官场中是无法立足的。恰好此时解开以近臣父入觐朱元璋对他说:“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像解缙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让他再回家进学十年究竟学些什么呢?显然不是去学诗书儒学而是去学为人处世的本领。朱元璋的做法究竟是出于对这位才子的爱护还是不满已经很难说清楚。总之解缙从此离开了涉足未及一年的都察院御史之职回家乡吉水读书去了。
仕途坎坷从洪武二十四年(1391)起解缙奉旨归读前后达八年之久。不让他在政务中磨炼却让他归乡闭门读书用这种类似于冠带闲住的方式“以待大用”实在令人费解。
这八年当中解缙曾受命改修《元史》中的舛误又撰定《宋书》删定《礼经》凡例此外便终日在家中读书撰著倒也过得自在。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朱元璋病逝。
解缙得知后顾不得母丧未葬辞别了九十高龄的父亲赶往京师(南京)。他这样匆匆而行究竟出于什么目的谁也说不清是奔丧还是求官或是二者兼有?朱元璋应许的十年后“大用”的口谕随着他的去世已变得十分渺茫。结果是令人惊异的人们竟然还牢记着朱元璋八年前的话不过他们感兴趣的只是解缙未满十年不得入京却不是十年后的“大用”。
于是有司弹劾解缙违背诏旨又有母丧未葬父亲九十高龄不当舍之而行总之解缙这次入京不仅不是忠君之举而且是违背皇帝生前嘱咐的大错特错他甚至因此受到类似充军的处罚被谪贬到地处陕西临洮的河州军民指挥使司为吏。1在以宽仁和尊崇文士而著称的建文之政下解缙这位才学之士却受到如此严厉的处罚如果不是当政者有意压制打击的话恐怕再难找到别的解释了。
1解缙:《解文毅公集》卷一《代王国用论韩国公事状》。
1《明史》等书均作“河州卫”但据《明史》卷九o《兵志二》所记洪武、永乐中仅于河州设军民指挥使司永乐后始改置河州卫。
已经是三十岁的人了背井离乡前往西北荒瘠之地去充当吏员其景况之狼狈是可想而知的。这一次再也没有人提什么“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了。
凉秋登途孤身西行更使解缙感到凄怆。他知道自己这是为声名所累他写诗吟道:“早岁攀龙客天府浪得声名满寰宇;归来自分闭门过岂料更为名所苦。旅影西行万里遥黄叶飘萧更无数。”2十月到达西安时结识了东南还乡的邹生对解缙讲了不少关于六盘山、临洮的山川冰雪。解缙举酒浇愁强自宽颜心中却惦念着家中老父。“我心尤切念庭闱九十严亲双鬓垂;倚门斜日望子归临风托寄平安字。”3解缙祖籍平阳(今山西临汾)后徙雁门后来因有人于唐朝时到吉州为官才成为吉水人。这次西北之行倒使他有机会领略祖籍的山川风貌了。自幼生长在南方的解缙有些禁不住北方的寒暑然而更使他不堪忍受的是与吏卒们同伍听从军卫官吏驱使。这一年的除夕他是在寂寞孤凄中度过的。正月十五河州到处挂起红灯爆竹喧天耍狮歌舞彻夜不息。解缙却独坐沉思想到自己的家世:“我家不与世俗同弟兄伯叔联簪组;满堂宾客皆雄奇新吟健笔争蠭午。”又想到自己幼时的生活:“我时七步诗即成诸生学士观如堵。”还想到自己少年登第志得意满的日子:“布衣十五步蟾宫年年看灯天九重。”如今却在河州这北国荒镇观灯父亲也一定彻夜不眠在灯下思念着远在边陲的儿子。1解缙不久便病倒了想起自己满腹经纶却落得这般下场又因思念家人父老经常独自垂泪。事到如今也不得不放下文人孤傲之气。解缙终于提笔给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董伦写了一封言辞凄楚的书信。
缙率易狂愚无所避忌数上封事所言分封势重万一不幸必有厉长、吴濞之虞。■哈术来归之时钦承顾问谓宜待之有礼疑则勿任任则勿疑稍忤机权其徒必二。此类非一后皆亿中封事留中。又尝为王国用草谏书言韩国公事为詹徽所嫉欲中以危法。又为文劾袁泰泰衔恨至深见尝切齿。但以不为屈膝之故竟致排诬。累迹深文之语皆非律令所该。伏蒙圣恩数对便殿申之以慰谕重之以镪锡许以十年著述冠带来廷。《元史》舛误承命改修及踵成《宋书》删定《礼经》凡例皆已留中。奉亲之暇杜门纂述渐有次序洊将八载宾天之讣忽闻痛切之诚欲绝。向非先帝之明缙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