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1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在对日态度上与蒋介石政府颇相近他主张对日谈判主张谋求国际支援反对抗日。此后他即以“诤友”的资格时常对政治、外交等问题表意见提出建议。1932年5月他同几个朋友合作办起《独立评论》。他本人表12o余篇文章其中绝大多数是讨论时局与外交的。他一面拥护蒋介石政府反对共产党和地方反蒋势力;一面力倡民主政治反对独裁。曾在《独立评论》上倡导关于建国问题的讨论。在对日问题上则坚持通过国际交涉予以解决。
抗战爆后胡适转而拥护抗战并受蒋介石之托出访欧美作“民间外交”。1938年1o月进而受命为驻美大使以学者而充外交官实非其所长。所幸他在美国朝野声望颇好加之他有卓越的演说才能对唤起美国舆论同情中国抗战不无贡献。1942年9月胡适卸去大使职务在纽约租屋暂住重回到他的学术生活。从这时起考证“《水经注》案”成了他晚年主要关注的研究课题。
抗战胜利后胡适受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归国前由傅斯年暂代。1946年夏胡适自美归国。不久全面内战爆烽烟四起教师学生都极不安定。他一面支持国民党的反共战争一面又抵制军警特务对学校的干预常常奔走于南京、北平之间在政府与学生两面压力下精神困扰不堪一度要求辞职而不果。只有继续考证《水经注》案聊为寄托。这期间蒋介石两度敦促胡适从政均被婉拒。1948年12月北平解放前夕胡适乘蒋介石所派专机匆匆飞离北平不久去了美国。
胡适于1949年4月21日抵旧金山。隔了一天人民解放军即解放南京。随后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即宣告结束。这一个大变局对胡适的打击太大了。很长时间他精神陷入极度苦闷无心做学问亦无颜见客重新住进他原在纽约租住的寓所里过了将近1o年的寓公生活。其间除一度在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工作两年之外只是偶尔在一些大学临时担任讲座其余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均消磨于“《水经注》案”的考证。
所谓“《水经注》案”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一部分学者如魏源、张穆、杨守敬、王国维、孟森等认为清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戴震偷窃了赵一清治《水经注》的研究成果这一公案。胡适最初治此案只是为其同乡前辈(戴震是安徽休宁人休宁与绩溪皆属徽州)洗冤白谤。但此案涉及的材料太多被学者们弄得相当复杂。胡适以近2o年的心力对此公案作考证留下了值得注意的学术成绩。这主要是:(1)掘大量史料证明戴震不曾偷窃赵一清的《水经注》研究成果。其中有些证据可以视为“铁证”。从而多少廓清了在这一问题上的许多偏见。(2)胡适第一个揭示出攻击戴震偷窃赵一清《水经注》研究成果这一公案反映着清后期理学与反理学的斗争。(3)胡适以其地位和声望能得到各方面的帮助因而得见其他人不曾见到的《水经注》版本加以认真比勘、考证弄清各种版本的源流及其价值因而对版本和目录学是一大贡献。
胡适埋头考证的同时与台湾知识界、政界仍有密切联系。由他参与创办的《自由中国》杂志于1949年11月在台北创刊一直到196o年始被迫停刊。其间胡适一度担任该刊的行人。该刊的实际负责人是雷震。雷本是国民党的高级官员因不满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积极推动民主运动。《自由中国》杂志成为民主运动的一个中心为此多次受到当局的干预。胡适本人也屡次受到蒋家父子御用势力的攻击。但权衡政治得失蒋介石还是决定把胡适召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的院长。
胡适1958年4月到台北赴任。196o年雷震因酝酿组织反对党而被当局投入监狱。此后胡适再度陷入精神苦闷之中且屡次复心脏病。1962年2月24日在一次中研院欢迎新院士的酒会上终因心脏病猝而去世。终年71岁。
胡适一生著述甚丰约略估计在2ooo万字以上。目前流行的则只有他生前自编的《胡适文存》三集和《胡适论学近著》一辑。他死后台北远流出版社出版《胡适作品集》37卷。此外有台湾胡适纪念馆编印的《胡适手稿》3o册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耿云志编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42册。
第四十一章梁漱溟梁漱溟名焕鼎字寿铭早年曾用笔名寿民、瘦名后又取字漱溟有时将溟写作冥。1893年重阳节(光绪十九年九月初九)生于北京。梁家祖籍广西桂林但自1849年梁漱溟的曾祖父进京会试中榜做了直隶正定的县令后梁家便移居北京。梁漱溟有兄妹四人上有哥哥焕鼐下有妹妹焕洁、焕绅。
梁家本是名门望族其始祖也先帖木儿是元朝建立者忽必烈的第五子和齐克之子。但传至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时梁家已经中衰。梁济虽也中过举人做过几年小小的京官然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贫困与压抑中度过的。据梁漱溟回忆他家有时拮据得要靠典当母亲的妆奁来维持生计。
1898年梁漱溟开始在家启蒙受读。由于父亲梁济早年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比较开明他不仅支持过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主持的洋务新政对康有为、梁启的维新变法也表赞同因此当梁漱溟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后父亲就再也没有让他按照惯例往下读儒家的四书五经而是要私塾先生拿了一本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的《地球韵言》来教他梁漱溟第一次从中知道了“欧罗巴、亚细亚、英吉利、法兰西”。翌年福建人在北京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中西小学堂”次招生梁济又立即将梁漱溟送到那儿学习。后来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学制的混乱梁漱溟又先后进“南横街公立小学堂”、“启蒙学堂”、“江苏小学堂”学习中间还有两年时间是在家塾中度过的。
19o6年梁漱溟小学毕业入“顺天中学堂”学习。“顺天中学堂”为福建人陈璧所创办它是北京地区最早的新式中学之一。梁漱溟在顺天中学堂呆的时间较长直到1911年他中学毕业。中学时代对梁漱溟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在晚年时写道:“我自十四岁进入中学之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了什么;二是社会问题亦即是中国问题中国向何处去。”“对人生问题之追求使我出入于西洋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周秦宋明诸学派间而至后来被人看作是哲学家。对社会问题之追求使我投身于中国社会改造运动乃至加入过革命组织。总论我一生八十余年(指十四岁以后)的主要精力心机无非都用在这两个问题上。而这两个问题的开端和确立便自中学时代始。”1在梁漱溟进顺天中学堂学习的时候正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立宪运动日益高涨。受父亲的影响梁漱溟开始虽支持梁启等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然而当历史进入1911年后由于清预备立宪的破产梁漱溟放弃了原来君主立宪的立场而站到了反清革命的队伍一边成为京津同盟会会员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参加者。清帝退位、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他被派到《民国报》任外勤记者。《民国报》是革命党人的一份报纸原创办于天津南京临时政府北迁不久迁往北京。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民国报》又成了国民党的机关报。
由于职业的关系梁漱溟经常出入于民初各政党团体的本部参加各种政治会议采访各式政界人物耳闻目睹了一幕幕政治丑剧。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与他所想象的政治理想的反差实在太大了。作为一个刚中学1《梁漱溟问答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6页。
毕业步入社会并对未来充满着幻想的青年他对此深感苦闷和失望。他回忆说:“在此期间内读书少而活动多书本上的知识未见长进而以与社会接触频繁之故渐晓得事实不尽如理想。对于‘革命’、‘政治’、‘伟大人物’。。皆有‘不过如此’之感。有些下流行径鄙俗心理以及尖刻、狠毒、凶暴之事以前在家庭、在学校所遇不到的此时却看见了;颇引起我对于人生感到厌倦和憎恶。”1为了摆脱因对人生感到厌倦和憎恶引起的痛苦1913年春梁漱溟辞去了《民国报》记者之职回到家中潜心于佛学过起了隐居生活。
1916年梁漱溟在《东方杂志》上表了《究元决疑论》长文此文分为“究元”和“决疑”两大部分其宗旨是“批评古今中外的各家学说唯独推崇佛学一家”2。就内容来看《究元决疑论》实际上是梁漱溟本人生活和思想的总结是他为生活在大变动时代的人们提供的一幅医治精神空虚而感到忧虑、不安和痛苦的药方即他在此文的“跋”中所说“为世间拔诸疑惑苦恼”。尽管在理论上《究元决疑论》并没有什么重大创见但它那立论的方法广博的知识尤其是对人们所普遍关切之人生问题的探索获得了学术界的好评。1916年底蔡元培应当时教育总长范源廉之邀从欧洲回国接受北京大学校长一职。他途经上海时看到了《东方杂志》上的这篇文章读后颇感兴趣。不久当梁漱溟经范源廉介绍前去拜访时蔡便当面邀请梁漱溟这位年仅24岁的中学毕业生到北大教书讲授印度哲学。
梁漱溟当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张耀曾的机要秘书尽管他接受了蔡元培的邀请但直到1917年1o月他才到北大正式上课。到北大的第一天他在校长室找到蔡元培和文科学长陈独秀问他们对孔子持什么态度。蔡元培感到有些突然犹豫了一阵回答说他们并不反对孔子儒家学说作为一门学问值得研究至于孔子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可以讨论。梁则表示他“不仅仅是不反对而已”他“这次来北大除替释迦、孔子挥外不再做旁的事”。因此他在讲授印度哲学之余又陆续开设了唯识哲学、儒家哲学、孔子铎旨等课程并出版了《印度哲学概论》(191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和《唯识述义》(192o年由北大出版)两书。当时思想文化界围绕什么是东方文化什么是西方文化东西文化孰优孰劣中国文化的出路是东方化还是西方化等问题争论得十分激烈。为了研究这些问题梁漱溟于1918年1o月在《北大日刊》上登了一则广告征求有志于研究东方学的人。但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人们大都醉心于西学对东方学无大兴趣因而“应者寥寥”。梁漱溟只好在哲学研究所开办了一个“孔子哲学研究会”将自己的意思“略微讲了一个梗概”。“孔子哲学研究会”只维持了一段时间到这年11月底因父亲梁济自杀的影响便搁置下来。但梁漱溟对东西文化的研究仍在进行。192o年秋他开始在北大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部分讲稿陆续在《少年中国》上刊载。1921年暑假他应山东省教育厅的邀请到济南作了4o天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演讲。是年秋演讲稿整理出版。这是梁漱溟第一部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在此书中梁漱溟“批评东西文化各家学说而独挥孔子哲学”从文化渊源和人生哲学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全面的清算“并指出世界最近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东西1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见《我的努力与反省》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36—37页。2《梁漱溟问答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3页。
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标志着梁漱溟“从青年以来的一大思想转变”1。此书认为文化是“生活的样法”而生活是“事的相续”“事的相续”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