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6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每年“征诸内地”造成“民日益病而有司赋之日益急”的局面又给内地带来极大的骚扰1。其次是政局与自然灾害的影响。元朝统一后大漠南北人口大幅度增加元廷通过设置屯田、展工商和南粮北调等措施并在实际上将汉地的畜牧业当作大漠南北的补充一时维持了牧区社会经济的相对稳定。然而2蒙元时期草原牧民对贵族和各级领的隶属关系进一步加强经济上他们必须承受国家与贵族军将的双重剥削。而被掳掠来的中原百姓实际处于牧奴的身份地位(张养浩:《驿卒佟锁住传》《归田类稿》卷一;苏天爵:《元故正议大夫佥宣徽院使用贞侯神道碑铭》《滋溪文稿》卷十七)。显然上述生产关系不利于畜牧业的展。
1如至元前期四怯薛官要求割大都近郊牧马察必皇后说:“向初到定都时若以地牧马则可今军蘸俱分业已定夺之可乎?”予以制止(《元史》卷一一四《察必传》);至元二十八年安西王府仗势强夺的十多万顷民田也理退给农民(《元史》卷一五四《郑制宜传》)。另见《元史》卷八《世祖纪》五卷一三五《塔里赤传》卷一三六《阿沙不花传》卷一五一《奥登世英传》等。2《元史》卷二一《成宗纪》四:大德七年(13o3)正月乙酉“益都诸处牧马之地为民所垦者亩输租一斗太重减为四升。”益都诸处是废耕为牧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元代前期垦田输租已得到政府认可这个事例无疑有很大的普遍性。
3除《大元马政记》外另可详见《元史》卷五《世祖纪》二卷十八、十九、二一《成宗纪》一、二、四等载籍。
1马祖常:《记河外事》《马石田先生集》卷八。
政局连续动荡而导致的战争和自然灾害的袭击很快打破了这种稳定与平衡也给畜牧业造成了直接的损害。
先说战争的影响。元初阿里不哥与乃颜的叛乱相继被镇压后接着是持续八年之久的海都、都哇的反叛。岭北行省建立后似给草原的安定带来转机但不到十年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愈演愈烈大漠南北一次又一次地卷入战乱之中。政局动荡给畜牧业带来了两点直接危害第一元廷加紧了对战马的搜括。据《大元马政记》载世祖时期共刷马五次最后一次预定十万匹竭尽全力止得七万有余其结果“为刷马之故百姓养马者少”。尽管如此成宗登位后不久仍严令“除怀驹带驹马外(除此而外的牝马已列入征调之列)三岁以上(正常规定是四岁以上)皆刷”共十多万匹;文宗即位不久因镇压阿撤罕等叛乱拘刷二十五万余匹;到了天历前后两都之战爆期间又因“军事紧急”而“疾拘收”近六万匹。这样的“和市”、“拘刷”在泰定以前达百万匹之多。军情急迫对大漠南北以外几次大规模的征敛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漠北已无力为战争提供全部装备而竭泽而渔式的搜括又瓦解了在“边圉乏马”的情况下南部尚能提供一定补给的物质基础。第二战争加重了自然灾害的灾情更加剧了畜牧业的停滞与衰败。
自然灾害作为影响漠北畜牧业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受到中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1蒙元时代见于记载的主要灾情生在中统二年(1261)三月(和林至谦州一带火灾)2、至元二十四年(1287)(北边大风雪与连续七昼夜的“土雨”)(《元史·世祖纪十一》)、大德五年(13o1)七月(称海至北境十二站大雪)(《元史·成宗纪三》)、大德九年(13o5乞禄伦“大风雪”)3、延祐三年(1314)春(铁里干驿“风雪沙土”)4、延祐四年(1317)(朔方“风雪”)5、延祐七年(132o)七月(诸王告住等部火灾)(《元史·英宗纪一》)、至顺元年(133o)九月(铁里干、木邻等三十二驿旱)(《元史·文宗纪三》)和至顺二年(1331)八月(斡儿朵思之地“频年灾”)(《元史·文宗纪四》)。上述重大灾害往往都与战乱交织在一起如至元二十四年北边大风雪生时正值海都、都哇反叛并一度击败元朝漠北驻军控制了和林(《元史·马绍传》)。延祐四年周王和世■的支持者于关1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的观点见原山煌:《关于蒙古游牧经济之脆弱性的札记》《东洋史研究》41—21982;吉田顺一:《读原山煌&1t;关于蒙古游牧经济之脆弱性的札记》》《内6亚细亚史研究》111984;吉田顺一《蒙古游牧的?基础》《蒙古研究》11198o。
2王恽:《中堂事记》上《秋涧集》卷八o。
3虞集:《宣徽院使贾公神道碑》《道园学古录》卷十七。
4《经世大典·站赤》“延祐元年四月七日条”。
5虞集:《宣徽院使贾公神道碑》《道园学古录》卷十七。
中动兵变两个月后祸及和林这时亦正值漠北“大雪深丈余”6。6虞集:《苏公墓碑》《道园学古录》卷十五。
第二章土地制度与地租第一节土地制度元代土地大致可分为屯田、官田、寺观田和民田四大类。屯田和官田都是国有土地统称“系官田”;寺观田和民田为私有土地。“系官田”的显著增多1是元代土地制度上的一个重要特色。
屯田屯田实际上就是由封建政府直接组织农业生产这是中国古代经常实行的一种生产形式。元代屯田十分达其规模之大组织之密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早在元太祖时期屯田已经出现。元太祖九年(1214)令镇海以征金所俘匠、民屯田于兀里羊欢(今蒙古吉尔格朗东南)之地。元太祖十六年(1221)木华黎麾下大将石抹孛迭儿镇守固安“令士兵屯田且耕且战”(《元史·石抹孛迭儿传》)。元太宗至元宪宗时期屯田逐渐推广例如元太宗七年(1235)平阳路(治今山西临汾)等地居民二千户屯田于凤翔(今属陕西)1;元宪宗三年(1253)立屯田万户府于邓州组织屯田(《元史·世祖纪一》)。元世祖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屯田“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元史·兵志三》)元代屯田达于极盛。元世祖以后元代屯田没有什么展而且逐渐遭到破坏元武宗至大元年(13o8)中书省臣便曾指出:“天下屯田百二十余所所用多非其人以致废弛。”(《元史·武宗纪一》)。
据《元史·兵志》所载元代屯田人户达二十二万余屯田总面积达十七万五千顷分布于中书省和十一个行省的七十二个司路府州2。
元代屯田的方式主要有军屯和民屯两种。
军屯是元代最重要的屯田方式其类型有二。一是镇戍边疆和内地的军队屯种自给。元人记载说:“世祖皇帝既定海内以蒙古军留镇河上与民杂耕横亘中原。”3所谓“与民杂耕”即屯种自给。二是设置专业的屯田军从事屯种。这是元代军屯不同于以往历代军屯的显著特点。屯田军户主要来源于汉军和新附军他们专事屯种以供军食一般情况下不任征戍。元朝统一之前专业的屯田军便已出现。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诏凤翔府种田户隶平阳军籍毋令出征务耕屯以给军饷”(《元史·世祖纪一》)。1参阅韩国磐:《试论金元时代官田的增多》《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1期。1姚燧:《程介福神道碑》《牧庵集》卷二四。
2参见王廷:《元代屯田考》《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4辑。
3虞集:《曹南王世勋碑》《道园学古录》卷二四。
元朝统一后大量抽调汉军和新附军为屯田军屯田军遂遍布各地。
民屯即组织民户进行屯种其组织形式带有浓厚军事性质。从事民屯的人户另立户籍称“屯田户”。内地屯田户或来源于强制签充或来源于招募。边疆屯田户则主要通过迁徙内地无田农民而来。屯田户的生产资料如土地、牛种、农具等或由政府供给或自备。民屯的分布范围也很广泛规模亦大。
屯田土地的来源大致有四。其一是利用荒闲土地如两淮地区的屯田。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来源。其二是利用前代的屯田如洪泽、芍陂的屯田。其三是以一般官田拨充如至元十三年(1276)以“系官田亩”拨充广元路(治今四川广元)民屯(《元史·兵志三》);至元十九年(1282)以阿合马的没官田充屯田(《元史·世祖纪九》)。其四是屯户自备土地如鹤庆路(治今云南鹤庆)军民屯田的土地便都是屯种军、民的“己业”1。
元代屯田的管理分属枢密院和中书省两大系统。军屯总隶枢密院分隶各卫、万户府和宣慰司各卫和万户府之下设立专门的屯田千户所和百户所以管屯种。民屯总隶中书省分隶司农司、宣徽院及各行省具体管理或由所在地的路、府、州、县或由专门设立的屯田总管府、屯田署等。
元代大规模实行屯田促进了荒地的垦辟扩大了可耕地面积对边疆地区农业生产的展尤为有利。然而由于屯田生产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加上吏治、经营和管理不善等原因屯田的经济效果却十分有限甚至入不敷出。这样元代中期以后屯田制就逐渐衰落。
官田元代官田是指屯田以外所有的国有土地。元代官田的数量颇为庞大过了前代。北宋元丰年间(1o78—1o85)有官田六万三千余顷1。北宋末年杨戬等括民田为官田计数三万四千余顷2。南宋除继承北宋在南方地区的旧有官田外又使官田数量有所增加。南宋末年贾似道行“公田法”在浙西地区强买民田三百五十余万亩(《宋史·理宗纪五》)。金代也有大量官田。金世宗一朝在河北、山东等地拘括民田总数达三十余万顷(宇文懋绍《大金国志》卷十二)。金宣宗时河南地区“民地官田计数相半”官田数量为二十四万顷(《金史·食货志二》)。金、宋亡后上述官田转为元廷所有成为元代官田的主要来源。此外宋、金两朝的贵族、官僚和军阀占有的土地也多变成了元朝的官田其数量自然不小。元代中后期1《元史》卷一oo《兵志》三。关于元代屯田土地的来源参见周继中:《元代屯田的组织与管理》《元史及北方少数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o辑。
1马瑞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四。
2马瑞临:《文献通考》卷七《田赋考》七。
封建政府又通过经理、籍没、接受呈献行“助役田”和购买民田等多种途径来搜括土地使官田日益扩大。
元代官田种类不一主要有一般官田、赐田、职田和学田四大类。
一般官田即封建国家直接占有的官田。元代的一般官田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元政府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以及多种名目的提举司专责管理官田事务。一般官田的收入是元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便“岁集楮泉三百余万缗、米百余万石”1。
元廷在逐渐扩大官田的同时不断地将官田赏赐给贵族、官僚和寺院这便是“赐田”。元代赐田之举十分频繁赐田的数量也很大动辄以百顷、千顷计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一次赐给承天护圣寺的田土竟达十六万二千余顷2。据不完全统计元代历朝赐给诸王、公主的田土为二千七百五十顷赐给百官的田土为一万四千七百九十七顷赐给寺院的田土为十六万七千余顷3。元代赐田是元代土地制度中较为突出的现象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泰定元年(132o)平章政事张珪上书指出:“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