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10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模拟而流为肤熟了无生机;有的诗人则承袭“公安派”遗绪过分强调自我表现以致演为轻佻、薄俗。为此钟惺想另辟蹊径对“后七子”、“公安派”末流进行纠补矫偏。他认为诗坛的这些失弊主要在于诗人们的学问浅薄不了解古人往往“取古人之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手者以为古人在是”而不知古人有“幽情单绪”的复杂情感和“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的深奥之作3因此他要阐古人的幽深孤峭将其揭之于世以“覆指迷”4开人眼界。
这些看法得到同邑谭元春的响应。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比钟惺小十二岁。谭元春认为写诗要注意文辞的修饰要精心雕刻将性灵的复杂幽深表现出来使之能“常浮出纸上”“譬如狼烟之上虚空袅袅然一线耳”5决不可率直如话浅薄得毫无诗意诗情。
谭元春善于写诗风格清丽自然如《远村》五言云:“投足礼天竺闲院木石香。有一长眉叟背手看稻粱。近前果父执朴野无他肠。随我至我家不揖径坐床。呼我以小子语笑皆上皇。见我多童仆导我凿藕塘。繙案睹陶诗欣然求数章。何以润我笔归即献百觞。不然春蚕出赠我丝衣裳。喜为纵横写字亦不寻常。与订来往约年高恐健忘。”1形象生动语顺气畅叙情描景生机盎然。
谭元春既和钟惺意趣相投亦欲矫正时弊“自出手眼别开门户”2两人乃开始合编诗选取古人诗歌中纤诡幽渺之作加以阐扬。经过数年的努力钟惺、谭元春共同编成了《唐诗归》、《古诗归》共五十一卷前者取唐人之诗选辑而成后者取唐以前之诗选辑而成合称《诗归》行世。4钟惺:《题跋·题马士珍诗后》《隐秀轩文》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3o4页。5《明史》卷二八八《钟惺传》。
1袁中道:《花雪赋引》《珂雪斋近集》卷三上海书店1982年版第36页。2《诗文集序·隐秀轩集自序》《隐秀轩文》第95页。
3《诗归序》《隐秀轩文》第72页。
4钟惺:《书牍·与蔡敬夫》《隐秀轩文》第211页。
5谭元春:《序·诗归序》《鹄湾文草》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39页。1谭元春:《谭友夏合集·远村之一》。
2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谭解元元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一版第57o页。《诗归》问世后犹如在熟俗肤浅的诗坛中吹来了一股“深幽孤峭”之风令人耳目一新“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谓之钟谭体”诗家几乎人手一编风行各地被视为作诗的准绳后来在晚明诗坛上“浸淫三十余年”3对改变诗风起到重要的影响。
………………………………
27
万历三十八年(161o)钟惺考中进士授行人司行人。次年他以奉节使臣出使成都;后又出使山东。万历四十三年(1615)再赴贵州主持乡试。钟惺自编《诗归》倡幽峭诗风后为诗也由清绮而转为孤深遣词用字力求含蓄隐晦刻意表达深僻之旨以树帜诗坛。他在《江行俳体》等诗中以怪字、险韵来加强诗歌的诙严如“舟卧梦归醒见水江行怨泊快看山”等4未免雕镂太多僻冷不畅显得晦涩与佶屈。
谭元春此时的诗风也趋向怪僻如《读曲歌》云:“交欢久贝齿有时落欢独长在口”等1不仅生硬陡峭而且支离破碎“莫辨阡陌”2有如游戏。
然而他们的诗风虽然因刻意别创一格从纠偏俗浅而流向僻涩但他们的散文却保持原来的清丽明畅本色。钟惺在每次奉使归来都写下一些散文记述沿途风物如《浣花溪记》、《修觉山记》、《梅花墅记》等绘景抒情情景并茂文采鹰扬朗朗上口。谭元春也好游佳山秀水所写《游玄岳记》、《游南岳记》等亦绘声绘影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颇为流畅耐读与诗风的晦涩迥异。钟惺在谭元春游南岳归来后为谭的书斋取名为“归岳堂”以祝贺他外出创作的成就。
后来钟惺迁工部主事又由北京调往江南任南京礼部祭祠司主事迁南京礼部仪制司郎中。
在南京时钟惺简淡自持于秦淮河畔租一楼屋伏案读史至深夜每有所得辄记之撰成《史怀》一书评论古史“多所明有古贤所不逮者”3。
天启初年钟惺升任福建提学佥事他在闽中仍倡幽峭诗风并且参以禅旨令人莫测高深有“诗妖”之名。江南张泽、华淑闽人蔡复一等倾心附和把钟惺奉为“深幽孤峭之宗”4。不久钟惺因丧父回家守制竟于天启五年(1625)病逝于家享年五十二岁。后人将他的诗文辑为《隐秀轩集》。
谭元春在钟惺去世后两年考中举人。崇祯年间他活动于南京、苏州、杭州一带与“复社”名流茅元仪、宋献孺等往还诗酒唱和并写下《游乌龙潭》等风格秀雅的散文名篇。崇祯十年(1637)谭元春赴京会试不幸病死于旅舍1享年亦五十二岁。他的诗文后人辑为《谭友夏合集》。钟惺、谭元春为扭转明末诗坛平俗肤浅流弊力倡幽峭诗风亦由清丽而变为僻涩影响一时人们因他们都是竟陵人故称钟谭这一文学流派3同上书《钟提学惺》第571页。
4钟惺:《隐秀轩集·江行俳体》。
1谭元春:《谭友夏合集·读曲歌》。
2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谭解元元春》第572页。
3施蛰存:《晚明二十家小品》附《钟惺传》第368页。
4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钟提学惺》第57o页。
1据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八《谭元春传》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347页。为“竟陵派”。
第四十二章董其昌陈洪绶第一节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府上海县董家汇(今属上海市)人1贵显后移居松江府华亭县(今松江县城内)。出身于一个穷秀才的家庭只有“瘠田二十亩”2生活较清寒。年轻时董其昌究心经史学作八股文一心走科举入仕之路但却屡试不中。迫于生计他曾在平湖教私塾■口后来又为逃避差役改入华亭县籍3以后就一直自称“华亭人”。
董其昌虽然文运不佳但在某次会试失利之后产生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那是他十七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的事当时他写了一篇很漂亮的八股文自思准可夺魁孰知出榜时成绩反不如他的堂侄董原正落得个第二名。原来知府衷贞吉嫌董其昌试卷上的字写得太差故意把他降为第二而把文章比他差的董原正拔为第一名。这件事给董其昌很大的刺激从此他愤学习书法决心洗去落笔不工的耻辱。1他初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字体。此外他还向华亭6树声、莫如忠等书法家求教并且一有机会就去南京、嘉兴、杭州等地访问书画收藏家观赏历代名家作品结交莫是龙、顾正谊、丁云鹏等擅长丹青之士对绘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十三岁时董其昌开始学画山水师法元末黄公望。他无钱买纸有时竟脱下白布袍在上面写字或在白布床褥及帐子上练字以致屏帏床帐淋漓殆遍。为了求得名迹临摹他还“典衣质产”2。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入门径。
万历十七年(1589)三十五岁的董其昌终于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北京翰林院深造。北京是明朝文化的中心翰林院是文人、学士云集的地方董其昌的同窗陶望龄、朱国桢、焦竑、袁宗道等都是各地的文章高手和丹青名士。特别是董其昌的老师、翰林院学士韩世能嗜书画成癖更是有名的书画收藏家和鉴赏家。在研习经史之余董其昌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纵论古今品评高下;又从韩学士处借阅晋唐法帖心摹手追“至忘寝食”3因而学问大进开始在京中有些名气。
不久翰林院学士田一儁因病去世身后一贫如洗。董其昌见义勇为不辞劳苦护柩回田氏家乡福建大田县以尽师生之谊。沿途他登临镇江北固山甘露寺饱览大江空濛、浩荡东去的雄壮景色;又游武夷山观赏在朝晖夕阴中虚幻缥缈的群峰。大自然的百态千姿使他感到山川的绮丽和林泉的幽雅寓诸笔墨点染山水往往显得奕奕有神。回京时他路过松江便1据乾隆《华亭县志》卷二《董文敏祠》:“上海董家汇人。”
2《云间杂识》载:“董思白为诸生时瘠田仅二十亩。”
3李延昰:《南吴旧话录》卷一八:“后子、丑联捷遂占籍华亭。”
1据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评法书》。
2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卷一《来仲楼随笔序》。
3《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四《书家传》二三《董其昌传》。
竭力搜寻以画山水见长的“元四家”遗墨从这些水墨淋漓、自然生动的杰作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三年庶吉士生活结束后他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
董其昌在任上因公三次离京远游跋涉数千里之外综览祖国中原和长江中下游的瑰丽风光。
第一次在万历二十年(1592)夏作为持节使臣出使武昌册封楚王朱华奎。一路上兴致勃勃地观看吕梁山的流泉飞瀑;游览惊涛拍岸、乱石穿云的嘉鱼县赤壁沙渚经黄州(今湖北黄冈)而归。
第二次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秋又作为持节使臣出使长沙封吉藩朱翊銮。他放舟烟波浩瀚的洞庭湖;悠游潇湘道上欣赏两岸的汀洲丛木、茅庵樵径;畅游黄冈赤壁;乘兴登庐山观看白莲盛开远眺含鄱口茫茫江流;避风石钟山探水石相搏之趣。
第三次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秋奉旨主江西考试。此行取道山岭葱茏、水舟生烟的富春江、兰溪;登群峰竞秀、云烟变灭的九华山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多娇的江山万千的气象开拓了董其昌的襟怀扩大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美好感受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许多生动的素材。董其昌不但注意观察真山真水同时还努力从古人的绘画优良传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无论在旅途还是在北京他都尽力搜采名人法书宝绘揣摩历代山水画诸流派的风格和艺术渊源尤其推崇王维、董源、米芾、高克恭和“元四家”的绘画以为他们的作品富有诗意有文人的浪漫色彩而不拘泥于形似。这时候京中的士大夫受李贽的影响常常三五成群谈禅为乐董其昌时而也去聚会加入提倡“性灵”、“顿悟”的行列。他还去通县拜访李贽一见如故许为莫逆之友。
受禅家南北宗之分的影响董其昌巧妙地以禅家的宗派来譬喻历代山水画风格的分野提出中国美术史上文人与非文人两种创作思想和审美情趣影响下形成的两大山水画流派。他把禅家“北宗”的“渐修”与“南宗”的“顿悟”引入山水画派的区分中认为文人画如“南宗”讲求天趣是“顿悟”的表现这派绘画是天赋的非徒有功力者可比;而“北宗”是“作家”之画只重苦练却无天趣可言是“渐修”的表现此派绘画不应学。董其昌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加强修养。他心目中的文人画派即画家“南宗”有王维、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芾父子、“元四家”他们画山水用渲染之法以“写”代绘;而非文人画派即画家“北宗”有李思训父子、赵干、赵伯驹、马远、夏圭他们画山水用构研之法精工而无逸趣。前者重于率意强调自我表现追求天真幽淡;后者巧于模拟刻画细谨而无生机。1董其昌的“南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