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3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意似便已”;子友仁继承父风世称“米派”。南宋扬补之(无咎)“笔法清淡闲野为世一绝”1此外还有赵孟坚的水墨花卉倪涛的水墨草虫等。
宋代书法亦有很大成就。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出秘阁所藏历代书法家珍品命王著编次标明为《法帖》称为《淳化阁帖》此后重辑、翻摹的很多。北宋时潭州(今湖南长沙)据《阁帖》又增补部分作品;绛州(今山西新绛)亦据《阁帖》而有所增损皆摹勒上石十分精美世称《潭帖》和《绛帖》对传布书法艺术都很有贡献。史称:“国(宋)初称能书者惟李建中与(宋)绶二人”李建中“字淳厚不飘逸”;而宋绶“书富于法度”2仍都是唐代“尚法”派书法。宋代书法家以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最为著名。蔡襄是北宋前期最著名的书法家当时“推为本朝第一”1承上启下为尚意派先驱正楷端重行书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苏轼居四大书法家之是宋代“尚意”派书法的创导者认为“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称自己的书法“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2擅长行、楷刻意创新用笔丰润而以韵胜。黄庭坚为“苏(轼)门四学士”之一擅行、草以侧险取势而挺秀亦以韵重。北宋末米芾亦擅行、草得王献之笔意书法为当时第一。宋徽宗赵佶是四大书法家之外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正楷学唐薛曜而略变其体称为“瘦金体”亦善狂草。此外北宋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文同苏轼之子苏过、米芾之子米友仁亦以书法著称。南宋6游、朱熹、姜夔、张孝祥、文天祥等书法造诣也都很高。
山西太原晋祠北宋元祐时塑造的42尊侍女彩塑富丽浓艳各具神态栩栩如生。山东长清灵岩寺北宋末所塑46尊罗汉彩塑色彩素雅形象各异生动逼真。四川大足石刻多数是宋代作品铭记中载有元丰至绍兴时雕刻匠师元俊、文惟一等21人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家创造了无数生动的石刻造像佛和菩萨形态端庄而具有世人气息供养人、力士夸张有度各有特征。经变故事造像中大多是现实生活的片断与劳动生产场景朴实健康微妙入神。
宋代的织锦以苏州、建康、成都的最为著名。纹样通常是龟背纹、云以及“百吉”等图案、文字绚丽多彩。缂丝也称“刻丝”主要产地为定州(今属河北)、苏州。织法称为“通经断纬”可以将山水、花鸟、人物、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3《晁无咎》。
2《宣和画谱》卷11《李成》。
1夏文彦:《图绘宝鉴》卷4《杨补之》。
2《宣和书谱》卷6《宋绶》卷12《李建中》。
楼台等照样织制成为绝妙的工艺品。传世的沈子蕃缂丝花鸟图像逼真。刺绣有平绣、辫绣、扣绣和打籽绣等多种绣法针线细密配色精妙所绣山水、花鸟、昆虫、祥云等宛如图画。1967年浙江瑞安仙岩塔中现宋庆历以前的三方经袱在杏红色素罗地上用白、黄等色平绣的对飞翔鸾团花双面图案花纹两面一样是传世的双面绣品中有明确年代的最早艺术品。雕漆即“剔红”以金属或木作胎涂上多层朱红色漆乘未干透时镂雕人物、花鸟、山水、楼台等金属作胎的常露出胎底金属本色。用黄漆作底再涂朱红漆刻成黄地红花称为“腊地”。也有以朱漆作底而涂黑漆刻成锦地压花。或以各色漆重叠涂抹雕刻时所刻花纹深浅不同现出各种色彩的图案如黄蕊、红花、绿叶、黑石等十分美观。产地主要是两浙路尤以温州最为著名北宋都开封有专卖温州漆器的店铺。
戏曲、曲艺与“话本”
宋代城市经济的展促使各种新的曲艺、戏曲形式迅兴起以适应新的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在北宋都东京开封、南宋都“行在所”临安等大城市中有着数十座称为“瓦舍”或“瓦子”的综合性游艺场每座瓦舍中又有若干座“勾栏”(戏院)所上演的主要有诸宫调、宋杂剧、南戏和“说话”等。宋神宗时孔三传以不同宫调的不同曲子说唱情节曲折的长篇故事称为诸宫调。南戏《张协状元》前面有一段诸宫调可从中看到宋代诸宫调的某种格式诸宫调对宋杂剧、南戏、金院本和元杂剧都有较大的影响。宋杂剧是继承唐代参军戏又吸收“大曲”(歌舞)、诸宫调等形成的早期戏剧。北宋时杂剧有时还指傀儡戏、“角抵”等。南宋的杂剧专指有滑稽讽刺的表演并以曲子演唱的短剧角色通常是四、五人。传世的无名氏《宋杂剧图》描绘了演出时的生动场面。南戏北宋末兴起于永嘉形成于南宋中叶亦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南戏起自民间歌舞小戏后吸收杂剧及其他民间伎艺词语通俗流行于两浙、福建路。“说话”通常又分为小说、讲史、说经、合生等小说又称“银字儿”专讲短篇故事题材几乎无所不包。讲史专说历史故事。说经包括“说参请”、“说诨经”专讲宗教故事。合生也作“合笙”滑稽而含讥讽的称“乔合生”可能是两人演出一人指物为题一人应命说咏形式灵活似乎并无故事情节近似现代的相声。此外还有“说诨话”(近似现代单口相声)、“商谜”(猜谜)。合生、说诨话和商谜等演出形式与内容已无从确知。
话本是“说话”(说书)人的底本多数经过文人加工。“小说”家所用的话本都是短篇故事通常即称为“小说”如《新编小说快嘴李翠莲记》等现存不过二三十篇散见于《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诸书。长篇的讲史话本一般称为“平话”(“评话”)传世的有《新编五代史评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评话五种》等。话本以白话为主融合部分文言穿插一些古典诗词语言生动作品的主角多为手工业者、妇女、市井商人等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对后代的小说、戏剧、曲艺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史学宋代是中国封建时期史学的鼎盛期新史体先后创设长篇巨著之多史学家成就之大各种地理志的纂修以及把史学领域扩大至金石学等足以凌驾汉唐睥睨明清。
宋初薛居正等编成《五代史》(《旧五代史》)15o卷。宋仁宗时欧阳修受命重修唐史成《唐书》(《新唐书》)225卷欧阳修又私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74卷。宋代编修的前代史传世的还有王溥《唐会要》、《五代会要》徐天麟《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以及路振《九国志》6游《南唐书》等。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294卷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这种经过改进的编年史体称为《通鉴》体成为后来编年史的通用体裁。南宋袁枢自出新意将《通鉴》中的重要事件分门别类每事详备始终并列出标题撰成《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纪事本末体。
宋人私人修史之风很盛有题曾巩所修《隆平集》孙逢吉《职官分纪》李焘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杨仲良仿《通鉴纪事本末》编撰《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王称《东都事略》佚名《宋史全文》佚名《两朝纲目备要》佚名《宋季三朝政要》等。此外名著还有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与唐杜佑《通典》并称“三通”。
宋廷重视编修本朝史设国史院、实录院等机构由宰相兼任“监修”
或“提举”编纂日历、实录、会要、国史等常受政治斗争影响而改编。宋代官修史籍记述之详篇幅之大居汉、唐、明、清各朝之冠。宋孝宗在位27年的编年体官史《日历》竟有2ooo卷。现行《宋会要辑稿》仅为宋代官修《会要》的残本材料已十分丰富。宋《国史》原创设有《老释志》是记载佛、道二教的专志元修《宋史》时删除十分可惜。
宋代方志的著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体例已臻完备。地理总志记载宋朝统治区域概貌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新设风俗、人物、土产等门;王存《元丰九域志》分路记载州县户口、乡镇、土贡额数等;欧阳忞《舆地广记》详于沿革地理。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多记山川名胜;祝穆《方舆胜览》详于名胜、诗赋、序记。宋代编撰有大量州、县、镇志传世的尚有2o多种。北宋宋敏求《长安志》记述还比较简略而南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范成大《吴郡志》、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周应合《景定建康志》、潜说友《咸淳临安志》等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南宋常棠《澉水志》为澉浦镇镇志镇志的出现反映了宋代乡村经济展的新情况。都市志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粱录》分别记载北宋末开封和南宋临安的繁华景况是宋代城市生活的生动写照。
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宋代史学领域新开辟的园地。北宋欧阳修《集古录》是现存最早研究石刻文字的专书。南宋洪适《隶释》和《隶续》为传世最早的集录汉魏石刻文字专书对有关史事进行了考释。赵明诚《金石录》著录金石拓本2ooo种并作辨证。元祐七年(1o92)成书的吕大临《考古图》及《释文》著录古代铜、玉器2oo多件绘图形、款识载尺寸、重量等记出土地及收藏处开创著录古器物体例是中国最早而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南宋人继作《续考古图》。北宋王黻《宣和博古图》著录古铜器达8oo多件亦绘图形等考证精审所定古器名多沿用至今。第三节“宋学”学派的产生与展宋代文化学术史上最重大的事情莫过于新儒学“宋学”的产生宋学的新学、理学、蜀学三大学派的形成与展以及其对宋代及后世文化思想的巨大影响。
新儒学“宋学”的产生宋代新儒学的产生渊源于唐代的韩愈他在创导古文运动的同时力排佛、道提倡儒学提出“儒学道统说”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引导对儒学经典义理的探求。并和弟子李翱先后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韩愈创导的新儒学经过唐末、五代、宋初的沉寂以后到北宋中叶的仁宗初年新儒学又重新开始在宋代文化学术舞台上兴起。活跃在宋真宗和仁宗初年的晁迥“通释、老书以经传傅致为一家之说”3。吸收佛、道二家学说成为后来新儒学“宋学”的学术取向。
晁迥之后的胡瑗、孙复、石介即被后来的理学家称为理学派先驱的“宋初三先生”还有范仲淹、欧阳修、李觏、刘敞等都是宋代新儒学“宋学”的先驱。
文坛领袖欧阳修是宋学先驱中的主要代表人物苏轼称:“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4。“通经学古”即不事章句训诂而探求儒家经典的新意是宋学的又一特征他所著《易或问》和《毛诗本义》是“宋学”在这方面早期的代表作。而“救时行道”则是宋学建立初期学者的共同追求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欧阳修、胡瑗、石介等都积极参加。后来的王安石的变法改革也属于“救时行道”。而“嘉祐末号称多士”正是宋学的新学、理学、蜀学三个学派的创始时期。
“宋学”学派:新学、理学、蜀学的形成及在北宋时的展“新学”为王安石于庆历二年(1o42)中举任淮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