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13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戏曲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在京剧和地方戏的领域内也得到反映。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首先开展了京剧革新活动。汪笑侬是近代最早配合社会运动改编和创造京剧剧本的艺人。汪笑侬(858—98),满族人,本名德克俊,又名僢,号仰天。年轻时中过举人,后曾任河南太康知县,因触怒豪绅而被革职。此后专门从事京剧活动,长期在上海演出,专攻老生。他根据自己嗓音的特点,吸收汪桂芬(80—90)、孙菊仙(84—93)的唱法,别创新腔,自成一派。除改编《哭祖庙》、《将相和》、《党人碑》、《骂王朗》、《长乐老》、《受禅台》、《博浪椎》以外,还有着时装登场的《缕金箱》、《獬豸梦》、《瓜种兰因》、《立宪镜》、《博览会》等,在当时已有“改良新剧”之称。
………………………………
14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出身于京剧世家是“十三绝”中著名演员梅巧玲之孙。8岁学戏11岁登台专演青衣兼刀马旦。早年曾演出反映当代生活的戏《邓霞姑》、《一缕麻》。河北梆子花旦演员田际云(1864—1925)长期在北京演出。据传他在清廷演戏时曾为当时维新派人士传递消息。宣统三年因约请新剧演员王钟声在他经营的天乐园演出被拘押百日。辛亥革命后起组织艺人群众团体正乐育化会并举办北京第一个女子科班“崇雅社”。田际云还曾演出《大战罂粟花》。
其他如川剧改良公会和陕西“易俗社”是两个具有明确宗旨并聚集了相当数量的作家的戏曲改良组织。黄吉安(1836—1924)是近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重要作家。
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报刊上也6续刊载了大量的传奇、杂剧剧本。这些作品几乎都创作于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到宣统三年辛亥革命之间。这一时期反对民族压迫、宣传革命成为戏曲作品的主要内容。这类作品大都取材于历史故事。如:川南筱波山人的《爱国魂》是写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反映现实斗争的有浴血生的《革命军》传奇、萧山湘灵子的《轩亭冤》、华伟生的《开国奇冤》等;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如反对美国迫害华工的南荃居士的《海侨春传奇》等;宣传妇女解放、提倡女权的有柳亚子《松陵新女儿》等;有介绍外国资产阶级革命故事的如梁启《新罗马传奇》、感惺的《断头台》等。这些作品都宣传了资产阶级改良或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如大汉族主义观点、反对人民革命的态度以及反帝反封建的不彻底性等。写作技术方面有的也不符合戏曲规律有的难以适应舞台演出。话剧的产生光绪三十一年(19o5)新剧活动家汪仲贤(即汪优游)兄弟组织了业余新剧团体文友会演出了《捉拿安德海》、《江西教案》两个戏。以后又有开明演剧会、益友会、青年会演剧部等。其演出形式有的脱胎于京剧时装戏有的借鉴西洋戏剧但未形成完整的新戏剧形式。光绪三十三年(19o7)曾孝谷、李叔同、6镜若、欧阳予倩等在日本留学期间受日本“新派剧”影响组织了“春柳社”并在日本演出了《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热血》等剧。在春柳社的影响下新剧团纷纷成立。在南方王钟声于光绪三十三年创办了“春阳社”并演出《黑奴吁天录》、《迦菌小传》、《张文祥刺马》等剧。新剧剧作家和演员任天知于宣统二年(191o)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职业新剧团体“进化团”并演出了《共和万岁》、《黄金赤血》、《都督梦》等剧。春柳社的同人回国后又以春柳剧场的名义在上海、无锡、长沙等地演出《社会钟》、《家庭恩仇记》等剧形成了“文明新戏”的热潮。
南方的新剧运动也影响到北方。光绪三十四年(19o8)夏王钟声带着一批人到北京、天津等地演出新剧《宦海潮》、《秋瑾》、《徐锡麟》、《孽海花》等深受群众欢迎。次年天津南开学校也开始编演新剧成立南开新剧团成为北方早期话剧的重要力量。
袁世凯统治时宣传革命的新剧团体被解散以上海为中心的新剧运动一时消沉变质但仍演出了《皇帝梦》等对窃国大盗袁世凯进行了嘲讽。这种新剧是我国现代话剧的前身。现代话剧在当时称为“新剧”直到1928年才最后定名为“话剧”。
第六节音乐近代传统的民间音乐如民歌、说唱、器乐、歌舞等从内容到形式都注入了新的因素。明清时期流传的弹词得到进一步展。在各地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很多新的说唱曲种。民间乐器在近代也有变化和展苏南吹打乐河北、山东、山西的吹奏乐在曲调上更为细致和丰富。沿海城市广州一带的广东音乐形成于本时期末。以上海为中心广泛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丝竹乐也很盛行。还有一些音乐家对古老的乐曲进行了整理和创新的工作出现一些新的演奏曲目。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在音乐艺术上有西洋音乐的初步输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
学堂乐歌的兴起随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兴办学校音乐与音乐教育逐渐受到重视。梁启在当时也大力提倡音乐他在《饮冰室诗话》里说:“去年闻学生某君入东京音乐学校专研究乐学余喜无量。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此稍有识者所能知也顷诸杂志《江苏》屡陈中国音乐改良主义其第七号已谱出军歌、学校歌数阙读之拍案叫绝此中国文学复兴之先河也。”一些著名诗人写出了适合歌唱的诗如黄遵宪、秋瑾就是突出代表。梁启评论黄遵宪创作时说:“近年以来爱国之士注意此业者渐不乏人而黄公度(遵宪)尤其也。公度所制《军歌二十四章》、《幼稚园上学歌》若干章既行于世;今复得其近作《小学校学生相和歌十九章》亦一代妙文也。”1杨度也曾写过《湖南少年歌》。梁启的《黄帝》四章和《终业式》四章亦曾被谱成歌曲演奏。
由于新式学堂的建立在学堂内开设了乐歌课程。如南京西江师范学校在光绪二十六年(19oo)创办专门聘请了日本教师教授音乐课。光绪三十三年(19o7)清廷“女子小学堂章程”内正式把音乐列为“随意科”。1912年还规定在中学设立“乐歌”课程并定为必修课。
“学堂乐歌”的大量产生是在辛亥革命时期作品的内容多以反帝强兵、御侮爱国、妇女解放为主题。如革命女诗人秋瑾所写的《勉女权歌》曾在其主编的《中国女报》第2期(19o7年2月)用简谱刊出。在这些乐歌中如《中国男儿》、《何日醒》、《惟我同胞》、《抵制美约》、《国耻》、《劝用国货》、《婚姻祝词》、《演说》等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宣传鼓动作用。辛亥革命前夕曾流传一《勉学》歌这歌号召群众奋图强挽救祖国危机反映了中国人民希望民族复兴的愿望。1912年刊印的《共和国唱歌集》中有不少热情赞扬辛亥革命的作品如《庆祝共和》、《共和国民》、《爱国歌》、《女革命军》、《光复纪念》等。总之学堂乐歌的产生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出现的新生事物。这些乐歌绝大多数是填词之作曲调主要来自日本也有来自西欧各国者。学堂乐歌介绍了欧洲和日本的各种歌曲体裁如儿童歌曲、舞蹈游戏歌曲、摇篮曲。在演唱乐歌时还出现了独唱、齐唱和简单的二声部、三声部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群众歌咏的方式开始进入中国人民的音乐生活为“五四”运动以后群众歌曲的创作奠定了1《饮冰室诗话》第七十八。
基础。
近代音乐教育家伴随学堂音乐的展出现了一批音乐教育家其中以李叔同、沈心工、曾志忞等最为著名。
艺术教育先驱李叔同(188o—1942)名文涛艺名息霜原籍浙江平湖光绪六年(188o)诞生于天津。自小接受传统教育对于书法、金石尤为爱好。十六七岁时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元礼)学习填词从唐静岩(育厚)学书法。戊戌变法时迁居上海。在上海与袁希濂、许幻园等在城南草堂组织“城南文社”又与常熟鸟目山僧(黄宗仰)、德清汤伯迟上海任伯年、朱梦庐、高邕之等书画名家组织“上海书画公会”。光绪三十一年(19o5)秋东渡日本留学学习西洋绘画和音乐。曾独立编辑《音乐小杂志》在日本印刷后寄回国内行。次年九月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同时又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并从日本戏剧家川上音二郎和藤泽成二郎研究新剧表演。他与同学曾孝谷等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春柳社”在该剧社上演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与《黑奴吁天录》中扮演了茶花女和爱美抑柳夫人受到日本戏剧界的好评。宣统二年(191o)李叔同毕业回国在天津高等工业学堂担任图案教员。1912年春上海《太平洋报》创刊李叔同被聘为编辑主编副刊画报。同年3月加入“南社”并在上海沪东女学任教讲授文学与音乐。与柳亚子等创立“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同年秋到杭州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图画和音乐教员。1915年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图画、音乐教员。他为艺术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后来成名的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都是他的学生。1918年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法号弘一。1942年圆寂于福建泉州。
李叔同一生创作歌曲5o余有开明书店出版的《中文名家五十曲》被当时中小学音乐课广泛采用受到社会欢迎。他的早期作品表现了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存亡的忧虑。如光绪三十一年(19o5)采用我国民间曲调“老六板”填写的《祖国颂》在沪学会的刊物上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全国各地学校都将其作为音乐教材。他还有不少填词歌曲是抒情性的独唱和小合唱有的歌词是古体诗词这些作品在词曲的配合和意境的创作等方面都过了同时代的学堂乐歌。
音乐教育家沈心工(1869—1947)原名叔逵又名庆鸿上海人。辛亥革命前在上海务本女塾、龙门师范学校任教是国内学校唱歌教材的最早编辑者。从光绪二十九年(19o3)开始先后编辑出版《学校唱歌集》(三集)辛亥革命后又出版了《重编学校唱歌集》(六集)、《民国唱歌集》(四集)等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他采用外国歌调编配新词作为中小学生和学前儿童唱歌教材。他选曲填词的代表作有《何日醒》、《革命军》和《同胞同胞须爱国》、《兵操》等表现出对清政府统治者的不满与斗争。他也有少数创作歌曲如《革命必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黄河》、《采莲曲》等。
近代器乐的展近代器乐方面也有所展。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产生和流行的民间器乐曲称为“广东音乐”。广东音乐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包括粤剧和潮州剧音乐;狭义的是指小曲(器乐曲)。近代的广东小曲盛行一时它在城市和农村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不断演化吸收了各地民间小调、小曲、戏曲音乐和各种乐器乐曲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流畅优美节奏明快清晰其中抒情写景之作更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何柳堂(1872—1934)早期广东音乐创作和改编的作曲家又是琵琶演奏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