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10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归有光在《山舍示学者》一文中告诫学生要大家“毋事口耳剽窃”为文要“出乎吾心之理”“辞达义精”“本原洞然”3。

    自从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来明初“台阁体”的拘板文风得到很大的纠正。后来到嘉靖初年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继承复古衣钵以饾饤文字为能事却不免流于因袭模拟文风出现华而不实、臃肿浮荡的倾向。针对这一风气王慎中、唐顺之疾呼学习唐宋散文重视感情的真挚强调文章的言之有物世称“唐宋派”。

    归有光积极地投入了文坛上的斗争加入“唐宋派”的行列反对王世贞等人认为文章愈古愈好的观点。归有光虽然不是进士但由于他的文章早已传誉远近所以显得十分有力。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抗衡“复古派”在授徒的同时连续写了《女二二圹志》、《亡儿■孙圹志》、《见村楼记》、《筠溪翁传》、《张贞女狱事》、《书郭义官事》等多篇散文使被“复古派”割断的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展。

    这些散文质而不俚生动自然文从字顺;无论圹志、行状、传记、故事都能“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穀梁》以厉其气参之太史以著其洁”;“其畅也其厉也其洁也学者举不能知”而他却“独深知而自得之”1一洗“复古派”统治文坛近百年的混浊气氛以清新和富有真挚感情的文字保持了文学活泼健康的生命。

    归有光除以创作实践来为“唐宋派”推波助澜外他还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文学主张以反对王世贞这位“复古派”权威的盲目崇古观点。他在《项思尧文集序》中写道:“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文学而苟得一二庸妄人为之巨子争附合以诋诽前人。韩文公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2王世贞听后不服说:“妄诚有之庸则未敢闻命。”归有光又反驳道:“唯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3归有光还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复古主张批驳道:“今世相尚以琢句为工自谓欲追秦、汉然不过剽窃齐、梁之余而1《解惑》《震川先生集》卷十四第97页。

    2《与潘子实书》《震川先生集》卷七第149页。

    3《震川先生集》卷七第151页。

    1钱谦益:《新刊震川先生文集序》见《震川先生集》第8页。

    2《震川先生集》卷二第21页。

    3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震川先生归有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59页。海内宗之翕然成风可谓悼叹耳!”4他认为学习古人固然不错但要得其神而不是徒追形式而已说:“余尝谓观书若画工之有画耳、目、口、鼻大、小、肥、瘠无不似者而人见之不以为似也。其必有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者矣。余之读书也不敢谓得其神乃有意于以神求之云。”1归有光还认为作品的艺术标准在于质之美他说:“欲文之美莫若德之实;欲文之华莫若德之诚;以文为文莫若以质为文。”2这些切中时弊的见解在抵制“复古派”专事模仿剽窃的流俗中别开生面起到砥柱中流的作用闳中肆外使司马迁与唐宋古文家的朴实文风得到扬光大。尤其是归有光把他的文风贯注到教授举子业的讲堂中力图改造八股文这种扭转文风的巧妙形式与勇气使后人不得不把他称作为“彼时之豪杰”3不仅把他的散文举为“明文第一”4而且把他的八股制艺譬为“汉之子长、唐之退之百世不祧之大宗也”5。以致唐宋八大家文选在唐顺之、归有光的崇扬下“人几等于五经四子”6文风为之一变。

    归有光虽然讲学于荒江老屋但对民间疾苦并不是漠然视之。他留意于东南水利关心家乡的农业与民生。怀着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他从“故家野老”处搜采历代有关治理长江下游、钱塘江下游与太湖流域水利的文献7编写了《三吴水利录》四卷。在这部书中归有光绘图分析东南水利大势条陈历代治水经验并根据自己多年考察所得加以阐剖明利弊认为治吴中之水宜专力于松江应当疏其湮塞“开浚诸水”“去两岸茭芦自昆山漫水江迤东至嘉定、上海使江水复由跄口入海”1以解百姓鱼鳖之忧使境内丰熟富裕。他将这些文献和建议呈给地方官府以供他们治水参考。

    在抗倭战争中归有光亦积极地返回昆山城中参加防御并写下《备倭事略》、《论御倭书》、《上总制书》等分析敌情条陈方略向当局献计献策。后来他还写下《昆山县倭寇始末书》、《海上纪事十四》等流露了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感。此外归有光又写了《鲤鱼山》、《郓州行寄友人》、《西王母图序》等诗文有的记所见灾祸表达对灾民的同情;有的讥刺权贵、贬斥方士滥行有的为劳动妇女所受的非人压迫鸣不平。他以经世致用的思想使自己的作品充满着活跃的生命而称誉文坛。

    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六十岁时考中进士授浙江长兴县令。

    他决心学习古代贤县令兴利革弊作一番事业。

    归有光上任后平反死囚犯数十人避免株累者上百人;每审理案件4《与沈敬甫书》《震川先生集》卷七第869页。

    1《尚书别解序》《震川先生集》卷二第51页。

    2《庄氏二子字说》《震川先生集》卷二第84页。

    3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58页。

    4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一《明文案序上》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第1页。5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民国二十四年世界书局版第58页。6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民国二十四年世界书局版第58页。7归有光:《奉熊分司水利集并论今年水灾事宜书》《三吴水利录·续录》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第59页。

    1归有光:《奉熊分司水利集并论今年水灾事宜书》《三吴水利录·续录》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第6o—61页。

    他都详细调查把有关妇女、儿童召至案前细细交谈把案情审理得清清楚楚。凡鱼肉百姓者决不姑息;即便上司的命令不符合下情他亦敢于忤其意而不执行。三年知县任上“小民安居自如”2。但是这却召来豪强、大吏的不满隆庆二年(1568)归有光终因得罪豪强和上官而被调任顺德府(今河北邢台)通判管理马政“名为迁实重抑之”3。对这一不公平的降职归有光非常愤慨连上两疏要求辞官但被朝廷公卿扣压不能上达。归有光抵任后筑土室一间整日躲在其中读书自娱以示不满。隆庆三年(1569)冬他赴京入贺万寿节受到大学士高拱、赵贞吉的荐引任南京太仆寺丞。后来又被李春芳留在内阁负责敕房的工作参修《世宗实录》身列文学侍从之位。他仕途晚达十分兴奋期望自己能借机阅读许多内府秘藏在学术上获得更深的造诣。但终因劳累过度在敕房任职仅一年便身染重病于隆庆五年正月十三日(1571年2月5日)去世终年六十六岁。1归有光去世后他的文学主张和散文成就愈来愈为社会所重视连他的文坛敌手王世贞也对其表示折服渐渐改变“复古派”的旧观点。王世贞晚年在给归有光的遗像题赞词道:“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2把归有光与韩愈、欧阳修相提并论给予极高的评价。

    归有光的诗文后人辑有《震川先生集》行世此外除《三吴水利录》他尚著有《易经渊旨》、《诸子汇函》、《文章指南》等。

    2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见《震川先生集》第981页。3《明史》卷二八七《归有光传》。

    1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震川先生集·附录》。

    2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震川先生归有光》第559页。

    第二节“公安三袁”

    明末文学家有“公安三袁”即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袁宏道袁宏道(1568—161o)初字孺修改字中郎号石公、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时期生活富裕在万莹、王辂等名师的教育下善于诗文。十六岁为诸生即在城南结文社自为社长除攻读八股制义外倾心诗歌古文“有声里中”1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尊袁宏道为师“奉其约束不敢犯”2。二十一岁时中举人但赴京会试却名落孙山。

    “雨过庭花好开樽亦自幽。不知今夕醉消得几年愁?一朵新红甲四筵半白头。久知行乐是老矣复何求?”3科场的失意未免使袁宏道颇多自伤不遇之感他在《花朝即事》等诗中浩叹孤寂愁闷与落落寡欢。在长兄袁宗道的影响下袁宏道开始从禅宗中寻求精神寄托以禅诠儒豁然大悟。他把自己的心得写成《金屑》并到麻城拜访李贽两人说文谈禅十分相得。李贽称赞他“识力胆力皆迥绝于世真英灵男子可以担荷此一事耳”并赠诗曰:“诵君《金屑》句执鞭亦忻慕。早得从君言不当有《老苦》。”在李贽离经叛道思想的启迪下袁宏道视野大开“始知一向掇拾陈言株守俗见死于古人语下一段精光不得披露”。从此他决心改变诗文创作之风“能为心师不师于心;能转古人不为古转。为语言一一从胸襟流出”1而卓然独立。

    万历二十年(1592)袁宏道中进士但没有立即被朝廷委派官职。然而仕途之门已入他多年的愿望总算实现因此心情舒畅在家乡石浦河畔袁宏道时常与亲友相聚吟诗饮酒谈禅遨游悠闲自得。他这时候对文坛上的复古运动已深表不满认为诗文应当随意而不应模拟蹈袭作茧自缚。在《答李子髯诗》中袁宏道写道:“若问文章事应须折此心。”“草昧推何、李闻知与见知。机轴虽不异尔雅良足师。后来富文藻诎理竞修辞。挥斤薄大匠裹足戒旁歧。模拟成俭狭莽荡取世讥。直欲凌苏柳斯言无乃欺。当代无文字闾巷有真诗。却沽一壶酒携君听《竹枝》。”2在他看来复古之作不如民间俚曲。

    万历二十三年(1595)袁宏道被选为吴县(今属江苏)县令。在任上他判案果断与民方便颇受地方拥戴。然而也招致当道者的不满加上吏事繁杂难得清闲他觉得“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为尤苦若作吴令则其1《明史》卷二八八《袁宏道传》。

    2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珂雪斋文集》卷九。

    3《花朝即事》《袁宏道集笺校》卷一第19页。

    1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

    2《答李子髯》《袁宏道集笺校》卷二第81页。

    苦万万倍直牛马不若矣”3。因此第二年他便托故辞职。

    为了消除胸臆的不快袁宏道离开吴县后并没有立即回乡而是遍游东南名胜徜徉于无锡、杭州、绍兴、桐庐、歙县佳山秀水间与友人陶望龄、潘景升等诗酒酬答奇文共赏。三个多月“无一日不游无一游不乐无一刻不谈无一谈不畅”而且“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4。尤其是当他在杭州读到徐渭遗稿《阙编》时“不觉惊跃”“如魇得醒”为徐渭“恣臆谈谑了无忌惮”的诗风所倾倒1从而愈加对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的复古文风表示不满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