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宋词鉴赏辞典-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字荨钡穆接巍U馐状试凇督分械娜贩绺皴囊欤腥缙娣逋怀觥U庥钟惺裁雌婀帜兀亢孛纷右残闯觥敖:鹞鞣纭钡摹读莞柰贰妨ā:慰龊珳W写这首《贺新郎》是在宴席上,酒酣时,听了张元干那首《贺新郎·送李伯纪丞相》“极壮”之词,激起了心底的波澜,忧愤之情就自然地泉涌而出。肺腑之言,心底之声,真情也!是以那么荡气回肠。
  这首词,与辛稼轩、陆放翁、张元干、张孝祥、岳飞等的爱国词可谓同属一类。从表现手法来说,更似辛稼轩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特点是全篇用典寄意,以古喻今,抒发了北国陆沉,而惜无收复故土之士的慨叹。全词意境开阔,格调苍凉。
  上片写神州陆沉,叹无祖逖、刘琨般之志士,下片写生民膏血,哀无子瑜、公瑾样之英豪。
  开头以“万事佯休去”领起全篇。“万事”,囊括了多少纷繁复沓的世事啊,似乎都逝去了,实际上并没有“休去”。看吧,“灵山起雾,玉溪流渚”这样“神州沉处”,再想想那“衣冠南渡”的可耻的历史,真是刻骨铭心的事!这里的“灵山”“玉溪”乃指代北国锦绣山河;以“起雾”“流渚”来形象地反映被敌人铁蹄践踏下河山破碎之惨象,与“神州沉处”紧紧照应。面对金瓯残缺,中流击楫的祖逖哪里去了呢?只见“衣冠南渡”,不见帜纛北征,怎不叫人“凄凉”“怅怏”!象岳飞、陆游、辛弃疾等都先后被杀害或被排挤了,词人自己本也胸中多少有点“经济略”,但也是无路请缨,壮志难酬;本也想学祖逖、刘琨闻鸡起舞,为国图强,可是也只能“郁郁愁金鼓”。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泪暗洒”、“空自笑”了。这两个三字句呼应得极好,特别是一个“暗”字、一个“空”字,传神地写出了词人的神态,深刻地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为何泪要“暗”洒?因无人理解自己,朝廷不信用自己,正如辛弃疾的“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样的苦衷。为何“空自笑”?笑自己枉自多情,徒抱壮志想为国分忧而不可得也。正如苏东坡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此泪也,固为苦泪;而此笑也,亦属于苦笑。
  过片首句“天关九虎寻无路”,是用《招魂》中的话:“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词中用这句话来暗喻当时宋室昏庸,奸臣当道,象虎豹一般阻挡着爱国臣民不得接近君主,不得推行北伐中原,收复国土的抗战主张。词人沉痛地指斥这些权奸“叹都把、生民膏血,尚交胡虏。”一个“叹”字,运笔深沉,喷吐悲愤,表达了对人民遭难无比同情、对奸臣误国无比痛恨的深情。接着用吴蜀联合抗曹保卫了大好江山的典故,引出了当年名将子瑜、公瑾来,抒发了渴望英才出来为大宋挽回残局的爱国情怀。“吴蜀江山元自好,形势何能尽语。但目尽、东南风土。”这是以吴蜀的大好河山来影射北国原来的锦绣江山,而当年的诸葛瑾(子瑜)和周瑜(公瑾)等在赤壁之战中大破南犯的曹军,保住了吴蜀的大好山河,今天有没有这样的名将出来保卫宋室江山呢?“赤壁楼船应似旧,问子瑜、公瑾今安否”,这里不以直述语出,而以疑问语出,也是匠心独运,不仅使词意委婉有致,而且抒情也更含蓄而沉痛。因为明明知道朝廷上都是投降派当权,主战派受压,多少有志之士不得抬头,无路请缨,而词人不明文直点,却来个“问”,这就比直述更来得有力,也更艺术。而且只有问,没有答;也无须答,因为答案是明摆着的,这是残酷的现实,词人也无能为力。所以满腔忠愤、满怀希望也只好“割舍了”,还是借酒浇愁,喝杯苦酒来了却这“佯休去”的“万事”吧!词人心底的波涛其实已汹涌澎湃。以“对君举”来结尾,与上片的“空自笑”、“愁金鼓”、“泪暗洒”遥相呼应,紧相扣连,情感发展的脉络极为分明。
  这首词上下片意念相近,表现手法也相似,但角度不同,而上下照应得很好,感情的发展曲折跌宕,首尾照应,浑然一体。(何瑞澄)
鹧鸪天
  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韩淲词多写闲情逸致,《鹧鸪天·兰溪舟中》正是以清幽淡静之笔,写出了闲情逸致之趣。可谓是韩淲的本色之作。
  兰溪在浙江中部,这首词是作者沿兰溪赴钱塘在舟中写的。上片着重写舟行之景,下片着重抒泛舟之情。
  首句“雨湿西风水面烟”明显地是写背景。一个“湿”字,把雨和风都写活了,给人以清新之感;“烟”之上贯以“水面”,更呈迷蒙之美。在这么一幅清淡幽雅的画面上,慢慢化入一个突出的人物形象:“一巾华发上溪船”。这句不仅写出词人的装束与年纪,更重要的是以轻巧的笔调传达出词人“一枕暑风外,事事且随缘”的洒脱风貌。这开篇两句是以第三者的角度来作客观的叙写。接着下两句则换一个角度,──词人在舟中向外望所见的景色:“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不仅因为它对仗工整,而且因为它形象生动。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这正是匠心独运之处。“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颇有拟人之态,一个“还”字,写出舟行之速。袁枚在《渡江大风》中写:“金焦知客到,出郭远相迎”,敦煌曲子词《浣溪沙》中写:“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一“复”字,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幻变。仰见山色,俯视波痕,俯仰之间,拾来佳句,看似容易,实则来自词人对事物的细致观察,也来自锤词炼句、驾驭语言的工夫。这两句就成了光照全篇的中心。
  过片两个三字句“寻浊酒,试吟篇”,运笔灵巧,一“寻”一“试”,表达出词人那悠然自得的潇洒风度,也通过这行动的描写来抒发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心怀。如果联系起他的《贺新郎》一词来想想,就不难理解,词人实在也为金瓯破碎而满怀忧愤,只有壮志难酬,无奈诗酒自娱而已。在此,词人不愿再多吐露心曲,而却插入一句“避人鸥鹭更翩翩。”这似乎是景语,写这些地方平时人迹罕到,鸥鹭为家,此刻船行惊鸟,才飞舞翩翩,可见荒野寂静得有点可怕,实际上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心底的寂寞。他在《贺新郎》里“空自笑,听鸡舞”,“割舍了,对君举”等语,不正是他心底由愤懑而寂寞的反映吗?然而,韩淲还是韩,同是写到梦,他不象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也不象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而他,在末尾却以“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轻轻一笔,把心底的波澜淡化了。浊酒浇愁也好,吟篇抒愤也罢,反正钱塘梦醒,旅程也就结束了,还是“随缘”吧,一切都又那么清幽淡静!这正是韩淲词的个性。(何瑞澄)
风入松
  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是一幅西湖春游图。是淳熙间作者为西湖断桥畔小酒家所作,并书写在酒家的素色屏风上面。
  上片写春景。一起两句:“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自然香逸。“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盛况非凡。先写游人之豪兴,花边买醉,席上听歌;次记车马之纷繁,白马如玉,骄嘶湖边。一个“醉”字,直贯篇末。“惯识”句,从晏几道《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脱胎,紧承“日日”,细致生动。“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描绘湖上之美景,摹写歌舞欢乐之实情,香茜芳隽,嬉春景象,形容殆尽。短短六句,勾勒出一幅西湖春光图;红杏飘香,绿杨婆娑,湖边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买花、沽酒,歌舞、秋千,把一片大好春光和人们争相赏春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
  下片写恋春惜春的情绪。换头:“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云鬓偏。”仍承上片,写游人之钗光鬓影,绵延十里之长。丽人天,指踏青游春的时节。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花压云鬓,花插满头,杭州习俗,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花。当地俗语说:“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这两句,描写西湖的春色,是上片的承接,又是下片的铺垫。
  “画船载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写人们恋惜春光的情绪,绵渺多姿,风致妍秀,十分动人。这是这首词的核心,是画龙点睛之笔!
  歇拍“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起应篇首,结束全篇,余波袅袅,饶有韵味,绮丽动人!“重扶残醉”,原本作“再携残酒”,据《武林旧事》载:高宗(赵构)笑曰:“此词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因为改定云:‘明日重扶残醉,则迥不同矣。即日命解褐云。”
  这首词的可贵之处,在于它通过写西湖春游,将南宋时期偏安一隅,贪图享乐的社会风气,写得淋漓尽致,俨然如见!(贺新辉)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爱国词章。
  上片写景。点出“中原一恨”是“南北竟谁分”;对于那“点破水晶盆”的“孤山”,则主张以驱策雷霆的威力,将它赶走。显示了作者决心收复失地的勃勃雄心。起头“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天地之间(指中国)本来没有界线,是谁竟然将它分成两部分?以提问开头,引起读者的注意。“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作者登上镇江甘露寺多景楼,四面眺望,对大好中原沦丧敌手,感到有难以言述的慨恨。沿江西望:“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真个是白璧有瑕。这里借指金瓯有缺,江山失却半壁。“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表示要用鞭策雷霆的力量,把那小山驱赶到昆仑(大山)下面去。这里暗指收复失地。上片用这句话作结,充分显示出作者对敌人铁骑蹂躏、占领中原,表示极度愤恨,和收复失土的决心。
  下片,抒怀。作者对北伐表示极大的信心,并提出恢复国土有待于祖逖、刘琨般的爱国志士,和足智多谋如诸葛亮般的人物。换头“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接上片,仍在写景。兵冶处,指冶城(今江苏六合县东),汉代吴王濞在此冶炼钱币兵器;淮阴在其北面。
  接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