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青云路-第2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封旨意让石家人又惊又喜,喜的是石明伦,惊的却是石家夫妻。



石明伦自然不必说,他自生下来,就被生身父母抱给了叔父婶娘抚养,好瞒人耳目保住他的性命,多年来一直未能回归生父名下,一来,是不忍伤害劳苦功高的养父母的名声,二来,是先帝考虑到当时他还年轻,寸功未立,回归长房后,未免势单力薄,倒不如继续待在养父母名下,得一份庇护。然而如今他已经羽翼丰满,若不是怕惹得养父母伤心,早就提出回归本房之事了。如今上意成全了他的心愿,他怎会不欢喜?



但对石家人而已,石明伦回归本房,就意味着他们不再是他的父母兄弟,今后事事都要隔一层,行事就没以前方便了。石老爷与石明朗犹自可,石太太一想到姜融君嫁进来以后,自己也没法再以婆婆的身份去拿捏她,出一出大好盘算落空的气,心里就呕得慌。



石明伦回归生父生母名下一事,其实是青云的提议。她倒没别人想得远,只是觉得石太太先前就似乎对姜融君不太满意,如今婚事虽然成了,但姜融君嫁进石家,还要在婆婆面前过日子的,不知会遇到什么为难,倒不如替她先扫除后患。虽然以后石太太还是叔婆婆,但对新媳妇的压制却要减轻很多。



太后在她的安抚下,也很快就忘掉了对姜融君的不满,趁着姜融君身体好转,将她召进宫来说了两回话,又热心地要为她张罗嫁妆,特地赏了好些衣料首饰。青云见她与姜融君相处得不错,心里也高兴。



然而,就在这时,京城里不知从哪里传出了流言蜚语,直指她这位清河县主,说她其实不是温郡王的骨肉,而是先帝遗落在外的金枝玉叶。



第一百零二章流言



流言一开始是从石明伦这桩婚事传起的。



石明伦被赐婚,对象是姜家旁枝孤女,这件事让不少人觉得惊讶。虽然石明伦表现得很是欢喜,对外说起,只说对这门婚事心满意足,也有人听说了姜融君长年随龚乐林在锦东任上,极有可能事先是与石明伦相识的,两人两情相悦,石明伦又立有大功,求了太后恩典才得偿所愿,然而,石太太之前对石明伦与清河县主的婚事很有把握,虽不敢直说是哪一位贵女,言谈间却多少透了些口风出来,明明说过是一位宗室里的金枝玉叶,忽然换成了姜氏女,石太太见外人时,表情也有不见得有多欢喜,事情就有些古怪了。



甚至有些人事先就听说过准信,知道太后有意赐婚给石明伦的,明明是清河县主,如今临阵换将,自然有无数流言蜚语。



不过开始的时候,人们倒没说清河县主什么不好的话,毕竟这位县主平日很是低调,不怎么出门交际,除了她是温郡王遗腹女,很受太后宠爱这两点以外,外人对她的了解就不多了。若太后有意赐婚宗室贵女给石明伦,头一个自然会想到她身上,旁人并不觉得出奇。因此大部分人议论的,不外乎三点:一是石明伦恃功求赐婚,婉拒了太后与皇帝看好的婚配对象,是不是有些不识抬举了?二是石明伦甘冒违旨之险,也要求娶姜融君,莫非与她早有私情?连带的龚乐林治家之能也受到了质疑,因为姜融君是寄住在他家里的,若与石明伦有了私情,不是龚乐林明知不妥而纵容,就是他无能到没有发现;至于第三点,则是姜家先出了一位太后。一位太妃,一位郡王妃,如今又有了一个女儿要嫁给手握实权的武将,听闻姜家几位老爷还马上就要升迁,进入中枢了,姜家势力未免太大了吧?再这样下去,只怕又是一个罗家。



议论这三点的人,各有各的来历、立场,石明伦本人不在乎第一点,反正只要太后与皇帝不会误会他就够了;而龚乐林虽然对第二点有些恼火。但他心知那是自己在朝中的政敌有意为之,只要想到好办法反击回去就好,至于那些附和的三姑六婆。他压根儿就没放在心上;不过姜家却对第三点很是惊慌失措,由于青云亲自上门去,借着替太后传话的名义,敲打了姜大太太几句,如今姜大太太就如同惊弓之鸟。恨不得把那些说闲话的人的嘴都堵上,又急忙忙地进宫向太后表忠心。



太后安抚了她几句,指点了她几个避嫌的法子,但无一例外地会对姜家长房的利益有所影响,比如给剩下几个未定亲的孩子选择门当户对却不显山不露水的联姻对象等等,姜大太太有些不甘心。又不敢将太后的话当成耳旁风,更忧虑着丈夫进京入中枢的计划不能实现,还不知会如何责怪她无能。等等,最后只答应会回去跟姜大老爷商量,却什么都没有应允。



太后见状,心中暗叹一声,却也只能由得她去了。长房不同于二房。并不是她的血亲,不过是隔了房头的堂兄。他们不愿意,难道她还能命令他们顺从不成?她能提醒到这个份上,已经是仁至义尽了,若他们还要往火坑里跳,将来出事时,也就怪不得她没有伸出援手。



姜大太太答应会和姜五太太合力操办姜融君的婚事,就匆匆辞出宫去了。青云从内殿出来,见太后一脸黯然,便安慰道:“母后别担心了,七舅马上就要进京,还有另外几位堂舅,也未必不是明理之人,姜家就算没了大舅舅,也不会就此败落下去的。”



太后苦笑:“我不是担心这个,只是觉得天意弄人。若当初我们二房没有行差踏错,带坏了姜家风气,姜家今日也不会是这个样子。先帝在时,虽然二房行事不妥,却也没敢嚣张到哪里去,不过是楚王太妃有意提携,他们也就顺水推舟地帮她做事以谋取权势罢了,否则先帝早就不容姜家了。如今皇上登位,二房败落下去,长房反而抖了起来。他们毕竟与我隔了一层,虽然名义上是我娘家人,可实际上,别说皇上,就连我也不敢十分信任他们呢!可谁叫他们姓姜呢?外人见了他们,只会想到他们是我的娘家人。”



青云想了想:“那您可以多亲近一下别的房头,又或者……二房也不是死绝了,您若实在惦记,招一两个明理的晚辈来说说话,其实也没什么……”



冤有头债有主,青云只想有仇报仇,对无辜之人兴趣不大。姜家二房人口众多,因着楚王事败,投置闲散,先帝可以轻饶了亲兄弟一家,却不会放过其他助纣为虐之人,姜家二房从家主到嫡系子孙,首恶被悄悄处死,其他的大多寻了个罪名流放三千里,两个曾参与杀害姜钧一家的,都被姜大老爷带领族人公审过后,以族规处死了,成年的男丁几乎死尽,连他们的妻子也有好几个被休弃或是送了家庙。如今剩下的,就是几个小辈和三两个寡妇,还有一些不曾作过恶的旁支末系子孙罢了。因着二房犯下大错的缘故,长房借辞收回了许多产业,这些残存的二房族人,只能靠着祖上最早传下来的几十亩薄田过活,还要指望族中支援,半点不敢生事。



那几个小辈里头,有一个男孩子,原是姜家二房家主亲弟的庶次子,也就是太后的亲侄儿,今年已经十六岁了,刚刚考中了秀才。本来姜大老爷是打算禁止二房子弟参与科举,直接绝了他们东山再起的希望的,只不过族人都觉得这么做不妥,太后又发了话,方才作罢。二房毕竟是太后娘家,姜大老爷虽有意打压,也不敢做得太过,可私底下的为难却从来都没停止。



太后还记得这个侄儿,印象中品行还不错,和他生母在家里过着不太顺心的日子,与楚王太妃那一边也是很少亲近的。想必不会因为前世而对皇家心存怨怼。她真的很希望娘家可以重新振作起来,哪怕不再象过去那样风光,至少也不能象眼下这么落魄。青云清楚母亲的想法,才会说出先前那句话来。



青云本身就是楚王太妃与姜家二房行事的受害者,她能说出宽容的话,太后心里很是感动:“好孩子,你放心,母后心里有数。若他们得了你的宽容,事后还要心存不满,又或是有谁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不等你和皇上发话,母后就先不能容他!”



随着石明伦的婚期定下,婚礼筹备工作也有条不紊地依序展开。那些流言蜚语也渐渐少人提起了。但在这时候,却又忽然出现了另一种说法,指石明伦其实是不满清河县主这个赐婚人选,方才在御前改求姜融君的,至于他对清河县主有何不满?那自然是因为她身世不明。极有可能不是宗室贵女啦!



此言一出,京中人人震惊。



但持这个说法的人信誓旦旦,还举出了昔日温郡王在时,常常出入王府诊脉的太医供词为证,认为温郡王死后,王妃并没有怀孕。而且随太妃去了守墓之所后,没几个月就过世了,哪里有时间生产?而且温郡王府若真有这么一位县主存在。为何之前十几年的功夫,也没见她出现在人前?更不曾听太妃提起。哪怕有太妃长年隐居,不见外人的借口,也无法解释为何宗室之中无人听闻过这位县主的存在,直到三年前先帝下旨。才有太妃带着“孙女”回京定居之事。



若是温郡王太妃不知从哪里抱回来收养的孩子,根本没必要让先帝亲自下旨。可见这位县主,其实是先帝留在民间的金枝玉叶,换句话说,是个野种呢!石明伦无论如何也是先帝元后的亲外甥,怎么可能会娶个野种做正妻呢?



这种言论更加怂人听闻,虽然许多人都觉得不妥,但也有不少人相信他的话,一时间,关于温郡王府清河县主身世之谜的议论就多了起来。传到宫里,太后当场就摔了杯子,怒道:“这是从哪里传出来的瞎话?真真可恶!”又疑心是石家有意为之,目的是摆脱先前因石明伦拒婚之举而引来的非议。



但青云却不这么想。别人不知道就算了,她作为当事人,深知石明伦与姜融君如今对她有多么感激,直把她当成是大恩人,怎会做出坏她名声的事?况且他们俩对那些流言非议根本就不在乎,全副心思都用在筹备婚礼上了,哪里有空做这些?这极有可能是深知内情却又对她有敌意的人暗中传出来的风声,她立刻就怀疑到了楚王太妃身上,认定只有这个女人才会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



太后对此半信半疑,她虽然觉得这个姐姐是坏人,却不相信对方处在如今的处境下,还会糊涂到明知无望还往坑里跳。她更担心女儿的声誉:“现在怎么办?不如就直接将你的身世公之于众吧!你明明是正宫嫡出的大公主,却要被人说成是野种。你虽不在乎,母后听了心里却难受得紧。”



青云却想,如果她还是县主,那等曹玦明中了进士后,要成婚就容易许多了,若她成了公主,这门婚事反而不会那么顺利,便对太后道:“那人胡说八道而已,何必理会他?等我回去跟温郡王太妃商量一下,请她出面驳斥那人几句,事情就过去了。等风声没那么紧了,要如何处置这造谣之人,还不是随您和皇上的意思?要是现在就公开我的身份,不是对您的名声有损害么?”



太后又是感动,又是愧疚,忙道:“好孩子,苦了你了,难为你如此深明大义。放心,这件事交给母后,一定为你办得妥妥当当的!今后你想要什么东西,也只管对母后说,母后都答应你!”



青云笑着道了谢,还颇有深意地道:“女儿也不求您什么,只盼着您将来想要给女儿安排什么事,都能听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