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10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从而愈加对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的复古文风表示不满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要求诗文创作必须“从自己胸臆流出”写出更多的“本色独造语”2反对一味追求缺乏真实情感的复古模拟。他抨击复古派笼罩的文坛扼杀了创作的生机指出秦汉作者与盛唐诗人多变的创作手法才是后人学习的楷模不然舍本逐末仅仅以“剿袭模拟影响步趋”就会将诗文创作引入死路流于形式而起不到诗文言志的作用。袁宏道尖锐地指出复古派及其末流的拟古之作犹如“粪里嚼渣顺口接屁倚势欺良如今苏州投靠家人一般。记得几个烂熟故事便曰博识;用得几个见成字眼亦曰骚人。计骗杜工部囤扎李空同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以是言诗安得而不诗哉!”3除公开反对复古派末流的文风外袁宏道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推动文体的解放。他写下《逋赋谣》、《竹枝词》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通俗而清新隽秀而活泼;又写下《虎丘》、《灵岩》、《湘湖》、《西湖》等数十篇游记状物抒情毫无雕饰之弊“俱从真源中溢出别开手眼一扫王、李云雾天下才人文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饰之病”4。
东南游归袁宏道携眷属暂寓仪征在这运河孔道与南北文友赋诗谈文宣传自己的“性灵”说。万历二十六年(1598)起为顺天府(今属北京)教授。次年迁国子监助教。第三年补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
北京毕竟是明朝文化中心所在袁宏道在京中得以博览公家收藏的丰富图籍又和谢肇淛、黄辉及兄袁宗道、弟袁中道等结为“葡萄社”在城西崇国寺品评诗文论古说今颇感闲适快乐。他一方面通过广泛阅读、交友讨论逐渐纠正以前“偏重悟理”过分强调自我的倾向“遂一矫而主修自律甚严自检甚密以澹守之以静凝之”1;另方面他对复古派末流的批驳也更有力度和深度。袁宏道系统地分析了唐宋诗文的风格认为:“如元、白、欧、苏与李、杜、班、马真足雁行。坡公尤不可及宏谬谓前无作者。而学语之士乃以诗不唐、文不汉病之何异责南威以脂粉而唾3《沈广乘》《袁宏道集笺校》卷五第242页。
4《解脱集之四·尺牍·伯修》《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第492页。1《徐文长传》《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九第715—716页。
2《叙小修诗》《袁宏道集笺校》卷四第187页。
3《与张幼于书》《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第5o2页。
4《公安县志·袁宏道传》转引自施蛰存:《晚明二十家小品·附录甲》光明书局1935年版第359页。
1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
西施之不能效颦乎!”2他还说:“宋人诗长于格而短于韵而其为文密于持论而疏于用裁。然其中实有秦汉而绝盛唐者。”3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进行了具体的批驳使文风得以扭转。钱谦益后来在评论袁宏道的影响时称他推动文风的转变使诗文创作出现生机“其功伟矣”4。
万历二十八年(16oo)袁宏道因兄宗道去世乃上《告病疏》请假归。他筑“柳浪馆”于公安城南终日与少年旧友吟诗作文寄趣山水。他还游武当山、桃源县等名胜对接青引黛的大自然出由衷的赞叹并且钦慕陶潜能悟彻人生于长林丰草间寻求自适“宁乞食而不悔”1。袁宏道在柳浪湖一住就是六年直至万历三十四年(16o6)才返京任职。
袁宏道返京后究心戏曲、研究他称赞《金瓶梅》、《水浒传》、《四声猿》等作品认为它们能“意气豪达”脱去传统窠臼别开生面。袁宏道著《觞政》谈论酒文化等并将嘉靖以来的这些新意盎然的、戏曲与儒家经典相提并论给予高度的评价。不久袁宏道迁吏部验封司主事官至吏部考功员外郎。他一度主持陕西乡试乘兴游嵩山、华山写下笔墨浑厚蕴藉的游记与诗歌“极一唱三叹之致”2。
万历三十八年(161o)袁宏道以吏部验封司郎中告归。此时公安正值大水他卜居沙市筑砚北楼以便晚年在此“息影卧游”游艺诗书“疏瀹性灵”3。但不久患病不起竟于九月初六日(1o月2o日)遽然去世4终年四十三岁。
袁宏道一生倡“性灵说”强调诗文创作的直抒性灵对荡涤复古派末流的模拟文风起到重要的作用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同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领。他的诗文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潇碧堂集》等后来集为《袁中郎集》(即《袁宏道集》)。
袁宗道袁宗道(156o—16oo)字伯修号石浦生于嘉靖三十九年二月十六日(156o年3月13日)。1为袁宏道之兄。他聪颖早慧十岁就会写诗二十岁成秀才。
袁宗道为诗最初学李攀龙、王世贞不仅熟读而且认真摹仿。但是他逐渐觉得李、王之诗过于刻板便怀疑“诗文之道不尽于是”2乃试图另辟蹊径以摆脱拘束。二十多岁时他与乡中文友结社论文并且沉溺其中夜以继日还编刻自己的诗集付梓。后来他得病几死因而暂时放弃文事2《冯琢庵师》《袁宏道集笺校》卷二二第78o、781页。
3《答陶石匮》《袁宏道集笺校》卷二二第743页。
4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袁稽勋宏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67页。1袁宏道:《与汤义仍》见施蛰存:《晚明二十家小品·袁中郎小品》第页。2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
3袁中道:《砚北楼记》《珂雪斋近集》卷一上海书局版第8o页。4袁中道:《游居柿录》。
1袁中道:《珂雪斋近集》卷三《石浦先生传》第45页。
2《公安县志·袁伯修传》转引自施蛰存:《晚明二十家小品·附录甲》第353页。终日静坐修身或栽花薙草不问世事。在父亲的数度催逼下二十七岁时考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三年后授翰林院编修。
在翰林院袁宗道接识了李贽的弟子深有和尚受其“心性”之说的影响以禅诠儒不再谈论道家的养生之道。后来又奉使湖北逗留家乡与弟宏道、中道两度赴麻城拜访李贽求教文章之道。李贽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使袁氏兄弟大受启袁宗道最先写文章对复古派的弊端提出批评他认为诗文应当代表口舌以宣传心意因而“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不然只会“摘古人字句入己著作者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之中投毛血于殽核之内”3;辞不达意言不由衷虽鸿篇巨裁也不过是“募缘残溺盗窃遗矢”而已1。
袁宗道针对李、王复古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观点提出“汉、唐、宋诸名家如董、贾、韩、柳、欧、苏、曾、王诸公及国朝阳明、荆川皆理充于腹而文随之彼何所见乃强赖古人失理耶”的问难并且反驳道:“沧溟强赖古人无理而凤洲则不许今人有理何说乎?”进而一针见血地点明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2为此袁宗道还特别选中唐以后的白居易、宋人苏轼作为自己的诗文学习榜样并将书斋取名为“白苏斋”。所写诗文以白、苏平易畅达之风为旨。在他的带动下宏道、中道继之而起促成“公安派”的形成。
万历二十二年(1594)袁宗道由湖广返京不久改任东宫讲官后官至春坊右庶子。那时袁宏道也入京任职中道则寓居北京他们兄弟三人与谢肇淛等人结“葡萄社”于城西寄趣诗文放情山水。袁宗道写下《上方山四记》、《西山五记》等散文以清润婉妙见称。
袁宗道性喜恬淡为人文雅谨慎厌于尘俗之劳。万历二十八年(16oo)他决定辞官南归。可是官场的劳悴已使他体虚患病九月逝于北京任上终年四十一岁。
袁宗道为官清廉死后身无积蓄全仗门生资助遗妻方得移榇公安。
他的诗文收入《白苏斋集》。
袁中道袁中道(157o—1624)字小修。也是早慧的才子十岁便作《黄山赋》、《雪赋》洋洋五千余言。他爱读佛、道之书自作注解飘然有出尘之想。尤其是二十岁左右曾随兄赴麻城访问李贽更受佛教出世思想影响无意科举。他倜傥任侠“视妻子如鹿豕之相聚视乡里小人如小人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1却泛舟江湖浪迹南北寄兴于山水诗文。
袁中道为文作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2。所写《游荷叶山居记》、《过真州记》、《游青溪记》、《游灵岩记》等散文笔墨恣肆率尔不拘寄神寄情快人耳目富于清幽之趣。3袁宗道:《论文上》见施蛰存:《晚明二十家小品·袁伯修小品》第82页。1袁宗道:《论文下》见施蛰存:《晚明二十家小品·袁伯修小品》第83页。2袁宗道:《论文下》见施蛰存:《晚明二十家小品·袁伯修小品》第83页。1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袁仪制中道》第568页。
2《叙小修诗》《袁宏道集笺校》卷四第187页。
然而袁中道毕竟摆脱不了当时文人向往科举功名的常情在矛盾之中接连应试直至万历四十四年(1616)才中进士。此时年已四十七岁。他出任徽州府教授迁国子监博士。后来改派南京礼部主事。天启四年(1624)升任南京吏部郎中。
自从“公安派”树帜文坛后诗文模拟生硬之弊渐渐得以扭转但“公安派”末流也出现空疏不实的倾向。袁中道在宗道、宏道去世后对此有所认识他在《袁中郎先生全集序》中写道:“至于一二学语者流粗知趋向又取先生偶尔率易之语效颦学步其究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譬之百花开而荆棘之花亦开泉水流而粪壤之水亦流。”1因而他对后七子复古文风就不如宗道、宏道的批评来得激烈并且对“公安派”之弊有所纠偏提出:“取汉魏三唐诸诗细心研入合而离离而复合不效七子诗亦不效袁氏少年未定诗而宛然复传盛唐之诗则善矣。”2晚年他甚至想烧去自己的作品以去轻佻浅露。3袁中道升任南京吏部郎中后不久因病乞休却逝于官终年五十五岁。他的诗文有《珂雪斋集》、《游居柿录》、《珂雪斋近集》。
1袁中道:《袁中郎先生全集序》《袁宏道集笺校》第1712页。
2袁中道:《蔡不暇诗序》《珂雪斋近集》卷三第34页。
3据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袁仪制中道》第569页。
第三节钟惺附谭元春钟惺(1574—1625)字伯敬号退谷、止公居士4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钟一贯任武进(今属江苏)学训酷爱诗文。在家庭的影响下钟惺从小就刻苦学习研习诗古文辞。他虽然外貌不扬弱不胜衣“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5却好奇思冥索勤奋不懈为诗清秀简隽情态逼真早年就有文名。后又师事雷思霈雷为“公安派”袁宏道的友人提倡“性灵说”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在雷思霈的熏染下钟惺也倾向诗歌要表现自我的主张反对因袭模拟故而所作诗文愈加“清绮邃逸”1自然流畅“为人所称许”2。
钟惺虽然不爱参加当时盛行的社集活动但却对诗坛的流弊较为了解觉得诗风太沉闷无奇;他认为有的诗人抱残守缺犹宗“后七子”余波由模拟而流为肤熟了无生机;有的诗人则承袭“公安派”遗绪过分强调自我表现以致演为轻佻、薄俗。为此钟惺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