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13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改编的作曲家又是琵琶演奏家。他来自广东番禺是一位贫苦的民间艺人。他除写广东乐曲外还写过一些宣传抵制洋货、劝戒洋烟、反对蓄婢等内容的地方曲艺作品。他创作的乐曲如《群舟竞渡》、《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都很著名。邱鹤梼(188o—1942)我国较早编写广东音乐书刊的人在搜集整理广东小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著有《弦歌必读》、《琴学新编》。
江南丝竹是近代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演奏形式。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结合进行演奏故称“丝竹”。丝竹乐在这地区的城市与农村盛行但演奏风格却完全不同。城市中以文人为多风格优雅华丽农村中则吹鼓手较多演奏大套乐曲常加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练朴实。宣统三年(1911)以后以上海为中心先后组织了许多演奏丝竹乐的团体如“文明雅集”、“钧天社”、“清平社”等。
“吹歌”是近代广泛流行于我国河北、山东一带的器乐合奏。河北农村的“吹歌”是农民在农闲或参加婚丧喜庆活动时用管子及笙、海笛、胡琴、云锣、鼓、钹、小铛铛、梆子等器乐演奏。曲目多为可以演唱的“歌”。河北“吹歌”演奏风格粗犷朴实表现了北方人民豪爽乐观的性格。山东的鼓吹乐和山西的民间吹打乐也都很有特点。
琵琶独奏自唐宋以来在民间一直流行不衰。展至近代因地域、师承、所传曲谱以及演奏风格不同形成了许多流派。著名的有华文彬(1784—1859)字伯雅号秋萍江苏无锡人。曾编有《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简称《华氏谱》)和牌子小曲《借云销小唱》对后世琵琶谱的整理影响很大无锡的传派大都以《华氏谱》为依据。
平湖李祖棻(号芳园)编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简称《李氏谱》)。由于他出身于演奏琵琶的世家本人也有较高的演奏技巧能与当时许多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互相交往切磋所以《李氏谱》对于琵琶技巧的传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的弟子有张子良、吴梦非、朱行菁等是为李祖棻派。吴梦非编有《怡怡室琵琶谱》(抄本)。
上海浦东地区有演奏琵琶的历史传统演奏人才辈出形成了“浦东派”。近代著名琵琶演奏家陈子敬(1837—1891)就是浦东人。他的曲谱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传抄本。陈子敬早年参加过太平天国的革命活动后来专学琵琶善奏《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平沙落雁》(即《海青拿天鹅》)等曲。浦东派所传乐曲有沈淡初(1889—1953)编的《养心轩琵琶谱》。浦东派谱较前两谱详尽准确。
上海汪昱庭派。汪昱庭(1872—1951)的演奏兼取平湖派与浦东派之长所传弟子也较多。经他改编的“浔阳月夜”(“浔阳曲”或“夕阳萧鼓”)成为现代一著名的琵琶独奏曲。3o年代又经柳尧章改编为民族乐器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流传至今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此外还有崇明瀛州古调派以1916年海门沈肇州(1858—193o)编刊的《瀛州古调》曲谱为依据其弟子有施颂伯、徐之孙等。浙江温州还有琵琶演奏家俟国器、潘志秉、张幼明及其弟子殷北海等所演奏的乐曲更为古老多为各地曲派所未收如《宋玉悲愁》、《琵琶行》等在技巧上也有较高的要求。
欧洲乐器的大量传入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光绪二十五年(1899)袁世凯接受德国顾问高斯达的建议把军队中的长号筒换为西洋铜喇叭并组织了一支军乐队。光绪二十九年(19o3)袁世凯又在天津开办了军乐学校共办过三期每期8o人另组织过一支5o人的旗人队。同时还派人到德国专门学习音乐成立过2o人的西洋铜管乐队。后来在中小学里还逐渐开展了业余军乐队活动。钢琴在这时也开始在中国流行师范学校、教会学校和某些私人教学中已逐渐使用。1918年商务印书馆刊印的《进行曲》是我国最早出版的钢琴谱收有乐曲6o余。辛亥革命后风琴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也开始广泛应用。专门供中国人学习使用的风琴教科书也6续出版如日本人铃木米次郎编著的《风琴教科书》李树白编著的《风琴教科书》等。后又有人为适用于风琴弹奏用简谱记录戏曲和民间器乐曲曲谱刊印了《风琴戏曲谱》。当时在北京还出现了风琴厂。这时期还出现了新型的音乐社团并以举办音乐会的形式开展音乐活动。如1916年左右有曾志忞等人在北京创办的“中西青年会”对戏曲音乐进行学习和改良。同年成立“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分中西两部分。1919年改组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蔡元培为会长下设“古琴”、“琵琶”、“钢琴”、“提琴”等若干小组并请人讲解西洋乐理等声学。
当时还有一些音乐家也开始学习欧洲作曲理论并进行创作。如肖友梅(1884—194o)于光绪二十七年(19o1)赴日本学习教育和钢琴并加入了同盟会1912年又赴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著名音乐家刘天华(1895—1932)当时在上海一个新兴的戏剧团体“开明剧社”工作同时也学习西洋音乐参加管弦乐队的活动。他既精通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也能演奏小提琴、小号和钢琴等西洋乐器。他能在民族乐器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作曲和演奏技巧因而在民族器乐的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第七节绘画、书法近代西画相继传入在绘画方面表现出新的转变。同时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展、照相制版技术的传入以及报纸的行等画报艺术随之产生《点石斋画报》的问世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绘画方面自道光以后有戴熙、汤贻汾二人可称名家世称“戴汤”。戴熙(18o1—186o)字醇士号鹿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曾官兵部右侍郎并以绘画供奉内廷。归里后主讲崇文书院。戴熙画山水师法王翚丘壑变化较多并能取法王原祁及别家。作品于秀丽中见工稳能集清中期山水画中“四王”派之长自成一体。亦画竹石花卉。著有《习苦斋诗文集》、《习苦斋画絮》及《赐砚斋题画偶录》。他对作画的认识已突破了董其昌以来“正统派”的束缚成为“四王”派的后劲人物。代表作品有《香雪堂草卷》、《春江帆影图卷》等。
汤贻汾(1778—1853)字若仪号雨生江苏武进人。擅画墨梅、花卉笔敏秀逸兼工行草、诗歌。有《琴隐园集》、《画筌析览》等。
这时期的著名画家赵之谦、“三任”、吴昌硕等的绘画成就更给近代绘画艺术带来了朝气。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号冷君浙江绍兴人。咸丰举人曾官南城知县。为人孤愤好嬉笑怒骂与世不谐。其书画、刻石卓绝一时。他的篆刻初师丁敬继学邓石如并法秦汉后突破秦汉钤印的藩篱能博取钱币、镜铭及碑版、造像等文字的体势笔意入印浑厚闲静开辟了篆刻的新天地。其边款具有魏碑风格亦作阳文印侧刻画像为其创。其书法各体都能用魏碑笔法写行草书别具风貌。他的画以写意花鸟、蔬果为主旁及山水、人物笔墨潇洒自如富有生气。他能将书法入画将诗书画印结为一体刚柔相济理法严密。作品中《葵树绣球》、《蕉石》、《桂树冬荣》可为代表。著作有《勇庐闲话》、《梅庵集》、《悲盦居士诗賸》、《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丛书》、《二金蝶堂印存》、《缉雅堂诗话》、《补环宇访碑录》等。
任熊(1822—1857一说182o—1856)字渭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少年开始学画为姚燮所称许。他深受姚燮影响在诗书画方面不断得到提高。后寓居苏州往来于上海、苏州一带以卖画为生。他工于人物画亦工山水、花鸟。其人物画学陈洪绶笔法圆劲、形象夸张多以历史故事和仕女为题材代表作品有《列仙酒牌》、《剑侠传》等。并曾刻为木刻画集《任渭长四种》是晚清木刻的精品流传广泛。他的山水画数量较少但意境开阔结构宏伟有《十万图》山水册页。其花鸟画于技术上工笔重彩与没骨写意兼收并蓄将民国艺术与文人画的优长融为一体并吸取了外来的水彩画的方法情调清新。
任薰(1835—1893)字阜长又字舜琴任熊之弟。画风亦学陈洪绶。工人物、山水尤擅花鸟。任薰之子任预字立凡亦能继承家学。
任颐(184o—1896)初名润字小楼后改字伯年浙江绍兴人。其父任鹤声工于写照任颐幼年即得其指授。后遇任熊任熊收其为弟子并介绍其从任薰学习。任颐自中年寓居上海卖画终生。他长于写照浅描淡染笔墨不多而有神情亦兼擅花鸟、山水。取法陈洪绶、华嵒、并受朱耷等影响。所作花鸟重视写生形象活泼生动钩勒、点簇、泼墨交互施用而设色鲜淡别具一格。他的人物画题材广泛有反映人民生活的有写历史故事和神话人物的也有民间流行的通俗题材。作品有《关河一望萧索》、《故土难忘》、《关山在望》、《苏武牧羊》、《八仙》、《西施》和《牡丹双鸡图》等。与任熊、任薰并称“三任”是近代名重一时的画家。虚谷(1824—1896)本姓朱名怀仁原籍安徽新安(今歙县)移居江苏广陵(今扬州)。曾任清军参将后出家为僧名虚白字虚谷号柴阳山人。往来苏州、上海以卖画为生其画颇受任颐推重。他工于花鸟尤擅画松鼠及金鱼等小动物题材。运用干笔以偏锋或逆锋冷峭新奇匠心独运别具一格。作品有《竹枝秋鼠图》、《柴绶金章图》等。同时也工于肖像兼能为诗有《虚谷和尚诗录》。
吴友如(?—约1893)名嘉猷江苏元和(今吴县)人。自幼贫困喜绘画自学勤练并吸取钱杜、改琦、任熊等人画法工人物、肖像。以卖画为生曾应征到北京宫廷作画。光绪十年(1884)开始在上海主绘我国第一部画刊《点石斋画报》后自创《飞影图画报》。内容多为时事新闻插图和描绘市民社会生活。他的作品还参用了西方绘画透视法构图紧凑线条遒劲简洁对以后的年画、连环画都极有影响。他还为木板年画绘制画稿在民间流传很广。
吴昌硕(1844—1927)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别号缶庐、苦铁浙江安吉人。清末曾任江苏安东(今涟水)县令一月后寄寓上海。工诗和书法擅写“石鼓文”朴茂雄健能突破成规而自成一家。尤精篆刻雄浑苍老创为一派。3o岁以后开始作画以写意花卉、蔬果为主山水人物偶亦为之。他吸收了徐渭、朱耷、石涛、赵之谦诸家之长并受任颐的影响兼取篆刻、隶、狂草的笔意色酣墨饱极富生趣在画风上酷似赵之谦但又有所展。吴昌硕作画强调“画与篆法可合并深思力索一意唯孤行”和“作画时须凭一股气”主张在画中要表现自己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富有豪迈奔放的气势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他对构图章法也十分注意疏密错综虚实相间。用色鲜艳凝重不落俗套喜用西洋红渲染花果。他以其特有的豪迈气魄以及书法与金石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在近代绘画史上独负盛名影响很大。代表作品如《云壑古松图》、《紫藤图》、《墨松图》、《杂花图》等。光绪三十年(19o4)与同道丁仁、王礼等在浙江杭州创办西泠印社并任社长。该社对篆刻书画方面的研究在当时曾产生很大影响。此外尚有蒋宝龄、秦祖詠等人亦皆善画山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