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统计大明-第5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些农具等不需要多精细的操作,再说了,就是新式机床还不是用这种畜力机床一点点的加工出来的。
  朱慈烺只在邯郸停留了一天,主要就是看看火车大规模制造准备的进度,下一个五年计划铁路系统是重中之重。
  再次出发,下面就要过黄河了,军部早就准备了大型渡船,一次能够装载五百人和几十辆马车。
  站在船头朱慈烺感慨:“什么时候要是能在黄河长江上架桥就好了。”
  崇祯看着宽阔的河面,滚滚东流的河水:“这河那么宽,浪这么大,水又这么深,怎么架桥?架不了桥吧?”
  朱慈烺笑了:“也不是不行,河宽浪大,完全可以从两边搞两个分河,然后把中间堵住修桥。
  等桥修好了,再把两边堵住,这样不就行了。
  只是这桥不能乱修,修的太矮了影响过大船,修的太高了,大明又没有这个技术。
  还是要等等,先从小河小桥开始修,逐渐积累经验,慢慢的不就能修大桥了,估计再过一二十年您再来的时候,就不用在做渡船了。”
  朱慈烺记得后世,因为没有提前做好计划,长江黄河上的大桥有一部分修的很低,导致大船过不起,长江明明十万吨以上的航道最后愣是只能过五千吨级的船。
  大明要是真的有那个能力修长江大桥,朱慈烺绝对不会让这样的事情重演,好事不怕晚,哪怕是多等几年,也要修好留好大船通行的航道。
  当然现在说这些还有些早,金陵长江大桥一直到建国后才建成,大明估计没有几十年的发展是达不到那个技术的条件的,也许几十年上百年都不一定够。


第984章 花钱买人口
  过了黄河之后,整个景色都变了,虽然粮食已经种下,一片绿意盎然,但是崇祯看着就是有点怪,说不上哪里有问题。
  终于走了几十里路过村庄的时候,崇祯终于发现了问题:“树呢?怎么村子里只有这几颗树了?”
  从古至今百姓都有在房前屋后种树的习惯,不管是瓜果梨桃又或者是榆槐桑柳,有村庄的地方最明显的就是绿树成荫。
  但是走了几十里,野地上荒丘处,堤坝上,道路旁,只能偶尔看到摘下的小树苗,大树几乎绝迹。
  一旁跟着的锦衣卫躬身:“回太上皇,树皮都被扒光了,树叶也吃光了,树死了被村民劈柴烧了。”
  崇祯招呼一声:“停车!让皇上过来!”
  不一会朱慈烺过来了,崇祯指着村庄问道:“你看看,这一路我说怎么看这不对,这整个村子里就八颗树,这一路也很少看到活着的树。
  我问了边上的人才知道,这里的树皮树叶都被吃光了,你跟我说,还有这报纸上可都是写着没有人饿死,这是怎么回事?”
  朱慈烺这才明白原来是因为这个:“确实没有人饿死,但是树皮树叶吃光也是事实。”
  崇祯怒声问道:“既然有东西吃,那百姓为何还要吃树皮树叶!你是不是在骗人!这到底饿死了多少人?”
  朱慈烺连忙上前安抚:“父皇不必着急,听我给您解释。”
  崇祯缓了一口气:“你去找几个百姓过来,我亲自问!”
  朱慈烺挥挥手:“去请几个百姓过来。”
  不大一会,几个百姓被带了过来,看着这么大的一个车队,老百姓打心眼里畏惧,见到主事之人就要下跪,崇祯一挥手:“免礼。”
  崇祯尽量用和蔼的语气:“老人家,我一路走过来看到这树都没有了,不是说灾荒年没有断口粮么?”
  那老头犹犹豫豫的看着一大帮人把他围在中间,来之间还被搜身,连最私密的地方都没有放过。
  崇祯微微扯起嘴角:“你只要好好如实回答问题,那么一会就奖励你二两银子如何。”
  老头立刻眼睛亮了:“不缺口粮,至于树都砍了,前年都砍了。”
  崇祯更加迷惑了:“既然不缺口粮为啥要砍树?为何还要吃树皮树叶?”
  老头叹了口气:“人不吃畜生也要吃啊,大旱一来,第三连根草都不长唻,那羊只能围着树皮啃,一点点就把树吃死了,大家一看,只能杀树了。
  再说了,没粮食就没有柴烧,只能砍树做饭啦。”
  崇祯刚想问粮食跟烧柴火有什么关系,朱慈烺连忙拉住他轻声跟他解释:“中原农户烧饭主要用农作物秸秆,没有粮食就没有秸秆,大家就没有东西烧,只能砍树砍各种荆条荒草烧。”
  崇祯闹了个大红脸,幸亏没有问出来,要不然他真的遗臭万年了。
  见原来是自己误会了,崇祯转换了话题:“这几年你们家收入如何?没有饿着么?”
  老汉笑的很欣慰:“没有饿着,都是皇上仁慈,粮价一直维持在一两,咱们家出了三个河工,一个月能挣九两银子唻。
  不仅够花还剩下不少钱唻!这北面的黄河大堤就是俺们修的,上面的大官说,新修的大堤能应对百年一遇的大洪水!
  俺们也不懂,听说就是说这大坝一百年也不会塌一次,可厉害了!”
  崇祯是没有见过黄河大坝以前是什么样,所以对于现在的大坝有多厉害也没有概念。
  朱慈烺解释了一下:“百年一遇就是一百年才能见到一次的那种最大的洪水也可以挡住。
  老百姓可能不太理解,反正这大坝不止一百年内不会被冲毁,即使几百年也能用,当然洪水有多大是随机性事件,这只是一个概率问题。”
  崇祯点点头:“老人家家里有几口人?”
  “俺们家有俺两口,大儿子一家,还有五个孩子,九口人呢!老汉还有两个儿子,二儿子去新大陆了,三儿子一家去焦作那边的炼焦厂了。
  这都是以前日子过不下去,才让儿子们出去闯荡,现在日子好过了想让他们回来,结果在那边都安家落户了。
  老汉也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看看二子和三子……”
  崇祯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走访这么多人家,这些人家里的孩子都这么多?最少都是三个,很多人还都是四五口人?”
  朱慈烺还没有说话老汉以为是问他就开口说道:“孩子多了好,多子多孙,有福气,再加上现在皇上仁慈,生孩子还有奖励,谁不愿意多生。
  以前啊,老汉兄弟七个最后就活下来三个,老汉也生了八个孩子,最后只有四个活下来,三个儿子一个闺女。
  现在怀孕快生了,乡皇仁堂把人接到医院里,然后产婆在一边等着,大儿媳妇生孩子难产,眼看孩子都憋紫了没气了,最后大夫都给救回来了,真是厉害。
  大孙子出生的时候皇上发了一百斤粮票,就是当官的用的那种拿着票就能换粮食的!
  老二出生的时候给了二百斤,老三四百斤,老四八百斤,老五直接给了一千二百斤。现在老六都快出生了,听说能得粮食一千六百斤。
  俺们家这几年都没有买过多少粮食唻,现在老大老二上学了,学校里管吃管喝还不用教学费,每旬回来两天,加上寒暑假,在家里的时间还没有在学校里多。
  这是多好的事情,皇上给咱们养孩子唻,生多少都不怕!”
  崇祯楞楞的看着这个老汉,这生孩子感觉怎么变成产业了?只要赶上趟,基本上家里连吃饭问题都不用愁,一直生,一直有粮食吃,等到六岁了朝学校里一送,每天学校里管吃喝,还教知识。
  什么时候大明以及富裕到这个地步了?
  朱慈烺笑着说道:“看着挺多,但是如果能花五亿两白银让大明增加一亿人口,这绝对是划算的买卖。
  集中养育成本更低,也方便教育,小孩上小学的时候每晚回家,因为学校离家近。
  中学的时候每旬回家一次,因为现在中学只普及到县,下一步普及到镇上,离得近的可以考虑每天回家。”


第985章 过周王府
  问了一圈,崇祯发现确实是自己想错了,原来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生活是这个样子的。
  他想到了百姓有吃的就不会吃树皮,确没有想到吃饭是要烧火的,煤炭虽然好,煤球也发明了,但是以大明的运力,煤炭很难大规模普及。
  再说了,但凡家里还有一点东西可烧,谁愿意花钱买柴火,买柴火,那是城里人才有的习惯。
  车队到达开封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朱慈烺决定在开封府修整半天,住周王府。
  崇祯下车的时候看到整个周王府的外观上没啥,封王的建筑规模都是有严格限制的,比起皇宫和玉泉宫的大殿肯定要低一个档次。
  但是跨进门之后,崇祯就震惊了,首先就是一面巨大的太湖石壁,璧上的石缝里点缀着名贵的兰花,在往里面走,基本上十步一景一景一奇石。
  各种名贵花木点缀,亭台楼阁掩映,比起御花园还要奢华。
  崇祯忍不住问道:“周王室怎么如此奢靡?这些奇石耗资岂不巨万?真”
  朱慈烺倒是不在意:“其实这些奇石当初也没有花那么多钱,因为主要都是从开封城附近收集的。”
  崇祯愣了一下:“开封怎么会有太湖石?”
  问完他自己也苦笑了,开封确实应该有太湖石还不少呢!
  朱慈烺指了一下入门的石壁:“就门口那个石壁,原本叫九龙壁,一直在开封西北艮岳旧址上,因为遭遇了破坏缺了一角少了一条龙,变成了八龙壁。
  因为晦气所以一直没有人过问,当年周王偶然听说就觉得跟他很合适,就拉了回来。
  后来又陆续从开封附近或挖或买了不少奇石,后来附近的人听说周王喜欢奇石,又不少人或送或卖。
  经过数代人的积累才有今天这个规模,周王府也被称为小艮岳周王以此为荣,常常喜欢带人参观奇石为乐。
  除了当初金人拉走的那一批之外,整个开封大半的艮岳石都集中在周王府,而金人拉住的奇石现在主要都在内廷。”
  崇祯奇怪:“我记得史书上评价说当初徽宗为建艮岳大兴花石纲,导致东南百姓怨声载道,以至于方腊等反贼趁机谋乱。
  最后金人南侵,开封被围,花石被当做投石,艮岳成了坟冢,怎么没见写金人拉走一说?”
  朱慈烺笑着解释:“金人攻开封并没有什么大战,北宋基本上没有啥抵抗,所以花石变投石一说有是有但不至于全部投出去。
  后来金人为了收集这些花石,以粮食等重换取作为战利品运走一匹。”
  崇祯了然:“为何同样是运送花石,宋徽宗因此亡国,金人确没有影响?”
  朱慈烺叹了口气:“这个就比较复杂了,在说北宋的灭亡花石纲还不是直接原因,而是因为其一连串的军事失误,财政危机,货币超量发行导致的货币崩溃。
  然后勤王诏发出之后又导致大量义军聚集京城,加速了财政崩溃。
  北方士卒没有战力也是士卒,童贯两次北伐失败,北方精锐消耗殆尽等等原因汇聚在一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切事情看似偶然,但其实都是必然。
  搞文学的喜欢借古讽今,笔锋一转就夸大因果,不过是为自己的话找论据罢了。”
  崇祯看着这些花石就想到了宋亡的教训,然后想到了自己,怎么看怎么晦气,他无法理解周王为什么会把这么晦气的东西留在家里,还引以为豪?
  朱慈烺看过锦衣卫的奏报,也看过周王府的布局图,但是真正走进周王府才知道原来设计的精巧真不是文字能描绘的。
  锦衣卫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