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6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每'与'俺每的'众达鲁花赤一同教管汉地的百姓每”。牙老瓦赤之子麻忽则受命掌管天山以南及河中诸城池。两人都应是以大汗“宣差”的必阇赤身份主持上述地区的财赋征领等事的。窝阔台即位时分别以耶律楚材、牙老瓦赤负责中原及西域赋调不过是袭用乃父遗规而已。耶律楚材的署事地点当然是在燕京。

    1234年春蒙古灭金;现在它亟有必要将对汉地的战时军事管制及时地转变为更制度化、更有秩序的常规统治。于是窝阔台汗在同年秋即将曾经长期担任大兀鲁思札鲁忽赤的失吉忽秃忽调至中原汉地正式建立了汗廷大断事官在汉地的分支机构“中州断事官”府署。1236年又在中原各地州县遍置达鲁花赤地位在州县守令之上。原先主持财赋征调的必阇赤现在成为燕京大断事官的属员和重要助手专以“行尚书六部事”的汉名属之。对中州汉地实行统治和财赋征收的职责遂从木华黎后嗣的军政府转移到燕京大断事官手中。元代汉人比附金朝旧制将燕京大断事官府署称为“行尚书省”、“行省”并将大断事官称呼为“丞相”“行省丞相”。在中原汉地拥有份民及封邑的诸王勋戚也有权任命各自的断事宫代表他们的利益赴燕京行省“会决庶务”。诸王断事官往往由诸王指派的其份地达鲁花赤兼任。

    在窝阔台、贵由、蒙哥三朝燕京大断事官府一直是汗庭大断事官派驻中州的常设分支机构。汉地的地方行政虽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燕京断事官和当地达鲁花赤的约束但是总的说来大部分实权还是操在一批乘乱而起的“世侯”手里。他们中很多人迹于金末战乱中结寨自保的武装自卫运动或者由农民起义领袖转化而来或者是率军队归顺蒙古的旧金将领。根据蒙古制度两军争战之际能举州县之地降附者即用为守令;听其自辟僚属罪得专杀;其官职差不多可以世袭。这样的汉人“世侯”遍布于北部中国各地。他们在向蒙古大汗纳质、输赋、入觐、奉调随蒙古军出征等等条件下控制着地方上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等大权。世侯中势力较大者亦多仿效金末的行台尚书省制将自己的统治机构称作行尚书省、行台或行省。例如以金山东西路为核心的严实即仿金东平行省称山东西路行省、东平行尚书省或东平行台;石抹咸得不则仿效金中都行省把自己的势力范围称作燕京行尚书省与中州断事官府署的汉名同。此外还有张荣的山东行尚书省(济南行省)、石天应的陕西河东路行台等等。因为它们的地域大体与金代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路的范围相当因此有的研究者称这些行省为“路的行省”1。世侯们的行省虽与中州断事官府署的汉语官号相仿佛但却从来没有人敢使用“丞相”的称谓;其主管财赋者也只称“行左右司”而不以“行六部”名之。

    由上所述如果从“路的行省”及其以下各个行政层次去考察蒙古对中原汉地的政治统治体制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地方化的趋势。世侯们在各自势力范围内所采用的官制、行政区域划分、法律制度等虽然未尽统一但总的说来基本上是中原王朝的有关制度、尤其是亡金遗制的沿用。但是如果从高于“路的行省”的行政层次去观察各地世侯都被置于直接对大汗负责的中州断事官及其所属必阇赤的辖制支配之下同时蒙古政权还通过遍置于州县的达鲁花赤把它对华北地区的监控贯彻到直接治理民众的最低层次的地方政府。可见大蒙古国对征服社会的间接军事…行政统治乃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蒙古制度与自下而上的当地制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式的结合来实现的。蒙古对畏兀儿和河中、对阿姆河以西广大被征服地区的统治与对汉地的统治差不多采取同样的方式。窝阔台初年蒙古本部以外的被征服地区被划分为中原汉地和西域两大部分。到他统治的末期又以阿姆河为界将西域分为东西两部分别派员统治。到蒙哥时代出现了这三个被征服区及其统治机构的正式汉文译名即燕京等处行尚书省、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辖有今新疆及其以西的河中诸城)、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辖阿姆河以西地区)。这后两个“行尚书省”像燕京行尚书省一样也是汗庭大札鲁忽赤派驻在被征服区的常设分支机构分别设立在别失八里(系从原先的忽毡迁至该地)和徒思城。穆斯林史籍往往称两处大断事官为“大异密(amir…ibuzurg<yekenoyan)或者某某地区的“长官”(hajib波斯语)称必阇赤为“兀鲁黑必阇赤”(u1ughbitikchiu1ugh)是突厥语译言大或者khatib波斯语译言书记官)1;与汉地世侯地位相当的统治阶层则多采用“篾力克”(ma1ik波斯语地区世袭长官)的称号;派驻在各城池中的蒙古监临官则称作basqaq或者sahna蒙古语达鲁花赤或即来源于突厥语basqaq而sahna则是basqaq在波斯语中的对译名词。在三大断事官行署建立以后汗庭大断事官的权力就基本上局限于对漠北本部实施行政管理以及协调中央断事官与它的三个分支机构之间相互关系的范围。

    因此大蒙古国在将其版图扩大到毗邻的诸农业社会的最初半个世纪里实际上是把草原体制下的蒙古式行政中枢直接引入三大被征服区利用大断事官制度和达鲁花赤制度来控制在各地一方的世侯或者篾力克由1前田直典:《元朝行省的建立过程》《元朝史研究》东京1973。1蒙哥时代“以阿儿浑充阿母河等处行尚书省事法合鲁丁佐之”。这个法合鲁丁在志费尼书中称为兀鲁黑必阇赤;与法合鲁丁处于相当地位的赛典赤在他的本传中称为燕京“行六部事”。见《元史》卷三《宪宗纪》;卷一二五《赛典赤瞻思丁传》;《世界征服者史》汉译本页617。此实现对于被征服地区的间接的军事…行政统治。这个制度体系在十三世纪六十年代又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

    1259年第四任大汗蒙哥在四川攻宋前线病死。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与正在江汉指挥作战的他的哥哥忽必烈之间立即爆了长达四年的汗位争夺战争。忽必烈利用汉地军力财力和政治资源的优势最终夺得汗位。这一事件的历史影响极其深远。一方面帐殿远在伏尔加河流域的术赤兀鲁思曾经是阿里不哥的支持者从此演变成大汗政令所不及的一个独立政权;出镇波斯的宗王旭烈兀则乘机割据坐大展成为与大汗保持着“宗藩”名义的相对独立的兀鲁思1。另一方面在忽必烈以汉地力量为基础战胜并且重新控制漠北“祖宗根本之地”的过程中大汗的统治中心自然地从漠北转移到中原汉地这又大大促进了大蒙古国统治体制进一步接纳汉制影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十三世纪六十年代后元代官制的演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生的。据《元史·世祖本纪》中统元年(126o)三月忽必烈即大汗位当日“以祃祃、赵璧、董文炳为燕京路宣慰使”;翌月朔日立中书省但似乎仅任命了王文统为中书平章政事张文谦为中书左丞。祃祃等三人的官号据同时代记载实为“行六部于燕”1。这正是燕京断事官所属大必阇赤的汉译官号。是知所谓“燕京路宣慰使”的辖制地域实际是整个中原汉地。惟当时未任命燕京大断事官恐怕由大必阇赤直接对王文统等人负责。忽必烈既没有完全恢复在此之前已存在几十年的燕京行尚书省建制也没有依照旧例给予受大汗委任接管汉地的大必阇赤以“行中书省”的名义这表明他从即位之初就试图突破大蒙古国的原有官制体系而进一步接纳汉法。这样的用心也反映在汗庭中枢机构的组建形式中。中统初年博尔忽曾孙、月赤察儿的胞兄木土各儿曾在开平行帐中担任“丞相”当时的丞相正是大断事官一职的汉语译称。文献提到土别燕部线真在中统初的活动时亦称他“线真丞相”他很可能也是忽必烈即位时委任的大断事官。但这时的大断事官其职权“惟专从卫宫阃诸事”与从前相比似乎受到了很大的限制2。另一方面在新成立的“中书省”中出现了过去不曾用过的中书平章政事、中书左丞、右丞等汉语官号这些直接指挥燕京大必阇赤的官员呈现出从大断事官机构中游离出来成为直接对大汗负责的朝中“执政”官员的趋势3。

    1在名义上术赤后王仍长期称“汗”直到札你别汗(1342年即位)时代才改称“合汗”。这比旭烈兀后王合赞(1295年即位)使用“合汗”称号反而晚了半个世纪。

    1王恽:《中堂事记》上《秋涧集》卷八o。此处引文通行的《四部丛刊》本作“(祃祃)初与越用行六部于燕”校以《四库全书》本当为“初与赵相(按指赵璧)行六部于燕”。2姚燧:《姚枢神道碑》《元文类》卷六o;《元史》卷一五五《史天泽传》;王磐:《史天泽神道碑》《畿辅通志》卷一一七。

    3郝经:《便宜新政》《陵川集》卷三二。

    这样一种从蒙古旧制到新的制度体系的过渡状态不过维持了很短一个阶段。忽必烈随即又对行政中枢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中统元年七月忽必烈裁撤燕京路宣慰使司改立燕京行中书省原燕京路宣慰使祃祃、赵璧分别担任燕京行中书省丞相、行省平章政事行省建左右司为幕府司置郎官八员参佐机务并分别掌管左、右两房诸掾属及所司文牍事宜此外又置架阁库官、奏事官、客省使等各色省属掾吏。收储玉器、缎匹的万亿诸库、提举汉地交钞和榷货等事的专设机构这时也都直接隶属行中书省。为扩充机构的需要汉地十道宣抚使举荐的数十名通晓钱谷簿书的儒士吏员被驿召至燕听候任用。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中枢机构的意图至此获得最初的实施。

    作为大汗中枢机构的分支先完成体制转换的燕京行中书省接着成为整个国家行政中枢向中原王朝制度体系过渡的重要依托。中统二年二月燕京行省大小官员与其直接下属汉地十道宣抚使奉诏北上。是年夏秋他们在开平与大汗的大必阇赤一起考校中原民户虚实议定钱谷大计;讨论和制定对稳定当时汉地政治秩序最紧要的若干施政条画;与此同时忽必烈在对燕京行省官员进行当面考察的基础上将在汗庭的执政班子和燕京行省的建制合并起来加以扩大进行比较全面的机构调整和人员充实。五月元廷对原先极不完备的中书省大加充实、扩展形成由中书省右左丞相(各两名)、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组成的中书宰执会议(“都堂”)及其幕府机构左右司直接受命于都堂的两个并列的下属职能部门是左三部(后来分为吏、户、礼三部)、右三部(后来分为兵、刑、工三部)由它们分别承办例行政务。中书省扩建后不久又拟定将都堂及省府掾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随驾“留中”另一部分仍行署于燕京。中、行两省至迟在中统四年以前又再度合并并将脑机关驻地迁到燕京。

    与前四汗时期的行尚书省、中书省不过是蒙古“国制”中大断事官行署、大必阇赤官员的汉语对译名称不同中统以后的中书省及行中书省(详下)对草原旧制来说完全是外来的制度成分。正因为在蒙古国制中原不存在可以与它们相对应的制度成分所以其机构及诸多官号只能以汉语音译的外来词汇形式进入当时的第一官方语言即蒙古语如qingjungsh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