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13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不如归》、《滑铁卢战血余腥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迦茵小传》等。林纾的译作给近代作家和读者以很大影响,对中外文化交流起过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林纾本人不懂外文,无论对译本的选择,或对语意的理解,都只能依赖口译者,这给他的翻译带来很大的限制与影响。

    当时的翻译家除林纾之外,还有几个人值得注意。如吴梼(亶中),他的译作以日本的为多,有《薄命花》、《寒桃记》、《寒牡丹》、《银钮碑》《美人烟草》、《五里雾》、《侠黑奴》,以及英国勃来雪克著《车中毒针》、俄契诃夫《黑衣教士》等,表现出相当的文学修养。陈冷血(景寒)以翻译俄国虚无党最多,也译有侦探一类的作品,有《白云塔》、《侠恋记》、《火里罪人》、《大侠记》、《侦探谭》等。包天笑的译作,近于演述,以教育方面的内容为多,如《馨儿就学记》(《爱的教育》)、《儿童修身之感情》等。此外,周桂笙的译作在当时也很有影响。

    这时还有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他们的译作《域外集》(909年出版),全是短篇,有俄国的迦尔洵、契诃夫、梭罗古卜、安特来夫,波兰的显克微兹,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莫泊桑,丹麦的安徒生,新希腊的蔼夫达利阿谛斯,以及芬兰的哀禾等人的作品,集、童话、寓言为一集。译文古朴,虽用的是古文,但仍然保留了原著的章节格式,与林纾的用古文意译相比,《域外集》则是一部采用直译的译作。在文言翻译中,以林纾的影响最大,但从对文学的理解,以及忠实于原著方面,则当推周树人、周作人兄弟。

    诗歌的翻译。首先介绍西洋诗歌的是马君武、苏曼殊。马君武(882—939),名和,一字贵云,广西桂林人。初留学日本,学工艺化学,曾参加同盟会,后去德国,习冶金。民国成立,任孙中山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等职。后经营工业,晚年任广西大学校长。爱好文学,有《马君武诗稿》。他的诗格律自由,雄豪深挚。他用七言古诗体翻译拜伦的《哀希腊》,还翻译过虎德的《缝衣歌》,以及歌德的《阿明临海岸哭女诗》等。他的译诗如同他的创作一样真挚感人。

    苏曼殊(88—98),原名玄瑛,字子毅,后出家为僧,号曼殊,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曾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参加过“南社”,能诗文、善绘画,并通英、法、日、梵诸文。他的诗歌多感伤情调,运用浅近文言写作的,内容多为描写男女爱情的故事,如《断鸿零雁记》、《碎簪记》等。翻译作品有《拜伦诗选》。他的译诗正如他自己所说“按文切理,语无增饰,陈义悱恻,事辞相称。”苏曼殊还编有《文学因缘》、《英汉三昧集》,都是英译中国古代诗歌的选集。

    文学革命运动以后,翻译文学进一步蓬勃发展,译文多演进为白话文。

    第四节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形成与发展近代白话文运动形成于戊戌变法前后,黄遵宪在光绪十三年(887)正式提出语言与文学合一的问题,他说“语言与文学离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学合则通文者多。”梁启超大力提倡新文体,自觉地注意通俗化。光绪二十四年(898),白话文运动主将裘廷梁在《苏报》上发表了著名的《论白话文为维新之本》,第一个提出“崇白话废文言”的口号。在文章中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他说崇白话而废文言,则吾黄人聪明才力无他途以夺之。必且务为有用之学,何至暗汶如斯矣!吾一不知夫古人之创造文字将以便天下之人乎?抑以困天下之人乎?人之求通文字,将驱遣之为我用乎?抑将穷老尽气,受役于文字,以人为文字之奴隶乎?

    接着在该文里论证了白话文有“省目力”、“除骄气”、“免枉读”、“少弃才”、“便贫民”等八益,反映了他的进步要求。陈子褒也发表文章提倡推行白话,并在《论报章宜改用浅说》一文中,明确提出报纸应改用白话,用白话文办报,使人人都能读。在他们的大力提倡下,白话报纸陆续出刊,白话书籍也印行。白话报纸如《无锡白话报》(光绪二十四年出版)、《杭州白话报》(光绪二十七年出版)、《苏州白话报》(光绪二十九年出版)、《绍兴白话报》(光绪二十八年出版)、《宁波白话报》(光绪二十九年出版)、《上海新中国白话报》、《安徽俗话报》、《国民白话报》、《潮州白话报》、《北京白话报》、《伊犁白话报》、《蒙古白话报》等,从内容到形式都有革新,有评论有报导,以及游记、曲调等各种文艺样式的文章,文字通俗易懂。此外还用白话编印了大量的教科书宇典,历史地理书,文艺作品,医学、数学书等。这时还有些人大力提倡、推行拼音文字,最早提到拼音的是卢戆章《切音新法》、蔡勇《传音快字》、王炳耀《拼音字谱》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王照。戊戌变法失败后,王照创造了“官话字母”0个,并主张以北京话的标准来统一读音。他的主张,对后来的拼音运动也有很大影响。总之,白话文运动在文学的发展方面,确实起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梁启超等提倡的“诗界革命”、“新文体”与“界革命”,可以说是近代初期的文学改良运动。直到95年以后,陈独秀、胡适等人提倡文学革命,主张白话文学,掀起了新文学运动。9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9年9月出版第2卷时,改名为《新青年》。这个刊物针对当时复古尊孔的思潮,提出反对孔教,反对旧道德,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他们认为文体的改革和文学领域内的革命是同反对旧政治、旧思想,提倡新政治、新思想的斗争紧密相连的。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一卷三、四号上发表了《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介绍了现代欧洲文艺思想,又在《通信》里《答张家言》文中说“吾国文艺犹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庶足挽今日浮华颓败之恶风。”97年月,胡适在《新青年》上正式发表了讨论文学的第一篇文章《文学改良刍议》,表现了他对文学的历史进化观点。接着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97年2月),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他用文化批黄遵宪《日本国志》卷33,《学术志》二。

    评家的眼光来提倡文学革命。陈独秀的激烈态度引起了一般人的反对,从而也引起了更多的人关心新文学运动。97年的《新青年》里有许多讨论文学的通信和文章(这些讨论文章收集在王世栋编,新文化书社出版的《新文学评论》里)。钱玄同(887—939)对陈、胡的主张表示赞同,积极加入了文学革命的行列。他在与陈、胡二人的通信中,讨论文学革命的各种问题,一面补正了胡适的许多论点,一面对桐城巨子与选学名家展开了批评,指出他们的文章是“高等八股”和“变形之八股”。刘复(半农,89—934)也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提出文学的界说问题。

    文学革命的开展随着文学革命的开展,参加讨论的人逐渐增多,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但主张文学革命的人坚不退缩,因而使文学革命逐渐发展,从95—98年的三四年间继续发表了许多理论文章、翻译作品以及诗歌、创作,如胡适的《建设的文学论》、《答盛北熊论文学改革的进行程序》、《论短篇》、《易卜生主义》、《文学进化观念与改良》等;周作人的《日本近三十年之发达》、《人的文学》,并翻译了一些外国短篇及小诗,后集成为《点滴》与《陀螺》出版。鲁迅的《狂人日记》也是在这时期完成并发表的。此外,沈尹默、刘半农、沈兼士、俞平伯、陈衡哲、康白情诸人,都在试作新诗。98年2月,陈独秀等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学生罗家伦、傅斯年等还办了个《新潮》月刊,都是提倡文学革命的刊物。文学革命运动,这时已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热潮。由于力倡文学革命的陈独秀等都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而傅斯年、俞平伯、罗家伦等又都是北大的学生,因此,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军”的发源地。反对文学革命的人在社会散布流言蜚语,顽固守旧的反对派的攻击也迎面袭来,一时北京大学便成为惹人注意的目标。古文家林纾先后发表文章和《妖梦》、《荆生》,攻击主张文学革命的人,成为反对新文学革命运动的代表人物。蔡元培写了《答林君琴南函》一文,驳斥了林纾的指责,积极正在兴起的文学革命运动。蔡、林之间的辩论,是五四运动前夕的一场新旧文学的激烈论战,它引起了全国学术界的注意。此后,新派的革命文学潮流愈益高涨。文学革命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部分。五四以后,文学革命运动以迅猛之势继续向前发展。

    第五节戏剧京剧和其他各种地方戏清中叶,昆曲逐渐趋于衰落,而京剧却脱颖而出,取代了昆曲的地位。

    另外,梆子、皮簧、弦索诸腔兴起,以及由弋阳腔演变而来的高腔,在各地形成重要剧种。这时期,各种地方戏曲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延续发展。京剧是以清乾隆以来进入北京的徽班为基础,经徽调艺人和汉调艺人共同努力,吸收借鉴了昆曲、京腔、梆子等剧目、唱腔、伴奏音乐、表演技艺,集众所长,逐步形成的。京剧的诞生,约在清代的道光年间,至今约有200年的历史。道光咸丰间,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套等是京剧的创始人。同治、光绪年间有3位著名的身怀绝技的京剧、昆曲演员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画师沈蓉圃根据他们的真容描绘了一幅彩色戏装人物像,称为“同光名伶十三绝”。这3位演员是张胜奎、刘赶三、程长庚、时小福、卢胜奎、谭鑫培、郝兰田、梅巧玲、徐小香、余紫云、杨鸣玉、朱莲芬、杨月楼。京剧的传统剧目现在搜集到的约有200多种,大部分是继承昆曲及各种地方戏曲的剧目,经过广大艺人和作者的不断加工创作而成的。《文昭关》、《宇宙锋》、《群英会》、《借东风》、《清官册》、《李陵碑》、《打渔杀家》、《四进士》、《连升店》等都是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优秀作品。

    明清时在全国各地,几乎每省都有大型戏曲剧种流传,发展至近代已趋于定型和成熟,并且产生和发展了许多民间小戏。如河北评剧,山东柳腔、吕剧,东北二人转,内蒙二人台,安徽黄梅戏,江苏锡剧,福建闽剧,宁波甬剧,浙江越剧,湖南、湖北等地的各种花鼓戏、花灯戏、采茶戏,以及少数民族的傣戏、壮戏等,出现了地方小戏蓬勃兴起的局面。这些地方小戏的内容大多是民间流传、深受群众喜爱的故事,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演出形式生动活泼,曲调丰富,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在流传过程中,它们又相互交流,各自吸收新的曲调,各有自己的创造,有的在后来形成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

    戏曲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在京剧和地方戏的领域内也得到反映。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首先开展了京剧革新活动。汪笑侬是近代最早配合社会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