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5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著述一并刊刻1吴澄:《天宝宫碑》《吴文正公集》卷二六;虞集:《岳德文碑》《道园学古录》卷五o。2参见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卷二《宋流之贵盛》等节。

    1虞集:《张留孙墓志铭》《道园学古录》卷五o;袁桷:《张留孙家传》《清容居士集》卷三四。2虞集:《河图仙坛之碑》《道园学古录》卷二五。

    1其碑文曾收入《和林金石录》但与原碑文有一定出入。见刘迎胜、史卫民、斯钦朝克图:《“草原丝绸之路”考察简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3辑1992年页119—14o。2王磐:《张志敬道行碑》《陕西金石志》卷二五。

    入藏。是役起于1239年告竣于1244年6续印造了一百数十部。元刊道藏共计七千八百余卷约比《大金玄都宝藏》多一千四百卷。可惜道藏刊成后不久便遭到蒙哥时代和至元十八年焚经之祸。经板和相当一部分经书被毁。明正统道藏《缺经目录》所著录者绝大多数系因元代焚经而致亡阙。元代南方一些较大的道观也保存了部分道藏。其来源大都是从两宋幸存下来的《政和万寿道藏》刊本。

    第三节伊斯兰教从唐代开始伊斯兰教即在留居中国沿海地区的波斯、阿拉伯商人中流行。泉州的“圣友之寺”、扬州的礼拜寺(明代重建今存)及其创建者补好丁(今译普哈丁)之墓(地在今扬州东关对河)都是两宋时期伊斯兰文化的见证。但迄于两宋其传播规模一直很有限。蒙元时代中亚各族居民大批徙居内地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伊斯兰教徒。伊斯兰教就是在这个时期传播到全国各地的。

    伊斯兰一词最早见于汉籍似为金代当时译称为移习览1。但该词尚未见于元代汉文史籍。伊斯兰教徒元代一般音译为木鲁蛮或木蛮2汉文史籍经常称他们为回回人。

    关于回回的名称元初王恽曾记录“宋克温说”云:“回鹘今外五(按即畏兀儿);回纥今回回;今人以名不佳改之”3。其实回纥、回鹘在唐代原本是一个概念只不过使用先后有别。到了宋辽金时代“回纥”及其另译“回回”被用来专指中亚人。而回鹘则继续指西迁的那一部分回鹘人即后来的畏兀儿人。

    “回纥”(回回)从指回鹘人转为指中亚人主要是因为宋朝疆土局限于内地宋人对西域的了解远逊于唐代。而西迁后的回鹘地处中西交通的要冲所以宋人把途经回鹘入汉地贸易、操与回鹘人类似语言的西域人都视为回鹘人统称之为“回纥”即回回。这应是用回回指中亚人的原因。元代中国的版图包括中亚元人对回鹘人与中亚其他民族的区别甚为清楚所以“回回”、回纥成为专指西域人的名词而回鹘、畏兀儿则指唐代西迁天山东部地区的回鹘人的后裔。

    在元代回回主要指伊斯兰教徒其所遵行的伊斯兰教法律称为回回法;但回回所指也包括其他西域人如聂思脱里教徒等。犹太人有时被称为“术忽回回”信奉东正教的阿人被称为“绿睛回回”吉普赛人被称为“罗里回回”等。到后来甚至古希腊人、古罗马人都被称为“回回”。但在大多数场合下回回人还是指伊斯兰教徒。元代徙居中国各地的回回人是今回族先民的主体。

    元朝境内的回回人主要来源于蒙古西征时从中亚、波斯等地俘掠的工匠或平民先后签调来的军队入任于元朝的官员和学者来中国经商因而留1《金史》卷一二一《粘割韩奴传》:“大定中回纥移习览三人至西南招讨司贸易”。这三个西辽属部部民当为伊斯兰教徒所以史文作“移习览三人”。览字属谈韵以…m收声用移习览译写is1am其音正合。

    2阿拉伯语mus1im(今译穆斯林)的波斯语形式musa1man的音译亦作菩萨蛮见朱彧:《萍州可谈》卷二。

    3王恽:《玉堂嘉话》卷三见《秋涧集》卷九五。

    居的商人也包括前代即已寓居中士的波斯、大食人后裔。回回构成了色目人中的绝大部分政治上很受蒙古统治者信用不少人在中央衙门或地方官府担任要职。他们在国内外贸易中势力尤大。其“大贾擅水6利天下名城巨邑必居其津要专其膏腴”1。中统四年户口登记时中都(即后来的大都)已有回回人约三千户多为富商大贾、势要兼并之家。当然更有大量的回回下层即工匠、平民等被括入官府或诸王贵族的匠局从事纺织、建筑、兵械、造纸、金玉器皿等各种行业的劳作例如专造纳失失的荨麻林(今河北张家口西南洗马林)匠局就是窝阔台时期以回回人匠三千户建置起来的其中大部分是撒麻耳干人2。东来的回回人乐居中土“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不复回故国也”1于是造成“元时回回遍天下”的局面2。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回回人都固守伊斯兰教教规“居中土也服食中土也而惟其国俗是泥也”3;“虽适殊域传子孙累世不敢易焉”4。这两方面的因素再加上元政府的宗教兼容政策促成了伊斯兰教在全国的传播。按照“教诸色人户各依本俗行者”的原则5元政府在中央设立了回回哈的司由哈的大师(阿拉伯语qadi意为法官)领之依回回法掌本教门的宗教活动、回回人的户婚钱粮等词讼以及部分刑名之事。仁宗即位以后“罢回回合的(按即哈的)司属”(《元史·仁宗纪一》)下令“外头设立来的衙门并委付来的人每革罢了者”6。根据上引史料回回哈的司在“外头”有“设立来的衙门”也就是说它曾在各地设有相应的地方机构。它们应当是由各地的回回大师或掌教哈的主持的。皇庆以后回回哈的司所属各地方机构当在革罢之列元廷企图收回哈的大师处断回回人刑、民等公事的权力7。哈的大师的职掌被限制在“掌教念经”等纯属宗教活动的范围内到文宗时候又有“罢回回掌教哈的所”的诏命(《元史·文宗纪一》)。伊斯兰教在元代虽已传播到全国各地但它基本上限于在回回人中间流行。此外出嫁或者被卖给回回人的汉族及其他民族的男女当亦有一部分信奉了伊斯兰教。元朝移居西北的蒙古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先后改宗伊斯兰教而居于汉地的蒙古诸王贵族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则为数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忽1许有壬:《哈只哈心碑》《至正集》卷五三。

    2《元史》卷《百官志》;卷一二二《哈散纳传》。波义耳在《成吉思汗的继承者》页276误sima1i为sina1i所以他说“地名无考”。

    1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回回沙碛》。

    2《明史》卷三二三《西域传》。

    3许有壬:《哈只哈心碑》《至正集》卷五三。

    4吴鉴:《重修清净寺碑记》《泉州宗教石刻》页22—23。

    5《元典章新集》《刑部·回回诸色户结绝不得的有司归断》。

    6《元典章》卷五三《刑部》十五《哈的有司问》。

    7《元典章》卷五三《刑部》十五《哈的有司问》。

    必烈之孙阿难答。阿难答是安西王忙哥剌之子。安西王所统的关陇河西地区是回回人的聚居地。司天少监每年要把推算写造的回回历按时送呈忙哥剌以使他向封领内的回回人颁布使用1。阿难答从小由回回人抚养长大。至元十七年他嗣位为安西王后使所部15万蒙古军队的大多数人改信伊斯兰教2。直到元末明初回回人“居甘肃者尚多”(《明史·西域传》)。伊斯兰教很早就分裂为若干派别。现存元代描述内地穆斯林的史料多出自汉人之手对穆斯林内部的派系似乎注意不多。但如果我们仔细搜寻仍然能现一些资料可反映元朝境内伊斯兰教各派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泉州“圣友之寺”中回历71o年(131o—1311)的阿拉伯文题铭提到愿安拉“宽恕阿里派者宽恕穆罕默德和他的家属”。这说明泉州有什叶派活动很可能“圣友之寺”就是一所什叶派清真寺。此外泉州的穆斯林有崇拜灵山圣墓的风俗与苏菲派教义吻合。根据伊本·拔图塔的叙述神秘主义和苏菲派在元代业已传入中国3。元代穆斯林中常见的术语“迭里威失”

    (darvish)也是苏菲派所特有的。

    从公元十世纪起波斯语为东部伊斯兰世界文学语言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到蒙古兴起时代中亚已经普遍使用波斯语了。在蒙古国时期和元代从西北方面涌入中国境内的回回人中相当大部分亦来自上述地区。因此元朝境内尤其是北方伊斯兰教的文献和文物留下了明显的波斯文化痕迹。在哈刺和托回回寺遗址现的碑文是波斯文山东曲阜出土的1235年圣旨碑后有一行异域文字被沙畹认为是八思巴字实际上也是波斯文1。蒙古国故都和林也有一块立于1339年的波斯文碑。元朝政府公文中有关伊斯兰教的专用词汇亦有相当一部分是波斯语辞如答失蛮(danishmand指回回文人)、迭里威失(darvish指苏菲派托钵僧与之相应的阿拉伯语为faqir未见于元代汉籍)、纳麻思(波斯语namaz译言礼拜相应的阿拉伯语为sa1at亦未见于汉文史籍)等2。

    清真寺是回回人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穆斯林经济生活和文化水平的反映。入华的回回人很早便开始建寺。元以前的清真寺主要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入元以后北方和内地的清真寺才越来越多。目前中国最古的清真寺是广州的怀圣寺。大食人苏莱曼公元九世纪中叶到广州时已看到那里有清真寺。南宋岳珂1o岁居广州时(十二世纪末)怀圣寺已立于珠江边。元至1见《秘书监志》卷七至元十五年十月十一日公文。

    2《成吉思汗的继承者》页324。

    3见田坂兴道:《伊斯兰之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展》页773东京1964年。1参见沙畹:《蒙古时代汉诏令碑铭及文书》第21件《通报》19o8年页3o7—3o9;伯希和:《中国的阿拉伯文古碑铭》《亚洲杂志》1913年。

    2见田坂兴道:《伊斯兰之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展》页1251—126o东京1964年。正十年(135o)所立之《重建怀圣寺之记碑》也提到此寺建于唐代3。泉州也是清真古寺较多的地方据那里的“圣友之寺”大门甬道北面石墙上的阿拉伯文题记记载此寺建于回历4oo年即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oo9—1o1o);据泉州《重立清净寺碑》记载清净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

    元代回回人修建的清真寺很多。至正八年中山府(今河北定县)《重建礼拜记》曰:“今近而京城远而诸路其寺万余俱西向以行拜天之礼。”1其辞虽有夸张之处但也反映了元代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于全国的事实。上述广州怀圣寺、泉州“圣友之寺”、清净寺在元代都得到维修。元末吴鉴的《重立清净寺碑》提到“今泉造礼拜寺增为六、七”现今现的泉州清真古寺遗迹除了上述“圣友之寺”和“清净寺”以外还有涂门外津头埔的所谓“宋也门寺”、南门的所谓“元穆罕默德寺”、东门外东头乡的“元纳希德重修寺”和所谓“元无名大寺”等2。此外大都(北京)、杭州、扬州、定州、开封等地都有回回人所建的寺院。俄国人柯兹洛夫等人还在元亦集乃路治(哈剌和托在内蒙额济纳旗东)现十四世纪的礼拜寺址及波斯文残碑3蒙古国都城和林遗址的1339年的波斯文碑提到了当地的经学院4。这些都证明元代回回人一直在各地进行兴教建寺的活动。

    元代从6路和海路入华的回回人之间有比较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