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4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氏四词均作于淳祐六年(1246)至十年间是贾似道制置京湖未肆骄横之时此后直至吴文英去世未见有投赠之作这是因为他见贾似道专擅之迹已彰又诬陷排挤了吴潜故与之疏远乃至绝交。因此这四词与吴文英投献其他权贵的词作一样是酬酢之作无可非议。另一种意见认为四词中的《金盏子·赋秋壑西湖小筑》是在贾似道入朝以后所作其时吴潜已为贾氏所害而吴文英仍与贾有往来作词吹捧他其人品性可知。当然也有人认为即便这《金盏子》是作于贾似道入朝之初但也只不过是从表面歌颂贾似道的名位声望以及他粉饰着的苟安的升平而已其中没有谄佞干求的言语所以吴文英与贾似道的交往只是一种酬应关系。以词章出入侯门本是当时的风气吴文英既为词人以词作结交权贵并以此为生在宋代并非独一无二的。况且他并不以此希求仕禄更不肯趋附钻营虽出入于侯门仍然潦倒终身无法逃遁“困踬以死”的结局故仍不失为一个狷介自好之士。1协律、求雅“梦窗词”

    总观吴文英的一生没有任何重大的政治活动可言游历范围也大致局限于江、浙两地他之所以在南宋驰声传名主要是由于他那些哀艳动人的词篇。吴文英的《梦窗词》存词三百余在南宋词人中仅次于辛弃疾。其内容除部分酬酢之作外有不少是抒“绵绵长恨”的恋情词其中著名的长篇《莺啼序》极言相思之苦所表达的低回缠绵、生死不忘之情催人泪下其艺术感染力远非那些描写幽会欢情的艳词可比。在措词、用典、结构上无不刻意求工因而在古今长调中享有极高声誉广为后人传诵。

    1夏承焘:《吴梦窗系年》。

    1夏承焘:《梦窗晚年与贾似道绝交辨》载《唐宋词人年谱》。

    恋情词以外《梦窗词》中还有不少哀时伤世的作品。吴文英生活的时代元已代金而起南宋政权已岌岌可危。面对风雨飘摇的时局吴文英既不能奋起呐喊只能通过写景咏物伤今感昔表达对国事的忧思。在他的词中或伤戚宋室的衰微或隐喻南宋君臣的偷安或描写山河的凋敝荒凉或痛悼被迫害的忠臣良将。同时又夹杂着对人世沧桑的感叹把家国之感与身世之痛融为一体其沉郁哀伤之情随处可见。当然较之于6游、辛弃疾等人的爱国诗词吴文英的忧怀国事之作显得苍白、消极。

    在词的创作上吴文英主要师承周邦彦重视格律重视声情讲究修辞善于用典。沈义父曾把他的词法概括为四点:一是协律;二是求雅;三是琢字炼文含蓄不露;四是力求柔婉反对狂放。1这一艺术风格决定了“梦窗词”难以反映重大主题而多浓艳芬菲的词境这也是南宋婉约词派的共同特点。但在表现手法上“梦窗词”具有打破传统的层次结构方式、转换自由、跳跃性强、现实与想象杂糅的特点。

    对于“梦窗词”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评价不一。褒美者说“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以空灵奇幻之笔运沉博绝丽之才”。“梦窗之妙在逸中见沉郁”。贬之者则曰“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梦窗词”虽然有雕琢太过、词意晦涩以及格调不高的缺点但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南宋婉约词的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一点值得肯定。

    1沈义父:《乐府指迷》。

    第五十八章郑樵马端临第一节郑樵厉志苦读通百家之学郑樵(11o4—1162)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自号溪西遗民学者称为夹漈先生。父郑国器是太学生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卒于姑苏(今江苏苏州)时郑樵16岁。他护父丧回莆田。此后郑樵在家乡夹漈山筑室厉志自学。他家境贫寒但在学习上却是“寸阴未尝虚度风晨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而讽诵不绝”1。家中没有书便向当地藏书丰富的人家借书读立志“欲读古今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则无遗恨”。在治学上他兴趣广泛对经史之学、礼乐、文字、音韵、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以及方书、校雠、目录等各个门类的学问都加以探索。与他在一起读书的还有从兄郑厚。

    郑樵注意把书本知识学习和实际观察结合起来。他认为“农圃人”只能认识田野里的植物但不明诗书之旨;“儒生”通诗书之旨却是不认识田野里的东西因此两者必须结合起来。为学习天文知识他是一面读《步天歌》一面观察星象“时素秋无月清天如水长诵一句凝目一星不三数夜一天星斗尽在胸中矣”1。为了认识动植草木的状况了解草木虫鱼的情性他向有实际知识的人学习“与农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2。

    在治学上郑樵主张要有独断之学的精神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只是一味因袭前人的说法而毫无创新“胸无伦类”的儒生令人生厌。

    郑樵的“六书”说在文字学史上是一家之言。他写的《尔雅注》保存下来受到历代学者的好评。在等韵学上郑氏的《韵图》成就是今天可考的最早的韵图。关于文献校雠类例主张一直受到学人的推崇。他在目录学上的十五分类方法及其著录书籍之丰富在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春秋》的看法、对自然灾异的现象的认识含有科学的因素。在动植草木等方面他的认识受到世界上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者的重视。郑樵在这许多学术领域内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不但对这些学科作出了贡献而且为成就他的史学事业奠定了基础。

    山林三十年著书千余卷郑樵生活在宋代多事之秋靖康二年(1127)金灭北宋掳徽钦二帝“天子蒙尘苍生鼎沸”这对郑樵、郑厚兄弟刺激很深。二郑是有血气的青年人这一年宋高宗即位改元建炎二郑上书给江常申述报国之志但是没有结果。后又上书宇文枢密也就是宇文虚中希望得到他的引荐。其时朝政宇文虚中落职奉祠无法给二郑以帮助。郑樵结识当时的抗1《郑樵文集》卷2《献皇帝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通志·天文略·天文序》。

    2《通志·昆虫草木略·序》。

    金名将如李纲、韩世忠《宋史》本传说:“赵鼎、张浚而下皆器之。”1绍兴十七年(1147)朝廷诏献书。次年郑樵风尘仆仆千里将自己所著的书献上朝廷。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7绍兴十八年二月朝廷曾授郑樵以右迪功郎但实际上郑樵并没有接受。绍兴二十七年王纶荐郑樵还称郑樵为“布衣”。二十八年高宗召对特补右迪功郎。郑樵献书一是希望自己的著述能被朝廷收藏。二是避免因为是“私修国史”而遭受迫害。当时秦桧当政政治黑暗不断以“私修国史”为罪名迫害士人。三是希望能有机会进入朝廷的馆阁中阅读书籍得到一点资助以完成修一部通史的愿望。

    郑樵在献书以后仍回莆田讲学授徒。朝廷几次引荐均被郑樵婉拒。

    绍兴二十八年高宗召对后差监潭州南岳庙给笔札资助郑樵抄所著《通志》。

    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郑樵再一次赴临安献书。此时金人再一次南下高宗幸建康(今江苏南京)郑樵未能见留守临安干办公事。次年高宗返临安命郑樵进所著《通志》。三月郑樵病逝终年59岁。

    郑樵著述在千卷以上地方志的“艺文”类还保存着所著书目虽大部分散佚但多数内容收在《通志》中。保存到现在的还有《尔雅注》《夹漈遗稿》3卷(因遗漏错讹较多吴怀祺作了校勘并增补一些佚文是为《郑樵文集》)。顾颉刚将郑樵的辨《诗序》的文字收集起来使郑樵《诗辨妄》一书大部分内容得到恢复。

    《通志》《通志》2oo卷是我国现存继司马迁以后又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全书体例有:《本纪》、《列传》、《年谱》(即年表)、《略》(即《志》)、《世家》以及《载记》。上起三皇大部分内容下限到五代。《通志》的精华在二十《略》书前的《总序》以各略的《序》是郑樵力作是郑樵史学思想精华所在《通志》其他部分也能看出郑樵的卓识。

    郑樵的史学思想多数通过史学批评表述出来。一是会通思想。《总序》开篇说:“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洲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1历史是一个有因依相关的过程因此写史不能割断历史前后的联系。班固的《汉书》受到他的批评就是因为断汉为代“前王不列于后王后事不接于前事”。会通观点另一点要求是写史要收集尽可能多的材料。

    二是反对用天命观曲解历史。他认为以天人感应的灾异说解说人事历史是“欺天之学”、“妖学”。人间的祸福与天象的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三是反对以所谓的“春秋”笔法写史。搞字字褒贬的春秋笔法是“欺人之学”是“妄学”。他认为不能在写史中任情褒贬;只要史实写清楚后人通过对史事的了解自然会作出评价。历朝史书攻击对方是“贼”、“寇”;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史书中称北方是“索虏”;北方则称南方是“岛夷”。这些都是错误的。

    1《宋史》卷436《郑樵传》。

    1《通志·总序》。

    四是实学主张。郑樵认为写史和治学要讲求实用否则就是一种空疏之学是“从事语言之末而非实学也”。史书应该记载“国之大典”的材料他强调要重视写谱(表)、图以及注意应用金石资料也是从这个角度出的。

    五是类例主张。应当如同带兵一样要以类例的办法研究学问。所谓类例不是简单的分类而是要在弄清学术源流的基础上确定类例。

    郑樵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学术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说自己的批评是为了“开学者见识之门户”是要打破当时学术界中“经既苟且史又荒唐”的局面。郑樵的学术批评凌厉招致非议。《宋史》本传说他“独切切于仕进”是诬词。郑樵在《总序》中对科举的利禄之途加以批评一生多次拒绝引荐。郑樵在上书中请求入三馆四库中是为搜求材料。对郑樵的学术批评有的说是“好为大言”有的说是“贼经害道”但这只能从另一角度说明郑樵学术思想具有一种清新意识。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的《申郑》、《释通》诸篇中阐明郑樵学术精神的意义。梁启称他是我国古代三大史学思想家之一。这三大史学思想家是刘知幾、章学诚、郑樵。梁启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史界之有(郑)樵若光芒竟天之一彗星焉。”

    第二节马端临学术渊源与时代变动马端临(1245—?)字贵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饶州路刊刻《文献通考》时年69岁。

    马端临家学渊源深厚。父马廷鸾字翔仲。早年丧父家境贫寒“甘贫力学”1。后来他回忆说:“绍定之元先人即世兄才九岁弟甫四岁我生七年亦未毁齿母抱群雏家徒四壁画荻而教。”2成年以后马廷鸾被乡人聘为童子师。淳祐七年(1247)登进士第调池州教授。宝祐年间因试策中直言“强君臣重相权收直臣防近习”由此得罪权臣厉文翁、内侍董宋臣等。贾似道当道他也不趋附。咸淳三年(1267)除同知枢密院事兼同提举编修《经武要略》咸淳五年进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进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视他为异己咸淳八年廷鸾“九疏乞罢政”。马廷鸾对马端临的影响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