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开海-第7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长途跋涉终于找到一处能够让部队休息放牧的地方,本该皆大欢喜,为了消耗各个归附部落旺盛精力,戚继光甚至哄着马背上的汉子们修轮台旧城,许诺跟在后面的蒙古军属将来就在这里做大明藩篱,授以耕种之法。
  这世上的一切传统,在不被刀子逼着、不备受歧视的情况下,跟钱财、食物、安全比起来不值一提。
  被刀子逼迫、备受歧视时,那就不是传统的问题了,是自尊的事。
  只要不被刀子逼着,蒙古汉子不想种地么?那实在是种不了,你汉人修个长城把所有下雨的地方全圈起来了,那咋办嘛。
  这会儿他们听着戚继光说轮台附近能种地,将来这些地给他们种,一个个修城墙修的可快了。
  可是让戚继光最担心的事还是在这发生了。
  不知道哪个不长眼的在草原上散播消息,如今北方、东北方的草原上、戈壁里,到处流传着大明可汗要招募勇士西征的消息。
  离了家想要闯荡的塞外浪子、结伙在大漠里艰难求生的沙漠强盗、大股出没的草原马贼,甚至有些互相征伐失败的部落酋长统率着部落一路赶来,要加入大明可汗的西征。
  近的从百里外赶来,远的甚至一路奔驰近千里,就连谦河也就是叶尼塞河附近的乞儿吉思诸部也有几个部落一路驰来。
  这事一开始戚继光也没当回事,零零散散的来人。
  今天十几个、明天几十个的,虽然他们人蔫马瘦、缺衣短甲,看着怪可怜,便吩咐老将胡守仁在蒙古轻军诸千户部下为他们寻个营生。
  可后面不是那回事了,跟难民营一样,一天二三百人、多的时候甚至上千人,甚至有的吃断了粮食,派还有余力的骑手一路奔过来见人拜倒喊救命,还得派兵运粮去把他们拉来。
  更有先前加入蒙古轻军的部落举族而来,戚继光走了,他们的粮食也不够吃,只能放牧跟着一路往西走。
  戚继光还是挺善良的,一个多月,两万多人,照单全收,眨眼把天山北麓佟登从吐蕃送来的粮食吃个精光。
  再接着吃下去,马奶都不够喝了。
  没办法,眼看着斥候把西边亦力八里的地形、驻军探明,着胡守仁留在轮台,照看着近三万之众修城墙、喂六畜、拓荒地,蒙古轻军再度启程,直奔亦力八里武装讨饭。
  整个天山北麓,没有人见过这样的阵势。
  两万余轻骑将分路齐进走出了一波平推的阵仗,头顶铁笠盔披挂扎甲的浙军扛着鸟铳跟在火炮后头,来自大明金国的蒙古重骑列阵呈上百个大队压阵。
  伊犁草原上的百姓远远瞧见这支部队像黑云般压上来,毡帐不敢收、牛羊不敢驱,骑上马连滚带爬地朝西逃去。
  在他们的视野里,高高的青草坡上先是出现零散骑兵,那破破烂烂的袒肩毛皮袄子很容易让人把他们误认为是一伙强盗的沿线。
  隶属于叶尔羌汗国牧民勇士已经骂骂咧咧呼唤着放羊的二哥、喂马的六弟回毡帐找刀了,顺手把练箭的十四弟抱到马背上,不过是一伙土匪,弄死他们还能拉到亦力八里的集市上换点钱。
  可紧跟着草坡上披着皮甲带护心镜的骑兵赶上来,放眼望去草坡那边还有升起数面写有明字大旗的长矛。
  钻出毡帐的八九个弟兄心有点慌,刀好像有点沉了,他们又转头各自奔进帐篷,不一会提着老火铳的爹率领持弓的二大爷大妈、带着七八个大姑娘小媳妇操持弓箭和赶羊棒子在毡帐外集结。
  再等一会,轻骑已跑下山坡,黑压压挎着弯刀硬弓的步兵从草坡上走下来,马拖人推的炮车也走至高点,叶尔羌的勇士之家甚至没支撑到浙军将士闪亮登场就已骑上牛马一路朝西走了。
  人家这架势看着就不是来抢劫的,见着这种人根本不用上去问他们要来干啥,直接认倒霉跑了就完事。
  这不是巧了么,他们真的是来抢劫的。
  转眼从山坡上跑下来的轻装步兵就把牛羊马甚至就连鸡子、奶瓶通通都不放过,最后连毡帐都搬走,转头原路返回,其他大部队继续西进。
  戚继光下派至轻军千户部的浙军千户依然能约束住军士,但他们不能约束,因为不公平。
  浙军和金国来的蒙古重军一直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轻军就不行了,他们作为降军的身份,从一开始就只能吃饱,如今又扩张一大群饥饿穷凶之徒,再只顾约束,只会适得其反。
  但军法还有,不能掏出刀子去抢劫,所以大家摆明阵仗来征用。
  把人吓跑,不就不算抢了?
  等人回来恐怕得迷路迷得连家都找不着,因为一切都被搬空了,蒙古轻军大营里什么都用的上,哪怕是一根木头,最后也会去到它该去的地方。
  大军就如一群蝗虫般呼啸扫过去,其间还有小部落首领集结了几百人马前来截击,结果被斥候发现随后三部千户左右包抄,把首领绝望的直接一矢未发便举族投降。
  说好的草原野战,咱这有匹马有把刀子就算战士,你那重骑兵排排站,最后连大炮都拉出来了,还怎么打?
  就这样大军一路推进到亦力八里城,城下四千部落战士、城上八百守军大眼瞪小眼,眼看着轻骑环城游曳、重骑蓄势待发,明军步兵把火炮架设完毕,都快尿裤子了。
  战战兢兢的城主派人装着胆子来问询:“你,你们,到底是来干什么的?”
  “我们来要粮食,越多越好的粮食,回去问问城主,愿不愿意为明军筹集粮草。”
  “差点忘了。”问完了,蒙古轻军大将炒花这才想起来,拍着脑袋道:“你们城主估计知道大明皇帝,朝贡一下。”


第183章 亦力八里
  明军兵不血刃拿下亦力八里城,后面就舒服了,向西直至与哈萨克汗国接壤的亦里黑都能有充足的粮草供应。
  亦力八里的城主其实是想和远道而来的明军打一仗的,哪个愿意将权力拱手相送?
  实在是大明的蒙古轻军围城讨饭,让他没了主意乱了心底的阵脚。
  但凡军争,总是生死之事,不可轻易言战。
  吃饱喝足的敌人更加强壮、精神更加饱满,他们远道而来若久攻不下,也就退军了,以少兵据守坚城,未必不能取胜。
  可饿着肚子的敌人不一样,若放眼百年之前,像这样的敌人不足为惧,放在城下饿上三日就得内讧。
  如今浙军将百十门大炮摆设城下,明摆着一言不合便要发炮轰城,不打下这座城池他们是不会走的,因为他们饿呀。
  最东边有个嘉峪关,从那到这,也就哈密、吐蕃以及亦力八里有饭吃,明军走到这,显然前头两城皆已易手。
  这城主活了这么大岁数,就早年在撒马尔罕时见过一次火炮,听说过发炮时会有天崩地裂的威力。
  天崩不崩,地裂不裂,没人知道。
  但谁都知道负隅顽抗,他一定会裂开。
  自城主投降,亦力八里城内外热火朝天,分道赶来驻扎的军兵络绎不绝,轻军家眷驱赶牛羊骏马几使伊犁河谷为之阻塞。
  天山北麓生活的各族各部都不少,但这边叶尔羌人的生活水平明显比不上天山南麓阿克苏那边,不是说他们没地种地,伊犁河谷有广袤的田地与草原,足够他们耕种、放牧。
  叶尔羌也在近几十年间逐步完成从蒙古突厥式游牧到农耕的转变。
  真要说起来,对当地百姓来说这里只有一个缺点——在叶尔羌治下。
  在城外明军还感受不到,等他们驻扎些日子,老百姓对他们的态度就诡异起来,太客气了,客气到感恩戴德。
  而且感恩戴德的方向让大明蒙古轻军的一众千户们摸不着头脑,他们居然夸明军的军纪好,令人汗颜。
  确实,浙军不是老家里借老乡人头领个军功的腐败军队,他们有戚继光的军法在头上悬着。
  戚继光的军法是什么水平?
  正常人当个老师让全班六十个人交作业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能让上千士兵从拔营到驻营行军过程中没人离队,就是尿裤子也没人离队。
  而且就算士兵尿了裤子,还打从心里敬他、爱他。
  可罩不住下边将军们率领的大多都是饿急眼的蒙古轻军。
  将官们所能约束的极限,也就是不糟践人、不烧房子了,如果说没烧房子也算军纪好,那他们确实军纪挺好的。
  四万明军移师亦力八里,没烧民居一间。
  百姓这么敬着他们,给戚继光等人带来的不真实感太强烈了,让戚继光向下属指挥使、千户一旬下令四次,让他们严防死守,不要百姓丝毫馈赠、哪怕一粒米,也得让伯克花钱给他们买来。
  买来还得好好检查粮食、看好水源。
  就怕别人给他们下毒,这接近他们的借口挑的也太草率了,就蒙古轻军这饿死鬼投胎的模样,这能叫军纪好?
  亦力八里百姓还真没有任何阴谋,就是打心眼里拥戴明军。
  倒也不全是叶尔羌汗国统治者的问题,主要是这事对他们没损失,有好处。
  叶尔羌这些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的,主要是游牧改农耕定居的生活方式,他们本身就没太多人口,广袤的可耕用土地他们也无法完全利用。
  因此改换农耕生产后虽然解放了部分劳动力,也开始挖矿、采硝,但没有过渡时间,就显得有些穷兵黩武。
  农耕国家的军事力量较强,那是因为人口多、生产力高,叶尔羌还没把人口生育起来,部落形态的全民皆兵又变成常备军与征召兵,务农的百姓疏于训练,军事上的力量就变薄弱了。
  可他们又一直在战争中,早年是和东察合台汗国打,收拢了东察合台,又和西边的哈萨克汗国摩擦不断,自家里头兄弟几个大汗还成日打过来打过去,百姓的赋税没少交、仗也没少打。
  打赢了家里地荒了,打输了小命没了。
  而会跟叶尔羌汗国打仗的那帮人以及他们自己,都有西边游牧部落的臭毛病,把掠夺、屠杀当成荣耀。
  明朝这借老乡的脑袋领军功,人们知道是烂到骨子里的表现,那边军就是真这么干了,也没人敢说出来……因为这是他们的个人行为,既犯法,也会遭受道德谴责,是畏战害民的耻辱。
  可西边不一样,包括叶尔羌汗国在内,人家这么干就像吃饭喝水一样。
  兄弟几个大汗互相打过来打过去还相互杀戮百姓呢,而且是集体行为,就是从大汗下令开始,下头士兵兴高采烈的执行。
  一直到明军兵临城下。
  蓄着不狼儿发辫的跨刀甲士们近了,鼻孔牛到天上,站在门口却不说话,
  乡村的老百姓,死守着屋舍田园不愿离开,做好了准备要想把他家抢空就先从他尸首上踏过去,女儿在房子里拿着剪刀准备自杀。
  领头的汉人队长上前一步,从后头给甲士脑袋轻轻一巴掌:“说话。”
  “我!”
  才刚一张口,气势自然就矮了三分,顿了顿泄气了,道:“我想吃只鸡,能不能把鸡卖给我,我没钱,拿这个换。”
  说着,十分不舍地摊开手掌,递出只扳指。
  以最牛的姿态说最弱的话,把百姓都看蒙了:“鸡就在这,拿走拿走。”
  明军过来对百姓来说根本没有任何坏处,恰恰相反,过去的老爷成了汉人将军的奴仆、过去的太太成了汉人将军的婢女,突厥的伯克放弃了突厥官衔,领受了大明皇帝可汗的汉人官职,如今一个个都叫主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