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2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标志着梁漱溟“从青年以来的一大思想转变”1。此书认为文化是“生活的样法”而生活是“事的相续”“事的相续”又是“意欲”活动的结果由于意欲的不同产生了人生三大问题即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宇宙间的因果法则。与这种问题相适应便形成了人类的三大文化路向即“向前面要求”、“调和持中”和“反身向后去要求”这三大文化路向的代表分别是西方、中国和印度它们之间的一切差异就在所走文化路向的不同。书中依据中国的陆王心学和西方的柏格森生命哲学对孔子哲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建立起中西合璧的“新孔学”。梁漱溟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在理论上不赞成中西文化的互补调和而主张“对西方文化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同时“批评地把中国原事态度重新拿出来”。他通过对西方社会经济、思想、学术之“变迁”的考察得出“世界未来的文化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的结论。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一年之内就连续再版了5次盛况空前。梁漱溟本人也因此成了现代中国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和新儒学的开启者。

    1924年秋为了实践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新认识”、“新设想”梁漱溟辞去了北大教席前往山东担任曹州六中校长并负责筹办拟议中的曲阜大学。犹如北京大学是中国新式教育的中心一样拟议中的曲阜大学将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中心。但梁漱溟在山东没有呆很长的时间1925年春他就辞去了曹州六中校长的职务回到北京。先居清华园编刻他父亲的遗文《桂林梁先生遗书》后移居什刹海与追随他来北京的十几个曹州六中学生同住共读从事讲学。

    1927年5、6月间梁漱溟应他的老朋友李济深的一再邀请去了广东其目的是实验他的“乡治”计划。所谓“乡治”按梁本人的解释“即从乡村自治入手改造旧中国建立一个新中国”1。据梁说这是他经过几年的烦闷思索而得来的“最后觉悟”。开始梁漱溟打算在广州招收一批学生仿“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一个“乡治讲习所”。为此他利用自己代李济深为国民党广州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之便拟了一份《请示乡治讲习所建议书》报请广州政治分会和国民党中央审批。由于国民党中央各机构相互推诿开办乡治讲习所之事不了了之。

    1929年2月梁漱溟离粤北上一路参观考察了陶行知的晓庄乡村师范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昆山办的乡村改进会晏阳初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办的乡村改革实验区以及阎锡山的山西地方自治。后来他把自己一路所见所闻和感想写成《北游所见纪略》表在《村治月刊》上。

    本来梁这次北上参观考察的目的是为回到广东办“乡治”积累经验但他离开了广州不久政局生了重大变化。这年3月因蒋桂矛盾激化李济深被蒋介石软禁于南京。因此梁没有再回广东。时值他的老朋友王鸿一、彭禹廷、梁耀祖等人正在北方大力提倡“村治”。1929年1月王鸿一得到阎锡山的资助在北平创办《村治月刊》。193o年1月王鸿一、彭禹廷等在冯玉祥及其部下、河南省主席韩复榘的支持下创办河南村治学院。梁漱1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见《忆往谈旧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页。1《梁漱溟问答录》第5o页。

    溟先后出任《村治月刊》主编和河南村治学院教务主任。193o年1o月韩复榘由河南调往山东河南村治学院停办。

    河南村治学院关闭后韩复榘表示欢迎梁漱溟等人到山东继续他们的乡村运动。1931年1月梁漱溟等到了山东。他们改“乡治”、“村治”为“乡村建设”。据梁解释采用这个名称的原因是“因为当时人们都提倡建设建设有许多方面我想我们搞的工作是乡村的建设工作所以用了乡村建设这个名称”1。

    1931年6月梁漱溟等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作为从事乡建运动的机关。院长是梁耀祖梁漱溟为研究部主任。不久梁耀祖离去由梁漱溟继任院长。院下设研究部、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乡村服务指导处、社会调查部等机构和实验县。该院从创办到1937年山东沦陷而关闭6年间为乡村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研究部共办了两期培养学生58人;训练部共办了3期培养学生1o4o人;其他短期训练班4期培养学生13oo人;共计24oo人。实验县开始只邹平一处1933年又辟菏泽为实验县最后实验工作扩展至许多县。在实验县普遍设立乡农学校实行教育机关与政权机关合一以此改造乡村组织。此外在培养良种、推广农业技术改革、举办各类合作社等方面乡村建设研究院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的同时梁漱溟还完成了《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2年由北平村治月刊社出版)、《乡村建设理论》(1937年由山东邹平乡村书店出版)和《答乡村建设批判》(1941年由重庆中国文化服务社出版)等著作的写作。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一书是从文化的角度来阐乡村建设的意义。梁漱溟认为由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性因此只有“村治”或“乡村建设”才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成为中国文化出路的唯一选择。从该书对中西文化的总体认识及其所得出的结论来看实际上它是对《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理论观点的进一步挥和运用在有的方面显然更为保守。(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他主张在复兴儒家人生态度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但这时他却认为中国人不能运用西方近代的民主制度不是一时的现象西方民主制度在中国是无论如何也建立不起来的。

    《乡村建设理论》(一名《中国民族之前途》)是梁漱溟正面阐述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的著作。全书分为甲、乙两部分甲部“认识问题”主要谈的是乡村建设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乙部“解决问题”具体论述了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方法以及乡村建设在解决中国政治和经济问题上的重要意义。该书认为:“中国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构造的崩溃政治上的无办法。”具体说来中国本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不同于西方的“个人本位阶级对立”。自西洋风气传入后旧的社会构造被破坏了但中国并没有走上西方社会的道路。“东不成西不就”“旧辙已经脱失新轨未得安立”这就是文化失调就是中国各种各样问题的根源所在。这种“文化失调”论可以说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基本出点。既然中国问题就是“文化失调”就是“其千年相沿袭之社会组织构造既已崩溃而新者未立”那末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就不是对谁革命而是改造文化即“中国固有精神与1梁漱溟:《回忆乡村建设》见《忆往谈旧录》第121页。

    西洋文化的长处二者为具体事实的沟通调和”建设一种“新的社会组织构造”、“新的礼俗”。“此沟通调和点有了中国问题乃可解决”。梁漱溟寻找到的这一“沟通调和点”就是乡村政权机关与教育机关合而为一的“乡农学校”。

    1935年4月新知书店出版了千家驹、李紫翔主编的《中国乡村建设批判》论文集。此论文集对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全国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包括梁在山东从事的乡村建设运动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批判。梁漱溟的《答乡村建设批判》一书就是对这些批判意见的总答复。

    1937年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解散后梁表《告乡村工作同仁同学书》和《乡村工作人员抗战工作指南》号召乡村建设工作者团结一致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动员和组织民众密切配合正规军与游击队同日寇作战。他本人则被南京国民政府委任为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成立时梁又被选为参政会驻会委员。1938年初他曾只身前往延安与中共领导人毛泽东会谈。1939年初又赴鲁豫苏皖抗日游击区视察抗战情况。

    1939年1o月为了形成界于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三者”的立场和力量更有力地调停国共两党争端梁漱溟同沈钧儒、黄炎培、张澜、左舜生、李璜、曾琦、罗隆基、章伯钧等在重庆起成立了统一建国同志会通过了《统一建国同志会信约》和《简章》。11月29日梁漱溟面见蒋介石说明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的动机及该会的性质。蒋以不组织正式政党为条件允许成立。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不仅大肆反共而且对民主人士也实行高压政策。

    为调解国共之间的关系力争中间党派的生存和展194o年12月下旬梁漱溟与黄炎培、张君劢、左舜生等在重庆多次秘密集会讨论时局以为“广大中间人士如吾侪者不容自轻责任必当慷慨而起联合同心进而推动两党团结抗敌”并决定将统一建国同志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上清寺特园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政纲》、《敬告政府与国人》及同盟简章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梁漱溟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会后受同盟委托梁漱溟前往香港创办同盟机关报以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同年9月18日同盟机关报《光明报》在香港创刊。1o月16日《光明报》表梁漱溟起草的社论宣布同盟为“国内在政治上一向抱民主思想各党派一初步结合”要“以言论以理性去活动争取大众的同情拥护”“培养起中国政治上的民主势力”“奠定国内的永久和平”。同盟的公开活动引起了国内外广泛注意中共对之热情支持。《解放日报》以“中国民主运动的生力军”为题表社论指出该同盟为民族独立、民主政治而奋斗顺应了全国人民的要求并祝愿其“所负使命得迅实现”。

    1941年12月香港被日军攻占后梁漱溟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撤回到国内。自1942年起他在广西一面写作《中国文化要义》一面从事民主政团同盟的组织活动。1944年9月民主政团同盟改称中国民主同盟梁漱溟仍被选为常务委员并任国内关系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1月1o日根据国共“双十协定”的有关规定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梁漱溟是民盟出席会议的9名代表之一。在会议期间他与其他民主爱国人士一道主张和平民主建国反对国民党动内战。1946年5月初他出任民盟秘书长积极调停国共两党争端为国内和平奔走尽力。7月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李公朴、闻一多先后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梁漱溟以民盟秘书长身份表谈话愤怒地指出:“刺杀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是特务所为。”并说:“有第三颗子弹吗?我就在这里等待着!”“我个人极想退出现实政治致力文化工作”“但像今天我却无法退出了”。“我要连喊一百声‘取消特务’我倒要看看国民党特务能不能把要求民主的人都杀光。我在这里等待着他!”8月6日梁漱溟偕同民盟副秘书长周新民自重庆飞抵昆明调查李、闻被刺真相26日表《中国民主同盟代表梁漱溟报告李、闻暗杀案调查经过》以大量事实揭露了国民党特务的法西斯罪行和国民党当局对李、闻惨案调查的百般阻挠。

    是年11月因国共和谈破裂内战全面爆民盟失去了调停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