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13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同治、光绪之际内地也出现了一批中国人创办的近代报刊。如广州的《羊城采新实录》、《述报》、《广报》汉口的《昭文新报》上海的《汇报》、《新报》等。

    国人早期创办的报刊从内容来说明显反应出要求在中国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和反对外国对华侵略的民族主义立场。然而参与创办以上报刊的多数是一些与外商和洋务派集团关系密切的买办式人物这就决定了这些报刊对外商和洋务派集团的依赖关系。它们有的长期与外人报纸保持“合办”关系如《中外新报》、《华字日报》;有的则挂外国招牌如《广报》(后期);有的找一个外国人作名义上的“总主编”如《汇报》。同时很多报刊在经济上依赖于洋务派官僚。如《汇报》的两个大股东叶固之和唐廷枢都是洋务派官僚;《新报》的一部分经费出于上海道道库后来又接受江南制造总局的津贴。这些都是中国资产阶级先天弱点在其早期办报活动中的体现。

    尽管如此在封建统治下这些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近代报刊仍是举步维艰难以展。上述报刊中除在香港出版的几种外其余都是非常短命1梁家禄等:《中国新闻业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页。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69页。

    2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第61页。

    的大都是一年或不到一年就被迫停刊。出版时间较长的《新报》和《广报》也只维持五六年。其中《广报》因刊登某大臣被参一折而被两广总督李瀚章以“妄谈时事淆乱是非”的罪名而“严行查禁”1。这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对新闻舆论的压制和摧残。

    国人办报的真正兴起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光绪二十一年六月(1895年8月)康有为和梁启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强学会成立后该报即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这份报纸没有自己的印刷和行机构而是托《京报》报房代为排印并随《京报》免费分送北京各官绅。该报形式同于《京报》但其内容迥异包括上谕、外电、各报摘录、译报、评论等主要是宣传维新变法。后来由于该报报名与广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同遂改名为《中外纪闻》。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1896年1月)康有为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作为强学会上海分会的机关报。该报“专录中国时务兼译外洋新闻凡于学术治术有关切要者巨细毕登”2成为维新派在南方的喉舌。

    维新派的这两份报纸一创刊就遭到封建顽固派的破坏和抵制。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六日(1897年1月2o日)清廷下令封闭强学会《中外纪闻》和《强学报》也被迫停刊。

    光绪二十二年(1896)夏以后随着维新运动进入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也进入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维新派和支持维新运动的知识分子共创办了3o多种宣传鼓吹变法的报刊。比较著名的有汪康年、黄遵宪、梁启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康广仁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严复等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唐才常等在长沙创办的《湘学报》和谭嗣同、唐才常在长沙创办的《湘报》。其中由梁启任总主笔的《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的主要机关报。它出版仅几个月销量就达到1。7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成为当时宣传变法维新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维新派人士都把创办报刊作为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他们的办报活动直接与当时的政治斗争需要相联系这就形成了当时办报活动和报刊新闻的若干特点。

    就报刊的种类而言大量的是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政治性报刊。即使是那些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刊物如《农学报》、《实学报》、《格致新报》等也多为提倡新学、推进新政而创办其政治目的也是很明显的。而在政治性报纸中又大都以期刊的形式出版。这是因为“阅报之人亦略可分为二类:大抵阅日报者则商贾百执事之人为多而上焉者或嫌其陈述之琐屑;阅旬报者则士大夫读书人为多而下焉者或痛其文字之艰深”1。所谓“旬报”就是指期刊。维新派依靠的主要是“士大夫读书之人”自然在办报上就重视“士大夫读书之人”喜欢阅读的政治性内容。

    与此相联系维新派的报纸特别重视政论这一文体并始终以政论为其报刊的主要内容。在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报刊政论家如梁启、麦孟华、徐勤、谭嗣同、唐才常等。在这些报刊政论家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颖的政论文体当时称为“报章文体”或“时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1o1页。

    2《上海强学会章程》《戊戌变法》第4册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39o页。1严复:《〈国闻报〉缘起》《严复集》第2册第453—454页。

    务文体”。这种文体“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和外国语法纵笔所至略不检束”1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八股文、桐城派古文和骈体文等传统文体的束缚适应了资产阶级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对中国近代报刊文体的演变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戊戌政变后维新派创办的报刊绝大部分被封闭或被迫停刊。康有为、梁启等流亡海外。他们相继在海外创办了一系列报刊继续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在这一时期内改良派创立的报刊中较重要的有:梁启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华侨商人邱菽园出资康有为、梁启等在新加坡创办的《天南新报》徐勤在美国旧金山创办的《文兴日报》梁启在檀香山创办的《新中国报》等。在这些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尤其是《新民丛报》成为改良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曾风靡一时最高行量曾高达1。4万多份畅销国内主要城市和1o多个国家2。不过从总体上来说改良派的办报活动已是强弩之末其地位正在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所取代。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进行民主革命同时也很重视报刊宣传活动从而使一大批革命报刊相继创刊。又由于资产阶级内部政治派别的分化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报刊大论战也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又一个办报。

    光绪二十五年(1899)秋孙中山鉴于“康有为派所出版杂志风行内外革命党对之实属相形见绌”“始遣陈少白至香港组织《中国日报》”1。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19oo年1月)《中国日报》在香港正式创刊。另外《中国日报》还出版了内容侧重于论说方面的副刊《中国旬报》二者合称为《中国报》。它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宣传阵地。

    与此同时留日中国学生也创办了一批革命报刊。光绪二十六年九至十月(19oo年11—12月)留日学生出版了最早的两份刊物“一为《译书汇编》江苏人杨廷栋、杨荫杭、雷奋等主持之所译西籍皆于青年思想之进步至有关系;二为《开智录》粤人冯自由、郑贯一、冯斯栾等主持之专挥自由平等之学说于南洋各埠颇为流行”2。此后相继有秦力山、沈云翔、戢翼翚等创办的《国民报》半月刊杨守仁、陈天华、黄兴等创办的《游学译编》刘成禺等创办的《湖北学生界》孙翼中、蒋智由等创办的《浙江潮》秦毓鎏等创办的《江苏》等刊物。这些留日学生刊物大力宣传民族主义和民权学说主张反清革命对民主革命思潮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在国内革命派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创办了一些报刊如戢元丞等创办的《大6月刊》爱国学社创办的《童子世界》章士钊等创办的《国民日日报》蔡元培等创办的《俄事警闻》等。革命派还将原来宣传维新保皇1梁启:《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四。

    2复旦大学新闻系:《简明中国新闻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o3页。1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o—11页。

    2《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8页。的《苏报》改造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宣传反清革命的报刊。革命派在《苏报》上表大量谴责清朝反动统治、批驳保皇党人谬论的文章引起了清廷的恐惧和忌恨。清廷于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五日(19o3年6月29日)勾结上海租界巡捕房封闭了《苏报》馆逮捕了章太炎等有关人员制造了当时震惊中外的“《苏报》案”。“《苏报》案”后革命派在国内的报刊活动一度处于沉寂状况。

    光绪三十一年七月(19o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也随之进入了大展时期。《民报》的创刊就是这种展开始的标志。光绪三十一年十月(19o5年11月)作为中国同盟会机关报的《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先后担任该刊主编和撰稿的有张继、章太炎、陈天华、汪精卫、宋教仁等。孙中山亲自为《民报》创刊写了刊词。在这篇著名的刊词里孙中山第一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报》自创刊起就致力于三民主义的宣传力图使其“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1。

    《民报》创刊后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第四号的行量已达万份第七号又增加到1。7万份。它的第一号反复翻印7版第二、三号也一连行了5版2在国内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民报》所宣传的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引起了康有为、梁启为的改良派的全面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民报》作为革命党人的主要宣传阵地与改良派的《新民丛报》展开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报刊大论战。这一论战主要围绕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进行。除《民报》和《新民丛报》外双方在国内外的2o多种报刊投入了论战。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而告结束。论战的胜利不仅在政治、思想上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壮大了革命派阵营而且对近代报刊新闻的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先它促进了报刊政论体的展。在论战中双方报刊表了大量政论性文章且带有强烈的辩论性质。这就使这些政论文较以前维新派报刊和革命派早期报刊的政论文主题更加鲜明措词更加激烈笔锋更加犀利。其次这场大论战也促进了革命报刊宣传活动的大展。论战前革命派的刊物不到3o种报纸仅1o多种。而论战后到辛亥革命前革命派的刊物增加到4o多种报纸增加到65种以上1。由于这一报刊大论战的影响国内革命派的报刊宣传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而打破自“《苏报》案”后革命派报刊宣传活动沉寂局面的是光绪三十三年(19o7)秋瑾在上海创办的《中国女报》。《中国女报》是我国近代最有影响的妇女报刊之一。中国近代最早的妇女报刊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中国女学会创办由康同薇、李蕙仙、裘毓芳等女报人主编的《女学报》。此后又相继出现了1o多种妇女报刊。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与以前的妇女报刊不同它不是一般地停留于宣传女学女权要求男女平等而是进一步提出妇女的解放必须与反清革命斗争结合起来。《中国女报》虽然仅办两期就因“费绌停顿”但它在当时妇女运动和反清革命运动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女报》停刊后秋瑾牺牲。另一女革命家陈志群于光绪三十三年(19o7)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