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13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鲇∩绮⑷紊绯ぁ8蒙缍宰淌榛矫娴难芯吭诘笔痹艽笥跋臁4送馍杏薪α洹⑶刈嬖伒热艘嘟陨苹剿5歉曰壑啤

    蒋宝龄字子延号霞竹江苏昭文(今常熟)人。工诗善画其山水画高逸古■名重东南。他所著《墨林今话》是中国画史传性著作计18卷其子蒋茞生续撰1卷。书中记录了从乾隆至咸丰年间(1736—1861)12oo余画家多属江苏、浙江两省人各立小传除叙画艺外还涉及书法、金石、诗词及收藏等事。写法近似诗话。

    秦祖詠(1825—1884)字逸芬江苏金匮(今无锡)人。能画山水。

    他的《桐阴画论》是一部对中国画的评论之作共编6卷有同治三年(1864)的著者自序。全书共收晚明至清同治初的画家3oo余人分神、妙、能、逸四品以逸品为最多。除评论之外各有小传。初编末附有《续桐阴论画》(一名《论画小传》)及《桐阴画诀》(一名《绘事津梁》)各1卷后者多集录前人的山水画论。

    在书法方面除上述画家中如汤贻汾、赵之谦、任熊、吴昌硕等家外“咸同以来以书名者何绍基、张裕钊、翁同龢三家最著”“绍基宗颜平原法晚复出入汉分;裕钊源出于包氏;同龢规模闳变不为诸家所囿为一代后劲云”。1年画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清中叶是它展的兴盛时期遍及全国在河北、山东、江苏、陕西、四川、广东、福建等地都有年画印制。苏州的桃花坞与天津的杨柳青是南北方生产年画的两大中心。清末石印技术兴起后美女月份牌的年画逐渐增多套印多色比木刻年画整齐、光润、鲜艳多样成本低售价廉从而逐渐代替了过去的手工生产的木刻年画。太平天国时期专门设有主管艺术的机构如“锦绣衙”司壁画与刺绣;“镌刻衙”司木刻、石刻等。民间艺人也受到重视并被组织起来制作出大量壁画、建筑彩画、石雕、年画等艺术品。至今我们仍可从遗存的太平天国文物中看到当年的艺术风采。如南京朝天宫西堂子街东王府壁画以山水、花鸟、走兽等为内容共有十幅。其中《望楼》是描绘守卫天京的军事建筑是珍贵的写实作品。“山亭瀑布”、“云带环山”、“江天亭立”等山水画较清末文人画家笔下的山水画要生动。苏州忠王府壁画现存九幅主要是描绘走兽、飞禽表现了秀丽细致而又富于装饰的民间艺术风格。忠王府中还有三百余方的建筑彩画其内容也多是鸟兽、虫鱼、花果、图案等。在安徽绩溪曹氏支祠壁画存有“太平军攻城图”、“太平军建军图”等。在杨柳青还现了太平军于咸丰四年(1854)在天津地区绘制分送给民众的木刻年画其中有“秋景图”、“母子图”、“田园风趣”、“英雄会”等。在南京升州路圣库遗址中现的二十个石柱础上刻的装饰浮雕题材广泛新颖手法简洁明了很有特色。其中有以“太平天书”为中心的图案纹样还有《望亭图》、《海螺图》等。

    1《清史稿》卷5o3。

    第十八章新闻出版第一节新闻事业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以报刊为主要形式。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展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侵入由外国人创办的。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邸报”和“京报”没有也不可能展为适应资本主义要求的近代报刊。第二“报”、“刊”不分。中国近代的所谓报实际上既指报也包括各种期刊。从形式上看当时的报刊大都采用书册式与期刊无异。第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大部分报刊都是为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创办的。尽管中国近代也不乏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报刊但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影响来看都远远不及政治性报刊。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外人在华办报活动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是由一些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嘉庆二十年七月一日(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外国传教士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此后各国传教士相继在南洋和中国境内创办了一批中文报刊。如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道光三年(1823)在巴达维亚(雅加达)创办的《特选撮要每月记传》、英国传教士吉德于道光八年(1828)在马六甲创办的《天下新闻》、德籍传教士郭士立于道光十三年(1833)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2、麦都思于道光十八年(1838)在广州创办的《各国消息》。

    随着西方各国来华人员的增加一些外国传教士或商人又开始在中国创办外文报刊。第一家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是道光二年(1822)在澳门创办的葡萄牙文报纸《蜜蜂华报》(aab1…hadaneta)3。其他在中国出版的早期外文报刊还有:英商马地臣和美商伍德于道光七年(1827)在广州创办的英文《广州纪录报》(netregister)、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道光十二年(1832)在广州创办的英文《中国丛报》(theneteserepositery)、英商于道光十五年(1835)在广州创办的英文《广州周报》(netpress)。据统计从嘉庆二十年(1815)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结束外人在南洋和华南沿海地区共创办近代报刊17家其中中文6家外文11家4。这些报刊从内容到形式已明显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邸报。它们有消息有通讯有评论文章中的新闻要素比较明显其读者也是一般民众有广泛的社会性。因此它们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由古代向近代的展。鸦片战争后更多的外国传教士、商人进入中国由这些人创办的各类报刊也大量增加。据统计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到戊戌变法前后由外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第55页。

    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58页。

    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69页。

    4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o页。人在华创办的报刊达17o多种为鸦片战争前的1o倍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1。这些报刊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教会和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鸦片战争后最先在华大量办报的是西方教会和传教士。据不完全统计从咸丰十年至光绪十六年(186o—189o)仅耶稣教会在华创办的报刊就达7o多种2。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有: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咸丰三年(1853)创办于香港的《遐迩贯珍》美国传教士玛高温于咸丰四年(1854)在宁波创办的《中外新报》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于咸丰七年(1857)在上海创办的《丛谈》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于同治七年(1868)在上海创办的《教会新报》(后改为《万国公报》)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于同治十一年(1872)在北京创办的《中西闻见录》(后改名为《格致汇编》)。这些报刊一方面进行宗教宣传成为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它们在客观上宣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成为中国人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基本途径有些报刊还对中国的政治运动生了很大影响。如《万国公报》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尽管它宣传的“维新”与维新派的主张有所区别但客观上对维新运动和维新派人士产生了较大影响。

    第二类是外国人在华办的外文报刊。随着来华并居留中国的外国人数逐年增加以他们为读者对象的外文报刊大量出现。这些报刊有英、日、葡、法、德、俄等文种总数达12o种以上1。其中以英文报刊势力最大而日文报刊数量最多。这些报刊主要有英国人办的《德臣报》(dai1ypress)、《字林西报》(northnetes)、《孖刺报》(netamai1)、《京津泰晤士报》(thepekingandtientsintimes)美国人办的《密勒氏评论报》(eek1yrevieofthefaresst)德国人办的《德文新报》(derostasiatisnetbsp;l1oed)法国人办的《中法汇报》(l’neta)日本人办的《上海新报》等。这些在华外文报刊在代表各国侵华权益方面比外人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表现得更为露骨很多外文报刊都成为本国资产阶级在华的代言人。如英文《字林西报》完全代表着在华有“特殊商务利益”的英国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并得到英国驻沪领事馆和上海租界工商局的支持和赞助有“英国官报”(offinet)之称2。

    第三类是外人在华创办的商业性中文报刊。外人创办以赢利为目的刊载较多商业内容直接为商业服务的商业性中文报刊始于同治年间。较著名的有英国人的《上海新报》、《申报》、《字林沪报》、《时报》、《新闻报》等日本人的《汉报》、《佛门日报》、《亚东时报》、《顺天日报》、《盛京日报》等德国人的《直报》等。这种商业性报刊为了赢利在编辑业务、报刊内容、版式和经营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彼此之间进行了一些竞争这无疑有利于近代报刊的展。如由英商美查兄弟创办的《申报》不仅重视广泛的新闻和论说文章还辟有文艺副刊和广告栏目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四种基本成分的确定反应了中国新闻事业开始了新的展进程。

    1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第18页。

    2李时岳:《反洋教运动》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64页。

    1方汉奇等:《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页。2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第35页。

    随着外报在中国日益增多中国还开始出现了专事新闻收集和向报刊稿的新闻通讯社。根据同治九年(187o)世界几家大通讯社分割世界新闻市场的协定英国的路透社享有在中国的独占稿权。同治十一年(1872)路透社总社派记者科林兹到上海建立了路透社远东分社负责中国、西伯利亚、朝鲜、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新闻收集和稿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家新闻通讯社1。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路透社在中国新闻市场的垄断被打破。1914年日本人宗方小太郎在上海创办东方通讯社以后成为日本在华的官方通讯社。到二十年代法国哈瓦斯社和美国合众社都分别到中国活动或建立分社。

    戊戌变法前后的国人办报随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的扩张咸丰年间中国人自己开始创办近代报刊。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报刊最早出现在清廷统治所不及的香港。咸丰八年(1858)伍廷芳和黄胜租借了英文报纸《孖刺报》的一套中文铅字以《孖刺报》中文晚刊的名义创办了《中外新报》。该报“名为《孖刺报》所有实为华人单独主持所有一切营业权利皆属华人”1。因此可以说《中外新报》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近代报纸。同治三年(1864)在英商《德臣报》工作的中国译员陈霭亭在伍廷芳、何启等的支持帮助下借用《德臣报》的设备以《德臣报》中文版名义创办了《华字日报》。该报从编辑到行完全由中国自理因此也是中国人办的报纸2。同治十三年(1874)王韬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他利用该报表了大量宣传维新变法的政论文章从而使该报成为我国政论性报刊的先驱。上述三种报纸长期鼎立成为香港三大中文商业报纸。

    到同治、光绪之际内地也出现了一批中国人创办的近代报刊。如广州的《羊城采新实录》、《述报》、《广报》汉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